1. 環境糾紛行政處理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依照中國《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二款的規定,「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此外在中國其他環境污染防治立法中也都有類似的規定。就中國國家行政機關所具有的行政處理權力的性質分析,國家行政機關處理平等主體間民事糾紛的主要方式應當有行政裁決(administrati veverdict)和行政調解(administrative intercession)這兩種。以下本書將分別論述。
1.關於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裁決
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裁決,是指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以下簡稱「環境污染處理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和方法,運用行政權力,對當事人因環境污染所引起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糾紛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決定的處理方式。
由於目前在中國環境保護基本法以及環境污染防治立法中,多數均未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到底應當按照什麼方式處理環境污染糾紛,因此一般認為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依法行使行政裁決權來處理環境污染糾紛。
行政裁決屬於國家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concrete administrative act) ,環境行政裁決程序必須依法經當事人申請選擇才能進行。因此為了保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環境行政裁決必須依法受到法律或者司法機關的監督。若當事人對環境行政裁決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
2.關於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調解
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調解,是指環境污染處理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和方法,以第三人的身份,居間對當事人因環境污染所引起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糾紛進行調解,並作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調解書(reconciliation agreement)的處理方式。
目前,在環境污染糾紛處理的實踐上,由於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害怕因發動行政裁決權力處理環境污染糾紛而成為「被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一般均將「行政處理」作「行政調解」解釋。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也要求下級機關在處理環境污染糾紛時以第三人的身份出現。
1991年11月26日,針對《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二款規定的「處理」性質不明、實踐中爭議很大(如不服處理時到底應當依照行政還是民事訴訟程序提起訴訟)的問題,國家環境保護局向全國人大法律工作委員會發出了「關於如何正確理解和執行《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二款的請示」。1992年1月31日,全國人大法律工作委員會辦公廳作出答復,稱同意國家環境保護局的意見。即「因環境污染損害引起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屬於民事糾紛,……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不能以作出處理決定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但是,該答復並未否認行政裁決也屬於行政處理的一種形式。而現實中這種處理的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在具體實踐上有作出行政調解處理的、也有作出行政裁決處理的。在訴訟方面,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時則按照是調解處理還是裁決處理而決定具體訴訟的程序。
但是,新的立法傾向已經表明,環境污染防治立法已經開始在立法上將性質不明的「行政處理」改變為「調解處理」的字樣。例如,1995年頒布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在第71條第二款規定:「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部門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 市環保局對環境污染賠償糾紛做出處理決定,一方當事人不服該決定,能否申請行政復議為什麼
當事人復對環保機構就環制境污染糾紛作出的行政調解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而不能對行政調解要求行政復議或者以環保機構作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
《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環境污染事故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行政復議法》第八條第二款規定,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依法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全國人大法工委(復字〔1992〕1號)函解釋,環境污染損害引起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屬於民事糾紛,環保部門依據《環境保護法》的規定,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對因環境污染損害引起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所作的處理,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不能以作出處理決定的環保部門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
3. 環境污染糾紛的處理辦法有哪些
侵權糾紛是指因侵害他人的合法民事權益所發生的糾紛,如侵害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繼承權乃至於債權等。特殊侵權行為,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在侵權責任的主體、主觀構成要件、舉證責任的分配等方面不同於一般侵權行為。應適用民法上特別責任條款的致人損害的行為。在我國民法通則中,屬於特殊侵權行為的情況都有具體的條文明確加以規定。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是因發生環境污染損害時引起的賠償責任糾紛和賠償金額糾紛。賠償責任糾紛是確定誰應承擔賠償責任而產生的爭議,賠償金額糾紛是確定負賠償責任者應賠償多少金額而產生的爭議。解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主要有以下兩種途徑,當事人可任選其中的一種。
(1)行政處理
因環境污染損害而產生的賠償糾紛,當事人可請求行政機關進行調解處理。有權對污染損害賠償糾紛進行處理的行政機關有(1)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2)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
(2)司法解決
當通過行政處理不能解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時,即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就賠償糾紛所作處理決定不服時,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司法解決按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二款規定:「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相關政策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4. 王燦發的學術成果
《環境法基本問題新探》
《環境法學教程》
《生物安全國際法導論》
1. 生物安全國際法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 環境與自然資源法案例教程,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3.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案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4. 政府法制通用教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5. 環境糾紛處理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6. 企業依法經營讀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7. 中國大網路全書(環境科學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8. 外國環境法選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9. 中國環境法制疑難問題解析,人民日報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10. 環境法概論,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11. 環境資源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12. 環境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13.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4月第1版;14. 法律辭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15. 市場經濟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6. 環境法學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17. 中國環境執法全書,紅旗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18. 瑞典環境法,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闡釋,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20. 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參編撰稿,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釋義全書,法律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22. 環境法基本問題新探,獨著,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23. 中國環境典型案件與執法提要,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24. 幹部環保法律知識教程,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25. 國際環境法導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26. 中國涉外法律實務大辭典,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27. 環境保護四法一條例詮釋,獨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28. 中國環境執法大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29. 企業轉化經營機制實用法律手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30.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法律制度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31.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詞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32. 經濟法律大辭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33. 中國登記與辦證指南大全,農村讀物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34. 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條文闡釋,中國檢察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35. 「二五」普法教育500題,大連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36. 中國環境法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37. 環境科學大辭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38. 法律考試必備知識速成記憶 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學術論文:1. 讓環保審計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審計 2006年第9期,第18頁;2. 不可多得的經典教材——評《環境保護法教程》(第四版) 法學評論 2006年第二期;3. 環境行政處分具體化的重要立法 中國環境報 2006年3月1日3版;4. 中國環境政策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環境報 2006年2月23日第4版;5.讓「環境優先」成為立法基本原則 法制日報 2006年2月20日第8版;6. 「圓明園鋪膜事件」對環境影響評價法的拷問 中州學刊 2005年第5期;7. 環境違法成本低之原因和改變途徑探討 環境保護 2005年第9期,總第335期,2005年9月出版;8. 跨行政區水環境管理立法研究 現代法學 2005年第5期;9. 環境損害賠償立法框架和內容的思考 法學論壇 2005年第五期,2005年9月5日;10.讓刑法在保護環境中發揮更大作用 法制日報 2005年9月15日第1版;11. 公益訴訟不會導致濫用訴權 綠葉 2005年第3期,2005年3月;12「環保風暴」的影響及其顯現的環境執法問題 華東政法學院學報 2005年第4期第18~19頁;13. 從一起環境行政訴訟看環境公益訴訟的影響和作用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5年7月;14. 《中國の環境紛爭處理と公害被害者に對する法律支援》 載平野孝 編:《中國の環境と環境紛爭》,日本評論社 2005年3月;15. 中國環境維權的現狀:問題與出路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5年3月;16. 四條款彰顯行政民事並重的環境立法趨勢——簡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案中的民事條款(上、下) 中國環境報 2005年1月13日和17日;17. 《環境侵權救濟研究》序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4年12月;18. Transjurisdictional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The Huai Rever Example WATER international Volume 29, Number 3,Page 269, September 2004;19. 中國環境糾紛的處理與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 龍谷法學(日) 第36卷,2003年第3號;20. 「戰略環評」法律問題研究 法學論壇 2004年第3期,第19卷,總第93卷;21. 論環境糾紛處理和環境損害賠償專門立法 政法論壇 2003年第5期;22. 談地方徵收排污費實施辦法的制定 中國環境報 2003年7月19日第3版;23. 「戰略環評」的若干法律問題初探 農業環境與發展 2003年第20卷增刊;24. 論我國環境管理體制立法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途徑 政法論壇 2003年第4期第21卷(總第112期);25.生物安全的國際法原則 現代法學 2003年 第4期(第25卷);26;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n China's Trans-jurisdictional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黃河水利出版社 2003-5-1第一版;27. 論截留、擠占和挪用排污費構成犯罪的條件 中國環境報 2003-2-15日;28. 中國環境糾紛的處理與公眾監督環境執法 環境保護 2002年第5期;29. 論我國現有懲治環境犯罪立法的缺失及其完善 國際環境法與比較環境法評論 2002年第1卷;30. 環境恢復與再生時代需要新型的環境立法 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2年第2期;31. 「三冷」是否構成破壞社會秩序罪 中國環境報 2002年2月2日第3版;32. A summary of Policy and Legal analysis on Dealing with Envoronmental Disputes in China JRP Series No. 128 2002年5月;32. A Case of Water Polution in Pizhou, Jiangsu Province JRP Series No. 128 2002年5月;33. Air Pollution Damage: The Case of a Copper Smelter in Chifeng JRP Series No. 128 2002年5月;34. 試論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問題 中國環境報 2001年9月8日;35. 論修訂後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的特點 環境保護 2000年第4期;36. 論新海洋環境保護法對各有關部門管理職責的分工 中國環境報 2000年2月19日;37. 創建框架性法規體系 國際貿易 2000年7月號38. 生物安全管理立法的初步研究——生物安全管理立法初探 城市環境 2000年第4期;39. 我國資源綜合利用立法所存在問題及其對策分析 環境保護 1998年第8期;40. 論我國新刑法關於環境犯罪的規定及其實施 政法論壇 1998年第2期;41. 我國懲治環境犯罪立法的重大突破 中國環境報 1997年5月3日第三版;42. 環境標準是環境執法中的試金石 中國化工報 1997年4月4日;43. 國外環境法現狀與發展趨勢 中國化工報 1997年1月17日;44. 我國環保立法的現狀與展望 中國化工報 1997年1月3日;45. 論自然保護立法存在的問題及完善途徑 中國環境報 1996年7月6日~8月3日;46. 具體情況應具體分析 中國環境報 1996年6月1日第3版;47. 固體廢物關於法律責任的規定 中國環境報 1996年2月24日;48. 我國懲治環境犯罪立法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中國法學 1996年第1期;49. 我國自然資源立法對自然保護的局限性分析 環境保護 1996年第1期;50. 固體廢物的申報登記制度 中國環境報 1996年1月20日;51. 固體廢物的排污收費制度 中國環境報 1996年1月6日;52. 履行法定職責之訴成立的條件及問題 中國環境報 1995年12月30日第三版;53.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中國環境報 1995年12月30第三版;54. 加強懲治環境犯罪的立法勢在必行 中國環境報 1995年11月25日;55. 瑞典環境法的體系及其借鑒意義 中國環境管理 1995年第10期;56. 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自然資源立法的基本原則 環境保護 1995年第8期;57. 論環境保護自衛權 優秀論文選集 1995年3月1日;58. 論我國環境法中的環境保護獎勵制度 環境保護 1994年第2期;59.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國際環境法發展的影響和貢獻 中外法學 1994年第4期;60. 水污染防治法應對跨行政區水污染防治作出必需的規定 中國環境報 1994年11月3日;61. 大氣法的修改指導思想淺議 中國環境報 1994年7月23日;62. 法與度不可偏頗 中國環境報 1994年5月7日第三版;63. 論環境法律責任的特點 中國環境科學 第12卷第5期;64. 選擇執法手段應考慮執法效果 中國環境報 1993年12月7日第3版;65. 這種污染損失應由第三者承擔 中國環境報 1992年3月12日第三版;66. 這種行政行為無法律依據嗎? 中國環境報 1991年11月12日第三版;67. 談談地方環境立法的技術要求 環境保護 1990年第7期;68. 如何減少和避免環境行政訴訟? 中國環境報 1990年10月6日第三版;69. 環保局為什麼不能提起行政訴訟? 中國環境報 1990年7月17日第三版;70. 環保部門拒不履行法院已生效的行政判決怎麼辦? 中國環境報 1990年9月20日;71. 什麼情況下環境行政行為可以被判決變更? 中國環境報 1990年9月13日;72. 市政府發布的規范性文件能否作為行政訴訟? 中國環境報 1990年9月6日;73. 環保局成為被告後還能繼續取證嗎? 中國環境報 1990年8月7日;74. 如何製作環境行政訴訟起訴狀? 中國環境報 1990年 月 日;75. 對環保局制定的規章起訴法院為何不受理? 中國環境報 1990年6月21日第三版;76. 提起環境行政訴訟的必備條件有哪些? 中國環境報 1990年6月7日第三版;77. 地方立法將國家環保法具體化的技術方法 中國環境管理 1989年第5期;78. 關於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之我見 中國環境報 1988年4月19日第3版;79. 環境法的調整對象保護對象保護客體辨析 環境法 1987年第1期;80. 應指定限制行政罰款條例 法學季刊 1987年第2期;81. 環境評價單位在環境評價中的權利和義務初探 青年環境學家 1987年第1期;82. 我國環境法的基本原則芻議 環境法 1986年第2期;83. 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特區環保工作中的幾個關系 中國環境管理 1985年第6期84. 在防治水污染方面環保部門的職權和排污單位的義務 中國環境管理 1985年第3期; 85. 試論經濟合同的有效條件 福建社聯通訊 1983年第7期 《中國懲治環境犯罪立法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中國法學》
《論中國環境管理體制立法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途徑》
《跨行政區水環境管理立法研究》
《現代法學》
Chinese Environmental Law Enforcement: Current Deficiencies and Suggested Reforms,Vermo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Spring),Volume 8,Issue 2/007.
5. 什麼是環境民事糾紛主要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
環境民事糾紛是指發生在平等環境主體之間的關於環境的保護、利用、開發、污染、破壞以及環境權利的行使、環境義務的承擔等問題的爭議。
環境民事糾紛的主要解決途徑如下。
(1)糾紛雙方自動和解。即在雙方自願、協商的基礎上,弄清糾紛涉及的事實,確定解決途徑,然後雙方簽訂協議,化解糾紛。需要強調的是自行和解時雙方達成的協議必須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方能生效,且需經過公證機關公正以確保協議雙方都能按協議內容執行。自動和解可以在行政訴訟前進行,以省去訴訟的麻煩,也可以在訴訟中或調解中進行,只要負責處理糾紛的機關審查通過便可更早更有效地解決。這種方式因其簡便易行而被大力提倡。
(2)調解解決。即由糾紛雙方之外的第三方出面,協調糾紛雙方,弄清糾紛事實,協商解決辦法,最終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辦法。
(3)行政調解處理。是指有關行政機關在對環境糾紛做出處理決定之前先行進行調解的方式,是當前解決環境糾紛最常用的方式。
(4)仲裁解決。是指由除環境糾紛雙方之外的第三方進行判斷和裁決的方式。這里需要提到的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環境糾紛仲裁的法律和機構,要採用這種方法解決環境糾紛,需要糾紛雙方先行達成採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的協議,然後提交我國的仲裁機構進行仲裁。
(5)訴訟解決。是指環境糾紛雙方中的一方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判決解決糾紛的方式。
6. 首先提出行政環境問題並予以研究的學者是誰
首先提出行政環境問題並予以研究的學者是約翰·高斯。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德語:Johann Karl Friedrich Gauß ,英語:Gauss,拉丁語:Carolus Fridericus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生於布倫瑞克,卒於哥廷根,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幾何學家,大地測量學家。
7.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的經濟法學院-交流
經濟法學院以「上海聞名,全國知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為宗旨,致力於法學研究和教育的內涵發展,全體教師在學術研究上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形成了相互配合、團結奮斗的學術團隊。為了提高本本學院的學科研究質量、拓展新的研究領域,經濟法學院還與歐盟以及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荷蘭、新加坡、比利時、愛爾蘭等國的多所大學建立密切友好的學術交流關系,與國外學者一起共同開展課題研究、舉辦學術研討會。我們已經成功舉辦或主辦了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首屆商法學術研討會——暨商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亞洲企業法制論壇」、「公司法律論壇」、「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理論研討會」、「經濟法理論創新高級專家研討會」、「中日韓環境糾紛處理國際研討會」、「中國法學會勞動法研究會2005 年年會」、「中國財稅法學教育研討會2005年年會」、「第三屆中國青年經濟法博士論壇」等一系列學術會議。
8.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8)環境糾紛處理前沿問題研究中日韓學者談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