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事糾紛中,法律有規定傷殘鑒定必須在案件受理後多長
首先到基層法院立案庭立案。
然後定開庭日期送達傳票。
然後開庭,現在法院都回是以調解為主答,因為調解是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這樣有助於社會穩定,調解不成的就只能判決了。
判決不服的上訴,上訴到中院打二審了。
所謂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可處分性的),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分為兩大內容:一類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另一類是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其解決機制有自力救濟、社會救濟、公力救濟。
『貳』 一個關於工傷糾紛法律鑒定
1、首先,業主與承包者之間為承攬合同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10條規定,「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在本案中,承攬人即承包者造成了自身損害,是由於定作人即業主在指示上的過失導致的,因此業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並且,根據具體案情,應當承擔主要賠償責任。
2、其次,承包者與當事人之間為僱傭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9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具體來看,本案中,當事人履行的是與職務有內在聯系的行為,應屬於從事僱傭活動。其所從事的這一僱傭活動導致承包者受傷,應由僱主自己承擔責任(部分);並且,當事人在接受業主的指示時承包者是在場的,承包者應當預見到如果當事人離開的話另一個人可能承受不了一塊厚重的玻璃。所以,綜合來說,承包者自己負有一定的責任。雖然當事人有一定的過失,但並不是重大過失,所以不負責任。
『叄』 關於工傷糾紛
工傷傷殘鑒定程序1.因工傷殘職工在醫療終結後應攜帶資料到當地社保機構申請傷殘等級評定;2.鑒定者攜帶醫療機構出具的傷、病、殘診斷證明,如:病歷、出院證明、CT片、化驗單、心電圖等相關診斷材料及《職工傷病殘勞動鑒定審批表》於每周一、二、三、五來做鑒定。3.鑒定辦對鑒定者攜帶的材料由專家確認後,交納200元鑒定費。如材料不全,由我辦出據委託診斷後,再來鑒定。4.鑒定辦於每周四定期召開鑒定會,做出等級或結論,並予以公布。5.自鑒定材料收下登記之日起15日後,由單位勞資人員前來領取鑒定結果及所收全部材料。
『肆』 關於工傷賠償的法律
關於工傷賠償標準的行政法規有兩部。
除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之外的工傷待遇由《工傷保險條例》統一規定;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由各省制定,一般名稱為《**省貫徹<工傷保險條例>實施辦法》 如《山東省貫徹<工傷保險條例>實施辦法》。
『伍』 有懂工傷賠償民事糾紛方面法律的請進
例如:廣東省中山市中級法院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參考意見
【第三人致害的雙重賠償】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構成工傷的,有權同時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和人身侵權賠償,用人單位和第三人均應當依法承擔各自所負賠償責任。對用人單位和第三人以勞動者已從其中一方先行獲得賠償為由主張免除或者減輕另一方賠償責任的,不予支持。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工傷待遇後向第三人主張追償權的,不予支持。
『陸』 關於法律的傷殘鑒定。
臨床法醫鑒定項目:
1.損傷程度鑒定
即輕傷、重傷、輕微傷鑒定或稱傷情鑒定。
2.傷殘程度鑒定
包括交通事故傷殘、工傷事故傷殘、意外傷害傷殘、打架斗毆傷殘。
3.因果關系鑒定
指損傷與疾病的關系鑒定。
4.醫療糾紛司法鑒定
醫療行為中是否存在過錯,若有,與患者死亡或殘疾之間的關系。
5.保險理賠鑒定
是否意外傷殘、重大疾病、全殘、失能達到保險理賠規定。
6.影像學資料的同一認定
所提供X光片、CT等資料是否為同一人。
7.損傷後誤工時間的審查
損傷後休息時間長短的合理性判斷。
8.護理依賴程度鑒定、醫療依賴程度鑒定
損傷致殘後對護理及醫療的依賴情況判斷。
9.致傷物推斷或損傷機理分析
從損傷形態推測致傷物或分析損傷形成機理。
10.保險調查
『柒』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多處傷殘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
在GB18667-2002附錄B中,列出了多等級傷殘者的傷殘賠償計算公式,這個公式是根據傷殘賠償總額、賠償責任系數、賠償指數等來計算多等級傷殘者的傷殘賠償金的法定公式,公式如下:
n n
C=Ct×C1×(Ih+∑Ia,i)(∑Ia,i≤10%,i=1,2,3……
i=1 i=1
n
n,多處傷殘) (Ih+∑Ia,i≤100%)
i=1
在這個公式後,附錄B是這樣讓我們理解公式運用的:
C——傷殘者的傷殘實際賠償額,元;
Ct——傷殘賠償總額,元;
C1——賠償責任系數,即賠償義務主體對造成事故負有責任的程度,0≤C1≤1;
Ih——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即多等級傷殘者,
n
高傷殘等級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Ih +∑Ia,i ≤100
i=1
%;
n
∑Ia,i——「∑」 這個符號讀「西格瑪」,在數學上是
i=1
指數連加的意思。指傷殘賠償附加指數連加,即增加一處傷殘所增
n
加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0≤∑Ia,i≤10%)。
i=1
上述計算公式中的各項指標,涉及了法律知識,更涉及到數學中函數求和公式的運用,而法律工作者大多數是學文科出身,數學一般不是文科學生的所長,因此,很多法律工作者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基於此,筆者認為,要理解並正確運用好該公式,關鍵在於對公式中各項指標的正確理解。筆者結合個案經驗和審判實踐對各指標分別作出自己的解讀:
C——指傷殘者的傷殘實際賠償額,以貨幣單位元表示,即受害人應該得到的傷殘賠償金總額;
Ct——指傷殘賠償總額,以貨幣單位元表示,即設定受害人達到最高殘級(按一級傷殘計)能得到的傷殘賠償金總額,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中規定是20年,即用受訴法院上一年度居民人均純收入×20年,就是傷殘賠償總額;
C1——指賠償責任系數,即事故責任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按一般情況,交通事故責任中對賠償義務主體的責任包括主要責任,次要責任、全部責任、同等責任和無責任,這五種責任相對應的損害賠償負擔比例由法官在處理具體案件中根據案情在0%≤C1≤100%中確定,實際表達的意思就是賠償義務主體對造成事故負有責任的程度;
Ih——指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即多等級傷殘者,最高傷殘等級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這句話的含義指受害人有多處傷害的,以其最重傷害所對應殘級賠償指數(即拾級傷殘賠償10%、玖級傷殘賠償20%、捌級傷殘賠償30%……余類推)作為Ih的指標。比如受害人共有三處殘級,分別是一個捌級、一個玖級、一個拾級,三個級別的賠償指數按規定分別是30%、20%、10%,這說明最高的是30%,即Ih為30%。
n
∑Ia,i——指傷殘賠償附加指數總和,即增加一處傷殘所增
i=1
n
加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0≤∑Ia,i≤10%;
i=1
n
(Ih + ∑Ia,i) ≤100 %。這句話的含義指除了最高傷殘等
i=1
n
級外,其他等級應該計算的附加指數。0≤∑Ia,i≤10%指除一個
i=1
最高傷殘等級外的其他每一個殘級附加指數只能在0和10%之間浮動。而對附加指數該如何浮動,在附錄B中並沒有具體說明如何適用,這屬於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圍,但為區分不同殘級之間的差別,可用傷殘賠償指數除以10來計算,即對拾級傷殘可按1%計算,玖級傷殘可按2%計算,捌級傷殘可按3%計算……余類推。但附加指
n
數連加的和不能超過10%,即超過10%的按10%計算。Ih+∑Ia,i≤
i=1
100%指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加上其他殘級的附加指數不能大於100%,即不能超過一級傷殘,也就是說,在受害人有非常多的殘級情況下,即使累加超過了100%(也就是已超過了一級傷殘),最多也只能按一級傷殘計算殘疾賠償金。這里有兩個限制最高原則,類似刑法數罪並罰中的吸收原則,即一旦數罪中某一重罪達到了法律規定的最高刑,其它的輕罪就被吸收了。
三、多等級傷殘綜合計算公式在具體案件中的運用
在對多等級傷殘綜合計算公式及其指標有了正確的理解後,多等級傷殘者的傷殘賠償計算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為了便於進一步理解上述公式,在審判實踐中准確應用,下面舉幾個案例來說明:
案例1、受害人分別構成5級、6級、7級、8級、9級、10級傷殘,不負擔交通事故的責任,肇事司機負擔事故的全部責任,受害人現年32歲,屬於光山縣城鎮居民,可以適用2006年度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年計算殘疾賠償金。結合這樣的案情,可以確定Ct=傷殘賠償總額=9810.26元/年×20年=196205.20元;C1=賠償責任系數=100%(肇事司機全責);Ih=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60%(最重的殘級賠償指數,即伍級賠60%);受害人六處傷殘,其最高的傷殘等級為五級,即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為60%,其餘五處傷殘為6級、7級、8級、9級、10級,附加指數分別按5%、4%、3%、2%、1%計算,它們的和為15%。由於各處傷殘賠償附加指數的和須小於或等於10%,15%也應按10%計算。故本案受害人的綜合傷殘指數為:60%+10%=70%。綜合以上情況並套用公式,可以得出受害人最後應得傷殘賠償金的總額為:(C)=196205.20元(Ct)×100%(C1)
n
×70%〔60%(Ih)+10%(∑Ia,i)〕=137343.64元。
i=1
這說明,受害人的傷殘綜合評定結果為殘疾70%,即比多等級傷殘中最高級5級高一級:四級,但最高不高於四級傷殘。
也有觀點認為案例1中綜合傷殘指數為:60%+5%+4%+3%+2%+1%=75%。這種計算好像更加合理,有利於保護
n
受害人的權益,但不符合公式中∑Ia,i≤10%,即附加指數總和 i=1
不能超過10%的規定。是不是應該這樣規定,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案例2、 一人兩處傷殘均為一級殘,由於最高傷殘等級已到100%,就按100%計算,而不是200%或110%。
案例3、一人有5處傷殘,等級分別是:3級、4級、5級、6級、7級。最高傷殘3級: 為80%,其它4級、5級、6級、7級的附加指數分別為7%、6%、5%、4%,按公式為80%+(7%+6%+5%+4%)=80%+22%=102%。但是賠償不能按102%計算,應當是80%+10%=90%計算。 因為多等級傷殘附加指數之和的賠償比例不超過10% 。即(7%+6%+5%+4%)總和不能超過10%,超出的按10%計算。
案例4、王二駕駛機動車將張三撞傷,王二負事故主要責任,張三負事故次要責任,張三經過法醫鑒定後,認定為2處8級傷殘,1處9級傷殘,3處10級傷殘,那麼按照2006年河南省城鎮居民的賠償標准算,(推定主次責任劃分為7:3開)就是:
C=9810.26元/年×20年×70%×(30%+3%+2%+1%+1%+1%)=52190.58元。
上述公式明確規定應用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多等級傷殘,在其它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是否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沒有明確規定。從「解釋」中對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沒有特殊規定來看,
『捌』 關於工傷糾紛問題
你滿18周歲了嗎,你的情況應該屬於工傷,但是如果是未滿18周歲,不能在有危險和有害環境的工作場所工作,所以如果報工傷的話可能會涉及到公司的不合法行為。
工傷期間的醫療費用可以全報。還可以得到你公司在外出差人員的伙食補貼的70%補償。和住院及恢復期間的正常工資。
不過是學生最好不要馬上工作,對意外事故發生的防範能力比較差,容易出事啊。
『玖』 關於工傷賠償的法律規定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勞動者在勞動時,總會在不小心的時候,受傷,這就是工傷。那受傷後如何斷定是不是工傷,認定標準是怎樣的呢?
一、工傷的認定
《工傷保險條例》關於工傷認定的相關規定
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十六條職工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4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通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司法解釋,明確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工傷的四種情形。根據規定,職工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的,亦可認定為工傷。並公布4起工傷保險行政糾紛典型案例。
對於廣受社會關注的上下班途中的工傷認定,這部將於2014年9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了四種認定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條規定: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與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單位宿舍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二)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三)從事屬於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動,且在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四)在合理時間內其他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二、工傷賠償的種類
醫療費
1.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
2.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3.工傷職工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不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處理。
4.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准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誤工費
(停工留薪期待遇)
1.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原單位按月支付。
2.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
3.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護理費
1.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2.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並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
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其標准分別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或者30%。
致殘後的傷殘賠償金
一)一至四級
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享受以下待遇:
1.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一級傷殘為27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5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3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21個月的本人工資。
2.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傷殘津貼,標准為: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3.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二)五至六級
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1.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五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6個月的本人工資
2.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標准為: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並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該職工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三)七至十級
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1.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七級傷殘為13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1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9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7個月的本人工資;
2.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因工死亡
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1.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2.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准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3.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