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消費者維權案例 並從(安全權,知情權,監督權)等方面進行分析
抱歉,
B. 監督權典型案例
杭州的丁女士自從1999年在某房地產開發公司定了一套房子以後,就發現麻煩來了。1999年10月,丁女士在杭州的房交會上看中了某房產開發公司的期房,經過初步洽談後於10月29日與該公司簽訂了購房認購書,並當場交付了定金一萬元。當時該公司承諾在2001年底前交房,但後來卻一直以各種理由推脫和搪塞,並將房子賣給了他人。而此時丁女士已將原來的舊房子賣掉,原來滿心歡喜准備喬遷之喜以改善住宿條件的,沒想到現在只能租房子住了。苦不堪言的丁女士只能向有關部門投訴。
在西安,與丁女士同樣遭遇的購房者不在少數。從質量問題、廣告誇大、虛假、誤導消費者、合同違約,承諾不兌現,到面積任意「縮水」、「漲水」、產權證難辦理、物業管理問題,可謂林林總總。河濱麗景苑一房兩賣,長達5 年之久,2005年又有業主不慎跌進其陷阱。據媒體報道,2000年開始,該公司就「頂風」建造「違法項目」馬不停蹄,如今已經為西安市建造了32棟違法「商品樓」,已經賣出去了1000餘套所謂地「商品房」,其中很多「雙房主」房子和「同房號」購房合同,膽大妄為程度國內罕見!西安民間房產打假勇士「老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其與開發商一斗就是5年,並且仍在繼續著。
城東某樓盤,合同約定2005年8月1日交房,可時至今日,購房者仍然住房無望!業主們聯名致開發商的公開信並沒有泛起朵朵浪花!種種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不良行為,使購房者的滿心歡喜變異成了身心的煎熬!
消費者維權因何如此困難重重?!
原因之一:由於開發商的不誠信。從買房一開始,陷阱就可能存在了。有缺少法人開發資格的、有房屋縮水的、有合同欺詐的……住進新房,你可能終日要為短斤缺兩奔波。消費者會遇到如此之多不公平的社會現象,表面來看,是一些合同條款存在陷阱和欺詐,但事實上,最根本的頑疾在於整個社會誠信基礎還不完善。房產作為一個價值極高的商品,體現出對誠信的需要也就更多。
原因之二: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商品房不同於一般的消費品,它不僅涉及商品本身的面積、結構、質量等問題,還與小區規劃、容積率、公建配套設施、物業等有關。正由於商品房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較多,只要在一個小環節出現問題,就會侵害消費者權益。商品房買賣雙方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主要表現在房地產商廣告誤導傾向嚴重,而消費者卻受專業知識缺乏的限制,加上絕大多數人是第一次購房,經驗不足,往往使得自我保護措施不力。買賣雙方的不對等也造成了經營者對消費者的要求往往不肯輕易讓步。作為個體的業主面對經濟實力強大的開發商,總是顯得無奈和弱小無助
原因之三:相關法規尚不完善。很多消費者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明明是自己有理卻得不到開發商的賠償。如商品房的質量問題由於鑒定起來非常困難,有的檢測部門不接受或者不敢接受消費者個人的委託鑒定。由於法規尚不完善,還經常出現像小區的配套設施難到位、房屋面積漲水、縮水嚴重,但相應賠付卻無法兌現的問題。因此,營造放心房產消費環境,建立完善的法製法規,才是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根本保障。
雖然開發商的誠信、供需雙方的信息對稱、相關法規的完善,最終會促進房地產市場的良性延伸,但這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備受購房之痛的消費者,難以再承受「度日如年」般的苦楚,315消費者權益日,維權正當時!這一天,消費者「理直氣壯做主人」!而消協,就是廣大購房者的「娘家」,向娘家「傾訴」、向不良開發商討回公道!
C. 行政監督案例及分析
例一 某市某公司經向市工商局申請,辦理了戶外廣告登記證,在公司自有門店懸掛了一塊總代理的招牌。該市城管監察大隊以擅自設置戶外廣告牌為由,對其罰款200元,當場出具了行政執法處罰決定書、罰款收據,並發給該公司一份戶外廣告登記表。這塊廣告牌到底歸誰管。市城建監察大隊認為,他們的執法依據是《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實施辦法》中明確規定的「戶外廣告牌的設置必須徵得負責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部門同意後,按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對違規者「責令採取補救措施或限期改正,並根據情節輕重,處以1000元以下的罰款」;《省戶外廣告管理實施辦法》也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申請人的經營資質等法定條件進行審核,經審核同意後,在《審批登記表》上加蓋印章。 由申請人將其與申請材料一並轉達請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等有關管理部門審查」。市工商局廣告科認為,根據國務院《廣告管理條例》的規定,「戶外廣告的設置、張貼,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工商行政管理、城建、環保、公安等有關部門制定規劃,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負責監督實施」;《省實施〈廣告法〉辦法》規定,戶外廣告的具體規劃經政府批准後,由工商部門監督實施;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的《戶外廣告登記管理規定》也明確了工商部門是戶外廣告的登記管理機關。 問題:在本案例中,造成多重審批、多重執法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分析:多重審批、多重執法問題的發生主要原因是行政權劃分不科學,行政部門作出抽象行政行為時溝通不夠,從而給有關部門帶來具體行政行為執行中的沖突。本案例中的行政權可劃分為:審批權和檢查監督權,正常程序或許可應按照工商部門執行審批權,審查資格、批准執行;而城管部門負責檢查監督。但前提一定是工商部門將審批結果及時反饋給城管部門。為了有效避免反饋滯後現象的發生,將辦理具體業務的兩部門集中到一起,比如到行政服務中心。
例二 2002年4月,周至縣政府在城南工業路建設用地未經依法批準的情況下,組織開工建設,致使191畝耕地遭到破壞。同時縣政府還違法在城南工業路兩側與村組簽訂征地協議,圈佔土地144畝。 經核實,在以上征地用地中存在補償低於法定最低標准及拖欠征地補償費問題。 周至縣政府未經依法批准實施征地佔地,不依法補償並拖欠征地補償費,違法動用警力造成嚴重後果,縣政府有關領導負有直接責任。 依據《中華人民共 和國土地管理法》、《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關於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行政處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和國土資源部、監察部的建議,陝西省責成有關方 面按規定程序給予原縣長倪廣天(現任西安市計生委副主任)行政降級處分;給予原常務副縣長張武平(現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並責令辭 職;給予副縣長任勝利行政撤職處分;給予原縣長助理蔡興瑜(現任常務副縣長)行政警告處分。 同時,陝西省政府還責成有關主管部門對土地違法行為依法進行處罰,要求違法圈佔的土地該退還農民的,要堅決退還;拖欠的征地補償費要限期支付;對違法征地、拆遷給農民造成的損失要採取措施,妥善解決。 國土資源部、監察部強調,將進一步加大對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力度,使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保證國家嚴格土地管理的宏觀調控政策政令暢通。 提出問題 針對上述材料,從行政監察的角度分析所反映的主要問題。 分析問題 監察部和國土資源部在陝西省、西安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對陝西省周至縣政府土地違法問題進行的調查,主要體現了行政監督系統中的內部監督。不但包括了內部監督中的一般監督、職能監督,更體現了內部監督中特設監督機構的監督,即行政監察。 材料中,監察部行使了它的建議權,陝西省有關方面也採納了國土資源部、監察部的建議,依法追究了周至縣政府相關行政人員的行政責任。
盡管行政監察在行政監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本身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於政府違反法律和國家政策的抽象行為,行政監察機關無權改變或 者撤銷,只能依據監察法提出監察建議。對於被監察的部門和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也不能改變或者撤銷,或者責令其重新做出行政行為,而只能依法責令被監察對 象停止該行為。因此,在內部監督系統的建設中,應當將行政監察這樣的專門監督與一般監督結合起來,使之相互配合、補充,以發揮更有效的監督作用。 材料中, 監察部對周至縣政府土地違法行為的行政監察除聯合了國土資源部的職能監督外,還得到了陝西省政府的大力配合。 陝西省政府作為內部監督的主體之一,有權對其 所屬的周至縣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進行監督。這種自上而下的監督屬於內部監督中的一般監督。陝西省政府依法行使了它對下級政府的監督權,責成有關方 面按規定程序對周至縣政府的相關責任人做出行政處分,並責成有關主管部門「對土地違法行為依法進行處罰,要求違法圈佔的土地該退還農民的,要堅決退還;拖 欠的征地補償費要限期支付;對違法征地、拆遷給農民造成的損失要採取措施,妥善解決。」從而在保護國有土地資源的同時,維護了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D. 侵權責任法案例分析題目
酒店對賓客負擔安全保障義務,包括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本案中,酒店保安不制止,對甲的損專害構成間接侵權屬,應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具體先由乙對甲進行賠償,若甲無法賠償或沒有完全賠償能力,酒店就應在它未盡的義務范圍內對甲進行賠償。
E. 侵權案例分析
林立公司侵權
專利法 第六條 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回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答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
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申請被批准後,該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為專利權人。
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
第七條 對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非職務發明創造專利申請,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壓制。
第八條 兩個以上單位或者個人合作完成的發明創造、一個單位或者個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委託所完成的發明創造,除另有協議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申請被批准後,申請的單位或者個人為專利權人。
據以上規定 史密斯只是幫助做此項實驗 雖然沒有申請專利 但該實驗的科學數據及軟體的開發均是採用的布萊恩博士的設計理念 因此該成果應該屬於布萊恩博士的智慧成果 應該依照專利法予以保護 他是實際的所有者 史密斯的及林立公司行為構成侵權 侵犯了的是布萊恩的權利
F. 有沒有一些侵權行為的案例
倪XX、王X訴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侵害名譽權糾紛案
一、事實概要
原告到被告下屬的超級市場購物,被告工作人員懷疑二原告偷拿東西,於是在公眾場合訓問二人,並根據市場內所貼無效公告,對被告進行搜查,未查到任何屬於市場所有的東西。原告起訴被告侵犯其名譽權。
二、裁判要旨
首先,公民或法人行使某一「權利」如果沒有法律的依據或者不符合法律的規定,都不能自認為有權利行使這樣的行為。法律從未賦予市場工作人員有盤 問顧客和檢查顧客財物的權利,因而被告無權張貼要求被告將自己的提包打開供被告工作人員查看的公告。
盡管此公告張貼在市場門口,但由於它沒有法律依據,因而是無效的,顧客有權不執行公告的規定。其次,被告工作人員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在公眾場合用帶有貶義的話語詢問原告是否偷拿東西,並根據市場內所貼 無效公告對原告的包裹、衣服等進行搜查。
上述行為足以使原告感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已遭貶低,而且也實際影響了對二原告的品德、聲望、信用等方面的社會評價。
原告的名譽因此而受到損害。被告的工作人員是在工作崗位上履行被告為其規定的工作職責時對二原告實施侵權行為的,因此,其侵權民事責任應由被告承擔(依據 民法通則第43條)。
三、法院判決(處理)及適用的法律
在法院查清事實、分清是非後,雙方自行和解。被告願向原告表示歉意並向兩原告各支付1000元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原告撤訴。
(6)監督權被侵權案例分析擴展閱讀:
侵權行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財產或知識產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違法行為。侵權行為發生後,在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就產生了特定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
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構成要件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二、受害人的過錯
受害人的過錯,是指受害人對侵權行為的發生或者侵權損害後果擴大存在過錯。
三、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人所實施的不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
四、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不得已採取的致他人較小損害的行為。
五、受害人的同意
受害人的同意,是指受害人在侵權行為或者損害後果發生之前自願作出的自己承擔某種損害後果的明確的意思表示。
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三)公平責任原則
G. 維權與侵權案例分析!急急急!!高分。。
1 李某的代理行為雖然超出了代理許可權,但是屬於表見代理 ,該銷售合同有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四十九條【表見代理】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O09年4月24日 法釋〔2009〕5號)
第十三條 被代理人依照合同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承擔有效代理行為所產生的責任後,可以向無權代理人追償因代理行為而遭受的損失。
2 該批水果的損失應當由批發公司承擔!
因為蘋果屬於不動產,不動產的所有權是以交付為轉移要件的,本案中雙方合同約定B公園將蘋果交付承運人後即為交付,即交付後的風險應當由買受人承擔。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一百四十四條出賣人出賣交由承運人運輸的在途標的物,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自合同成立時起由買受人承擔。
3 水果批發公司應當向果園支付貨款,因為合同已經成立,且蘋果已經交付!
4 A公司不應向C公司支付運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三百一十一條規定,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毀損、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承運人證明貨物的毀損、滅失是因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以及托運人、收貨人的過錯造成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三百一十四條規定, 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因不可抗力滅失,未收取運費的,承運人不得要求支付運費;已收取運費的,托運人可以要求返還。
H. 國外新聞侵權案例+分析
年11月8日,中國第八個記者節。在這一天來臨之際,全國很多地方會以各種形式為記者這個職業舉行活動。為這個職業祝賀,代表著人們對這個職業的認可,代表著這個職業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不同尋常的作用。
在鮮花掌聲之中,全國的記者們內心是興奮的,他們為這個職業感到自豪。但繼續思索下去的話,記者們的自豪來之不易。在自豪的背後,是記者們所付出的艱辛和決心。
一名記者如何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水準,一方面依賴其自身的修養,還有賴於國家法律制度的建設和社會整體的關注。
從法律制度建設而言,如何確定新聞侵權的標准,如何界定記者的法律主體地位,如何完善目前新聞侵權訴訟中舉證責任的規定等等;從基本素質培養而言,如何建立記者的道德長效培訓機制和業務技能培訓機制,關乎記者個體素養的提升和保持;從機制建設而言,如何徹底分離經營與采訪,關乎記者的生存環境;從社會關注度而言,被采訪對象如何認識正當的采訪要求,關乎記者的職業氛圍。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記者這個群體發揮著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他們也感覺到民眾的熱切期待和國家的重視,有關部門也正在為這個職業的法律環境建設做著不懈努力。
在第八個記者節到來之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法律顧問、資深媒體人徐迅,指導學生完成了對700例新聞侵權案例的分析和論證。根據分析結果,她告訴本報記者,涉及侵害他人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並承擔民事責任的案例占最大比例,其中有5個案例涉嫌誹謗罪和侵害他人商品信譽罪,並最終獲刑,獲得實刑即有期徒刑的只有一例,其他均以剝奪政治權利或罰金等附加刑形式出現。
可以說,這些案例給記者職業塗上了一層灰影,但徐迅認為,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讓從事記者職業的人們明白,自己面臨的最大「法律雷區」在哪裡,並借前車之鑒,自律自省。
侵害他人名譽權成為最大雷區
當前還有極少報道中,使用這樣的詞彙———禽獸。當一個記者發現比如教師強奸女學生、養父強奸養女等新聞線索時,就在前面掛上「禽獸」二字,以表示義憤填膺的情緒。也因此,在發生的諸多新聞侵權的案例當中,類似於寫上「禽獸」等侮辱他人人格的案例,佔了很大比重。
徐迅說:「我總結新聞侵權就四個字:侮辱和失實。人格尊嚴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權在民法中包括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和信用權,侵犯其中任何一項權利,都可能構成新聞侵權。」
隨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和新聞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文章中的侮辱性言辭越來越少。但是諸如「禽獸」這樣的用語還是時有發生。徐迅根據研究舉例說,媒體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或者所謂「壞人」的描述,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大致有:「惡棍、流氓、娼妓、騙子、瘋子、暴徒、強盜、奴才、走狗、歹徒、無賴、吸血鬼、大草包、無恥之徒、色狼等等」。
侵害他人名譽權的第二個行為就是失實報道,這也是發生頻率最高的一種新聞侵權形式之一。在總結大量案例後,徐迅分析認為,失實報道可分為以下幾種方式:虛假報道、基本內容失實、大部分內容失實、部分內容失實和主體錯誤報道等幾種類型。
在這些失實報道中,虛假報道的危害程度最大。
比如,某媒體曾經采訪體操運動員劉璇的母親,在配發的照片下標注照片上的人物為劉璇的母親和父親。隨後,劉璇母親起訴了這家媒體,因為照片上與她合影的人,根本不是劉璇的父親。徐迅說:「像類似的案例,有的虛假報道甚至是對人全面的否定和傷害」。
隱私權是什麼?按照現有的法律規定,隱私權可以分為法定的和酌定的。法定的隱私包括住宅、郵電通訊、婚姻狀況、兩性關系、傷痛疾病、收養秘密、個人儲蓄、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及私人的單項資料、艾滋病等。學界普遍觀點認為,隱私的范圍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禁止以窺視、竊聽、刺探、披露的方式侵害他人隱私。
作為媒體記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對未成年人健康、犯罪等信息的披露。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任何人、任何組織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隱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得更為詳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除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在報道中應當注意以外,徐迅認為,記者采訪中經常應用的兩種方式:暗訪和偷拍,它們最大的法律陷阱就是隱私權的問題。因為暗訪和偷拍剝奪了被采訪人對於個人信息的決定權和控制權。
徐迅也認為,隱私不是不可以披露,但徵求當事人同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為原則。
踏進「雷區」就要付出代價,除了民事責任,比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責任形式以外,還可能承擔刑事責任,徐迅說:「根據我國已有案例,與記者密切相關的兩種罪名是:誹謗罪和侵犯他人商業信譽罪」。
在她搜集的案例中,有5起案件,媒體記者或者作者承擔了刑事責任。其中一起涉嫌誹謗罪,最終被法院判決誹謗罪,兩名被告人分別被判剝奪政治權利一年和一年半。還有一起,是今年8月12日,北京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紙箱餡包子」虛假新聞炮製者訾北佳涉嫌損害商品聲譽案,訾北佳因犯損害商品聲譽罪,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年。
職務犯罪等形態成為第三大「雷區」
湖南師范大學知名新聞學學者魏劍美和記者出身的知名律師周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針對「記者是否擁有權力」這個話題,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記者的采訪權和輿論監督權,實質上是一種公民權利的體現,是「權利」而不是「權力」。
然而,他們也並不否認,現實中,媒體、記者對采訪權和輿論監督權的應用,又蒙上了一種「權力」的特徵。而一旦出現了「權力」的特徵,對於極少數職業道德差的媒體從業人員來講,就可能藉此尋租。
尋租者東窗事發後,往往要面對「受賄罪」和「敲詐勒索罪」的指控,而身陷囹圄。雖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法律顧問徐迅認為,這兩種罪名和記者本身職業沒有特徵性的聯系,因為它們更多指向公務人員和其他非記者的社會普通主體,但是,她也並不否認,這兩種罪名,目前而言,在記者的隊伍里呈高發狀態。
在網路上搜索「記者」、「敲詐勒索」兩個關鍵詞,絕大部分是假冒記者犯下的罪行。但是其中也不乏真正的媒體記者。
比如,近日,在北京朝陽區法院,某報記者熊某和原同事茅某因敲詐勒索罪,被一審分別判處有期徒刑3年半。據檢察機關指控,熊某在某報擔任記者期間,曾以報道負面新聞相要挾,索要錢款,兩次累計達到40萬元。本案因當事人不服,正在上訴期間。
而若在網路點擊「記者」、「受賄罪」兩個關鍵詞,也不乏案例。比如,今年4月份,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某報原浙江記者站站長孟某作出二審判決:孟某犯受賄罪,終審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判決書表述,新聞媒體履行的是國家賦予的對社會的輿論監督權,媒體輿論監督權是一種公共權力,孟某作為新聞媒體的記者,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向被批評報道的有關單位索取財物,符合受賄罪的犯罪構成要件。
I. 關於生活中的侵權與維權的案例分析。
你好,我認為本案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王某的損失應當由旅館負責賠償。可以與旅館協商,協商不成可以到法院起訴。供你參考
J. 侵犯名譽權案例分析
[案情介紹]
某日,鄭甲來到某百貨商場自選超市區,背著小包轉了一圈,覺得沒什麼可買的,就出來了。鄭甲剛走出商場大門,就被商場內追出的兩名工作人員攔住,問鄭甲:「小姐是不是在超市拿了什麼東西而忘了付錢?」鄭甲說:「沒有」,兩名工作人員不相信,繼續問:「到底拿沒拿?」鄭甲仍答:「沒拿。」這時,有許多購物者過來圍觀,商場工作人員將鄭甲帶到櫃台前,指著收款台前貼的告示說:「我們有權檢查你們的包。」該告示寫的是:「收銀員受商場指示,有權在收銀處檢查帶進自選超市區的包、袋,請顧客協助將包、袋打開檢查。」
[案情分析]
鄭甲很氣憤,拒不打開背包接受檢查,於是,商場工作人員又將鄭甲帶到商場辦公室要求檢查,經檢查,並沒查出什麼東西。商場王作人員又要求鄭甲解開大衣扣、摘下帽子接受檢查,鄭甲禁不住落了淚,解開衣扣、摘下帽子讓他們檢查,經查又未查出什麼東西,商場工作人員這才將鄭甲放行。事後,鄭甲越想越氣,遂起訴百貨商場侵害自己名譽權,要求商場承認錯誤,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
分析:百貨商場的行為侵犯了鄭甲的名譽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事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名譽權是指公民、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的社會評價,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損害公民、法人名譽的結果就是降低了社會對其名譽的評價。本案中,商場工作人員懷疑鄭甲偷拿了商場的貨物,本應依照法定程序提交法定機關處理,但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公共場合叫住她,幾經盤問,這種問話的貶意是明顯的,對周圍顧客產生的影響是:她是一個有問題的人,很可能偷了東西。所以,商場工作人員的攔截盤問,實際影響了對鄭甲品德、聲望、信用等方面應有的社會評價,實際損害了鄭甲的名譽。
[案情結果]
百貨商場的行為侵犯了鄭甲的名譽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事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由於商場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才造成鄭甲被其他顧客誤認為偷拿了商品,使鄭甲的名譽受到懷疑、侵害,所以,百貨商場的行為侵害了鄭甲的名譽權,應該承認錯誤,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
[相關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事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