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誹謗侵權經典案例

誹謗侵權經典案例

發布時間:2021-06-06 02:56:37

『壹』 求關於商業誹謗和商業混淆行為的案例!!

我國市場交易中的有些競爭者為了謀求自身的利益而以假冒、仿冒的手段來侵害合法經營者的利益,通過搭別人的「便車」來銷售自己的商品,造成了市場混淆,這種市場混淆行為具有巨大的社會危害性,各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均將市場混淆行為作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予以禁止。我國對市場混淆行為的規制主要體現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上,即「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
(1)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4)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商品誹謗
1.虛假事實

一是,誹謗言辭必須是事實(fact),僅僅是評論不構成商業誹謗。事實就是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評論就是告訴人們自己對某事或某人的看法。言辭失實可以構成誹謗,但評論不公正只能夠構成一般的侵權。在具體的案件中,如何判斷某一言辭是事實還是評論,法官應當將自己處在一個普通人的地位,參考該言辭產生的環境,推測該言辭可能帶來的損害後果來決定是事實還是評論
二是,誹謗言辭是虛假的(fault),並含有毀損性(derogato ry)。言辭的虛假性是指言辭與事實的事實情況不相符;言辭的毀損性是指行為人所使用的言辭會使商事主體及其商品或者服務的社會評價降低,或令其他人對該商事主體敬而遠之,導致客戶不與其進行交易,消費者不購買其商品或服務等。
2 虛假事實的公布

商業誹謗行為是一種通過捏造、公布虛假事實,對商事主體的商業信譽、商品或者服務進行詆毀的違法行為。但是,捏造虛假事實只是一個手段而已,並不是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只有公布虛假事實,才是商業誹謗的構成要件。

由於捏造虛假事實是構成商業誹謗的前提,因此也必須研究。捏造虛假事實,是指行為人故意編造對某經營者不利的,與其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的事情,這里的捏造可以是全部捏造,可以是部分捏造,也可以是對事實真相的歪曲。

公布虛假事實,是指行為人以各種形式將誹謗性言辭傳播給原告以外的其他人,使他人知悉該虛假事實的行為。虛假事實只有公布,才有可能造成誹謗的後果,因此,虛假事實只有公布,才能夠構成商業誹謗。

公布行為對於商業誹謗的構成十分重要,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誹謗言辭一經產生,就構成公布。在美國,公布是個法律術語,意為不論採用何種形式,誹謗性傳播已為被誹謗者之外的他人所領悟,即構成誹謗。由此可判定美國法院對於公布要件的認定相當寬松,只要第三者看到或聽到誹謗的言論就視為已經公布。我國侵權行為法認定商業誹謗的公布要件,也應當採用這樣的標准,至於受害人的商業利益的損害是不是嚴重,則是後果判斷問題,不是公布要件判斷問題。

3 商業利益的損害事實

商業誹謗的損害後果必須導致實際商業利益損害的發生,也就是說,在認定商業誹謗行為時,原告必須舉證證明自己因為遭受誹謗而導致商業利益方面的損失。如果僅僅有虛假事實的公布,而沒有商業利益的實際損失,那麼可能構成侵權,受到法律的一般譴責,但並不構成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我國法律也有類似的規定。《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就將對自然人進行誹謗和經營者進行誹謗導致損害的認定方面作了區分,前者是「造成一定影響」,即誹謗言辭被公開就足以表明已經發生影響,而後者要求對經營者造成具體損害事實,該損害應當是可算的。因此,如果行為人實施捏造、散布虛假事實,尚未造成損害後果的,或者存在著造成損害後果的可能性,都不能視為已構成商業誹謗行為,最起碼不能認定構成商業誹謗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之所以認為構成商業誹謗的要求更加嚴格,是因為商事主體從事經營活動,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公眾有權力對商事主體進行監督和批評。另外,商事主體相對於個人來講,有更強的自我保護能力,一般的誹謗語言不能夠對其造成損害。

4.行為主體存在過錯

行為主體對商事主體的商譽、商品和服務進行侵害的主觀要件可以為故意,亦可為過失。商業誹謗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或不行為會造成商事主體商譽、產品或者服務的貶損,將危害其商業利益,而仍然加以實施或聽任損害發生的心理狀態。商業誹謗的過失,則表現為行為人的對誹謗後果採取了不注意的心理狀態,使自己的行為造成了商事主體的商譽、產品或者服務受到了毀損。
三、商業誹謗的行為方式

關於商業誹謗行為,有多種表現形式。一是從行為主體的角度講,可以表現為經營者實施商業誹謗行為和非經營者實施商業誹謗行為兩種。多數情況下,實施商業誹謗的行為人為經營者自己,但有時經營者不親自實施商業誹謗行為,而是唆使、收買和利用其他人向有關管理部門和媒體反映,或直接與相關管理部門和媒體惡意串通,對競爭對手作虛假投訴、報道和處罰。二是從表達方式的角度講,商業誹謗行為可以表現為書面誹謗和口頭誹謗兩種方式。書面誹謗具有持久性而口頭誹謗多具有短暫性,口頭誹謗的危害性一般要比書面誹謗輕。三是從表露程度的角度講,商業誹謗表現為直接商業誹謗和間接商業誹謗。前者是指那些明確、直接的誹謗性傳播,後者是指那些間接的,通過分析和聯系才能確定受誹謗對象的誹謗性傳播。四是從商業誹謗次數的角度講,商業誹謗行為還表現為原始誹謗行為和重復誹謗行為。就一般情況而言,重復誹謗行為的損害程度較原始誹謗行為為重。

除上述表現形式外,最重要的就是從客體的角度對其表現形式進行分類。商業誹謗的客體具有多重性,但發生率較高的,就是對商譽、商品和服務進行的商業誹謗,我們在此逐一進行分析。

(一)商譽誹謗

對商事主體的法定代表人的誹謗,究竟是對個人的誹謗,還是對商事主體的誹謗。這里描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案例。2004年初,某公司副總經理王某在工作期間借職務之便,私自與他人重復簽訂工程承包合同,形成「一女二嫁」,給公司造成損失,公司將其免職。王某對此懷恨,將原來掌握的公司有關商業秘密的材料私自拿出,對這些材料進行變造和篡改,編造、歪曲事實,虛構了該公司董事長金某與政府有關部門及其領導相互勾結,欺騙公眾,謀求公司上市的虛假事實,並使用惡毒的語言,聲稱該公司董事長金某是商業欺詐、造假騙人的元兇,進行惡意誹謗,損害金某及其公司在公眾中的形象和聲譽。金某主張自己的名譽權受到損害,請求法院判決王某承擔侵害其個人名譽權的侵權責任。

毫無疑問,王某的行為肯定構成了侵權責任,但是究竟構成何種侵權責任,卻值得研究。焦點在於,這種行為究竟是侵害董事長個人名譽權的誹謗行為,還是侵害商事主體商譽的商譽誹謗行為呢?

就一般情況而言,對個人的聲譽、名聲進行無中生有的攻擊,侵害的肯定是個人的名譽權,應當構成對個人的誹謗,而不構成商業誹謗。可是,當受誹謗對象是商事主體的法定代表人的時候,如果行為所針對的對象明確地指向法定代表人,是故意地對法定代表人進行誹謗的時候,這個行為就是對商事主體的誹謗,構成商譽誹謗行為,而不是對個人名譽權侵害的普通誹謗行為。

對商事主體商譽的誹謗包括對商事主體本身的誹謗,例如對公司的誹謗,也包括對商事主體的代表者即法定代表人的誹謗。之所以對商事主體的代表人即法定代表人的誹謗認定為對商事主體的誹謗,就是因為商事主體的法定代表人即董事長等所代表的是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就是法人的行為,而不是法定代表人本人的行為。對具有法定代表人身份的人進行誹謗,誹謗的內容是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所實施的行為,以及造成損害的對象是商事主體的商業利益,那麼,對法定代表人的誹謗就是對商事主體的誹謗,而不是對個人的誹謗,就構成商業誹謗的侵權行為。
(二)商品誹謗
在商業誹謗中,商品誹謗是一種獨立的侵權行為類型。對商品進行誹謗,主要是對於商品聲譽的誹謗。對商品的質量、效果、性能和價格等方面進行詆毀,都構成商品誹謗。如甲公司正在與一新客戶洽談一筆大生意,雙方已基本達成一致意見,正准備合同簽字時,該客戶突然收到來自乙公司的傳真,聲稱甲公司的產品侵犯了其專利權。該客戶立即要求甲公司作出書面解釋,並暫緩簽訂供貨協議。事實上,甲公司和乙公司是競爭對手,生產同一類產品,但甲公司使用的關鍵技術與乙公司完全不同。乙公司的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商品誹謗行為。

商品誹謗的侵害客體,就是商品聲譽。《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規定的「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就是制裁商品誹謗行為的法律根據。確認商品誹謗行為責任,所依據的就是這一規定。

對服務的誹謗是否可以概括在商譽誹謗當中?從原則上說,服務的聲譽也可以概括在商譽當中,對服務的誹謗也就是對商譽的誹謗。不過,相對於提供商品可以確認商品誹謗為獨立的侵權行為,那麼,對提供服務的商事主體提供的服務進行誹謗,當然也就可以作為單獨的侵權行為認定。其界限為,商譽誹謗主要是對商事主體的整體商譽進行毀損,針對的是商事主體;而服務誹謗,則是針對商事主體的服務進行毀謗,針對的是其服務本身。

構成服務誹謗,應當存在對服務的質量、效果和價格等方面進行詆毀。明知商事主體的服務並不存在問題,而故意採用虛偽不實的言詞、文字等,進行詆毀,造成受害人的經營的損害,構成這種侵權行為。

『貳』 有沒有一些侵權行為的案例

倪XX、王X訴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侵害名譽權糾紛

一、事實概要

原告到被告下屬的超級市場購物,被告工作人員懷疑二原告偷拿東西,於是在公眾場合訓問二人,並根據市場內所貼無效公告,對被告進行搜查,未查到任何屬於市場所有的東西。原告起訴被告侵犯其名譽權。

二、裁判要旨

首先,公民或法人行使某一「權利」如果沒有法律的依據或者不符合法律的規定,都不能自認為有權利行使這樣的行為。法律從未賦予市場工作人員有盤 問顧客和檢查顧客財物的權利,因而被告無權張貼要求被告將自己的提包打開供被告工作人員查看的公告。

盡管此公告張貼在市場門口,但由於它沒有法律依據,因而是無效的,顧客有權不執行公告的規定。其次,被告工作人員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在公眾場合用帶有貶義的話語詢問原告是否偷拿東西,並根據市場內所貼 無效公告對原告的包裹、衣服等進行搜查。

上述行為足以使原告感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已遭貶低,而且也實際影響了對二原告的品德、聲望、信用等方面的社會評價。

原告的名譽因此而受到損害。被告的工作人員是在工作崗位上履行被告為其規定的工作職責時對二原告實施侵權行為的,因此,其侵權民事責任應由被告承擔(依據 民法通則第43條)。

三、法院判決(處理)及適用的法律

在法院查清事實、分清是非後,雙方自行和解。被告願向原告表示歉意並向兩原告各支付1000元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原告撤訴。

(2)誹謗侵權經典案例擴展閱讀:

侵權行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財產或知識產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違法行為。侵權行為發生後,在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就產生了特定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

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構成要件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二、受害人的過錯

受害人的過錯,是指受害人對侵權行為的發生或者侵權損害後果擴大存在過錯。

三、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人所實施的不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

四、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不得已採取的致他人較小損害的行為。

五、受害人的同意

受害人的同意,是指受害人在侵權行為或者損害後果發生之前自願作出的自己承擔某種損害後果的明確的意思表示。

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三)公平責任原則

『叄』 生活中的侵權與維權案例

沒有侵犯名譽權。所謂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它為人們自尊、自愛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譽權主要表現為名譽利益支配權和名譽維護權。我們有權利用自己良好的聲譽獲得更多的利益,有權維護自己的名譽免遭不正當的貶低,有權在名譽權受侵害時依法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名譽侵權的形式 名譽侵權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隱私等。 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等形式辱罵、嘲諷他人、使他人的心靈蒙受恥辱等。 誹謗:是指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風不好,並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誹謗是常見的名譽侵權行為,民法通則101條明令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對法人名譽的侵害,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西餐廳貼有「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內」並不是針對小軍個人的行為,同時衣冠不整是一個事實表述,並不存在針對他人名譽的攻擊,所以個人認為不構成侵權。

『肆』 網路誹謗罪的相關案例

線下阻礙交通 線上詆毀誹謗
2008年5月16日,汶川大地震剛剛過去4天,正忙於救災的漢中市公安局漢台分局接到萬邦公司報警電話:「公司周圍來了很多來歷不明的人,並揚言要炸平萬邦。」漢台公安分局迅速出警。據查,兩名社會閑散人員以每天50元的價格僱用當地人鬧事。發錢的人是西安鑫龍裝飾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職工。
2008年5月23日,矛盾升級到在網路上發帖攻擊。鑫龍公司經理韓興昌捏造事實,撰寫一篇《國殤期間,拷問史上最牛的省人大代表》的文章,安排員工在西安的一家網吧傳至互聯網。文中虛構「……5月16日在陝西漢中,陝西省人大代表、漢中萬邦公司董事長楊海明糾集黑惡勢力,將討要拖欠工程款,急著返鄉救災的施工人員打成重傷……」並將其公司項目負責人李可欣的照片附上,對其面部進行處理冒充四川災區被打傷的施工人員。同時,該帖還「詳細」捏造了所謂的楊海明發家史與沒落史。
這之後,韓興昌又安排員工撰寫編輯虛構事實的《漢中投訴無門,奔走西安討公道,痛斥省人大代表惡行》、《老闆,別再鬧了,我們窮的連塊遮羞布都沒有了》的帖子上傳至互聯網。
據了解,截至2008年6月8日,這些帖子約有3.8萬人次瀏覽,1200篇跟帖,對楊海明及其萬邦公司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及經濟損失。 網帖惹禍警方立案 專家論證結論相反
2009年5月6日,漢台公安分局以涉嫌誹謗向韓興昌發出了《取保候審決定書》,決定對韓採取取保候審措施,並規定韓未經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韓興昌立即趕赴北京,他指望向更高一級公、檢部門尋求支持。6月30日,漢台警方在北京抓住了韓興昌被漢台警方從北京帶回。2009年7月1日,韓再次被帶回漢中,此次被羈押在漢台區看守所。
2009年7月13日,漢台區法院對漢台區檢察院訴韓興昌誹謗一案,進行公開審理。據漢中地方媒體報道,此案被稱為陝西省首例「網路誹謗案」,吸引了百餘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
檢察機關指控被告人韓興昌嚴重危害抗震救災期間的社會秩序,嚴重侵害了被害人的人格權、名譽權,其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情節嚴重,應當以誹謗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法庭審理中,被告人韓興昌在最後陳述時表示自己法制意識淡漠,將一起簡單的經濟糾紛演化成刑事案件,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當庭悔罪,並數次向被害人道歉。 釋疑之一 既在西安發帖 漢中可否管轄
因為溶入了眼下最為「時髦」的「網路」元素,此案如石入水,隨即引發紛紜評論。有網友認為:既然查明被告人是在西安等地發帖,那麼漢中對此案是否具有管轄權?
他說,被告人韓興昌及鑫龍公司的所在地為西安,而受害人萬邦公司董事長楊海明住所地在漢中,根據法律規定,漢中市和西安市兩地的公安機關均有管轄權。而共同管轄時,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機關管轄。本案是由楊海明舉報並由漢台分局受理偵查的,因此,漢台分局管轄於法有據。
釋疑之二 既屬自訴案件 檢察為何公訴
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在中國,大部分誹謗罪都要自訴。魏聖創進一步解釋:中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侮辱罪、誹謗罪一般情況下是自訴案件,要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受害人應當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自訴。但該條第二款也規定「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是否嚴重危害社會秩序,是此類案件自訴和公訴的分水嶺。
釋疑之三 既嚴重危害社會秩序 為何只以誹謗罪起訴
7月13日庭審後,旁聽者中就有人疑惑不解:既然查明韓興昌種種行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又為何不以「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起訴,而是仍然以誹謗罪公訴?
對此,魏聖創解釋,本案中,誹謗罪是目的,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是手段行為造成的後果(附帶結果),兩罪屬於刑法上的「牽連犯」,根據「一行為一罪名」和處理「牽連犯」「擇一重處」的原則,不應在類罪名「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去尋找具體的罪名。「故我們最終按照誹謗罪,且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情況下,按公訴案件處理。」

『伍』 列舉5個侵犯他人姓名權的案例。

侵犯他人姓名權的案例。

案例一

2000年至2001年期間,原告徐誠被某市招生辦派往下屬某區招生辦協助進行中專、技校的招生工作。2000年8月,被告李樺以「徐成」的名義,向省招生辦公室寫檢舉信,聲稱考生張劍「在入學考試時,系他人冒名頂替參加」。

並在信中稱「我是市招生辦幹部,現協助某區招生辦進行本年度中專、技校招生工作,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對此事予以反映,本著對國家、對學校、對張劍本人負責的精神,懇請省招生辦領導予以查處此事。」省招生辦接信後對此事認真進行了調查核實,並進行了考卷筆跡鑒定。

8月28日,省招生辦復信「徐成」,說明「參加考試系張劍本人所為,無冒名頂替現象」。徐誠接信後,感到莫名其妙,就向市招生辦及有關部門反映此事,要求調查事實真相。

2001年3月,經鑒定:檢舉信是被告李樺書寫。在調查取證及進行鑒定的7個月內,徐誠因精神壓力大,受到一定的精神損害。

案例二

江某為能趕上其男友即林某所在單位的分房,因其未到法定婚齡,不能辦理婚姻登記手續,於是,謊稱其身份證已丟失,以購買進口葯需要居民身份證為借口,向張某借用身份證。

隨後,江某假冒張某之名到其單位開出婚姻登記介紹信,並拿走張某所在地的公共戶口薄,與林某一起去民政局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

江某的假冒行為後被張某發現,張某認為江某的假冒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姓名權,並因此承受了強大的社會壓力和精神打擊,於是要求江某賠償損失5000元並賠禮道歉。

案例三

原告A系某公司的股東、董事,在A未參加董事會的情形下,B董事直接在董事會決議等文件上偽造A的簽名,致使A變成了公司的董事長、法定代表人。

A認為,B的行為是公司職務行為,因此公司未經其同意而盜用其姓名,侵犯了其姓名權,要求法院確認上述盜用姓名的侵權事實,並要求被告公司撤回相關的工商登記,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案例三

第3562067號「易建聯Yi Jian Lian」商標(即爭議商標)由案外人名樂公司於2003年5月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以下簡稱商標局)提出注冊申請,並於2005年9月被核准注冊,其專用期限至2015年9月,核定使用商品為第25類服裝、柔道服、足球鞋等。

2009年5月,經商標局核准,爭議商標轉讓給易建聯體育用品(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建聯公司)。2006年3月,易建聯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商評委)請求撤銷爭議商標。

評審期間,易建聯提交的新浪網網頁列印件等證據載明:易建聯自1999年開始從事籃球訓練,2002年入選廣東隊,同年入選國家青年隊。2002年獲得亞洲青年籃球錦標賽冠軍,2003年獲得全國男籃甲A聯賽亞軍。

網頁列印時間為2006年3月。2009年11月,商評委作出商評字〔2009〕第33584號《關於第3562067號「易建聯Yi Jian Lian」商標爭議裁定書》,認定:易建聯系我國著名籃球運動員,在爭議商標申請注冊之前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社會知名度。

易建聯公司未經易建聯授權,將與其姓名相同的文字申請注冊商標,侵害了易建聯的姓名權,違反了商標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裁定:爭議商標予以撤銷。易建聯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訴訟。

案例四

幾年前,高先生與某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期房購銷合同,約定房地產公司保證在高先生入住之日起1年內為其辦理房屋產權手續,如現房實測面積與期房預測面積發生變化時,按實測面積交納相關稅、費。

高先生入住後不久,房地產公司通知他到公司交納辦理房屋產權證所需的契稅、過戶費及印花稅,高先生交納了全部費用,並將私人印章交給房地產公司。因高先生購買的期房實測面積大於預測面積,辦理產權證需按實測面積重新簽訂《北京市內銷商品房買賣契約》。

房地產公司在高先生在場的情況下,填寫了3份內容相同的《北京市內銷商品房買賣契約》,同時在乙方簽字處填寫了高先生的名字,並加蓋了高先生的私人印章。

半年後,房地產公司將房屋的產權證、新合同及高先生的私人印章交給高先生,並向他講明新合同是為了辦房產證而簽訂的,雙方仍沿用舊的期房購銷合同。

後高先生起訴至通州法院,稱簽訂新合同他不知道,此合同中減少了許多對他有利的條款。房地產公司為自身便利,冒用他的姓名侵犯了他的利益,要求房地產公司承認錯誤、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撫慰金2000元。

訴訟過程中,房地產公司辯稱,我公司為高先生的利益使用其姓名,且我公司與高先生實際履行的仍是舊合同,沒有給高先生造成經濟和精神損失,不構成侵犯他的姓名權。

案例五

2005年6月份,被告王某、李某准備登記結婚,因李某全家搬遷,戶籍丟失,無法辦理結婚登記。王某隨找到自己妹夫姨家(即原告方某家)親戚,稱未婚妻戶籍登記丟失,無法辦理結婚登記,想用方某的戶口薄和身份證附李某的照片去辦理結婚登記。

當時方某在外務工,只有父母在家,其父母想只是借用女兒的戶口簿和身份證,不會有什麼問題,就同意把女兒的身份證和戶口簿借給王某使用。2005年6月24日,王某、李某登記結婚,結婚證上是方某的名字。

後方某務工回家得知此事,找到王某、李某兩人要求用他們自己真實姓名登記結婚。2005年9月5日,王某、李某到登記機關辦理了離婚,又於2005年9月8日以雙方真實姓名重新登記結婚。方某戶籍薄上留下了「離異」字樣,引起了男友對其有「婚史」的誤解,無奈之下訴至法院。

『陸』 有哪些誹謗罪案件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與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人格尊嚴、名譽權。犯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
2、客觀要件
本罪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並散布某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及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若散步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罪,(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方式基本有兩種:一、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並散步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如果散布虛假的事實,但並不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無損於特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誹謗罪。
(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若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對象,不可能變孫某人的人格、名譽,就不能以誹謗罪論處。
(4)捏造事實的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夠成本罪。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則不能以本罪論處。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志氣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3、主體要件
本罪主題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4、主觀要件
本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散步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目的在於敗壞特人名譽。如果行為人將虛假事實誤認為是真實事實加以擴散,或者把某種虛假事實進行擴散耽誤損害他人名譽目的,則不構成誹謗罪。

二 認定
1、本罪與治安違法行為、民事侵權行為的界限
2、本罪與侮辱罪的界限
這兩種犯罪所侵犯的客體,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譽。不同之處主要在於:
(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進行,而誹謗則必須是捏造事實。
(2)侮辱含暴力行為,而誹謗則不使用暴力手段。
(3)侮辱往往是當著被害人的面進行的,誹謗則是當眾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三 處罰
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
犯本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柒』 侵犯名譽權案例分析

[案情介紹]
某日,鄭甲來到某百貨商場自選超市區,背著小包轉了一圈,覺得沒什麼可買的,就出來了。鄭甲剛走出商場大門,就被商場內追出的兩名工作人員攔住,問鄭甲:「小姐是不是在超市拿了什麼東西而忘了付錢?」鄭甲說:「沒有」,兩名工作人員不相信,繼續問:「到底拿沒拿?」鄭甲仍答:「沒拿。」這時,有許多購物者過來圍觀,商場工作人員將鄭甲帶到櫃台前,指著收款台前貼的告示說:「我們有權檢查你們的包。」該告示寫的是:「收銀員受商場指示,有權在收銀處檢查帶進自選超市區的包、袋,請顧客協助將包、袋打開檢查。」

[案情分析]
鄭甲很氣憤,拒不打開背包接受檢查,於是,商場工作人員又將鄭甲帶到商場辦公室要求檢查,經檢查,並沒查出什麼東西。商場王作人員又要求鄭甲解開大衣扣、摘下帽子接受檢查,鄭甲禁不住落了淚,解開衣扣、摘下帽子讓他們檢查,經查又未查出什麼東西,商場工作人員這才將鄭甲放行。事後,鄭甲越想越氣,遂起訴百貨商場侵害自己名譽權,要求商場承認錯誤,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
分析:百貨商場的行為侵犯了鄭甲的名譽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事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名譽權是指公民、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的社會評價,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損害公民、法人名譽的結果就是降低了社會對其名譽的評價。本案中,商場工作人員懷疑鄭甲偷拿了商場的貨物,本應依照法定程序提交法定機關處理,但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公共場合叫住她,幾經盤問,這種問話的貶意是明顯的,對周圍顧客產生的影響是:她是一個有問題的人,很可能偷了東西。所以,商場工作人員的攔截盤問,實際影響了對鄭甲品德、聲望、信用等方面應有的社會評價,實際損害了鄭甲的名譽。

[案情結果]
百貨商場的行為侵犯了鄭甲的名譽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事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由於商場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才造成鄭甲被其他顧客誤認為偷拿了商品,使鄭甲的名譽受到懷疑、侵害,所以,百貨商場的行為侵害了鄭甲的名譽權,應該承認錯誤,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

[相關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事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捌』 國外新聞侵權案例+分析

年11月8日,中國第八個記者節。在這一天來臨之際,全國很多地方會以各種形式為記者這個職業舉行活動。為這個職業祝賀,代表著人們對這個職業的認可,代表著這個職業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不同尋常的作用。

在鮮花掌聲之中,全國的記者們內心是興奮的,他們為這個職業感到自豪。但繼續思索下去的話,記者們的自豪來之不易。在自豪的背後,是記者們所付出的艱辛和決心。

一名記者如何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水準,一方面依賴其自身的修養,還有賴於國家法律制度的建設和社會整體的關注。

從法律制度建設而言,如何確定新聞侵權的標准,如何界定記者的法律主體地位,如何完善目前新聞侵權訴訟中舉證責任的規定等等;從基本素質培養而言,如何建立記者的道德長效培訓機制和業務技能培訓機制,關乎記者個體素養的提升和保持;從機制建設而言,如何徹底分離經營與采訪,關乎記者的生存環境;從社會關注度而言,被采訪對象如何認識正當的采訪要求,關乎記者的職業氛圍。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記者這個群體發揮著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他們也感覺到民眾的熱切期待和國家的重視,有關部門也正在為這個職業的法律環境建設做著不懈努力。

在第八個記者節到來之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法律顧問、資深媒體人徐迅,指導學生完成了對700例新聞侵權案例的分析和論證。根據分析結果,她告訴本報記者,涉及侵害他人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並承擔民事責任的案例占最大比例,其中有5個案例涉嫌誹謗罪和侵害他人商品信譽罪,並最終獲刑,獲得實刑即有期徒刑的只有一例,其他均以剝奪政治權利或罰金等附加刑形式出現。

可以說,這些案例給記者職業塗上了一層灰影,但徐迅認為,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讓從事記者職業的人們明白,自己面臨的最大「法律雷區」在哪裡,並借前車之鑒,自律自省。

侵害他人名譽權成為最大雷區

當前還有極少報道中,使用這樣的詞彙———禽獸。當一個記者發現比如教師強奸女學生、養父強奸養女等新聞線索時,就在前面掛上「禽獸」二字,以表示義憤填膺的情緒。也因此,在發生的諸多新聞侵權的案例當中,類似於寫上「禽獸」等侮辱他人人格的案例,佔了很大比重。

徐迅說:「我總結新聞侵權就四個字:侮辱和失實。人格尊嚴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權在民法中包括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和信用權,侵犯其中任何一項權利,都可能構成新聞侵權。」

隨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和新聞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文章中的侮辱性言辭越來越少。但是諸如「禽獸」這樣的用語還是時有發生。徐迅根據研究舉例說,媒體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或者所謂「壞人」的描述,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大致有:「惡棍、流氓、娼妓、騙子、瘋子、暴徒、強盜、奴才、走狗、歹徒、無賴、吸血鬼、大草包、無恥之徒、色狼等等」。

侵害他人名譽權的第二個行為就是失實報道,這也是發生頻率最高的一種新聞侵權形式之一。在總結大量案例後,徐迅分析認為,失實報道可分為以下幾種方式:虛假報道、基本內容失實、大部分內容失實、部分內容失實和主體錯誤報道等幾種類型。

在這些失實報道中,虛假報道的危害程度最大。

比如,某媒體曾經采訪體操運動員劉璇的母親,在配發的照片下標注照片上的人物為劉璇的母親和父親。隨後,劉璇母親起訴了這家媒體,因為照片上與她合影的人,根本不是劉璇的父親。徐迅說:「像類似的案例,有的虛假報道甚至是對人全面的否定和傷害」。
隱私權是什麼?按照現有的法律規定,隱私權可以分為法定的和酌定的。法定的隱私包括住宅、郵電通訊、婚姻狀況、兩性關系、傷痛疾病、收養秘密、個人儲蓄、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及私人的單項資料、艾滋病等。學界普遍觀點認為,隱私的范圍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禁止以窺視、竊聽、刺探、披露的方式侵害他人隱私。

作為媒體記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對未成年人健康、犯罪等信息的披露。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任何人、任何組織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隱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得更為詳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除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在報道中應當注意以外,徐迅認為,記者采訪中經常應用的兩種方式:暗訪和偷拍,它們最大的法律陷阱就是隱私權的問題。因為暗訪和偷拍剝奪了被采訪人對於個人信息的決定權和控制權。

徐迅也認為,隱私不是不可以披露,但徵求當事人同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為原則。

踏進「雷區」就要付出代價,除了民事責任,比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責任形式以外,還可能承擔刑事責任,徐迅說:「根據我國已有案例,與記者密切相關的兩種罪名是:誹謗罪和侵犯他人商業信譽罪」。

在她搜集的案例中,有5起案件,媒體記者或者作者承擔了刑事責任。其中一起涉嫌誹謗罪,最終被法院判決誹謗罪,兩名被告人分別被判剝奪政治權利一年和一年半。還有一起,是今年8月12日,北京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紙箱餡包子」虛假新聞炮製者訾北佳涉嫌損害商品聲譽案,訾北佳因犯損害商品聲譽罪,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年。

職務犯罪等形態成為第三大「雷區」

湖南師范大學知名新聞學學者魏劍美和記者出身的知名律師周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針對「記者是否擁有權力」這個話題,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記者的采訪權和輿論監督權,實質上是一種公民權利的體現,是「權利」而不是「權力」。

然而,他們也並不否認,現實中,媒體、記者對采訪權和輿論監督權的應用,又蒙上了一種「權力」的特徵。而一旦出現了「權力」的特徵,對於極少數職業道德差的媒體從業人員來講,就可能藉此尋租。

尋租者東窗事發後,往往要面對「受賄罪」和「敲詐勒索罪」的指控,而身陷囹圄。雖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法律顧問徐迅認為,這兩種罪名和記者本身職業沒有特徵性的聯系,因為它們更多指向公務人員和其他非記者的社會普通主體,但是,她也並不否認,這兩種罪名,目前而言,在記者的隊伍里呈高發狀態。

在網路上搜索「記者」、「敲詐勒索」兩個關鍵詞,絕大部分是假冒記者犯下的罪行。但是其中也不乏真正的媒體記者。

比如,近日,在北京朝陽區法院,某報記者熊某和原同事茅某因敲詐勒索罪,被一審分別判處有期徒刑3年半。據檢察機關指控,熊某在某報擔任記者期間,曾以報道負面新聞相要挾,索要錢款,兩次累計達到40萬元。本案因當事人不服,正在上訴期間。

而若在網路點擊「記者」、「受賄罪」兩個關鍵詞,也不乏案例。比如,今年4月份,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某報原浙江記者站站長孟某作出二審判決:孟某犯受賄罪,終審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判決書表述,新聞媒體履行的是國家賦予的對社會的輿論監督權,媒體輿論監督權是一種公共權力,孟某作為新聞媒體的記者,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向被批評報道的有關單位索取財物,符合受賄罪的犯罪構成要件。

『玖』 外國歷史上或者名著中有名的惡意誹謗案例

最有名的當然是莎士比亞的《奧塞羅》
奧賽羅是威尼斯公國一員勇將。他與元老的女兒苔絲狄夢娜相愛。因為兩人年紀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許。兩人只好私下成婚。奧賽羅手下有一個陰險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奧賽羅。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卻促成了兩人的婚事。他又挑撥奧賽羅與苔絲狄夢娜的感情,說另一名副將凱西奧與苔絲狄夢娜關系不同尋常,並偽造了所謂定情信物等。奧賽羅信以為真,在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當他得知真相後,悔恨之餘拔劍自刎,倒在了苔絲狄夢娜身邊。

『拾』 網路誹謗的典型案例

從山東「曹縣帖案」到河南靈寶「王帥帖案」,從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網路發帖誹謗案」到陝西省首例網路誹謗案,網路誹謗案在全國各地一再發生。2008年歲未之際,被稱為首例「網路暴力」案件的北京市民王菲訴大旗網和北飛的候鳥網站名譽侵權一案,由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做出一審判決,認定兩被告構成侵權,應停止侵權,向原告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8000元,在一審判決的同時,朝陽區法院還向工信部發出司法建議書,對本案所暴露的「人肉搜索」等網路誹謗問題的治理提出了建議。這是法院首次以判決的形式對網路誹謗行為進行民事責任制裁。 線下阻礙交通 線上詆毀誹謗
2008年5月16日,汶川大地震剛剛過去4天,正忙於救災的漢中市公安局漢台分局接到萬邦公司報警電話:「公司周圍來了很多來歷不明的人,並揚言要炸平萬邦。」漢台公安分局迅速出警。據查,兩名社會閑散人員以每天50元的價格僱用當地人鬧事。發錢的人是西安鑫龍裝飾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職工。
5月23日,矛盾升級到在網路上發帖攻擊。鑫龍公司經理韓興昌捏造事實,撰寫一篇《國殤期間,拷問史上最牛的省人大代表》的文章,安排員工在西安的一家網吧傳至互聯網。文中虛構「……5月16日在陝西漢中,陝西省人大代表、漢中萬邦公司董事長楊海明糾集黑惡勢力,將討要拖欠工程款,急著返鄉救災的施工人員打成重傷……」並將其公司項目負責人李可欣的照片附上,對其面部進行處理冒充四川災區被打傷的施工人員。同時,該帖還「詳細」捏造了所謂的楊海明發家史與沒落史。
這之後,韓興昌又安排員工撰寫編輯虛構事實的《漢中投訴無門,奔走西安討公道,痛斥省人大代表惡行》、《老闆,別再鬧了,我們窮的連塊遮羞布都沒有了》的帖子上傳至互聯網。
據了解,截至2008年6月8日,這些帖子約有3.8萬人次瀏覽,1200篇跟帖,對楊海明及其萬邦公司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及經濟損失。 網帖惹禍警方立案 專家論證結論相反
2009年5月6日,漢台公安分局以涉嫌誹謗向韓興昌發出了《取保候審決定書》,決定對韓採取取保候審措施,並規定韓未經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韓興昌立即趕赴北京,他指望向更高一級公、檢部門尋求支持。6月30日,漢台警方在北京抓住了韓興昌被漢台警方從北京帶回。7月1日,韓再次被帶回漢中,此次被羈押在漢台區看守所。
2009年7月13日,漢台區法院對漢台區檢察院訴韓興昌誹謗一案,進行公開審理。據漢中地方媒體報道,此案被稱為陝西省首例「網路誹謗案」,吸引了百餘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
檢察機關指控被告人韓興昌嚴重危害抗震救災期間的社會秩序,嚴重侵害了被害人的人格權、名譽權,其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情節嚴重,應當以誹謗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法庭審理中,被告人韓興昌在最後陳述時表示自己法制意識淡漠,將一起簡單的經濟糾紛演化成刑事案件,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當庭悔罪,並數次向被害人道歉。 釋疑之一 既在西安發帖 漢中可否管轄
被告人韓興昌及鑫龍公司的所在地為西安,而受害人萬邦公司董事長楊海明住所地在漢中,根據法律規定,漢中市和西安市兩地的公安機關均有管轄權。而共同管轄時,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機關管轄。本案是由楊海明舉報並由漢台分局受理偵查的,因此,漢台分局管轄於法有據。
釋疑之二 既屬自訴案件 檢察為何公訴
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在中國,大部分誹謗罪都要自訴。中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侮辱罪、誹謗罪一般情況下是自訴案件,要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受害人應當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自訴。但該條第二款也規定「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是否嚴重危害社會秩序,是此類案件自訴和公訴的分水嶺。
釋疑之三 既嚴重危害社會秩序 為何只以誹謗罪起訴
本案中,誹謗罪是目的,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是手段行為造成的後果(附帶結果),兩罪屬於刑法上的「牽連犯」,根據「一行為一罪名」和處理「牽連犯」「擇一重處」的原則,不應在類罪名「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去尋找具體的罪名。「故我們最終按照誹謗罪,且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情況下,按公訴案件處理。」

閱讀全文

與誹謗侵權經典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743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台帳 瀏覽:775
徵信報告多長時間有效期 瀏覽:387
日立挖掘機看年限 瀏覽:926
馬鞍山彪哥 瀏覽:83
雪花錢包投訴 瀏覽:956
系統平台使用權授權合同 瀏覽:75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
經濟糾紛起訴狀ppt 瀏覽:235
馬鞍山有絲足的嗎 瀏覽:24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瀏覽:520
彩電的折舊年限 瀏覽:102
無損檢測證書 瀏覽:825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