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銅冶冶煉的成熟時期是什麼時候
商代後期
商代後期,青銅冶鑄業臻於鼎盛,能熟練地使用多種分鑄法(先鑄器件再接鑄附件,或者先鑄附件再與器體鑄接),以獲得復雜的器形,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圓斝的斝柱和斝鋬就是鑄接於器體上的。 卣的多次鑄接更為典型。它的提梁、蓋紐採用了多種鑄接方式,分兩次從五個部位,將七個部件和卣體接鑄成一體。鑄型工藝也已規范化。橢圓形容器多採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長方形容器以對角線的延長線為界,採用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種類繁多,有各類禮器、生活用器、兵器、生產工具、車馬器和樂器等。大型鑄件用直徑達600~800毫米的豎爐熔銅,由槽道澆注。重要器物的合金配比也初步形成規范[2] 。
西周時期陶范鑄造進一步推廣,中期以後形成獨特的風格,出現許多新的器形、紋飾。有些器內鑄有專篇銘文。技術的進步還表現在銅質芯撐的普遍使用。銅器足部從與銅器內腔相通改為封閉式等。
商周時期製作陶范的泥料,都由含砂粘土或用粘土和砂配製而成,經挖取、破碎、篩選、混和、陳腐、揉制和存性等多道工序(有時還經淘洗和加砂),使泥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復印性,能翻鑄出極細的花紋。多數陶范的焙燒溫度在700~800℃之間,實際仍為土質,屬於土范。後期的某些陶范火候較高,質硬發青,接近半陶質或陶質。早期的陶范用單一的泥料,西周時期已有面料和背料之分。為改善型芯的退讓性和透氣性,芯料中的含砂量明顯增多,顆粒較粗,後期並摻入多量的植物纖維或熟料。
鑄范的製作非常精細,分型面開設榫卯,用來定位。最初的鑄型只有一個型腔,在商代中期已有一型能鑄7~9件的鏃范。多數陶范只能使用一次,但山西侯馬春秋鑄銅作坊所出钁范,可以重復使用十餘次。由於採取了一系列工藝措施,鑄件表面質量,特別是一些精品,紋飾清晰美觀,鑄縫極窄,鑄造缺陷很少,達到了良好的技藝水平。
據多年來對數以千計的出土實物所作科學考察,證明商周青銅器絕大多數是用陶范鑄造的,在不使用失蠟法的情況下,能獲得如四羊尊和曾侯乙甬鍾那樣極其復雜的器形,關鍵在於鑄接工藝和分范合鑄等技法的嫻熟使用,因而形成商周陶范鑄造的技藝特色。
青銅生產工具是構成青銅時代生產力的一大要素。出土文物中常見的青銅手工工具有刀、錐、鑿、斧、錛、削、鑽、鋸等。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雲南等省相繼發現大量商周青銅農具,有耒、耜、臿、?、鋤、鏟、耨、鐮等器類。正是在青銅工具廣泛應用的基礎上,造就了舉世聞名的燦爛的商周青銅文化。
⑵ 山丁樹長凍青嗎這種凍青冶尿毒症嗎
尿毒症又稱為慢性腎衰竭,中末期患者只能做腎臟移植手術或者以透析治療維持生命。所以尿毒症在沒有查出病因之前是沒有辦法治癒的,千萬不要亂服葯,以免加重病情。
⑶ 古代青銅是如何冶煉出來的
被認為是中國古文明象徵的商周到戰國的青銅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鑄造技術所造就的。中國開始冶煉青銅的時期雖然晚於西方約千餘年,然而後來居上,冶煉水平很快超過了西方。
司母戊大方鼎從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精美的曾侯乙尊盤和大型的隨縣編鍾群,以至大量的禮器、日用器、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可以看到當時中國已經非常熟練地掌握了綜合利用渾鑄、分鑄、失蠟法、錫焊、銅焊的鑄造技術,在冶鑄工藝技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而《考工記》中所記載的:「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經驗性科學總結,表明當時中國已認識到合金成分與青銅的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系,並已定量地控制銅錫的配比,以得到性能各異,適於不同用途的青銅合金。
《考工記》中還記載有:「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說明當時已掌握了根據火焰的顏色,來判定青銅是否冶煉至精純程度的知識,這是後世化學中火焰鑒別法的濫觴。用以比喻工夫達到純熟完美境界的成語「爐火純青」,就是由此引伸出來的。
煉銅中的另一項重要成就是濕法煉銅,也叫膽銅法。這是利用煉丹家所發現的鐵對銅離子的置換反應,進行冶銅的方法。其工藝過程是把硫酸銅或碳酸銅(古稱曾青、膽礬、石膽等)溶於水,使成膽水,然後投鐵塊於溶液中,因鐵的化學性能比銅活潑,鐵離子會置換出銅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濕法冶金,宋代已用此法進行大規模的煉銅生產。
⑷ 青銅冶煉
D145
1銅4錫5鉛
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逐步發現了銅與錫、銅與鉛的配比的改變,能夠使煉制出來的青銅的屬性發生變化。青銅熔點低,加進的錫越多,熔點越低。同時隨著加錫量的增多,硬度也隨之增高,遠遠超過了紅銅的硬度。但是當加錫過多時,青銅反而變脆,容易斷裂。後來,人們又發現在青銅中加入定量的鉛,就能克服青銅較脆的弱點。通過反復的實踐,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經總結出配製青銅的合金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