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伸懶腰類似的詞語
1、打雪仗
[dǎ xuě zhàng]
把雪團成球,互相投擲鬧著玩。
2、打招呼
[dǎ zhāo hu]
用語言或動作表示問候:一下來了那麼多人,我不知先跟誰~好。
3、打呼嚕
[dǎ hū lu]
打鼾。
4、打群架
[dǎ qún jià]
雙方聚集許多人打架。
5、打官司
[dǎ guān si]
進行訴訟。
6、打冷戰
[dǎ lěng zhan]
因寒冷或害怕身體突然顫動一兩下。也作打冷顫。
7、打圓場
[dǎ yuán chǎng]
調解糾紛,緩和僵局:他倆正在爭吵,你去打個圓場吧。
8、打頭陣
[dǎ tóu zhèn]
比喻沖在前邊帶頭干:每次抗洪救災,當地駐軍總是~。
9、打寒戰
[dǎ hán zhàn]
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動:一陣冷風吹來,她禁不住打了個寒戰。也作打寒顫。
10、打問號
[dǎ wèn hào]
表示產生懷疑: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我對他的工作能力不能不打個問號。
11、打啞謎
[dǎ yǎ mí]
沒有明確地把意思說出來或表示出來,讓對方猜:有話直說,用不著~。
12、打通關
[dǎ tōng guān]
筵席上一個人跟在座的人順次劃拳喝酒。
13、打嘴仗
[dǎ zuǐ zhàng]
指吵架。
⑵ 如何調解員工之間的矛盾
工作中 ,遇到這種 兩難 的境地,確實愁人。
1。上策:兩人握手言和:老員工圓滑,新員工尖銳,在新老更替的公司中,尤其是遇到文化的差異,這種矛盾,會顯得尤其凸出。個人拙見
a。仔細分析、推演 兩種方案會遇到的問題、結果,同時了解二人的個人信息、背景之類;做到心中有數
b。召開正式會議,將整個團隊放到一起,強調本次項目的重要程度(拿高層雞毛當令箭),以及失敗之後的後果;
c。約兩人談話、聚餐:根據之前的推演,說出執行中出現的問題,要有針對性(針對每個方案的弊端提出挑戰),讓二人提出解決方案(可以先讓兩人思考一段時間,結果留在飯局說);
飯局之上,熱絡氣氛,根據調查的兩人背景,說出二人的共同點,老鄉、同一個公司、學校之類的,讓他們心理意識到,原來他們兩人有相同的因素;再將話題引到本次項目上(一定是酒過三巡),說出方案缺點,表示兩人合作,將是互補的(可以引用商業上類似的案例,戴高帽);最後將這次方案的選擇權,放到二人(此時最好的情況是雙方已經放下成見,可以共事),如果二人可以共進退,最好。
2。中策:如果試過種種方法,就將其中一人調離,將符合公司、部門、你 的規劃的人留下來。
3。下策:請高層領導出面,用 官 壓住二人的情緒,推動事情進步。 不過這種方法,一來影響樓主在高層心理的印象(招你來就是為了解決問題),二來 強扭的瓜不甜,這兩人最終的解決,很可能是雙輸。
⑶ 打頭陣似的詞語有哪些
1、打雪仗:[dǎ xuě zhàng]
把雪團成球,互相投擲鬧著玩。
2、打招呼:[dǎ zhāo hu]
用語言或動作 表示問候:一下來了那麼多人,我不知先跟誰~好。
3、打呼嚕:[dǎ hū lu]
打鼾。
4、打群架:[dǎ qún jià]
雙方聚集許多人打架。
5、打官司:[dǎ guān si]
進行訴訟。
6、打冷戰:[dǎ lěng zhan]
因寒冷或害怕身體突然顫動一兩下。也作打冷顫。
7、打圓場:[dǎ yuán chǎng]
調解糾紛,緩和僵局:他倆正在爭吵,你去打個圓場吧。
8、打頭陣:[[dǎ tóu zhèn]
比喻沖在前邊帶頭干:每次抗洪救災,當地駐軍總是~。
9、打寒戰:[dǎ hán zhàn]
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動:一陣冷風吹來,她禁不住打了個寒戰。也作打寒顫。
10、打問號:[dǎ wèn hào]
表示產生懷疑: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我對他的工作能力不能不打個問號。
⑷ 在談判中如何打破僵局
商務談判僵局處理的原則
I.冷靜地理智思考
在談判實踐中,有些談判者會脫離客觀實際,盲目地堅持自己的主觀立場,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出發點是什麼;由此而引發的矛盾,當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即形成了僵局。談判者在處理僵局時,要能防止和克服過激情緒所帶來的干擾。一名優秀的談判者必須具備頭腦冷靜、心平氣和的談判素養。只有這樣才能面對僵局而不慌亂。只有冷靜思考,才能理清頭緒,正確分析問題。這時,應設法建立一項客觀的准則,即讓雙方都認為是公平的、又易於實行的辦事原則、程序或衡量事物的標准,充分考慮到雙方潛在的利益到底是什麼,從而理智地克服一味地希望通過堅持自己的立場來「贏」得談判的做法。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打破僵局;相反,靠拍桌子、踢椅子來處理僵局是於事無補的,反而會帶來負面效應。
2.協調好雙方的利益
當雙方在同一問題上發生尖銳對立,並且各自理由充足,均既無法說服對方,又不能接受對方的條件,從而使談判陷入僵局時,應認真分析雙方的利益所在,只有平衡好雙方的利益才有可能打破僵局。讓雙方從各自的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兩個方面來看問題,使雙方的目前利益、長遠利益做出調整,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最終達成談判協議。因為如果都追求目前利益,可能都失去長遠利益,這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只有雙方都做出讓步,以協調
雙方的關系,才能保證雙方的利益都得到實現。
3.歡迎不同意見
不同意見,既是談判順利進行的障礙,也是一種信號。它表明實質性的談判已開始。如果談判雙方就不同意見互相溝通,最終達成一致意見,談判就會成功在望。因此,作為一名談判人員,不應對不同意見持拒絕和反對的態度;而應持歡迎和尊重的態度。這種態度會使我們能更加平心靜氣地傾聽對方的意見,從而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資料,也體現了一名談判者的寬廣胸懷。
4.避免爭吵
爭吵無助於矛盾的解決,只能使矛盾激化。如果談判雙方出現爭吵,就會使雙方對立情緒加重,從而很難打破僵局達成協議。即使一方在爭吵中獲勝,另一方無論從感情上還是心理上都很難持相同的意見,談判仍有重重障礙。所以一名談判高手是通過據理力爭,而不是和別人大吵大嚷來解決問題的。
5.正確認識談判的僵局
許多談判人員把僵局視為談判失敗,企圖竭力避免它,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不是採取積極的措施加以緩和,而是消極躲避。在談判開始之前,就祈求能順利地與對方達成協議,完成交易,別出意外,別出麻煩。特別是當他負有與對方簽約的使命時,這種心情就更為迫切。這樣一來,為避免出現僵局,就事事處處遷就對方,一旦陷入僵局,就會很快地失去信心和耐心,甚至懷疑起自己的判斷力,對預先制定的計劃也產生了動搖。這種思想阻礙談判人員更好地運用談判策略,結果可能會達成一個對己不利的協議。
應該看到,僵局出現對雙方都不利。如果能正確認識,恰當處理,會變不利為有利。我們不贊成那種把僵局視為一種策略,運用它脅迫對手妥協的辦法;但也不能一味地妥協退讓。這樣,不但僵局避免不了,還會使自己十分被動。只要具備勇氣和耐心,在保全對方面子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各種策略、技巧,僵局就不是攻克不了的堡壘。
6.語言適度
語言適度指談判者要向對方傳播一些必要的信息,但又不透露己方的一些重要信息,同時積極傾聽。這樣不但和談判對方進行了必要的溝通,而且可探出對方的動機和目的,形成對等的談判氣氛。
(三)、打破談判僵局的策略
談判出現僵局,就會影響談判協議的達成。無疑,這是談判人員都不願看到的。因此,在雙方都有誠意的談判中,盡量避免出現僵局。但是,談判本身又是雙方利益的分配,是雙方的討價還價,僵局的出現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僅從主觀願望上不願出現談判僵局是不夠的,也是不現實的,必須正確認識、慎重對待、認真處理這一問題,掌握處理談判僵局的策略與技巧,從而更好地爭取主動,為談判協議的簽訂鋪平道路。
1.用語言鼓勵對方打破僵局
當談判出現僵局時,你可以用話語鼓勵對方:「看,許多問題都已解決了,現在就剩這一點了。如果不一並解決的話,那不就太可惜了嗎?」這種說法,看似很平常,實際上卻能鼓動人,發揮很大的作用。
對於牽涉多項討論議題的談判,更要注意打破存在的僵局。比如,在一場包含六項議題的談判中,有四項是重要議題,其餘兩項是次要議題。現在假設四項重要議題中已有三項獲得協議,只剩下一項重要議題和兩項小問題了,那麼,針對僵局,你可以這樣告訴對方:「四個難題已解決了三個了,剩下一個如果也能一一並解決的話,其他的小問題就好辦了,讓我們再繼續努力,好好討論討論惟一的難題吧!如果就這樣放棄了,前面的工作就都白做了,大家都會覺得遺憾的!」聽你這么說,對方多半會同意繼續談判,這樣僵局就自然化解了。
敘述舊情,強調雙方的共同點。就是通過回顧雙方以往的合作歷史,強調和突出共同點和合作的成果,以此來削弱彼此的對立情緒,以達到打破僵局的目的。
2.採取橫向式的談判打破僵局
當談判陷入僵局,經過協商而毫無進展,雙方的情緒均處於低潮時,可以採用避開該話題的辦法,換一個新的話題與對方談判,以等待高潮的到來。橫向談判是迴避低潮的常用方法。由於話題和利益問的關聯性,當其他話題取得成功時,再回來談陷入僵局的話題,便會比以前容易得多。
把談判的面撒開,先撇開爭議的問題,再談另一個問題,而不是盯住一個問題不放,不談妥誓不罷休。例如:在價格問題上雙方互不相讓,僵住了,可以先暫時擱置一旁,改談交貨期、付款方式等其他問題。如果在這些議題上對方感到滿意了,再重新回過頭來討論價格問題,阻力就會小一些,商量的餘地也就更大些,從而彌合分歧,使談判出現新的轉機。
3.尋找替代的方法打破僵局
俗話說得好,「條條大路通羅馬」,在商務談判上也是如此。談判中一般存在多種可以滿足雙方利益的方案,而談判人員經常簡單地採用某一方案,而當這種方案不能為雙方同時接受時,僵局就會形成。
在埃以和談中,以色列最初宣布要佔有西奈半島的某些地方,顯然這種方案是不能為埃及所接受的。當雙方越過對立的立場而去尋找促使堅持這種立場的利益時,往往就能找到既能符合這一方利益,又符合另一方利益的替代性方案,即在西奈半島劃定非軍事區。於是,埃以和約得以簽訂。
在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談判中,雙方原來堅持的立場都是合理的,而當雙方越過所堅持的立場,而去尋找潛在的共同利益時,就能找到許多符合雙方利益的方案,僵局就可以突破。
商務談判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雙方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事,這時,誰能創造性地提出可供選擇的方案——當然,這種替代方案一定既要能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利益,又要能兼顧對方的利益要求——誰就掌握了談判的主動權。不過,要試圖在談判開始就確定什麼是惟一的最佳方案,這往往阻止了許多其他可作選擇的方案的產生。相反,在談判准備時期,就能構思彼此有利的更多方案,往往會使談判如順水行舟,一旦遇有障礙,只要及時調撥船頭,
就能順暢無誤地到達目的地。
同時也可以對一個方案中的某一部分採用不同的替代方法,如:
(1)另選商議的時間。例如彼此再約定好重新商議的時間,以便討論較難解決的問題。因為到那時也許會有更多的資料和更充分的理由。
(2)改變售後服務的方式。例如建議減少某些繁瑣的手續,以保證日後的服務。
(3)改變承擔風險的方式、時限和程度。在交易的所得所失不明確的情況下,不應該討論分擔的問題,否則只會導致爭論不休。同時,如何分享未來的損失或者利益,可能會使雙方找到利益的平衡點。
(4)改變交易的形態。使互相爭利的情況改變為同心協力、共同努力韻團體。讓交易雙方老闆、工程師、技工彼此聯系,互相影響,共同謀求解決的辦法。
(5)改變付款的方式和時限。在成交的總金額不變的情況下,加大定金,縮短付款時限,或者採用其他不同的付款方式。
4.運用休會策略打破僵局
休會策略是談判人員為控制、調節談判進程,緩和談判氣氛,打破談判僵局而經常採用的一種基本策略。它不僅是談判人員為了恢復體力、精力的一種生理需求,而且是談判人員調節情緒、控制談判過程、緩和談判氣氛、融洽雙方關系的一種策略技巧。談判中,雙方因觀點產生差異、出現分歧是常有的事,如果各持己見、互不妥協,往往會出現僵持嚴重以至談判無法繼續的局面。這時,如果繼續進行談判,雙方的思想還沉浸在剛才的緊張氣氛中,結果往往是徒勞無益,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導致以前的成果付諸東流。因此,比較好的做法就是休會,因為這時雙方都需要找到時間進行思索,使雙方有機會冷靜下來,或者每一方的談判成員之間需要停下來,客觀地分析形勢、統一認識、商量對策。
談判出現僵局,雙方情緒都比較激動、緊張,會談一時也難以繼續進行。這時,提出休會是一個較好的緩和辦法。談判的一方把休會作為一種積極的策略加以利用,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1)仔細考慮爭議的問題,構思重要的問題。
(2)可進一步對市場形勢進行研究,以證實自己原來觀點的正確性,思考新的論點與自衛方法。
(3)召集各自談判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商量具體的解決辦法,探索變通途徑。
(4)檢查原定的策略及戰術。
(5)研究討論可能的讓步。
(6)決定如何對付對手的要求。
(7)分析價格、規格、時間與條件的變動。
(8)阻止對手提出尷尬的問題。
(9)排斥討厭的談判對手。
(10)緩解體力不支或情緒緊張。
(11)應付談判出現的新情況。
(12)緩和談判一方的不滿情緒。
談判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把休會作為一種戰術性拖延的手段,走出房間,打個電話什麼的。當你回到談判桌邊時,你可以說,你原來說過要在某一特殊問題上讓步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的上級現在指示你可以有一種途徑,比如……這樣讓對方感到你改變觀點是合理的。但是,在休會之前,務必向對方重申一下己方的提議,引起對方的注意,使對方在頭腦冷靜下來以後,利用休會的時間去認真地思考。例如,休會期間雙方應集中考慮的問題為:貿易洽談
的議題取得了哪些進展?還有哪些方面有待深談?雙方態度有何變化?己方是否調整一下策略?下一步談些什麼?己方有什麼新建議?如此等等。
談判會場是正式的工作場所,容易形成一種嚴肅而又緊張的氣氛。當雙方就某一問題發生爭執,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甚至話不投機、橫眉冷對時,這種環境更容易使人產生一種壓抑、沉悶的感覺和煩躁不安的情緒,使雙方對談判繼續下去都沒有興致。在這種情況下,可暫時停止會談或雙方人員去游覽、觀光、出席宴會、觀看文藝節目,也可以到游藝室、俱樂部等地方消遣,把綳緊的神經鬆弛一下,緩和一下雙方的對立情緒。這樣,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大家的心情自然也就放鬆了。更主要的是,通過遊玩、休息、私下接觸,雙方可以進一步熟悉、了解,消除彼此間的隔閡;也可以不拘形式地就僵持的問題繼續交換意見,寓嚴肅的討論和談判於輕松活潑、融洽愉快的氣氛之中。這時彼此間心情愉快,人也變得慷慨大方,談判桌上爭論了幾個小時無法解決的問題、障礙,在這兒也許會迎刃而解了。
休會後,雙方再按預定的時間、地點坐在一起時,會對原來的觀點提出新的、修正的看法。這時,僵局就會較容易打破。
休會的策略一般在下述情況下採用:
(1)當談判出現低潮時,人們的精力往往呈周期性變化,經過較長時間的談判後,談判人員就會精神渙散、工作效率低下,這時最好提議休會,以便休息一下,養精蓄銳,以利再戰。
(2)在會談出現新情況時。談判中難免出現新的或意外的情況和問題,使談判局勢無法控制。這時可建議休息幾分鍾,以研究新情況,調整談判策略。
(3)當談判出現僵局時。在談判雙方進行激烈交鋒時,往往會出現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局面,使談判陷入僵局。這時,比較明智的做法是休會,讓雙方冷靜下來,客觀地分析形勢,及時地調整策略。等重開談判時,會談氣氛就會煥然一新,談判就可能順利進行。談判各方應借休會之機,抓緊時間研究一下,自己一方提出的交易方案,對方是否可以承受?對方態度強硬的真實意圖是什麼?我方准備提出哪些新的方案等等。以便重開談判後,提出對方可以接受的方案,從而打破僵局。
(4)當談判出現一方不滿時。有時談判進展緩慢、效率很低、拖拖拉拉,談判一方對此不滿。這時,可提出休會,經過短暫休整後,重新談判,可改善談判氣氛。
(5)當談判進入某一階段的尾聲時。這時雙方可借休會之機,分析研究這一階段所取得的成果,展望下一階段談判的發展趨勢,謀劃下一階段進程,提出新的對策。
反過來,如果談判的一方遇到對方採用休會緩解策略,而自己一方不想休會時,破解的方法有:
(1)當對方因談判時間拖得過長、精力不濟要求休會時,應設法留住對方或勸對方再多談一會兒,或再談論一個問題,因為到此時對手精力不濟就容易出差錯,意志薄弱者容易妥協,所以延長時間就是勝利。
(2)當己方提出關鍵性問題,對方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應付、情緒緊張時,應拖著其繼續談下去,對其有關休會的暗示、提示佯作不知。
(3)當己方處於強有力的地位,正在使用極端情緒化的手段去激怒對手,摧毀其抵抗力,對手已顯得難以承受時,對對手的休會提議可佯作不知、故意不理,直至對方讓步,同意己方要求。
休會一般先由一方提出,只有經過雙方同意,這種策略才發揮作用。怎樣取得對方同意呢?首先,提建議的一方應把握機,看準對方態度的變化,講清休會時間。如果對方也有休會要求,很顯然會一拍即合。其次,要清楚並委婉地講清需要,但讓對方明白無誤地知道。一般來說,參加談判的各種人員都修養的,如東道主提出休會,客人出於禮貌,很少拒絕。三是提出休會建議後,不要再提出其他新問題來談,先把眼前的問題解再說。
5.利用調節人調停打破僵局
在政治事務中,特別是國家間、地區間沖突中,由第三者作中間人進行斡旋,往往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僵持局面時,彼此間的感情可能都受到了傷害。因此,即使一方提出緩和建議,另一方在感情上也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尋找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中間人作為調節人或仲裁人。
6.更換談判人員或者由領導出面打破僵局
談判中出現了僵局,並非都是雙方利益的沖突,有時可能是談判人員本身的因素造成的。雙方談判人員如果互相產生成見,特別是主要談判人員,在爭議問題時,對他方人格進行攻擊,傷害了一方或雙方人員的自尊心,必然引起對方的怒氣,會談就很難繼續進行下去,使談判陷入僵局。即使是改變談判場所,或採取其他緩和措施,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在談判中不能很好地區別對待人與問題,由對問題的分歧發展為雙方個人之間的矛盾。
類似這種由於談判人員的性格、年齡、知識水平、生活背景、民族習慣、隨便許諾、隨意踐約、好表現自己、對專業問題缺乏認識等等因素造成的僵局,雖經多方努力仍無效果時,可以徵得對方同意,及時更換談判人員,消除不和諧因素,緩和氣氛,就可能輕而易舉地打破僵局,保持與對方的友好合作關系。這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被動的作法,必須慎重。
談判雙方通過談判暫停期間的冷靜思考,若發現雙方合作的潛在利益要遠大於既有的立場差距,那麼調換人員就成了不失體面、重新談判的有效策略,而且在新的談判氛圍中,在經歷了一場暴風雨後的平靜中,雙方都會更積極、更迅速地找到一致點,消除分歧,甚至做出必要的、靈活的妥協,僵局由此而可能得到突破。但是,必須注意兩點:第一,換人要向對方作婉轉的說明,使對方能夠予以理解;第二,不要隨便換人,即使出於迫不得已而換,事後也要對換下來的談判人員做一番工作,不能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在有些情況下,如協議的大部分條款都已商定,卻因一兩個關鍵問題尚未解決而無法簽訂合同。這時,我方也可由地位較高的負責人出來參與談判,表示對僵持問題的關心和重視。同時,這也是向對方施加一定的心理壓力,迫使對方放棄原先較高的要求,做出一些妥協,以利協議的達成。
7.從對方的漏洞中借題發揮打破僵局
8.利用「一攬子」交易打破僵局
所謂「一攬子」交易,即向對方提出談判方案時,好壞條件搭配在一起,象賣「三明治」一樣,要賣一起賣,要同意一齊同意。往往有這種情況,賣方在報價里包含了可讓與不可讓的條件。所以向他還價時,可採用把高檔與低檔的價加在一起還的做法。比如把設備、備件、配套件三類價均分出A、B、c三個方案,這樣報價時即可獲得不同的利潤指標。在價格談判時,賣方應視談判氣氛,對方心理再妥協讓步。作為還價的人也應同樣如此,即把對方貨物分成三檔價,還價時取設備的A檔價、備件B檔價、配套C檔價,而不是都為A檔價或B檔價。這招棋的優點在於有吸引力,具有平衡性,對方易於接受,可以起突破僵局的作用。盡管在一次還價總額高的情況下該策略不一定有突破僵局的作用,但仍不失為一個合理還價的較好理由。
9.有效退讓打破僵局
達到談判目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談判結果所體現的利益也是多方面的,有時談判雙方對某一方面的利益分割僵持不下,就輕易地讓談判破裂,這實在是不明智的。他們沒有想到,其實只要在某些問題上稍作讓步,而在另一些方面就能爭取更好條件。這種辯證的思路是一個成熟的商務談判者應該具備的。
就拿從國外購買設備的合作談判來看,有些談判者常常因價格分歧,而不得不不歡而散,至於諸如設備功能、交貨時間、運輸條件、付款方式等尚未涉及,就匆匆地退出了談判。事實上,購貨一方有時可以考慮接受稍高的價格,然而在購貨條件方面,就更有理由向對方提出更多的要求,如增加若干功能,或縮短交貨期,或除在規定的年限內
10.適當饋贈打破僵局
談判者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適當地互贈些禮品,會對增進雙方的友誼、溝通雙方的感情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普通的社交禮儀。西方學者幽默地稱之為「潤滑策略」。每一個精明的談判者都知道:給予對方熱情的接待、良好的照顧和服務,對於談判往往產生重大的影響。它對於防止談判出現僵局是二個行之有效的途徑,這就等於直接明確地向對手錶示「友情第一」。
11.場外溝通打破僵局
談判會場外溝通亦稱「場外交易」、「會下交易」等。它是一種非正式談判,雙方可以無拘無束地交換意見,達到溝通、消除障礙、避免出現僵局之目的。對於正式談判出現的僵局,同樣可以用場外溝通的途徑直接進行解釋,消除隔閡。
(1)採用場外溝通策略的時機
①談判雙方在正式會談中,相持不下,即將陷入僵局。彼此雖有求和之心,但在談判桌上礙於面子,難以啟齒。
②當談判陷入僵局,談判雙方或一方的幕後主持人希望藉助非正式的場合進行私下商談,從而緩解僵局。
③談判雙方的代表因為身份問題,不宜在談判桌上讓步以打破僵局,但是可以藉助私下交談打破僵局,這樣又可不牽扯到身份問題。例如:談判的領導者不是專家,但實際作決定的卻是專家。這樣,非正式場合,專家就可不因為身份問題而出面從容商談,打破僵局。
④談判對手在正式場合嚴肅、固執、傲慢、自負、喜好奉承。這樣,在非正式場合給予其恰當的恭維(因為恭維別人不宜在談判桌上進行),就有可能使其作較大的讓步,以打破僵局。
⑤談判對手喜好郊遊、娛樂。這樣,在談判桌上談不成的東西,在郊遊和娛樂的場合就有可能談成,從而打破僵局,達成有利於己方的協議。
(2)運用場外溝通應注意的問題
①談判者必須明確,在一場談判中用於正式談判的時間是不多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場外度過的,必須把場外活動看作是談判的一部分,場外談判往往能得到正式談判得不到的東西。
②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談判桌上討論,而是要通過一連串的社交活動討論和研究問題的細節。
③當談判陷入僵局,就應該離開談判桌,舉辦多種娛樂活動,使雙方無拘無束地交談,促進相互了解,溝通感情,建立友誼。
④藉助社交場合,主動和非談判代表的有關人員(如工程師、會計師、工作人員等)交談,藉以了解對方更多的情況,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⑤在非正式場合,可由非正式代表提出建議、發表意見,以促使對方思考,因為即使這些建議和意見很不利於對方,對方也不會追究,畢竟講這些話的不是談判代表。
12.以硬碰硬打破僵局
當對方通過製造僵局,給你施加太大壓力時,妥協退讓已無法滿足對方的慾望,應採用以硬碰硬的辦法向對方反擊,讓對方自動放棄過高要求。比如,揭露對方製造僵局的用心,讓對方自己放棄所要求的條件。有些談判對手便會自動降低自己的要求,使談判得以進行下去。也可以離開談判桌,以顯示自己的強硬立場。如果對方想與你談成這筆生意,他們會再來找你;這時,他們的要求就會改變,談判的主動權就掌握在了你的手裡。如果對方不來找你也不可惜,因為如果自己繼續同對方談判,只能使自己的利益降到最低點;這樣,談成還不如談不成。
⑸ 戲曲中指調解糾紛緩和僵局的叫什麼
戲曲中指調解糾紛緩和僵局的叫什麼?叫打圓場。
⑹ 如何化解談判僵局,至少五種。誰知道告訴我。謝了
僵局使談判雙方陷入一籌莫展的境地。它影響談判效率,挫傷談判人員的自尊心。因此,應盡力避免在談判中出現僵局。在僵局已經形成的情況下,一般應採取以下對策來緩和雙方的對立情緒,使談判出現新的轉機。
第一,應拋棄舊的傳統觀念,正確認識談判中的僵局。許多談判人員把僵局視為失敗的概念,企圖竭力避免它,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不是採取積極的措施避免,而是消極躲避。在談判開始之前,就祈禱能順利地與對方達成協議,完成交易,別出意外麻煩。特別是當他負有與對方簽約的使命時,這種心情就更為迫切。這樣一來,為避免出現僵局,就事事處處遷就對方,一旦陷入僵局,就會很快地失去信心和耐心,甚至懷疑起自己的判斷力,對預先制定的計劃方案也產生了動搖,還有的人後悔當初如何如何……。這種思想阻礙了談判人員更好地運用談判策略,事事處處遷就的結果,就是達成一個對己不利的協議。
應該看到,僵局出現對雙方都不利。如果能正確認識,恰當處理,會變不利為有利。我們不贊成那種把僵局視為一種策略,運用脅迫對手妥協的辦法,但也不能一味地妥協退讓,這樣,不但僵局避免不了,還會使自己十分被動。只要具備勇氣和耐心,在保全對方面子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各種策略、技巧,僵局就不是攻克不了的堡壘。
第二,避重就輕。轉移視線也不失為一個有效方法。有時談判所以出現僵局,是僵持在某個問題上。這時,可以把這個問題避開,磋商其他條款。例如,雙方在價格條款上互不相讓,僵持不下,可以把這一問題暫時拋在一邊,洽談交貨日期、付款方式、運輸、保險等條款。如果在這些問題處理上,雙方都比較滿意,就可能堅定了解決問題的信心。如果一方特別滿意,很可能對價格條款做出適當讓步。
第三,運用休會策略。談判出現僵局,雙方情緒都比較激動、緊張,會談一時也難以繼續進行。這時,提出休會是一個較好的緩和辦法,東道主可徵得客人的同意,宣布休會。雙方可借休會時機冷靜下來,仔細考慮爭議的問題,也可以召集各自談判小組成員,集思廣議,商量具體的解決辦法。
第四,改變談判環境。即使是做了很大努力,採取了許多辦法、措施,談判僵局還是難以打破,這時,可以考慮改變一下談判環境。
談判室是正式的工作場所,容易形成一種嚴肅而又緊張的氣氛。當雙方就某一問題發生爭執,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甚至話不投機、橫眉冷對時,這種環境更容易使人產生一種壓抑、沉悶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我方可以建議暫時停止會談或雙方人員去游覽、觀光,出席宴會,觀看文藝節目,也可以到游藝室、俱樂部等處玩樂、休息。這樣,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大家的心情自然也就放鬆了。更主要的是,通過遊玩、休息、私下接觸,雙方可以進一步熟悉、了解,清除彼此間的隔閡,也可以不拘形式地就僵持的問題繼續交換意見,寓嚴肅的討論和談判於輕松活潑、融洽愉快的氣氛之中。這時,彼此間心情愉快,人也變得慷慨大方。談判桌上爭論了幾個小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在這兒也許會迎刃而解了。
經驗表明,雙方推心置腹的誠懇交談對緩和僵局也十分有效。如強調雙方成功合作的重要性、雙方之間的共同利益、以往合作的愉快經歷、友好的交住等等,以促進對方態度的轉化。在必要時,雙方會談的負責人也可以單獨磋商。
第五,利用調節人。當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僵持局面時,彼此間的感情可能都受到了傷害。因此,即使一方提出緩和建議,另一方在感情上也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尋找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中間人作為調節人或仲裁人。
在這里,仲裁人或調節人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1. 提出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
2. 出面邀請對立的雙方繼續會談;
3. 刺激啟發雙方提出有創造性的建議;
4. 不帶偏見地傾聽和採納雙方的意見;
5. 綜合雙方觀點,提出妥協的方案,促進交易達成。
調節人可以是公司內的人,也可以是公司外的人。最好的仲裁者往往是和談判雙方都沒有直接關系的第三者。一般要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較高的社會地位、淵博的學識和公正的品格。總之,調節人的威望越高,越能獲得雙方的信任,越能緩和雙方的矛盾,達成諒解。
第六,調整談判人員。當談判僵持的雙方己產生對立情緒,並不可調和時,可考慮更換談判人員,或者請地位較高的人出面,協商談判問題。
雙方談判人員如果互相產生成見,特別是主要談判人員,那麼,會談就會很難繼續進行下去。即使是改變談判場所,或採取其他緩和措施,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在談判中不能很好地區別對待人與問題,由對問題的分歧發展為雙方個人之間的矛盾。當然,也不能忽視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的
⑺ 求問如何打破僵局
近年來隨著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ADR)即替代性(或代替性、選擇性)糾紛解決方式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法治發達國家的發展,同時伴隨著社會進步,糾紛類型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局面,人們對糾紛解決效率與解決品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調解作為一種訴訟外的糾紛解決方式越來越受到我國法律學者及法律實務工作者的關注,進而對調解制度的理論研究也日趨細致化。盡管中國傳統的民間調解與現代法治社會的調解制度在運行的規范基礎、制度構成等方面有著質的差異,但不可否認我國所固有的調解傳統以及人們對調解這種糾紛解決方式的心理認同感,甚至心理傾斜都為我國建立符合現代法治社會發展需求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事實上當代中國已經形成由人民調解、法院調解、行政調解與仲裁調解等調解形式組成的調解體系,只是訴訟外的調解制度相對於我國的訴訟制度或仲裁製度而言,仍顯薄弱;相對於法治發達國家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則無論是在理論研究、制度構建,還是在實務運作上,都仍有差距。 無論我國古代調解制度與現代法治社會調解之間的差異,也無論我國調解現狀與國外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的不同,這幾者之間有一種共性的研究,即調解要領,也就是在調解中應當注意的根本事項與技巧。受我國傳統文化影響,一般情況下,將當事人拉到調解桌前並不難,也就是說在一般性的糾紛中讓當事人選擇以調解作為糾紛解決方式並不是很難,難的是如何讓雙方當事人不斷地消除對抗情緒、做出利益讓步,最終形成調解方案。在調解中,雙方當事人往往會在各自做出一些象徵性的讓步後,因為情緒、利益、立場,甚至面子等方面的因素,堅持自己的觀點或解決方案,而不願意繼續妥協,使得糾紛在表面上呈現出不可調和的狀態,也有可能從調解一開始,雙方或一方當事人就固守自己的要求,而使調解難以進行,此即所謂的調解陷入僵局。由於糾紛本來就是雙方當事人的對抗,所以在調解解決糾紛的過程中出現僵局幾乎是在所難免,因此,最終解決糾紛在調解中顯得尤為關鍵。本文將從僵局的成因、打破僵局的關鍵因素以及打破僵局的實用辦法等方面來探討,進而明確調解這一訴訟外糾紛解決方式的要領及實務操作。一、調解中出現僵局的原因 調解陷入僵局並不奇怪,一方面出現糾紛,當事人本身就處於一種利益矛盾、情緒抵制、情感沖突的僵持狀態;而另一方面,調解這一糾紛解決方式的最終實現卻需要當事人的相互妥協與讓步,最終的解決方案必須是雙方當事人都從心理上認可並願意接受的方案,調解不同於訴訟與仲裁的關鍵就在於此,同樣調解的難點也正在於此。可以說,調解工作從一開始就致力於打破僵局,只是隨著調解程序的進行,調解程度的深入,一旦雙方認定各自所固守的利益分配方案不能再行讓步,此時的調解就會愈發困難,如若不能很好地找出合理方案打破僵局,則整個調解程序都面臨最終失敗的可能。 明確了調解中出現僵局的極大可能性,甚或是合理性,以及這種可能性對整個調解成效的阻礙,我們接下來需要細細剖析僵局的成因,以便為尋出打破僵局的方案提供依據。(一)僵局的實質原因 調解中導致僵局的實質原因正如上述分析,是因為當事人之間存有對抗,包括利益對抗、情緒對抗以及立場對抗。 1、利益對抗 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一定是蘊含了利益爭執的。盡管能夠坐到調解桌前,雙方當事人可能都有做出一定利益讓步的心理准備,但是他們同時也保有了自己利益讓步的底線,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利益讓步到達某種程度,是不能再繼續讓步的,哪怕這種拒不讓步最終導致調解失敗。一旦雙方利益讓步各自達到底線,而雙方的底線又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通常情況下這種差異都是較大的,調解便陷入僵局,當事雙方在利益上呈現出互不相讓的局面。利益沖突是糾紛的實質,同時也成為導致調解僵局的最主要原因,而且我們必須清楚一點,即由利益對抗所引發的僵局往往是較難打破的,因為要解除利益對抗以打破僵局,就必須有至少一方當事人做出利益讓步,而這種利益讓步的直接結果就是當事人經濟上的利益減損,何況在出現僵局時他/她已經認為他/她的讓步到達最底線了。2、情緒對抗 利益上的對抗應該說是僵局中實質性的對抗,但利益對抗至少是理性的,很多情況下,調解之所以舉步維艱,應歸因於當事雙方的非理性對抗,這種非理性對抗多源於雙方的情緒抵制。簡單說,就是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並不是為了為自己爭取什麼樣的物質利益,而是單純地出於生氣、憤怒,甚至怨恨等負面情緒,想要出一口氣、挽回自己的面子,或只是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而表現出堅持自己的意見觀點,做出不願再做半點退讓的強硬姿態,使得整個調解氣氛都進入僵持狀態。事實上,調解中的情緒對抗對調解的阻礙是嚴重的,因為它所導致的非理性對抗有可能使當事人單純地為了對抗而對抗。這種盲目的對抗是一種浪費,但有時候卻比利益對抗更難以調和,正如我們很難計量究竟什麼樣數額的精神損害賠償金可以彌補事件對人所造成的精神傷害一樣,要解除調解中的情緒對抗或者說情感對抗可能需要的更多是非物質手段,需要的是對情感傷害的修復。3、立場對抗 立場對抗並不是獨立於利益對抗和情緒對抗之外的一種對抗,而是在利益對抗與情緒對抗的綜合影響下,當事人所形成的一種各自堅持自己的原則與准則的情勢。一旦雙方當事人將利益與情緒轉變為一種立場,情況就變得愈加復雜而難以消除對抗,因為此時當事人往往會將自己盲目形成的立場認定為正確不可更改的,簡直就是一種盲目信奉。在這種局勢下就需要調解人有能力使當事人認識到自己所堅持的立場與原則是錯誤的,或者說立場與原則背後所隱藏的細節是錯誤的。(二)僵局的可能原因 僵局的實質在於當事人之間的對抗,然而如上分析,由於非理性因素的存在,這種對抗很可能是不必要的,但當事人對這種不必要性卻是不自知的,這就是導致僵局的可能性原因。可能性原因不見得在每一起調解僵局中都會存在。導致不必要對抗的原因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
1、當事人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可獲得利益 我們在調解中經常會遇見這種情形,一方當事人理直氣壯地申明:「我堅持XXX,否則我只能通過訴訟途徑來解決問題。」事實是,如若提起訴訟,這方當事人不見得真能獲取他/她所期望的利益。例如在美國的一起勞資糾紛[①]當中,被解僱者羅斯馬莉.威福堅持要求僱主史蒂文.霍洛韋支付她50萬美金的賠償金。盡管威福在整起事件當中並無重大過錯,但是由於她的經營理念與僱主霍洛韋相差較遠,她對僱主霍洛韋交給她管理的分店的經營風格及客戶群體做了與公司整體運營模式相悖的調整,即便這種調整帶來了分店利潤率的上升。客觀地從法律以及陪審團可能支持的數額等角度分析,威福如果起訴,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在法院的判決中獲得50萬美金的賠償金的。這起勞資糾紛的調解遭遇僵局與威福錯誤地認識自己的可獲賠償數額不無關系。 2、當事人錯誤地鏈接自己的期望利益與自己堅持的調解方案 仍然援引上述案例來分析,事實上威福潛在意識最關注的是解僱事件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影響,她擔心因為被解僱而使自己的職業聲譽受到損害,從而在再次求職中遭遇挫折。所以事實上如果僱主霍洛韋能夠消除威福的這種顧慮,對威福來說,遠比獲得巨額賠償金更容易接受,只是威福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希望通過巨額賠償來彌補自己的損失。這就是當事人對期望利益與自己所堅持的調解方案的一種錯誤鏈接。換句話說,當事人有時候對自己的利益需求並不是很清楚,他/她並不真正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所以他/她所堅持的調解方案或者說利益分配方案也是背離自己的需求的。這種情況會誤導調解人,也會使整個調解步入非理性僵持狀態,甚至完全偏離理性調解的軌道。(三)僵局的外在原因 這里所說的外在原因,是針對糾紛當事人而言的。我們能夠注意到前述僵局的成因都是從當事人的角度來分析的,但是調解的參與者並非僅僅只有當事人,除此而外還有一個對調解來說至關重要的角色,即調解人。我們很容易理解,就同一起糾紛,一個不太高明的調解人和一個高明的調解人相比,他/她所主持的調解就更容易陷入僵局。這種差異的原因和調解人的調解素養有關系,包括專業背景、言語技巧、分析能力等等,筆者在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調解人對整起糾紛的把握,尤其是對當事雙方的矛盾焦點、矛盾原因和當事人的實質需求的把握。如我們所說,當事人都不見得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因此對如上問題的把握就需要調解人的智慧。很多時候需要調解人幫助當事人發現自己的內心所需,所以說一個高明的調解人能夠引導當事人走向正確,而不是被當事人誤導。當然調解人對整起事件的把握是需要時間的,而他/她的把握與了解程度也是隨著調解程序向前推進而不斷深入的。所以即便是一個高明的調解人也有可能在中途被當事人的言語表達、情感發泄、立場堅持所誤導,在這種情況下,調解人是絕對不可能引導雙方當事人達成一個可被雙方都接受與認可的正確調解方案的,於是調解陷入僵局。 如同糾紛發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在調解中出現僵局的具體原因也是形形色色的,本文只是就常見的且通常在具體的原因背後都隱藏著的僵局成因進行分析,下文將在此基礎上探討打破僵局的途徑。二、打破僵局的關鍵———調解的要領 清楚了僵局的成因以後,再考慮,情況就變得明晰起來。其實,我們不難看出如若一開始就能夠明知僵局的成因,不但有助於僵局形成之後的攻克,而且對於事前預防僵局的出現也是大有助益的。但這也只是分析問題階段,要真正使調解卓有成效,還需要具體的思路,在弄清楚問題的根源以後,我們必須致力於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打破僵局的關鍵也就是調解中應當把握的要領。(一)調解人信任機制 盡管調解人是導致僵局的外在原因,但是調解程序的啟動卻首先需要確定調解人人選。而且其餘調解要領的把握也大多屬於調解人的工作,因此我們首先分析調解人信任機制。 這種信任絕非僅僅限於當事人對調解人的情感信賴,更多的是調解人必須擁有值得信賴的專業能力、背景知識、言語技巧以及思維邏輯等綜合素養。1、調解人的權威 權威在很多情況下聽起來像是一中盲目迷信。但是我們都知道,早在初民社會都是由年老且德高望重的老人來主持公道的。不可否認權威在某種程度上就象徵著公平與正義。當然這種權威是需要上述諸多綜合素養支撐的。一個有權威的調解人的意見、言語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除此而外,調解人權威的樹立還包含其他非理性的情感因素,的確某些人就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備的易於被他人信賴的人格特質。當調解步入僵局的時候,如果再面臨調解人權威的缺失,則此次調解失敗的風險會成倍增加。2、專業能力 只有調解人擁有絕對的專業能力,才可能准確分析問題,在調解步入僵局時,調解人找出問題症結的可能性才更大。而且對於身陷僵局的當事人而言,專業知識卓越的調解人在此時提出的打破僵局的調解方案才更容易被接受。在一起夫妻雙方因新家裝修[②]而發生爭執的案件中,夫妻二人因為裝修中的諸多細節問題僵持不下,調解人在仔細探尋二人各自裝修意見背後所想要達到的目的之後,憑借自己的裝修知識提出了一套盡量滿足兩者要求的裝修方案,夫妻二人的注意力便由力推自己裝修方案、反對對方方案中轉移到如何修改調解人提出的方案使之更趨完美,調解中的僵局隨之消除。這里調解人取勝的關鍵正在於調解人本人就是一位專業的家居設計師。足可見調解人的專業技能對於打破僵局是何等重要。3、言語表達 縱然調解人在調解中提出調解方案,或者隨意發表自己對於案件的看法或觀點,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但是當僵局出現時,這卻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僵局中情緒激動、各執己見的當事人,調解人的語言表達幾乎需要小心翼翼,但僅此不足,此時更需要語言的技巧。例如,當調解人想向當事人表達希望雙方能夠保持前一階段所取得的調解成果,他/她可以說;「你們如果仍然維持這種各不讓步的局面,那我們就可能前功盡棄。」此時,調解人還可以就前期調解中各方所做的努力以及已經取得的成果和這些成果多麼來之不易稍加渲染。他/她也可能說;「如果這樣的話,就只能訴訟了。」雖然兩種方式前後所表達的內容並無實質差異,但效果卻大不相同,很顯然後一種表達方式更容易鞏固此時已有「不行就起訴」的一方當事人的決意。所謂細節決定成敗,言語表達當屬調解中至關重要的細節。4、思維邏輯 我們在分析僵局的外在原因時,就指出調解人對整起糾紛的把握偏差是導致僵局的原因之一。所以調解人如何透過當事人的敘述了解其真正需求,找出僵局的症結之所在對於調解人的思維邏輯能力要求是極高的。而這種思維邏輯能力的形成則要求調解人具有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我們上面提到的專業技能等方面的知識積累。前述提到的勞資糾紛案例,調解人正是在當事人威福不斷地說霍洛韋如何傷害了她的自尊,霍洛韋的解僱對她職業能力的否定如何讓她無法承受的訴說中,漸漸清晰威福所真正希望得到的補償是什麼。於是,調解人大膽向勞拉提出,如果由霍洛韋為威福出具一份職業推薦信,威福是否同意降低賠償金的數額。威福當下表示願意接受調解人的建議。如前所述,調解人主動提出調解方案並不是一種明智之舉,除非調解人的此種舉動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本案中,調解人注意到霍洛韋一直強調他與威福之間只是經營理念的差異,他並不否認威福具有卓越的經營頭腦。所以調解人通過理性分析認為霍洛韋為威福出具一份客觀恰當的職業推薦信是有可能的。不難看出,打破僵局對於調解人思維邏輯能力的要求是不低的。(二)當事人不斷做出理性取捨的渠道 上文分析過,當事人有可能會在糾紛產生後、調解進行中對自己的利益以及利益與調解方案之間的鏈接產生錯誤認識,進而導致僵局出現。如要打破僵局,消除當事人的錯誤認識自然是必要的。這便是調解中需要為當事人提供的使當事人對糾紛情況正確認識的渠道。 1、當事人的訴說,調解人的傾聽 如果在僵持的局面出現前,調解人還未了解到糾紛的真正原因以及當事人最真實的內心想法。僵局出現後,調解人就更應該製造機會、提供條件讓當事人繼續訴說,哪怕只是細節瑣事的不斷重復,因為在的不斷訴說甚至是絮絮叨叨的言語背後有可能恰恰隱藏了其真正的利益需求,當事人在訴說中愈加清楚自己的真正所需,當事人在傾訴中突然發現更好解決方案的調解案例並不少見。對於此種渠道的選擇需要調解人的耐心傾聽,除此而外對於當事人的訴說場景的選擇也要視當事人的情緒以及調解的進展程度而定,如果有必要,調解人可以選擇分別談話的方式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在分別聽取的環節中,當事人更有可能訴說很多礙於另一方當事人在場而不便於說的話題,因而在雙方當事人開堂簿公的爭執之後,這種訴說更有助於細致全面真實地展現爭執的實質。還有一點,當事人的訴說可以舒緩其消極情緒對抗,對此下文將詳細述說。 2、當事雙方的交談(爭辯) 在調解陷入僵局後,讓當事雙方進行理性談話,其結果要麼是簡單而禮貌地固守自己的觀點,我們不妨將其稱為毫無成效的「冷交流」;要麼雙方由於情緒激動,也本著無所顧忌「豁出去」的心理索性敞開了把對對方的不滿以及自己的理由和盤托出。後者的談判方式,是有助於當事人以及調解人尋到爭議的根源,以便剔除當事人的錯誤認識的,但是顯而易見這種調解方式的選擇是有風險的,它極有可能致使調解破裂,惡化當事雙方的情緒對抗。可是真理越辯越明的道理是屢試不爽的,所以在調解人具有較好的駕馭與掌控能力的情形下,由調解人主持,讓當事雙方將此次談話當做是調解中最後的努力進行爭辯,有最終可能導致「恍然大悟」的效果。 3、調解人以及律師等其他人士正確引導 如前所述,當事人在一定情況下會錯誤估計自己的可獲得利益。而這種錯誤估計的原因極有可能在於其對相關知識,或者相關實務的了解缺失,所以在這種情形下,調解人、律師等其他擁有專業知識的人應當客觀地分析案件實際,對當事人的利益取捨進行不偏不倚的正確引導。當然這種引導對調解人等的綜合素養要求是苛刻的。(三)將非理性對抗轉變為理性爭取 其實僵局的實質成因之外的問題盡管處理不好都有致使調解失敗的破壞性,但是與僵局的實質成因比起來,對此類問題的解決還是更容易尋到解決辦法的,因為真正的對抗有的時候可能是根本不存在一個將其調和的折中辦法的,除非有一方當事人放棄對抗。 相比之下,在當事人的對抗中,「情緒對抗」與「立場對抗」又稍微柔和一些,更易尋到突破口。1、消除當事人的消極抵抗情緒 我們說了,因為消極情緒的影響,當事人會出現盲目抵制的狀態。所以如何消除當事人的諸如生氣、憤怒、怨恨等消極情緒,對於其重新理性思考問題,冷靜地看待整起案件,從而消除或者減輕對抗非常關鍵。消極情緒的消除,看似簡單,因為人們往往會認為糾紛的實質是利益,沒有物質利益的情緒糾葛被當做是無足輕重的。但是事實是,由於情感傷害的難以逆轉性以及人類情感的個體多樣性、差異性,情緒抵抗的消除需要更多細膩的方法。 最為簡單而富有成效的辦法,便是道歉。但真正要達到消除抵抗情緒的道歉一定要是誠心誠意的,否則敷衍的道歉只會加劇情緒對抗,至少是徒勞的,因為接受道歉著會因為對方的不誠意而感覺到被再次侮辱。 此外,我們前面提到,當事人的訴說會緩解當事人的消極情緒,尤其是他/她對自己在整起糾紛當中所遭受的委屈以及傷害的訴說,更有助於此。 無論如何,對於消除對抗情緒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調解人必須提醒當事人注意:一味地情緒對抗,對於其在調解中獲取實在利益,是沒有幫助的,甚至是有害的。 不管情緒抵抗的消除需要怎樣的具體手段,我們必須清楚,之所以要消除情緒對抗,是為了讓當事人把對情緒的關注轉變為對利益的關注,因為只有對利益的關注才是理性的,理性才有助於解決問題。所以,即便有的時候在僵局中完全消除抵抗情緒是不可能的,我們也必須讓當事人能夠把情緒上的傷害與利益上的損失割裂開來看待,盡可能地使其不因情緒而影響利益認知,並盲目堅持。2、將立場轉變為利益 在情感與利益的綜合作用下,當事人會形成自己的立場,無論錯對,立場一旦形成,當事人會幾近固執地堅守,於是出現僵局。這種因為立場的原因而形成的僵局,往往較難打破。善於引導的調解人在這種情況下會引導當事人將立場轉變為利益。糾紛的實質是利益沖突,如果當事人更多的關注利益,調解就會趨於理性。 在大多數僵局中,當事人之間都是立場的僵持,因此如何打破立場對峙成為打破僵局的關鍵,同時由於立場形成後當事人通常都會認為自己就是手握真理的人,打破立場對峙也就成為了打破僵局的難點。而打破立場對峙的核心在於兩點:第一,讓當事人認識到他/她所堅持的立場是錯誤的;第二,讓當事人意識到一味地堅持立場可能導致自己的利益損失。 推翻當事人在僵局中所堅持的立場,最重要的在於找出糾紛的根源,使當事人不僅清楚自己在整個糾紛當中的優勢或者說正確之處,更要使之明白自己的錯誤之處,換句話說就是要使當事人本身能夠客觀全面地看待整起事件。在上文中所舉的勞資糾紛案例中,調解人在打破僵局的環節,就是不斷提醒威福,霍洛韋之所以解僱威福是因為威福私自改變了公司的經營方向,威福也承認自己的確這么做了而且此舉與公司經營理念相悖,自己也正是因此而被解僱。當事人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觀點,或立場,僵局便因此而逐漸趨於緩和。 當當事人自己意識到其所堅持的立場有錯誤的時候,便會自己擔心因此可能導致利益受損。然而此時調解人作為中立者客觀而准確地警告也是極其必要的。這是將立場引向利益的關鍵。調節者必須明確告訴當事人,當事人應當專心於利益得失,不要因為一味地堅持立場而喪失爭取利益的機會。3、找出打破利益對抗的突破口 我們說糾紛的實質是利益,當把所有的對抗都引向利益對抗以後,局勢就變得簡單明朗起來,但同時對抗也就更為尖銳。因為在僵局之前,各方當事人都認為自己的利益讓步達到最底線了。因此此時調解技巧的運用意義並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讓當事人願意再次利益讓步,形成盡可能各方願意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 首先,讓當事人再次重申其選擇調解的初衷,使其明白調解是必然要做出讓步的。當事人選擇調解解決糾紛主要是出於兩點:第一,當事人之間仍想保有相互之間的友好,至少是正常交往關系,特別是受傳統「和合」文化影響的中國人,這一點往往成為決定以何種方式解決糾紛的關鍵,尤其在當事人之間本來存有較為親密的關系時,如親屬、朋友;第二,調解是一種更為經濟、快捷的糾紛解決方式,它不僅能為當事人節省一筆訴訟費用,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當事人對時間的要求,很多案件中,當事人之所以選擇調解就是害怕一旦步入訴訟程序,便被拖進繁瑣冗長的規則程序之中。本文所援引的勞資糾紛案例中,霍洛韋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因為企業更擔心自己因官司纏身而影響其正常運營。當然,在具體的案例中當事人選擇調解的初衷會更為細致,當調解步入僵局面臨失敗時,調解人有必要讓當事人重新回顧其之所以選擇調解的初衷,這時積極的非利益因素會促使當事人在利益爭執中做出讓步,從而有利於打破僵局。 其次,量化當事人之間關於利益分配的差距,也即將僵局具體化,當僵局是籠統模糊的一個概念,或是僅僅表明一種狀態時,當事人的注意力會過多的集中在「僵」的情緒當中,這種情緒非常不利於解決問題。因而此時要將僵局的實質量化,使當事人明白僵局的實質就是一個數字的差異,同時調解人應當向當事人指出這個差異已經由最初的多少縮小到現在的多少,這種分析會讓當事人考慮他/她是否還能夠再行讓步,從而成為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最後,提醒當事人,即使調解失敗,最終通過訴訟解決問題,當事人也是有利益損耗的。因為調解的前提是當事人已經發生爭議,而爭議本身就已經產生利益消耗,這種消耗對於雙方當事人這個整體而言是不可彌補的,縱然有一方當事人過錯較小或者全無過錯,他/她也不可能在整體受損的情況下獲益,甚至完全彌補其損失都是不可能的。不僅爭議產生了整體利益損耗,解決爭議本身也是一種利益支出,調解的失敗就意味著整體利益損耗的又一次加大,若尋求其他解決途徑這種損耗則將進一步加大。最為重要的是,當事人無論是過錯方還是非過錯方在其他解決途徑的最終解決方案中所獲利益都不見得會大於在調解方案所取得的利益,因為調解的程序如果是完備並且理性的,那麼調解中最終所達成的利益分配方案也將是理性合理的,當然這一點需要上文中所敘述的其他調解要點支撐。 正如我們所說糾紛的實質是利益對抗,僵局中最難打破的也將是利益對抗,而有的利益對抗可能真的是非強制力不能調和的,所以說調解作為一種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固然有其優點,但是在單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調解不得不讓位於訴訟等其他在強制力上更占優勢的糾紛解決方式。而我們所做的努力只能是盡可能地使調解這種糾紛解決方式日趨合理,並日趨有效。三、調解的實務操作———打破僵局的具體方法 清楚僵局的成因並掌握了打破僵局的要領,我們需要總結實踐經驗,仔細探究打破僵局的具體方法,對於具體方法的探究,我們要更側重於實務中操作的細節,以使方法本身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此一來打破僵局的思路就顯得更加清晰可見了。 使用打破僵局的具體方法應當依據僵局的成因,對症下葯,同時緊緊把握打破僵局的要領,方法才能行之有效。根據實踐經驗,以及學者們不同程度的總結,本文將詳細敘述如下具體方法:(一)檢測事實 在調解出現僵局的情況下,調解人首先會對自己提出的疑問是:「問題究竟出在哪了?」對,首先應當尋找問題的根源,即需要仔細查明調解是在哪個環節上出了問題,這里的具體操作是重新檢測事實,包括糾紛本身以及調解本身兩種事實。 所謂糾紛本身,是指在調解僵局出現的時候,調解人應當重新回顧和審視糾紛的來龍去脈,檢查調解是否忽略或者誤解了某些重要事實。這一方法的運用首先應當由調解人在沒有任何外界干擾的情況下自己梳理思路,這種安靜的回顧有助於調解人冷靜客觀地看待問題,從而發現先前可能因為當事人或調解中其他參與人的言行引導而使自己出現的注意力偏差,即過多的注意了某些當事人反復糾纏的非主要問題,反而輕視了對重要問題的思考。調解人通過自己對糾紛事實的重新回顧與梳理,如果發現了漏洞或問題的關鍵點,接下來就需要繼續與當事人進行交流,此時的交流可以先請當事人重新敘述,這種敘述本身包含了當事人一方的自我陳述以及雙方之間的爭辯,此時調解人的工作是去仔細傾聽當事人自己本身是否遺漏了或者故意迴避甚至故意歪曲了某些重要問題。在傾聽完當事人的敘述後,調解人可就自己新發現的問題向當事人發問,以查明事實。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調解人以及當事人才能真正清楚僵局是因為什麼出現的,而現在的僵局中當事人互相之間對抗的又是什麼。檢測糾紛事實的具體方法並不是唯一不可更改的,但是無論如何,在僵局出現的時候,檢測糾紛事實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所謂調解事實,指的是調解的整個過程,包括調解的程序、規則以及調解中使用的技巧。檢測調解事實的主要目的是查看調解本身是否正確、適當,簡而言之,就是要看調解這一糾紛解決方式是
⑻ 調解矛盾糾紛的方法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各類社會矛盾糾紛日益凸顯。強化人民調解工作,研究探討新時期社會矛盾糾紛的調解方法,是當務之急。
為了找到這把開鎖的鑰匙,調解人員必須深入的調查研究,找到矛盾糾紛的症結所在,摸准當事人的「脈博」,然後根據雙方當事人的性格脾氣、爭議焦點等選擇最終調解方法。下面介紹實踐中總結出的七大調解方法:
1
「面對面」與「背靠背」相結合調解法
有的矛盾糾紛爭議的不是重大的利益,而是為了爭面子、賭氣,對於此類糾紛,調解人員就可以先用「背靠背」調解法。調解人員分別做當事人的工作,待雙方當事人的情緒穩定,意見接近時,再把當事人叫到一起「面對面」地做工作。促使雙方當事人相互謙讓、心平氣和地進行協商,使糾紛得到圓滿解決,從而避免情緒對立和吵鬧等矛盾激化的情況發生,提高調解的成功率。
2
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調解法
在調解過程中,調解人員可以針對不同情況,適時對當事人進行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觀念。通過法情並用,引導當事人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發揮法律與道德的雙重作用,喚醒當事人的良知,引導當事人化解矛盾。
3
借用外力調解法
調解人員還可以通過調查摸底,請出當事人佩服、對其有影響力的人來做當事人雙方的工作,緩和當事人的對立情緒,引導他們達成調解協議。
一是鄰里調解。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都是聚群而居的,相鄰關系密切而又重要,一家有事,四鄰相助,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因此,遇到矛盾糾紛時,可有選擇性地請鄰里人員幫助進行調解,規勸雙方當事人以團結為重,做出諒解與讓步。因為是鄰居,平時又都很了解,這種調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友情調解。友情調解是指當事人發生糾紛時,調解人員可根據情況請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的好友予以勸導、疏通及說服教育,使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化干戈為玉帛。
三是聯合調解。民間糾紛的情況復雜、牽扯人多、涉及面廣,僅靠一個部門調解往往力不從心,效果不佳,在這種情況下,應邀請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到場分頭做工作,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
4
褒揚激勵調解法
民間糾紛調處方法很重要,說話要講究方式,語言要講究藝術,既不能單刀直入,更不能五馬長槍,要深入淺出,和風細雨。在實際調處中,對當事人的優點和長處及時表揚鼓勵,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表揚鼓勵,尋找共同語言,縮短當事人之間的距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活他們的自信心和正面的興奮情緒,堵住可能反復的退路,從而使調解成功率得到提高。
5
排憂解難調解法
有些矛盾糾紛發生是因為當事人在生產生活中確實存在一定實際困難,對於這類糾紛,調解人員要通過深入細致調查,找出症結所在,切實幫助其解決困難。困難解決了,矛盾糾紛也就化解了。
6
迂迴遷讓調解法
在矛盾糾紛調解中,調解人員要針對當事人的個性特點,因人因事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化解。對那些說話尖刻、刺耳難聽的當事人,調解員不能感情用事、以怒制怒,說絕話、講狠話,而是讓他們把心裡話講出來,把心裡的積怨發出來,然後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從而達到調解效果。
7
真情打動調解法
矛盾雙方往往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爭執,事情本來並不大,為爭一口氣,互不相讓,僵持不下。還有些矛盾雙方當事人都想得到解決,但卻難以啟齒。對這類型糾紛,調解人員要以情感人,主動和解、對話調解、互諒調解。實踐證明,這是調解家庭、夫妻矛盾的最好方法。
⑼ 吵架之後陷入僵局,如何緩和關系
可以主動的進行道歉。然後通過一些暖心的舉動讓對方和自己和解。
⑽ 比佛利管理咨詢如何調解企業管理僵局的
比佛利管理咨詢如何調解企業管理將軍。調整這個要跟高層進行關系協調,而且要就一些問題達成共識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