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律案例分析怎麼寫
撰寫法律案件分析報告可以按照以下方法:
首先應當介紹案件情況,其次可以對案件進行法律上的分析,然後把法律依據專門列明,在法律分析中可以對法律依據第一二三進行引用。最後是總結性的判決結果,並可以對判決結果進行小結。
在辦案中會出現很多有爭議的案件,法官與檢察官、律師對案件有著不同的認識、處理方式也相差甚遠。甚至學術界與實務界對此類案件都存在著不同認識,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
撰寫這類案件主要目的是想通過討論,形成共識,更好地處理這類案件。因此,撰寫此類案件首先應當起一個能夠概括爭議問題的題目。題目應當簡短明確,直接點出案例分析的實質問題。切忌題目過長或者不明確,使人讀後不知所雲。
第二,寫出要旨。要旨應當是對最後的結論總結性的歸納。文字一般控制在150字左右,用簡潔的語言,明確的觀點概括出規則意義的結論。
第三,敘述案件事實。在正文中應當將有爭議問題的事實完整敘述清楚,特別是有關決定案件適用法律和處理結果的細節事實問題敘述清楚,以免讓讀者讀後生產誤解或者被誤導。
第四,對不同觀點及理由進行全面介紹。這里的不同觀點一般是指主流觀點,而不是將所有的不同觀點一一列上。
在介紹不同觀點時,一定要與提出此觀點的文章或者書籍進行核對,不要斷章取義,更不應歪曲他人的觀點。此外還應標出出處,以便編輯或者讀者查找、核對原文。
第五,論證。
一是確定應當適用的法律條文的含義,若對法律條文理解上存在分歧的,運用解釋法律的基本方法,如文義解釋、目的解釋、歷史解釋和體系解釋等方法,來確定適用相關法律條文的含義、適用范圍適用及條件;
二是,結合不同觀點從學理上分析的立法的本意,以及法律條文本身是否存在漏洞,是否需要修補等等;
三是,涉及其他法律的,還應論述清楚該法律條文與其他法律條文的關系(包括是否存在沖突等問題);
四是,涉及到歷史、文化、經濟、風俗傳統等問題的,亦要從這些角度並根據當時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相關規定進行分析。例如,涉及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確權案件,就應根據當時的土地制度和法律、法規及政策進行分析;
五是不同處理方式的社會效果等等。
若在認定事實和證據上存在分歧的,還要從有關證據規則的原理分析庭審調查中,對各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效力,根據有效證據,按照認定證據的規則確認案件事實。
例如,在撰寫《職工因公外出期間死因不明的能否認定為工傷——於保柱訴臨清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勞動保障局工傷認定申訴案評析》中從《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目的、行政程序中的舉證責任、訴訟中的舉證范圍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而得出「職工因公外出期間死因不明,用人單位或者社會保障部門提供的證據不能排除非工作原因導致死亡的,應當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五)項和第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認定為工傷」的結論。
在法理論述中,不少同誌喜歡用比較法分析論證。比較有三種比較方式:一是用外國的法律與中國的法律進行比較,解決法律漏洞問題。此種方法對拓寬思路,找到更好的處理路徑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法律體系不同,因此在介紹外國法律時,一定要介紹清楚制定相關規定時的社會背景,該規定的含義、適用范圍及條件,適用的社會效果等背景情況。否則,難以進行比較,難以預料將外國的法律規定移植到中國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等問題。
二是用國外發生的類似案件的處理方式與該爭議案件進行比較。使用此種方法時,一定要將外國的類似案件的案情介紹清楚,是否真的與爭議案件相類似,此外,還應將該國的國情及風俗習慣等問題介紹清楚,因國情不同,風俗習慣等不同,國外的處理方法就很難借鑒。
三是用國內其他法院類似的案件處理情況的利弊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對爭議案件處理的最佳方式。在這里需要注意,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方的經濟、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等多有不同,分析時不能忽略上述因素,否則南橘北枳。
對爭議案件一般應當提出自己的結論性意見,不能沒有結論或結論含糊不清。實在難以得出肯定性結論意見的,也應提出傾向性意見。
B. 2019年企業法律糾紛案綜合分析報告模板
這類報告通常沒有復啥模製板的,但是要有結合企業經營風控,合規等的綜合分析的素質。
比方說第一部分是2019年案件辦理綜述,辦了些什麼案件,標的多少,勝訴了多少,挽回了多少的損失等等,用數字說話。
第二部分就可以是這些案件反映了經營過程中的存在什麼樣的風控漏洞,合規漏洞。
第三部分就是要針對上述問題,建議有什麼改進措施等。不能就著法律說法律,那樣的話面就太窄了。
C. 法律民事糾紛方面的問題
1、可以在深圳起訴。本案可以有兩個請求權,可選擇其中之一行使:(1)基於借用合同,要求其返還原物。《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由於你們的借用合同是在深圳履行的,因此深圳的法院有管轄權,你可以在深圳起訴。(2)及其侵權責任。其未經你同意,賣了你的東西,侵犯了你的所有權。《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發生在深圳,因此可在深圳起訴。
2、但是,其人已經到北京,你勝訴後,執行會很難。
3、因此,如果能從買主處追回財產最好。但買主可能會以自己是善意取得對抗你。《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因此,如果起訴買主,要證明其是惡意的、或者是以明顯的低價買的。
D. 民事糾紛報告範本
你好,不知道你是什麼問題呢?
法律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
具體需要根據你所遇到的問題來解決;
或者你可以直接說法律問題給律師解決;
E. 請問法律糾紛問題
我覺得應該看這個網站的所有權在哪裡,當初的約定是付全款後才歸客戶所有,還是一開始就歸客戶所有?
如果是付全款後才歸客戶所有,那就沒問題,客戶沒付完錢,網站就是朋友的,他願意咋樣都行。
如果是一開始就是客戶的,那麼就有責任,客戶沒付錢你可以投訴他,但是不能擅自修改,因為網站是客戶所有的。
0
F. 法律糾紛問題
第一、你們安裝空調,與客戶之間形成承攬合同關系。
第二、你有義務對你的安裝成果承擔責任,
第三、確定掉下來的原因具體是哪些方面造成的。
第四、根據造成脫落的原因,來確定具體賠償人。
G. 關於法律糾紛問題
這個事不應該找婦聯吧?重點是賠償標準是什麼?如果是土地補償費用的問題,那麼本地人得多過你們也並非一定不合理,因為這是集體土地,對集體土地的補償集體可以自主分配給集體內村民,你們不是集體內人口的話,即使不分也是沒話說的;另外類似宗地補償費之類的也是這種情況;但是對於魚苗以及地上附著物等方面的補償你們肯定是有權利要全額的,如果對補償標准不滿你也可以不要關於土地補償方面的費用,要求以合同解除為由要回剩餘未履行的合同金額(主張違約是不行的,因為是不可抗力);還有,無論找什麼部門都要找本地的,成都不可能管轄得那麼遠。
H. 法律糾紛備案報告包括哪些內容
大律師網 相關律師的解釋回答是我在他們那邊看到的,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條 為了解本公司及公司所屬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的情況,便於公司對發生的重大法律糾紛案件及時進行分析、評估,更好地控製法律風險,特製訂本制度。
第二條 重大法律糾紛案件備案是指公司及所屬各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發生本制度規定的法律糾紛案件後,應及時按規定將案件情況、處理措施等內容向公司進行書面報告。 第三條 公司法律事務室為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的備案工作的主要責任部門,並指導各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的備案工作。
第四條 公司及所屬各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應高度重視重大法律糾紛的備案工作,法律事務室分管領導及各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負責人為備案工作的第一責任人。
第五條 本制度所稱重大法律糾紛案件,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訴訟、仲裁案件:
(1)涉案金額超過 _______萬元人民幣的;
(2)合資合作、土地出讓、對外擔保類案件;
(3)可能引發群體性訴訟或者系列訴訟的;
(4)其他涉及公司重大權益或者具有國內外重大影響的。
第六條 重大法律糾紛案件,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備案。一是立案階段,公司及各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應當自立案之日起 15 天內報公司法律事務室備案;二是案件審結階段,公司及各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應當自案件審結之日起 15 天內報公司法律事務室備案。 第七條 公司及各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報公司備案的文件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基本案情,包括案由、各方當事人、涉案金額、主要事實、爭議焦點、委託代理情況等; (二)案件分析評估;
(三)處理措施和效果;
(四)案件審理結果;
(五)委託律師代理案件的,由律師出具的法律意見書。
第八條 公司備案的文件應當由分管副總簽發。各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備案的文件應當由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簽發。
第九條 根據案情和工作需要,公司法律事務室有權要求各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補充報備材料。
第十條 公司法律事務室應當每半年對本部門及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發生的重大法律糾紛案件進行匯總、統計、分析、評估,總結經驗教訓,完善相關防範措施。
第十一條 公司及各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未按規定備案或故意隱瞞、不報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的,每發現一次,可對相關子公司、孫公司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處以不超過 1000 元的罰款。
第十二條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會負責解釋。
第十三條 本制度自董事會審議通過之日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