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寺廟方丈死亡,子女有沒有權利繼承遺產
沒有權利,因為從出家起,就和以前的家人斷絕親人關系了。僧人死後財產是歸寺院的。從出家起,這個人吃喝拉撒睡,生病等都有寺院管,死後財產也歸寺院。
㈡ 釋永修的財產糾紛
2010年1月26日零時左右,19歲的吳某和11天前剛過完20歲生日的瞿某二人,到玉溪市紅塔區玉河巷「大悲普度寺」(屬靈照寺下院)方丈釋永修的住處留宿。凌晨2時許,趁釋永修熟睡之機,吳某用小板凳砸釋永修的頭面部數下,接著瞿某用手掐住釋永修的脖子,後二人用繩子勒其脖子,將釋永修殺害。釋永修死亡後,二人搶走其現金5000餘元、銀白色手機一部和一些隨身物品,連同作案工具一起帶離現場。二人作案後將搶劫殺人的事告知了鍾某,三人一起將作案用的凳子、繩子、所穿外衣及其搶得的一些物品丟棄於城外某魚塘內,又將釋永修的隨身物品掩埋在某水庫岸邊。
當天,警方便破獲釋永修被害一案,吳某、瞿某、鍾某三人於26日被抓獲。2010年9月10日,吳某因犯搶劫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瞿某因搶劫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鍾某因犯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並處罰金200元。吳某、瞿某連帶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張某雲、釋某紅喪葬費、死亡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31.3936萬元。 然而,釋永修身亡後,圍繞著他又發生了更為讓世人震驚的事情:其個人名下有銀行存款474.6933萬元,債權20.0390萬元。釋永修出家前生育的女兒張某雲為繼承遺產,一紙訴狀將玉溪市紅塔區靈照寺佛教管理委員會告上了法庭。
原告張某雲在訴訟請求中提及,釋永修被害後,她和玉溪市紅塔區靈照寺佛教管理委員會在紅塔區民宗局的主持下,清點釋永修的個人財產,發現釋永修個人名下銀行存款321.5608萬元(經法院核實為474.6933萬元),債權20.0390萬元。原告在釋永修被害後近兩年的時間里,多次找被告及紅塔區民宗局協商,要求繼承釋永修的遺產,未得到被告同意。為此,2012年1月16日,原告張某雲將玉溪市紅塔區靈照寺佛教管理委員會起訴至玉溪市中級人民法院。
原告認為,釋永修個人名下的財產理應屬於釋永修所有,請求法院確認釋永修個人名下存款474.6933萬元、個人債權20.0390元屬於釋永修個人財產。6月26日,玉溪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法庭辯論時,原、被告雙方、代理人圍繞釋永修財產的來源、歸屬,展開激烈的辯論,原告方從現行法律規定出發,被告方以佛教戒律為依據,雙方劍拔弩張,爭執不下。 2012年6月26日上午8點30分,該案在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庭審還未開始,很多人便聚集在第一法庭內等待著。除雙方當事人外,前來旁聽的達數十人。
庭審一開始,雙方就闡明各自訴求,並提供相關證據。隨著庭審的繼續,雙方圍繞釋永修財產是否屬於個人財產、張譯雲的訴訟主體資格是否適格等焦點問題展開激烈辯論。
原告認為:遺產屬個人財產,其女兒享有繼承權法庭上,張譯雲的代理律師說,僧人也是普通公民,有著普通人所享有的權利、應盡的義務。現行法律並沒有將僧人的繼承問題列為例外,他死後的遺產應該是他的個人財產,他的子女也就應享有繼承權。
為了證明自己與釋永修的子女關系,張譯雲說了一些與釋永修相處的事情。「我父親遇害後,我每天都在悲痛中度過。」剛說了一句話,張譯雲就哽咽了,話不成語。平靜了一下,她流著眼淚說,「我父親雖然出家了,但放不下我這個女兒,他很關心我,常回家看我,為我交學費、給我零花錢,每年清明還會帶我回家掃墓。他原本有更好的去處,但為了就近照顧我,他選擇了來玉溪。只不過因為他的身份、地位特殊,在公開場合我們不能相認,但私底下一直和其他父女一樣相處。」對於靈照寺管委會提出的釋永修「公款私存」,張譯雲及其代理律師並不認可,他們認為靈照寺有公共賬戶,釋永修沒有公款私存行為,其名下財產應屬個人財產,他們希望法庭能還其父親清白,並判定其財產為個人財產。
被告認為:按照叢林規制,僧人沒有個人財產。靈照寺管委會代理律師則提出,佛教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形成了傳統的叢林規制和習慣。僧人出家後,便與出家前的俗家親屬不存在任何關系,出家後的生老病死一切經費都由寺院負責。從法律、民間傳統習慣和宗教信仰上說,僧人出家就與俗家親屬脫離了經濟上的權利、義務關系,隨之形成與寺院以共同信仰為紐帶、以寺院經濟共有為基礎的供養、贍養、撫養關系體系。靈照寺對釋永修除負責日常供養外,其醫療、喪葬等費用均由靈照寺支付。因此,張譯雲沒有訴訟主體資格。
按照叢林規制,僧人死後其身邊的一切財產均歸其生前所在寺院享有,一概由寺院集體繼承並遵照佛教叢林制度進行處理,其俗家親屬不能繼承。此外,靈照寺不是一個生產盈利性的組織,寺院主要經濟來源是信徒的布施和社會力量的捐贈,僧尼個人也不得從事經營性的生產勞動來獲取報酬或利益。因此,僧人不能通過宗教活動擁有自己個人的收入和財產。對於釋永修為何會在多家銀行有存款,靈照寺管委會認為是釋永修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身份,自己既做會計又做出納,經常將「公款私存」造成的。因此,釋永修名下的存款等不屬於個人財產,而屬於寺廟財產。
由於被告一方不願接受調解,法庭沒有為雙方現場主持調解。合議庭將對案件進行合議後,擇日作出宣判。 庭審中,法院調取了以釋永修和辛應恆的名義,在多家銀行的存款,共計281萬余元,其中部分存款在張某與靈照寺佛教管委會共同清理時並未發現,加上法院未調取的但已經雙方清理確認的存款,張某變更了訴訟請求,請求法院確認420萬元屬父親個人財產。
法院一審認為,釋永修被搶劫殺害後,認定張某是釋永修的女兒,其作為原告起訴主體適格。
同時法院查明,從1988年起,釋永修就在該寺院生活。雖然名下有多筆存款,但張某並不能提供證據,證明款項的來源。而寺院提供的證據,能夠證實款項來源於信徒布施、捐贈、寺院賣香火和素齋的收入。法院確認,釋永修出家後,在寺院生活期間,其取得的財產均屬寺院所有。
2012年9月20日,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依照國家物權法、國家民法通則相關規定,駁回張某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也由其負擔。拿到判決後,張某尚未表態。
㈢ 僧人遺產如何繼承和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對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一司關於僧人遺產處理意見的復函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作者: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一司:
你司《關於對僧人遺產的處理意見》的函收悉。
經研究,我們認為:我國現行法律對僧人個人遺產的繼承問題並無例外規定,因而,對作為公民的僧人,在其死後,其有繼承權的親屬繼承其遺產的權利尚不能否定。僧人個人遺產如何繼承的問題,是繼承法和民法通則公布施行後遇到的新問題,亦是立法尚未解決的問題。因此,我院不宜作出司法解釋。建議你們向立法機關反映,通過立法予以解決。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 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電話答復 (1987年10月16日〔1986〕民他字第63號)
上海市高級法院:
你院(86)滬高民他字第4號函請示的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問題,經研究認為:
1.我國現行法律對和尚個人遺產的繼承問題並無例外的規定,因而,對作為公民的和尚,在其死後,其有繼承權的親屬繼承其遺產的權利尚不能否定;
2.鑒於本案的具體情況,同意對和尚錢定安個人遺款的繼承糾紛,由受理本案的法院在原、被告雙方之間作調解處理。
請你院按照我院審判委員會的上述意見辦理。對你院的請示報告不再作文字批復。
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請示報告(86)滬高民他字第4號
最高人民法院:
錢伯春的叔父錢定安在解放前是上海清涼寺和尚,解放初還俗,以設攤賣香煙為生,與一婦女同居,未生育,其妻於1973年死亡。1981年錢定安到上海玉佛寺當和尚,因腦溢血於1984年9月26日死亡,喪葬由玉佛寺料理。不久其兄(即錢伯春之父)也死亡。其弟表示放棄繼承。錢伯春憑本市黃浦區公證處出具的繼承權公證文書,從銀行提取了錢定安的遺產1500元存款。之後,錢伯春又去玉佛寺要求繼承已被該寺收取的錢定安的其它遺產計存款2700元和國庫券100元等,該寺不允。
上海市宗教事務管理局和佛教協會認為,宗教有特殊性,按照佛教的傳統,和尚的生養死葬均由寺廟負責,他們的遺產歸寺廟所有,故應尊重佛教傳統,和尚的遺產繼承人不得繼承。
我院民庭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應遵照國家宗教政策,和尚的生養死葬均由寺廟負責,與家庭已無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和尚的遺產應歸寺廟所有。另一種意見:繼承法對此沒有特別規定,和尚的繼承人依法應有繼承權。
我院審委會意見:我國憲法、民法通則和繼承法都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繼承法對和尚遺產的繼承無例外規定,因此和尚的繼承人依法可以繼承。因涉及宗教政策,為慎重處理,特報告你院,請批示。
1986年9月4日
發布部門: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日期:1987年10月16日 實施日期:1987年10月16日 (中央法規)
律師點評: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在被繼承人錢定安的身份,作為一個和尚,個人財產究竟是屬於寺院還是個人,存在著宗教和法律上的不同認識。在宗教人士看來,和尚四大皆空,何來財產,所有的錢物自然歸寺院所有;但從法律角度分析,「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和尚的財產歸寺院所有,那麼和尚,同時身為一個公民,自然享有法律賦予公民應有的權利,其有繼承權的親屬當然能夠繼承其遺產。
㈣ 方丈女兒有權繼承方丈的「遺產」嗎
方丈為什麼會有女兒?
方丈為什麼會有遺產?
你先解釋這個給我聽
㈤ 方丈以下的所有管事人的稱呼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寺院的嚴格管理,是一個寺院穩定發展的保證,管理寺院首先要落實到人,因職務的不同而稱謂也不同。如今一般的叢林制度,都是按照百丈禪師創立的「清規」為依靠,在叢林里,叢林職事人員之多寡,各依其規模建制大小而定。但都是按東西兩序排列,一般大的叢林主要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和八大執事(監院、知客、僧值、維那、典座、寮元、衣缽、書記)。以下,將這些叢林執事的稱謂做一整理,進行簡單的介紹,讓教界人士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上座:上座是術語,原始佛教將僧人依戒臘年限之長短分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年至20年)、上座(20年以上)。後來轉而為寺院職務之稱。上座為一寺之長,主要是弘揚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後稱為方丈或住持。也用於對有德行之僧或僧臘較高者的尊稱。
法主:術語,指佛有諸法,故稱法主。通指以說法知法之僧為法主。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負責一寺實際事務。唐代以後也稱寺監或監院,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當家。
住持:住持是表示僧團聚居處之首領,有能安住於世,而護持佛法者故名住持。也為一寺之長,有護持佛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方丈是指禪林寺院中住持所居住的地方,別稱堂頭、函頭。方丈來源於唐代王玄策至印度探跡,度量維摩居士石室,四方各長一丈。歸國後傳與人知,百丈禪師取而用之,訂在百丈清規上,一直沿用至今,又因其所居之處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是指禪堂內的六頭首之一,為一會大眾的上首,也稱為第一座座元、禪頭等。也即西序居首者,凡年高德隆、戒行堪為師表者,為修行之模範,掌禪堂中號令之權。
西堂:西堂與東堂並稱,又名西庵、東庵。為西堂首座,輔助方丈教導修行的僧人。
後堂:為後堂首座,簡稱為後堂,與前堂首座相對稱,負責後堂修行之事務。
堂主:為延壽堂主的略稱,居首座之下,負責禪堂、念佛堂之事務。
都監:位在監院之上,上輔住持,下匡監院,雖不如監院勤勞理事,而大端則須盡知,故名都監。
監院:是總領眾僧的職稱,為一寺之監督。即負責協助方丈或監管理寺院之事務,有權指揮,一切行政事宜。古稱監寺、院主、主首、寺主,後為特尊住持而改稱此名,俗名當家。大寺可設幾名監院。
當家:為監院之俗稱。
維那:維是漢語,綱維、統理之義。梵語「羯摩陀那」,後稱「維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眾僧雜務,調和僧眾糾紛,辨別度牒真偽等。又負責僧眾紀律事務。唐代以後維那成為叢林八大執事之一,主要負責宗教儀軌、佛事唱念等。
知客:又稱作典客、典賓,為客堂負責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凡是來客的食宿、聽法、拜謝等禮法,都是由知客引領。大叢林可設數名知客。
僧值:本為值日僧,又稱「糾察」,負責監察僧人上殿過堂,管理清規執行情況及僧眾威儀。僧值在開大靜後,要由頭山門到後山門各處巡查,防火、防偷等安全。
典座:為廚房、齋堂負責人,管理僧眾伙食及信徒供齋等事務。受其支配的有飯頭、粥頭、米頭、柴頭、園頭等。
寮元:為雲水堂負責人,管理來寺掛單僧侶的事務。
衣缽:全稱為衣缽侍者,為方丈室負責人,幫助住持處理一些日常事務。
書記:又稱書狀、記室、外史,是掌管寺內文書往來之事。
化主:一、指叢林中負責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叢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叢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為燒香侍者、書狀侍者、請客侍者(幫助接待客人)、衣缽侍者(幫助掌管住持錢物)、湯葯侍者(負責住持的飲食、醫療雜務)、衣物侍者(幫助漿洗衣物)等。
此外,大叢林中通常還設有副寺(管財會)、直歲(管農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經樓)、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衛生)、莊主(管莊田、領地)、園主(管菜地,或稱菜頭)、塔主(管理塔院)、門頭(負責門衛)、磨頭(管理磨坊)、凈頭(管理環境衛生)、毛頭(管理發)、司庫(又名庫頭,掌管倉庫)、參頭(司掌法事禮儀)等等。
㈥ 方丈的400萬遺產,是歸他女兒還是歸寺院
出家人的錢,,是十方眾生的供養【供養三寶的】,,遺產是歸寺院!,,,他俗世的子女是萬不可以繼承的,,否則,,這個子女,就欠了,十方眾生的債,,這個債,,永生永劫【無量劫】,都難以還清的!
㈦ 方丈遺產該誰繼承
我想知道,什麼叫方丈遺產,意思是這個遺產是方丈的嗎?如果是方丈私人遺產當然是先按照遺囑約定來判定誰來繼承。如果沒有遺囑的話,則按照法定順序來繼承(不過,這要看他有沒有在方丈或和尚前有子女或兄弟姐妹了)。
如果不屬於他個人的財產,那就不能算做遺產,要按特別的法律來判定財產的繼承問題了。
㈧ 遺產繼承法是否適用於方丈
方丈接收遺贈時應看對方是遺贈給寺院還是方丈個人的,如果是遺贈給寺院,方丈只是經手內接收,容當然寺院財產。
方丈如個人應該繳納個人所得稅而偷漏當然存在偷稅漏稅
巨額財產來源不明針對的是國家工作人員,看一下方丈是否是國家工作人員。詳見刑法
第九十三條本法所稱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
㈨ 靈照寺方丈遺產該誰繼承
先看死者是否有遺囑,有遺囑的,應按遺囑執行。
沒有遺囑的歸近親屬所專有。繼承人第一順屬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最後其財產沒有法定繼承人,也沒有立遺贈的財產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二條: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
該種情況應該是收歸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