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界定共同侵權行為與共同危險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共同故意或過失致他人損害,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行為;而共同危險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共同實施了有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危險性行為,並造成了損害後果,但不能判明損害後果是由何人造成的。
想要正確區分共同危險行為與共同侵權行為。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第一,在該兩種行為的構成要件上來說,其主要區別為:1. 對於損害的發生,共同危險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共同過錯;共同侵權行為人則具有共同過錯或過失。2. 共同危險行為中,加害人是個別人,且無法確定;共同侵權行為中加害人是確定的,損害後果是共同造成的,行為人即加害人,盡管對損害後果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
第二,在損害結果與行為的因果關繫上二者區別:共同危險行為中,只有個別人與損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共同侵權行為中,行為人與損害結果都有直接因果關系。
第三,在舉證責任上,二者亦有區別:共同危險行為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一款第(七)項規定:「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而共同侵權行為訴訟,則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承擔舉證責任。
第四,在歸責原則上二者有所不同:共同危險行為案件採用過錯推定原則;而共同侵權案件採用過錯原則。
『貳』 什麼是共同侵權行為和共同危險行為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民事責任。 教唆、幫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民事責任。 教唆、幫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主要民事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叄』 什麼是共同侵權,同時犯是否為共同犯罪
一、什麼是共同侵權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回故答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民事責任。
教唆、幫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主要民事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二、同時犯是否為共同犯罪
二人以上同時同地侵害同一對象,但彼此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意思聯絡的,為同時犯,並非為共犯。同,甲乙兩人不約而同在同一倉庫盜竊,各偷各的,不屬於共犯,因為缺乏意思聯絡。
『肆』 關於共同侵權行為
理論上來說:你所說的情況屬於無意思聯絡的數人的侵權行為,如果造成的損害可分回且原告答可以舉證那麼可以適用分別責任。如果損害不能確定各侵權人的比例,那麼每個侵權人對損害整體向受害人承擔連帶責任,在侵權人之間則適用分別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對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沒有規定,在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三條中有相關規定,具體分成兩種情況:
1.數個侵權人無共同故意,無共同過失,但其共同侵權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2.數人沒有共同故意或過失但其分別的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應當根據過失大小和原因力比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所謂直接結合比如:A打了C三拳,B踢了C兩腳造成C受傷。
間接結合比如:A建築工程隊未在施工處附近設置警示標志,僅拉了圍欄,B車違章駕駛撞掉了圍欄,C經過此處被施工物砸傷,則此情況下A和B的行為就是間接結合。
『伍』 簡述共同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回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答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陸』 如何認定共同過錯及共同侵權人
一、如何認定共同過錯
共同過錯是指兩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這也是共同過錯責任區別於普通過錯責任和混合過錯責任最本質的特徵。因此,認定共同過錯是追究行為人共同過錯責任的前提。對於共同過錯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認定:
第一,主體是否具有復合性,即侵權人是否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共同侵權人,即具備了共同過錯責任對行為主體的一般要求。
第二,兩個或兩個以上侵權人在主觀上是否具有共同過錯。共同過錯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首先,共同故意是共同過錯的主要過錯形式。如果共同侵權人具有希望或放任侵權致損的意思聯絡,就可以認定具有共同故意。共同故意在共同侵權人之間的直接作用,在於造成了他們之間主觀意志及客觀行為兩個方面的直接統一,最突出的表現出共同過錯的主觀特徵,因而是共同過錯最為普遍的表現形式。其次,共同過失也可成為共同過錯的過錯形式。
第三,數個侵權人的行為是否具有共同性。即他們各自行為是否相互關聯成同一的不可分割的致損原因。
二、共同侵權行為的特殊構成要件
《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該條規定並沒有對共同侵權行為的概念作出更明確的界定,一般認為,所謂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的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違法行為。構成共同侵權的行為除具備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外,還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要件。
(一)存在加害行為,且行為人為復數
該行為的行為人必須為二人或者二人以上,而且這些人必須是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不存在任何替代關系。當然,該行為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二)共同侵權行為的行為人之間,在主觀上具有共同過錯
即在數個共同行為人之間須有共同致人損害的故意或者過失,基於此,而使數個行為人的行為連結為共同行為。
(三)共同侵權行為導致的損害後果具有統一性
所謂結果的同一性,首先是指共同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同一的。如果各個行為人是針對不同的受害人實施了侵權行為,或者即使針對同一受害人,但是不同的權利分別遭受侵害,損害後果在事實上和法律上能夠分開,則有可能構成分別的侵權行為或並發的侵權行為,而非共同侵權行為。因此,共同侵權行為的特點就在於數個侵權行為造成了同一的損害後果。
(四)共同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柒』 什麼是共同侵權的連帶責任,侵權損害賠償如何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8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本法第13條規定,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因此,構成共同侵權的數個行為人必須對外承擔連帶責任,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行為人承擔全部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規定,在數人侵權情形下,如果構成一般侵權,數個行為人分別根據各自行為造成損害後果的可能性承擔按份責任。如果構成共同侵權,數個行為人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責任,受害人可以要求任何一行為人承擔全部侵權責任。連帶責任的重要意義在於增加責任主體的數量,加強對受害人請求權的保護,確保受害人獲得賠償。
實務操作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人民法院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後果告知賠償權利人,並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
注意事項
根據《民法通則》第87條的規定:負有連帶義務的每個債務人,都負有清償全部債務的義務,履行了義務的人,有權要求其他負有連帶義務的人償付他應當承擔的份額。從該規定可以看到,連帶責任對外是一個整體的責任,無論被侵權人向一個或者數個連帶責任人請求承擔責任,都不影響被請求的連帶責任人對外承擔全部責任。對內而言,一個或者數個連帶責任人承擔了連帶責任之後,其內部責任,根據侵權人各自的過錯、原因等確定。是否追加被告不影響被請求的連帶責任人對全部責任的承擔。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向一個或者數個連帶責任人請求的,被請求的侵權人就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捌』 共同過失侵權與共同危險行為怎麼區別
1、共同過失侵權與共同危險行為是否具有共同的意思聯絡。在共同加害下,大多數情況需要意思聯絡,而在共同危險的情況下,是必須不具有意思聯絡;
2、共同過失侵權與共同危險行為行為主體人是否確定。在共同加害下,各侵權行為是是確定、明確的,而在共同危險情況下,只是數人實施了危險行為,而真正的行為人是不確定的;
3、共同過失侵權與共同危險行為因果關系是否明晰。從行為與損害後果的關系看,共同危險行為人的行為只是可能造成了損害後果,其行為與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是法律推定的,而在共同加害情況下,因果關系是確定的,一定可以由因到果。
(8)共同侵權同一損害後果擴展閱讀:
共同危險行為的構成:
(一)共同危險行為的主體具有復數性,這是共同危險行為成立的前提。一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是不能稱為共同危險行為的。
(二)數人實施的行為均具有共同危險性質。所謂共同危險性,是指數人的行為都在客觀上有危及他人財產和侵害他人人身的可能。申言之,數人的危險行為都有可能造成損害結果。對於這種致害可能性的分析,可以從行為本身、周圍環境以及行為人對致害可能性的控制條件上加以判斷。
(三)損害後果非全體行為人所致,但無法判明孰為真正加害人。共同危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後果,不是全體行為人的共同行為,而是其中的某一人或部分人的個別行為所致,這是共同危險行為與共同加害行為的本質區別。
(四)部分人(實際致害人)的過失。在共同危險行為人中,全部行為人既不存在共同的故意,也沒有意思聯絡。「如有意思之聯絡,則其人之行為縱令不能發生該項損害之結果,亦當認為幫助之共同侵權行為。」
『玖』 共同侵權致損怎麼起訴,賠償責任是怎樣的
您好!
一、共同侵權致損怎麼起訴
(1)共同侵權行為包括共同加害行為和共同危險行為,共同侵權行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2)共同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訴訟屬於必要共同訴訟,全體共同侵權行為人為連帶共同被告:
a、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
b、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其他共同侵權人免責(不再承擔連帶責任);同時,法院有釋明義務,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後果告知賠償權利人,並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
對於共同侵權行為的被告必須一並起訴;放棄某一個被告即放棄了相應賠償份額。
二、共同侵權後的賠償責任
(一)共同侵權——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
依《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3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成立共同侵權。這一規定對共同侵權的構成要件採取了客觀說,不以當事人有意思聯絡為必要,只要數人實施的加害行為相互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其行為具有關聯共同性,即構成共同侵權,應依《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該《解釋》第3條的這一規定在《民法通則》第130條的框架內合理擴張和變更了我國目前侵權行為法理論關於共同侵權須以行為人具有共同的主觀過錯為成立要件的主流觀點。在不否定主觀說的基礎上,將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產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情形剝離出來規定為共同侵權。如果兩個以上侵權人具有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致他人損害且損害結果同一,共同侵權即告成立。這屬於傳統的標準的共同侵權。
(二)共同侵權——侵權人承擔按份責任。
數個侵權人之間並沒有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只要各該行為直接結合而表現為行為競合,仍將構成共同侵權。該《解釋》第3條第2款還明確地將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侵害行為間接結合導致同一損害結果的情形排除在共同侵權范圍之外,第一次明確規定「多因一果」侵權行為要件並確立了按份的責任承擔原則。
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在共同侵權致損中,共同侵權人承擔的是連帶責任。而受害人在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時候,可以將所有的侵權人一起狀告,也可以只告其中的一些人。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