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由違約造成侵權後果

由違約造成侵權後果

發布時間:2021-05-29 06:07:10

❶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有哪些區別

1.構成要件不同

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是無過錯責任,而侵權行為一般是過錯責任。僅產品責任、危險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相鄰關系中的責任為無過錯責任。因此,當事人以違約責任為訴由的,無需舉證對方有過錯,如以侵權責任為訴由的,常需證明對方有過錯。另外,一般情況下,只有存在損害後果才能構成侵權行為,所引起的侵權責任也自然以損害為構成要件。與此不同,違約行為不以損害為構成要素,違約責任的成立不一定以損害為要件,只有賠償損失以損害為成立要件,而違約金責任,強制實際履行責任均不以損害為構成要件。

2.賠償范圍不同

違約責任的賠償損失額可以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如果無約定,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賠償損失額應當相當於受害人因違約而受的損失,一般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按《民法通則》第117條和第119條規定,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原則上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在侵害人格權時,按《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還可以進行精神損害賠償;不法造成他人死亡的,按《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賠償范圍還要擴大至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用等。

3.責任方式不同

違約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有強制實際履行、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價格制裁,僅有合同解除為非財產責任。侵權責任既包括財產責任,如賠償損失,也包括非財產責任,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4.訴訟管轄不同

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民事訴訟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按照《民事訴訟法》第29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此外還對特殊的侵權之訴的管轄作出了專門規定。

5.訴訟時效不盡相同

因違約而產生的請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按《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一般為2年;但在延付或拒付租金、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情況下,按《民法通則》第136條第2款至第4款規定,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合同法》第129條規定:「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侵權行為所產生的請求權,按《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一般為2年;但因身體受到傷害而產生的賠償損失的請求權,按《民法通則》第136條第1款規定,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

6.第三人的責任不同

在合同責任中,即使由於第三人的責任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未履行合同的一方也應首先向合同相對人承擔違約責任,而後再向第三人追償。由於合同當事人的代理人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合同不能履行,同樣由合同當事人向合同相對人承擔責任。而在侵權責任中,損害後果只能由行為人本人負責。

7.歸責原則不同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違約責任適用嚴格責任原則,對侵權責任採用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或者公平責任原則,實際上是採用了多重歸責原則。在侵權之訴中,只有受害人具有重大過失時,侵權人的賠償責任才可以減輕,而在合同之訴中,只要受害人具有輕微過失,違約人的責任就可能被減輕。

8.舉證責任不同

在違約責任中,受害人請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只要證明其有違約行為即可,不需要舉證證明違約方對造成違約有過錯,除非違約方能夠舉證證明自己未履行合同,具備法定免責事由;而在侵權責任中,過錯推定只適用於少數情況,即特別侵權行為中,在多數侵權責任中,受害人須對行為人的過錯負責舉證。

❷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別與聯系

一、兩者的區別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歸責原則方面。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違約責任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或嚴格責任 原則。侵權責任在各國法律中通常以過錯責任為基本原則,而對某些特殊侵權行為實行嚴格責 任原則。根據中國侵權行為法的規定,對侵權責任採用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公平責任原則, 實際上是採用了多重歸責原則。在侵權之訴中,只有在受害人具有重大過失時,侵權人的賠償 責任才可以減輕。而在違約之訴中,只要受害人具有輕微過失,違約當事人的賠償責任就可以 減輕。
第二、責任構成要件和免責條件方面。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且不 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但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的產生。在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如 不可抗力)以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的情況(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形除外)。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不可 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
第三、責任形式方面。違約責任主要採取違約金形式,違約金是由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 的,因而在違約事實發生以後,違約金的支付並不以對方發生損害為條件。而侵權責任主要采 取損害賠償的形式,損害賠償是以實際發生的損害為前提條件的。此外,根據《民法通則》第 112 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於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但侵 權責任不能通過此種辦法來解決。
第四、責任范圍方面。違約的損害賠償責任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 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且法律常採取「可預見性」標准來限定賠償的范圍。對於侵權責 任而言,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其賠償范 圍不僅應包括直接損失,還應包括間接損失。
第五、證明責任方面。根據大多數國家的民法規定,在合同之訴中,受害人不負證明責任, 而違約方必須證明其沒有過錯,否則將推定他有過錯。在侵權之訴中,侵權行為人通常不負證 明責任,受害人必須就其主張舉證。在某些特殊侵權行為中,也實行證明責任倒置。根據中國 民法規定,在一般侵權行為中,受害人有義務就加害人的過錯問題舉證,而在特殊侵權責任中, 應由加害人反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在違約責任中,違約方應當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 擔違約責任。
第六、訴訟管轄方面。根據中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 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 合同履行地、 合同簽訂地、 原告住所地、 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 由侵權行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七、訴訟時效方面。違約之訴的訴訟時效為 2 年,而侵權行為的訴訟時效通常為 2 年, 但身體受到傷害的賠償損失請求權,訴訟時效為 1 年。從以上分析可見,由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存在著重要的區別,因此,在責任競合的情況 下,不法行為人承擔何種責任,將導致不同法律後果的產生,並嚴重影響到對受害人利益的保 護和對不法行為人的制裁。
二、兩者的競合
概念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是指在一方當事人違約時,不僅造成了對方的合同權利即債 權(相對權)的損害,違反了約定義務,而且侵害了對方的人身或者財產,造成了對方人身權或財產權(絕對權)的損害,違反了法定的義務,受害者既可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也可請求對方承擔侵權責任。
特點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有三個基本特點:
一是,責任競合因某個違反義務的行為引起;
二是, 某個違反義務的行為既符合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也符合侵約責任的構成要件;
三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間相互沖突,即兩者之間既不能相互吸收,也不能同時並存。由於兩者存在重大差異,因此當事人依合同法提起違約之訴,還是依侵權行為法提起侵權之訴將 產生不同的法律後果。
競合處理
中國現行法律對責任競合的規定 中國《合同法》第 122 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 受侵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在合同法中正式確認責任競合制度,這在世界各國的合同立法中是少見的,其主要確立了以下三項規則:
第一、確認了責任競合的構成要件。即是說責任競合是指「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換句話是說,必須是一種違約行為同時侵害了非違約方的人身權和其他財產權益的,或者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並沒有侵害對方人身和財產權益的,不構成責任競合。
第二、允許受害人就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的一種做出選擇。所謂「受害方有權選擇依照 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是指在發生責任競合以後,應當由受害人做出選擇,而不是司法審判人員為受害人選擇某種責任方式。在通常情況下,受害人能夠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責
第三、受害人只能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選擇一種責任提出請求,而不能同時基於兩種責任提出請求。所謂「受害方有權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實際上意味著受害人只能選擇一種責任形式提出請求,法院也只能滿足受害人一 種請求,而不能使兩種責任同時並用。如果受害人在提出一種請求以後,因為時效屆滿等原因被駁回或不能成立,受害人也可以提出另外一種請求,但無論如何受害人不能同時基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提出請求。

❸ 在哪些情況下(案例中)會發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通常發生在下列合同關系中:
(一)買賣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主要有標的物有瑕疵、不符合質量要求、不符合包裝要求,造成對方財產、人身損害的,產生的民事責任。
(二)運輸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在運輸旅客、貨物中,因承運人的過失,致旅客受傷、死亡或者致貨物損毀、滅失的出現的責任競合。
(三)租賃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因租賃物瑕疵而致承租人損害或者因承租人過失毀損租賃物的,均可以構成違約和侵權競合。
(四)僱用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受僱人在履行僱用義務時,人身受到損害或者故意、重大過失造成僱用人損失的,也可以構成違約和侵權競合。
(五)保管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寄存人交付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有放射性等危險物品未事先告知,造成保管人損害的;或者保管人佔有寄存人財產非法使用,造成損毀、滅失的,同樣可以出現責任競合。
(六)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的責任競合現象。此類合同在履行中,供方因違約中止供電、水、氣、熱力,致對方財產、人身損害的,除構成違約責任外,還構成侵權責任。
(七)承攬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主要有交付的定作物不符合質量要求、有瑕疵,或者因保管不善、過錯或重大過失造成定作人提供的被加工物毀損、滅失的,既構成違約,也構成損害。
(八)贈與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贈與合同雖然是無償合同,但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贈予受贈人有瑕疵的贈與物,造成受贈人損失的,也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❹ 違約行為是否屬於侵權行為

不屬於,

因為違約的前提是合同的簽訂,而合同的簽訂是債權產生與變動緣由之一,而民法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的法律規范,合同的簽訂,自然賦予合約履行方的權利和義務,而在合同簽訂並履行的階段,在合同規定的范圍內,

行使的所有行為都屬於民事法律行為,而非事實行為。違約會導致合同的根本目的失效,必然帶來新債權的產生與舊債權的變動,當然屬於民事法律關系范疇,必須要有相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做出意思表示才會生效,而事實行為沒有意思表示,所以違約不能是事實行為。

❺ 民事法律關系是否包括 因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違反民事義務而導致的民事責任關系

民事責任,對民事法律責任的簡稱,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因實施了民事違法行為,回根據民法所答承擔的對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後果或者基於法律特別規定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民事責任屬於法律責任的一種,是保障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實現的重要措施。是民事主體因違反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它主要是一種民事救濟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權益得以恢復。

❻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別是

1.構成要件不同
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是無過錯責任,而侵權行為一般是過錯責任。 僅產品責任、危險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相鄰關系中的責任為無過錯責任。因此,當事人以違約責任為訴由的,無需舉證對方有過錯,如以侵權責任為訴由的,常需證明對方有過錯。另外,一般情況下,只有存在損害後果才能構成侵權行為,所引起的侵權責任也自然以損害為構成要件。與此不同,違約行為不以損害為構成要素,違約責任的成立不一定以損害為要件,只有賠償損失以損害為成立要件,而違約金責任,強制實際履行責任均不以損害為構成要件。
2.賠償范圍不同
違約責任的賠償損失額可以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如果無約定,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賠償損失額應當相當於受害人因違約而受的損失,一般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按《民法通則》第117條和第119條規定,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原則上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在侵害人格權時,按《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還可以進行精神損害賠償;不法造成他人死亡的,按《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賠償范圍還要擴大至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用等。
3.責任方式不同
違約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有強制實際履行、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價格制裁,僅有合同解除為非財產責任。侵權責任既包括財產責任,如賠償損失,也包括非財產責任,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4.訴訟管轄不同
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民事訴訟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按照《民事訴訟法》第29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此外還對特殊的侵權之訴的管轄作出了專門規定。
5.訴訟時效不盡相同
因違約而產生的請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按《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一般為2年;但在延付或拒付租金、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情況下,按《民法通則》第136條第2款至第4款規定,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合同法》第129條規定:「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侵權行為所產生的請求權,按《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一般為2年;但因身體受到傷害而產生的賠償損失的請求權,按《民法通則》第136條第1款規定,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
6.第三人的責任不同
在合同責任中,即使由於第三人的責任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未履行合同的一方也應首先向合同相對人承擔違約責任,而後再向第三人追償。由於合同當事人的代理人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合同不能履行,同樣由合同當事人向合同相對人承擔責任。而在侵權責任中,損害後果只能由行為人本人負責。
7.歸責原則不同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違約責任適用嚴格責任原則,對侵權責任採用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或者公平責任原則,實際上是採用了多重歸責原則。在侵權之訴中,只有受害人具有重大過失時,侵權人的賠償責任才可以減輕,而在合同之訴中,只要受害人具有輕微過失,違約人的責任就可能被減輕。
8.舉證責任不同
在違約責任中,受害人請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只要證明其有違約行為即可,不需要舉證證明違約方對造成違約有過錯,除非違約方能夠舉證證明自己未履行合同,具備法定免責事由;而在侵權責任中,過錯推定只適用於少數情況,即特別侵權行為中,在多數侵權責任中,受害人須對行為人的過錯負責舉證。

❼ 什麼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 啊

責任競合,是指一個違反義務的行為產生兩個以上的法律責任。而行為人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將導致不同的責任後果。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有時違約行為也可能造成侵權的後果。比如供電部門沒有按照安全標准供電,或違約中止供電,造成用戶人身、財產損害。再如直銷商提供缺陷產品,致買受人人身或財產損害等。

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法律後果,直接影響當事人的利益。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主要區別是:1.歸責原則的區別。前者主要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後者一般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特殊的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2.責任構成不同。前者是只要違約雖無損害也要承擔責任;後者是無損害事實便無責任。3.責任范圍不同。前者的賠償責任主要是財產損失;而後者還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賠償等;4.第三人的責任不同。前者如因第三人致合同不能履行,債務人應首先對債權人負責,然後再向第三人追償;後者行為人僅對自己的過錯負責。5.訴訟管轄不同,前者由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或依協議選擇前 述兩地及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轄;而後者則由侵權行為地、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即由於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合同法從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出發,給了受損害方在有雙重請求權時以選擇權,可以選擇最有利於保護自己權益的方式,要求違約方、侵害方承擔責任,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當事人的起訴。

以下選擇一般對受損害方較為有利:1.雖有合同關系但造成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可選擇追究侵權責任。2.僅造成合同標的的財產損失的,可選擇追究違約責任。

閱讀全文

與由違約造成侵權後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終總結簡報 瀏覽:297
究極的妄想發明系列第2 瀏覽:204
Sw的證書 瀏覽:69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119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計劃 瀏覽:874
馬鞍山開源駕校招聘 瀏覽:509
馬鞍山手工活 瀏覽:475
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總結 瀏覽:326
品管圈成果匯報演講 瀏覽:469
千慧知識產權是什麼 瀏覽:939
馬鞍山美孚 瀏覽:976
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743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台帳 瀏覽:775
徵信報告多長時間有效期 瀏覽:387
日立挖掘機看年限 瀏覽:926
馬鞍山彪哥 瀏覽:83
雪花錢包投訴 瀏覽:956
系統平台使用權授權合同 瀏覽:75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