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黎以沖突的起因是什麼
原因!!!!!
在以軍士兵分別被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和黎真主黨武裝抓走後,
以分別發動了在加沙的「夏雨」行動和針對黎真主黨的軍事打擊。以分析人士認為,以政府尋求在兩條戰線上一並解決它面對的多種問題。
實施「夏雨」行動後,以政府就開始不斷指責敘利亞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勢惡化的幕後之手。以色列稱,敘利亞容留並資助哈馬斯,「指使」哈馬斯襲擊以目標,它同時指責伊朗通過黎真主黨向哈馬斯轉運武器和經費,製造以巴緊張局勢來轉移國際視線,以減輕國際社會對解決其核問題的壓力。
此外,以色列把伊朗核計劃看作是對以國家安全的威脅,一直呼籲國際社會進行干預。以在黎巴嫩大規模展開海空軍事行動,也是試圖讓「伊朗因素」浮出水面,以求加速解決伊朗核問題,消除它所感到的威脅。
但是,以分析人士認為,以政府很難「一勞永逸」地一攬子解決它與哈馬斯、黎真主黨、敘利亞和伊朗之間的問題。
「雙重原因」助推黎真主黨行動
黎真主黨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有著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原因。
黎南部與以北部接壤,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由於巴勒斯坦游擊隊轉移到黎巴嫩並以黎作為抗擊以色列的基地,以經常對黎進行軍事打擊,致使黎以沖突不斷。2000年5月,以軍部隊撤離「安全區」,結束對黎南部22年的佔領,但由於以沒有從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黎真主黨游擊隊和以色列的沖突從未停止過。
從現實層面看,分析人士稱,真主黨的行動有其更深的用意。首先,以色列正集中力量在加沙實施「夏雨」軍事行動,此時在以北部打擊以軍,既可使以腹背受敵,又可以幫助哈馬斯軍事組織,也加強了真主黨在這一地區的影響。
其次,有媒體報道稱,黎真主黨與伊朗、敘利亞有著多方面的聯系,目前,伊朗正因為核問題而受到巨大壓力,而敘利亞也屢遭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指責。真主黨此時採取行動,與以方發生武裝沖突,能夠幫助伊、敘緩解受到的巨大壓力。
黎巴嫩真主黨
黎巴嫩真主黨是黎什葉派的政治和軍事組織,成立於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創始人是穆薩維。該組織成立初期一直處於秘密狀態,1984年開始使用「真主黨」的名稱,1985年發表聲明宣告正式成立。
黎真主黨主要由從「伊斯蘭阿邁勒運動」中分裂出來的力量組成,其組織嚴密,裝備精良,擁有民兵約5000人,在年輕的穆斯林教徒中很有影響。真主黨總部設在貝卡谷地的巴勒貝克市,最高領導機構是由12人組成的協議委員會,主要活動區域集中在貝卡谷地、貝魯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葉派聚居地區。現任書記是哈桑。納斯魯拉。
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後,黎各派別根據政府的決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裝,但真主黨以抗擊以色列為由,沒有解除武裝組織及上繳武器。
在中東和談問題上,真主黨堅決反對和談,認為解決阿以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消滅以色列。因此,真主黨的宗旨是通過武裝斗爭,收復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並主張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1991年阿以和談開始後,真主黨頻繁襲擊以在黎南部設立的「安全區」。因此,以色列一直視黎真主黨為「恐怖組織」,並將其作為重點打擊和報復的對象,多次襲擊其基地。1992年2月,真主黨總書記穆薩維在以色列的空襲中被炸身亡。此後,哈桑。納斯魯拉接替穆薩維的位子,成為真主黨的領袖。
真主黨從1992年起參加黎巴嫩議會選舉,並成為黎巴嫩最大的反對黨。
2000年5月以色列從黎南部地區撤軍後,該地區實際上由真主黨控制。由於以色列沒有從黎巴嫩、敘利亞和以色列交界地區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真主黨武裝組織對以境內目標的襲擊一直沒有中斷。
歷史上的黎以沖突
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人員12日向以色列境內多處目標發射炮彈和火箭彈,並與以軍激烈交火,造成以軍7名士兵喪生,2名士兵被綁架。隨後,以軍向黎南部真主黨陣地發動猛烈的軍事打擊。黎以沖突再起。
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北部接壤。長期以來,黎以一直處於敵對狀態。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由於巴勒斯坦游擊隊轉移到黎巴嫩並以黎作為抗擊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經常對黎進行軍事打擊,致使黎以沖突不斷。
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裝直升機襲擊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機場,炸毀了十多架黎民用飛機,以報復以色列一架民用飛機在雅典機場遭巴武裝人員襲擊。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陸、海、空三軍發動「利塔尼行動」,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貝魯特,佔領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區。6月13日,以軍撤出黎巴嫩。
1982年6月初,以軍出動地面部隊、海軍陸戰隊和空降部隊大舉入侵黎巴嫩,佔領了黎南部地區,並將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趕出黎巴嫩。1985年1月,以色列開始分階段從黎巴嫩撤軍。但以色列以保衛北部領土安全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區」,並將以支持的「南黎巴嫩軍」留在黎境內。
1992年2月,以武裝直升飛機襲擊了黎真主黨總書記穆薩維及其家屬乘坐的汽車,穆薩維及其家屬在襲擊中喪生。此後,黎真主黨武裝同以軍進行了多次交火,黎以沖突不斷升級。
1993年7月,為打擊黎真主黨和巴游擊隊有生力量,以軍對黎南部發動大規模的轟炸。在雙方為期一周的激烈交火中,造成150多人喪生,500多人受傷。7月底,黎以雙方達成諒解,實現停火。
1996年4月,為報復真主黨武裝對以北部的火箭襲擊,以對黎南部地區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黎以軍事沖突持續了16天之久,造成黎160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50多萬人淪為難民。26日,黎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
2000年初,為報復真主黨武裝的襲擊,以多次出動戰機對黎南部真主黨游擊隊的基地進行轟炸。2000年5月,以軍部隊撤離「安全區」,結束對黎南部22年的佔領。但由於以色列沒有從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黎真主黨游擊隊和以色列的沖突從未停止過。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歷史背景
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中東和平進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謀求建國的斗爭方式,開始以和平談判來實現建國的漫長歷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後有130多個國家先後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於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40多年的沖突。這次會議構築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成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兩個層次,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實行自治,臨時過度期為5年。
根據1994年5月,巴以雙方簽署的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5月4日巴勒斯坦開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塔巴協議,以色列軍隊先後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開始就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進行了首輪會談。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內塔尼亞胡執政後,背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的原則取而代之,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議,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方蓄意拖延,協議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巴以關系更加惡化。
② 歷史上的4月11號
·1903年4月11日清朝重臣榮祿卒
·1905年4月11日京師大學堂首次舉辦運動會(圖文)
·1912年4月11日中國佛教總會成立(圖文)
·1935年4月11日美國遭受塵暴襲擊(圖文)
·1961年4月11日艾希曼因反猶太人活動出庭受審(圖文)
·1968年4月11日約翰遜簽署民權法案,呼籲結束動亂
·1982年4月11日《甘地》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8項大獎(圖文)
·1983年4月11日人體微循環「修氏理論」獲公認(圖文)
·1984年4月11日城市出現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圖文)
·1985年4月11日阿爾巴尼亞領導人恩維爾-霍查逝世(圖文)
·1986年4月11日十月嬰孩在爸爸的下巴上單腿站立(圖文)
·1986年4月11日法國作家西蒙娜-德博瓦爾去世(圖文)
·1989年4月11日日本首相竹下登辭職(圖文)
·1991年4月11日聯合國安理會宣布海灣正式實現停火(圖文)
·1991年4月11日中國首屆百名模特時裝展示會舉行(圖文)
·1991年4月11日北京2000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成立(圖文)
·1992年4月11日洛杉機發生種族暴亂(圖文)
·1994年4月11日長城公司非法集資案首犯被處決
·1997年4月11日英國駐港海軍基地關閉
·1997年4月11日秘魯宣布退出安第斯共同體
③ 天同11號的房子為什麼賣不出去
這個項目還不錯。戶型設計合理,舒適度高。戶型方正大氣,客廳與主卧朝南,採光充足。同時有陽台和飄窗贈送,面積較多,附加價值較高。對於首付款有一定支付壓力的客戶,該項目推出0利息,首付款現付50%,而後50%於一年內付清的政策,對於剛需客戶有較強吸引力。
④ 歷史問題
我的家鄉是上海。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局部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到l840年鴉片戰爭前夕,上海縣東界川沙,南鄰南匯,西接青浦,北連寶山。縣城內有街巷63條,商店林立,鮮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鴉片戰爭失敗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裡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第三款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接著,英國又以「理定善後事宜」為借口,於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條約」第九款規定:「在萬年和約(指《南京條約》)內言明,允許英人攜帶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擬於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國人租賃。」同年l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到任。他根據《虎門條約》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劃出一塊土地作「居留地」,專供英國僑民使用。宮慕久居然以為華洋分居能避免「糾紛」,默許巴富爾的要求。據此,巴富爾在11月l4日發出通告,宣布上海於1843年ll月l7日正式開埠。
在上海被迫開埠後的一百多年裡,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先是英國於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繼而美、法也分別於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後來英、美租界合稱為「公共租界」。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了外國侵略者「冒險家的樂園」。
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舉行武裝起義,反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封建王朝,佔領上海城,堅持斗爭十八個月。在19l9年的「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全市性罷工、罷課、罷市斗爭,充分顯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臨時特別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於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標志。
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前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播。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同年3月,共產國際派維經斯基一行來華,先在北京與李大釗聯系,此後到上海與陳獨秀聯系,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從當年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施存統等人多次商談建黨問題。同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黨小組。1920年下半年至1921年上半年,李大釗、鄧中夏、張國燾等在北京;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人在武漢;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譚平山、陳公博等在廣州;施存統、周佛海在日本,先後進行了建黨活動,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1921年2月,陳獨秀起草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供黨內討論。1921年6月中旬,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代表馬林等來到上海。馬林與李達、李漢俊建立了聯系,建議及早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開幕。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共12人。陳獨秀未能出席,他派包惠僧到滬參加大會,由張國燾主持會議。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馬林和尼可爾斯基列席會議並在會上熱情致詞。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聯合第三國際。這個綱領表明,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一開始就旗幟分明地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規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並且堅持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共產黨確定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選擇,但對中國的具體國情還了解不多,還不懂得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與聯系。在中國,是否能夠立刻直接實行社會主義革命,需要經過些什麼步驟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些問題,剛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還不可能認識清楚。
中共一大選舉產生了由陳獨秀等3人組成的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李達分管組織和宣傳工作。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最突出的功績是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詳),代表全國195名黨員。這些代表是:中央局委員陳獨秀、張國燾、李達,上海的楊明齋,北京的羅章龍,山東的王盡美,湖北的許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廣州的譚平山,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代表李震瀛,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局代表施存統。
鑒於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遭到法國巡捕破壞的教訓,「二大」採取了較為嚴格的保密措施。大會決定以小型的分組會為主,盡量減少全體會議的次數,每次會議都要更換地址。大會共進行了8天,舉行了三次全體會議。陳獨秀主持大會,並代表中央局向大會作一年來的工作報告;張國燾報告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的經過以及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情況;施存統報告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情況。
大會根據列寧關於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學說和遠東大會的精神,分析了國際形勢和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狀況,討論了黨的任務,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共產黨章程》以及《關於「世界大勢與中國共產黨」的議決案》、《關於「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決議案》、《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關於議會行動議決案》、《關於「工會運動與共產黨」的議決案》、《關於少年運動問題的決議案》、《關於婦女運動的決議案》、《關於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等9個決議案。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鄧中夏、張國燾、蔡和森、高君宇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另選出三名候補執行委員。陳獨秀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蔡和森、張國燾分別負責黨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大會根據世界革命形勢和中國政治經濟狀況,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大會宣言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它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是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黨的最高綱領。為了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大會提出在目前歷史條件下的最低綱領,這就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中共二大正確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⑤ 天同11號的具體位置在哪
天同11號位於大興區黃村鎮三中西巷(民族幼兒園東側),屬於大興區的行政中心和商業中心,周邊生活配套上,則更是展現出成熟的發展格局。。
⑥ 天同11號在什麼時候開盤的
8月30號就開盤啦
⑦ 北京天同11號位置在哪兒
大興地鐵四號線黃村西大街站向西200米 。
⑧ 科學與信仰發生沖突的歷史事例
基督教和現代科學
一直以來,流傳著「伽利略與教會對抗」的傳說,一向被援引為基督教長期與科學對立的首要例證,這種情況一直至19世紀末才達到頂點。科學和基督教的基本關系,被描述成一種敵對和無可避免的沖突。然而,這些描述忽略了一個事實,這種敵對的態度是源自18世紀和19世紀哲學的發展,而並非出自那幾位偉大科學先驅的見解。
基督教是現代科學的重要夥伴而非敵人。
首先,科學是在基督教一神論為主導的哲學思想文化中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歷史事實。聖經啟示中的上帝,在個性上是一致的,在創造活動上則是有條不紊的。那麼,一切事實存在都有其固有的規律這個觀念,也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預言的,而這些都成為任何理性或科學活動的基礎。
第二,自然界具有偶然性這樣一個重要概念,乃是具有基督教根源的。存在於規律性中的整個宇宙,都是上帝所創造的,也是上帝所維持的——這個信念在牛頓思想中占重要地位,在他的著作中表述得明確而有力。根據聖經創世的教義,偶然的可理解性這一概念成為經驗科學的根基。換句話說,要理解自然界,不能靠那些固有的、不解自明的原則,而必須靠科學的觀察和實驗。萬物本身並不是透過我們的想像而存在;宇宙之存在,是上帝自由獨立創造的結果。它正是上帝所創造的那樣,有一個偶然的、結構開放的規律,已經超過我們有限的定理和方程式所能掌握和界定的范圍。宇宙因此而有意想不到的迂迴曲折。
科學是永遠前進又永無止境的。科學知識那怕只是關乎現實微小的一部分,也永不是完全和徹底的。不過,盡管科學家知道的只是某部分,但通過他們在宇宙中的持續漫遊,總可在「真理」里贏取某些領悟。我們研究過的幾位科學家就深信,他們的理論絕非為迎合數據而臆造的數學構想,而是對物質世界的真實描寫,正像上帝所創造的那樣。
四位科學革命的先驅者全是基督徒,其他許多的科學家如培根、玻義耳、帕斯卡、雷也都是基督徒。他們絕不以為他們的科學研究及其結果會跟他們的基督教信仰相抵觸,相反地,他們把探索自然一事看作是一個神聖的職責和殊榮。
最後,宗教改革對新科學做出了難以估計的貢獻,這一點與人民一般的觀念相反。歐洲大陸的改革家在神學的背景下對科學持守一個正面的觀點。加爾文寫道:「如果我們把上帝的靈看作是真理的唯一根源,我們便不可背棄真理,在任何情形下藐視它,否則,我們便使上帝的靈蒙羞了。」他又說:「天文學不僅有趣,且非常有用;無可否認,這門藝術揭示了上帝的驚人智慧。」不過,加爾文和路德都注意到,過分致力於科學,會將人們的注意從上帝移開,並給人們一種錯覺,認為自然界的進程並不受上帝的掌管。
17世紀的英國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與歷史學家常常假定的那種沖突不同,科學和宗教雙方都從肯定的方面互相影響。新派教徒漸漸接受新科學的看法,認為新科學是支持傳統基督教哲學的,因為當時的科學家們正在清除對自然界有物質傾向的力學觀點。清教徒在確立牛頓科學的活動中成為主導,並在許多大學中滲透。甚至在牛頓以前,哥白尼學說就廣被處於新舊英格蘭的清教徒思想家所接受。及至17世紀末,他們在皇家學院中佔了大多數。後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開始,也使英國成為19世紀最強盛的國家。
基督教神學和科學是密不可分的,從新教徒乘五月花號到達美洲開始,從1776年以基督教新教思想為基礎制定了《獨立宣言》並建立美國以來,經歷了不到200年,美國就成為最強大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這也成為基督教促進科學發展的見證。
—— 引自《自伽利略之後》——
⑨ 有爭議的歷史
太後下嫁之謎
「太後下嫁」之說
李國榮
連載: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國榮
河北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群山環抱,蒼松掩映,乃清初順治皇帝親點的「萬年吉地」,清代在這里先後修建了九座帝後陵和五座妃園寢,安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位皇帝和眾多後妃。今天,清東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一處著名的旅遊景區,吸引著眾多遊客紛至沓來。
進入陵區,人們首先看到的是昌瑞山下一座孤立於風水牆外的陵園。仔細觀覽,於殘垣 [被屏蔽廣告]
[被屏蔽廣告]斷壁間仍可發現其規制相當特殊。該陵沒有馬槽溝、玉帶河和券橋,但陵前建有神道碑亭。進入大門,但見其三座門位於享殿之前,隆恩殿已拆,僅存基址。有資料及舊照片顯示該殿並非帝後陵中常見的歇山頂,而是規格更高的重檐廡殿頂,突顯陵主的高貴尊崇。這就是昭西陵,陵中安葬的是清初有名的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親生母親,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歷經數朝,竭力輔佐兒孫兩代幼主,定鼎天下,死後累加謚號稱「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受到清室頂禮尊崇。她是清東陵安葬的輩分最高的人,但為什麼卻被置於風水牆之外呢?這就牽出了清初第一大疑案——太後下嫁。
據野史記載,清朝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總攬朝綱,「出入宮禁,時與嫂侄居處,如家人父子。」而孝庄太後時當盛年,寡居無歡,認為多爾袞功高天下,又將帝位讓給了她的兒子,忠心輔政,除非自己以身報答,不足以極其功,於是委身相事,藉以籠絡多爾袞。不久,多爾袞的妻子亡故,於是朝中範文程等大臣乘機鼓動皇太後與攝政王合宮,正式結婚,雙方自然都很樂意。定下婚期後,就以順治小皇帝的名義頒詔天下,宣稱「太後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後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就這樣,皇太後紆尊降貴,公然下嫁給了小叔子,攝政王多爾袞成了幼帝順治的繼父,其名號稱為「皇父攝政王」。詔書中說得倒也直白,年輕的皇太後終於難守空閨,紅杏出牆,自願下嫁給剛剛喪妻的多爾袞。甚至有些小說中稱,早在皇太極在世時,庄妃已與多爾袞兩情相悅,暗渡陳倉了,此時結婚,終使兩人夙願得償。
據說,禮部為操辦這次婚禮,還專門搞了一套特殊的婚禮儀規,洋洋六大冊,稱為《國母大婚典禮》,極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稱賀,蔚為盛事。就連遠在浙東海島上的南明抗清名將張煌言也風聞此事,特意寫了一首詩:「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後婚。」這就是說,太後的壽酒變成了婚宴的喜酒。
但是,多爾袞死後,旋即被人告發謀逆,遭到無情的政治清算。孝庄的地位卻越來越尊崇,由皇太後而太皇太後,自己反思起來也覺得改嫁一事荒唐,對不起前夫皇太極,無顏相見於地下。所以,她不願死後被送回盛京與太宗皇太極合葬,才囑咐孫子康熙,將其葬於東陵。該陵建於風水牆外,即寓有貶抑之意,要罰她給皇家看守門戶。如此等等,傳說不一而足。
在封建時代的中國,普通的民間寡婦茹苦守節,會受到表彰,立牌坊。如若再嫁,則難免遭到親鄰的非難物議。何況作為尊貴的皇太後綉球重拋,梅開二度,當然是驚世駭俗的曠古奇聞。此說一出,即廣為流傳,到民國初年便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舉凡談前清掌故,莫不津津樂道,幾同信史,以致後來有不少學者批評《清史稿》未能「秉筆直書」此事,為其闕失之一端。
太後果真下嫁了嗎?要解開這樁清初第一大疑案,就得先談談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
孝庄其人其事
李國榮
連載:清宮檔案揭秘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國榮
歷史上的孝庄文皇後,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譯作本布泰),野史傳說中說她名叫大玉兒實在沒有根據。她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二女兒。科爾沁蒙古較早就歸附了後金,並與後金聯姻,以鞏固雙方的政治聯盟關系。後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時年十三虛歲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吳克善伴送至後金新都遼陽,嫁給了努爾哈赤第八子三十四歲的皇太極為側福晉,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親姑姑哲哲已嫁與皇太極為正房大福晉,九年以後的天聰八 [被屏蔽廣告]
[被屏蔽廣告]年(1634),已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又娶了她的姐姐海蘭珠,於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後,布木布泰接連為皇太極生下三個女兒。天聰三年(1629)生皇四女,後來受封為固倫雍穆長公主;天聰六年(1632)生皇五女,後來受封為固倫淑慧長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後來受封為固倫端獻長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後分別嫁與蒙古貴族弼爾塔哈爾、色布騰和鏗吉爾格。
到了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於盛京(沈陽),同時建立後宮制度,在其眾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宮後妃。布木布泰被封為庄妃,居次西宮——永福宮,皇太極頒給她的冊文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文辭簡約:「……茲爾本布泰,系蒙古廓爾沁國之女,夙緣作合,淑質性成。朕登大寶,爰仿古制,冊爾為永福宮庄妃。爾其貞懿恭簡,純孝謙讓,恪遵皇後之訓,勿負朕命。」庄妃的姑姑哲哲當然是正位中宮為皇後,比庄妃後入宮的姐姐海蘭珠被封為宸妃,位居東宮——關雎宮,地位僅次於皇後。其他兩位西宮麟趾宮貴妃、次東宮衍慶宮淑妃,原為察哈爾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極征服察哈爾部後娶之,並做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因此,在後宮中,庄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寵外,最年輕的庄妃也是比較受寵愛的。特別是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極視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時機地於兩天後生下了皇九子福臨,更加抬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書稱庄妃曾「輔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極時期,年輕的庄妃還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與作為。只有民間盛傳「庄妃勸疇」的故事,為後來「太後下嫁」之說作了鋪墊,似乎這位聰明美麗的庄妃娘娘慣施美人計。崇德七年(1642),明清松錦大戰,關外明軍的最高統帥薊遼總督洪承疇兵敗被俘,被押解到盛京。皇太極迫切希望洪承疇能夠歸降,為其所用,遂派範文程等一干漢族官員輪番前往勸降。但是,洪承疇似乎意志很堅決,不為所動,在獄中絕食等死,急得皇太極一籌莫展。一天夜裡,牢門輕啟,庄妃飄然而至,手進參湯,一席話打動了洪承疇,使其回心轉意,拜倒在石榴裙下,歸降了大清,後來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故事被很多文學作品演繹得很生動。但是據史書記載,洪承疇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卻被皇太極抓住了他的思想弱點,親自出馬招降成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戰一生的皇太極因病身亡。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朝中出現了權力真空,造成諸王爭位的混亂局面。最終,各派達成妥協,立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這時福臨的生母庄妃作為五大後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臨即位登基,改年號為順治,庄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後」。
順治雖然是個任性的皇帝,但在孝庄的督責下,各方面的學業還是比較優秀的。在他親政後,孝庄仍時時告誡規勸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頗有建樹。可惜順治英年早逝,孝庄於皇孫中親自選擇了不滿八歲的玄燁繼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擔負起保護、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則進一步升為太皇太後,徽號累加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後」。
孝庄對康熙非常疼愛,幼時即將其留養膝下,並將貼身侍女蘇麻喇姑撥出,專門照料服侍他。當然,孝庄對康熙的教育也十分嚴格。康熙後來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規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軌,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復雜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響平衡著各種關系,尤其是她並沒有繼續從其母族博爾濟吉特氏中挑選皇後,而是親定首輔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後,以索尼牽制專擅的輔政大臣鰲拜,體現了其政治家的胸襟與識見。康熙後來成功鏟除鰲拜,也是與孝庄的支持分不開的。康熙沒有辜負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長為一代有作為的英主。他對孝庄也極盡孝道,祖孫感情極為深厚,晚年的孝庄是很幸福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庄以七十五歲壽終。彌留之際,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康熙遵囑,並將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將其圈入東陵風水牆內,反而形成阻隔。因此,該陵建於風水牆外乃順理成章之事,毫無貶抑之意。
多爾袞生前身後
李國榮
連載:清宮檔案揭秘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國榮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為太宗皇太極異母弟。據說多爾袞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親喜愛,努爾哈赤曾有意將其作為自己的汗位繼承人。但是,當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的母親大妃烏喇納拉氏被逼殉死,不滿十五歲的多爾袞當然無力爭奪汗位。在皇太極時期,年輕的多爾袞作戰勇敢機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戰功、出眾的才乾和對兄長皇太極的忠心,超越幾位兄長,被封為睿親王,領正白旗,參決軍國大事,並娶了庄妃的妹妹為妻。
當皇太極去世以後,再次出現皇位之爭時,很快就形成了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兩派的嚴重對立。雙方都握有重兵,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豪格則有兩黃旗的擁護,一時間劍拔弩張,各不相讓。但是雙方又各有顧忌,一旦刀兵相見,血濺朝堂,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最後,在五大臣會議上,多爾袞審時度勢,拒絕了擁戴者對自己的推薦,提出由皇太極第九子年幼的福臨繼位,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此議得到各方認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兩黃旗大臣也無話可說,於是諸王大臣盟誓效忠,從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關鍵時刻清王朝內部的分裂和相互殘殺。多爾袞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卻在粉碎政敵豪格皇帝夢的同時,大大強化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成為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
幾個月後,多爾袞敏銳地抓住時機,接受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請求,親率大軍入關,擊敗剛剛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一舉佔領北京。順治元年(1644)九月,奉迎兩宮皇太後和幼帝福臨入京,定鼎中原,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夢寐以求的夙願。在分兵南下繼續征戰的同時,他又取法於前明,制定各種內外製度。多爾袞總攬朝綱,盡心王事,在明清王朝更替的歷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權勢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稱號由「叔父攝政王」進為「皇叔父攝政王」,直至「皇父攝政王」,等於就是太上皇了。不過,多爾袞還是清醒的,他時時告誡諸王大臣不可諂媚自己而不尊朝廷,不盡忠皇上。
然而,功高天下的多爾袞並不長壽。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塞外,於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病死於喀喇城(今河北灤平),年僅三十九歲。靈柩回京時,順治皇帝親率諸王大臣出城跪迎。順治發布哀詔,追懷其功德:「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時,諸王群臣擁戴皇父攝政王。我皇父攝政王堅持推讓,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豐功,千古無兩。不幸於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時以疾上賓,朕心摧痛,率土銜哀,中外喪儀,合依帝禮。」接著,又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追封其元妃為「義皇後」,夫婦一同升祔太廟祭享,即視同一位真正的皇帝,極具哀榮。
但是,當年帝位之爭造成的矛盾在壓抑多年後終於爆發了。多爾袞當政時,威信自專,對待政敵豪格不公,於順治五年(1648)將其迫害致死,對當初反對過自己的兩黃旗大臣打擊壓制,致使一些人對多爾袞極為憤恨,卻只能忍氣吞聲。現在多爾袞一死,他們翻身的機會就來了。順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發多爾袞生前曾制有八補黃袍等物,於是諸王大臣群起攻擊,稱多爾袞專擅,有謀逆之心。剛剛親政的順治馬上下詔,將多爾袞削爵,撤出宗廟,開除宗室,追奪所有封典,籍沒家產人口入官,其養子多爾博歸宗(多爾袞無子,撫其弟多鐸子多爾博為嗣),更有甚者,還將多爾袞陵墓平毀,鞭屍示眾,並砍掉腦袋。短短兩個多月內,多爾袞的名譽有了天壤之別。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後,多爾袞才得到徹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專門發布詔諭,肯定多爾袞首先統兵入關,「撫定疆陲,一切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即迎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並稱每覽《實錄》中所載其言行,「未嘗不為之墜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藎、感厚恩,深明君臣大義,尤為史冊所罕覯」,斷然否定了多爾袞有謀逆之心,「實為宵小奸謀,構成冤獄」。因此,下令將多爾袞復還睿親王封號,並追謚為「忠」,補入玉牒,仍令多爾博一支承嗣。多爾袞作為非常時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後的非常際遇終告了結。
「太後下嫁」疑案辨疑
李國榮
連載:清宮檔案揭秘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國榮
這一故事中的兩位主人公境遇既然如此,太後下嫁之說顯然難以成立了。如果孝庄確實曾下嫁多爾袞為妻,無論是與多爾袞兩情相悅而自願下嫁,抑或是出於籠絡多爾袞以保護順治而勉強委身,都難以出現多爾袞屍骨未寒即遭陷害清算的結局,因為批倒批臭多爾袞,對於孝庄和順治母子的名譽尊嚴都大有損害,相反,繼續維護多爾袞的名譽,才是孝庄和順治有利的選擇。
幾十年來,不少歷史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嚴肅的研究和考證。著名清史學家孟森先生首先駁難,在其《太後下嫁考實》一文中對下嫁之據辯駁甚力,指出不僅下嫁為虛,甚至兩人連同居關系都不存在。繼其後者,仍不斷有人撰文,否定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或認為雖無下嫁之名,至少有同居之實,觀點仍難以統一。推原其故,在於現有證據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讀之不同。
野史中所載的大婚恩詔,顯為文學筆法,系好事者杜撰,自不足信。也有人聲稱,清末宣統之際在內閣大庫檢得過太後下嫁詔書,但卻無人佐證其事,現存清代檔案早已經過整理,迄未發現這一詔書,所言亦難以為據。
張煌言確實寫了那首《建夷宮詞》,但不能奉為信史。張煌言本為抗清名將,後來兵敗被俘,誓不降清,慘遭殺害,他的許多詩文都是表明反清復明志向的。或許,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娶了其侄婦肅親王豪格之妻也姓博爾濟吉特氏,與兩宮皇太後同姓,而且是孝庄的妹妹,以訛傳訛,張煌言聽說後,就信手寫入詩中,甚至有意加以歪曲,藉以譏諷貶斥清宮沒有倫理道德,也未可知。
傳聞的依據之一是多爾袞「皇父攝政王」之稱號——多爾袞既非皇帝,又不是皇帝之父,既稱「皇父」,則必然是娶了皇帝的母親。其實,多爾袞的稱號,是一步步抬高的。順治元年(1644)十月,即順治帝被迎入北京再次舉行登基大典後,多爾袞因功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共同輔政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被封為「輔政叔王」,自然低了一格。順治二年(1645)五月,有個御史趙開心疏稱多爾袞以皇叔之親而兼攝政王之尊,儀制宜定,「稱號必須正名」,他說原來的「叔父攝政王」不妥,「夫叔父,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稱之。若臣庶皆呼,則尊卑無異矣,」建議正名為「皇叔父攝政王」,經禮部等議定批准。到了順治五年(1647)十一月,以南郊禮成,頒布恩詔大赦天下,第一條即稱「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勛勞,宜增加殊禮,以崇功德」。經部院大臣集體討論,多爾袞的稱號定為「皇父攝政王」。自此,直到多爾袞病逝,清政府的公文中都是這樣稱呼的,現存清代檔案可為確證,而且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順治六年(1648)二月接到的清朝咨文中已稱「皇父攝政王」。從時間上看,這一稱號的確定,比傳聞太後下嫁的時間早了一年多,因為多爾袞的妻子是順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傳說下嫁是在順治七年初。顯然,「皇父攝政王」之稱號實為崇顯表彰其功德,沿用古代國君尊稱臣下「尚父」(周武王稱姜子牙)、「仲父」(齊桓公稱管仲)、「相父」(蜀漢後主劉禪稱諸葛亮)之遺意而已,絕非多爾袞真的做了順治小皇帝的繼父。
持下嫁說者,多舉清人蔣良騏《東華錄》所載當初給多爾袞定罪時有「又親到皇宮內院」一語,認為實屬曖昧,有穢亂宮廷之嫌。然而這句話的上下原文為「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以挾制皇上」,文意非常清楚,說多爾袞曾親到皇宮內院向人發牢騷,稱太宗皇太極得位不正,自然順治繼位亦不正,以此要挾順治小皇帝,這是多爾袞的一條重要罪狀。無論這一指控是否屬實(指責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一條,已非事實),「親到皇宮內院」一語只是指出多爾袞說太宗得位不正的地點和對象,將其單獨抽出作為多爾袞曾穢亂宮廷甚至作為太後下嫁的證據,顯然是斷章取義,沒有任何說服力。
太後下嫁之說流傳很廣,但在清代檔案和典籍中卻沒有任何記載。有人認為,那是因為後來清朝統治者覺得這件事不光彩,於是銷毀了有關檔案,刪改了史籍中的記錄。這種推斷也頗為牽強,因為我們在當時朝鮮李朝的《實錄》中同樣也找不到「太後下嫁」的任何記載。如果太後下嫁是公開的,並曾頒布恩赦詔明告天下,那當然會頒詔給朝鮮,朝鮮《實錄》中肯定會收錄,或有所記載與議論。即使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幾批來華進貢、謝恩及陳奏的朝鮮使臣也會得之街談巷議,因為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時期,這些朝鮮使節都負有多方收集各種情報的任務,回國後要向國王報告,其《實錄》中載清朝之事甚詳,就是這樣得來的。在清初很長一段時期,朝鮮看不起清朝,認為他們是未開化的夷人,而且對清朝懷有敵意,在其《實錄》中常見對清朝的不滿和蔑稱,在公開場合奉清朝正朔,但其官員告身等內部文件卻只署年月而不書年號。如果太後下嫁實有其事,朝鮮當然不會為清朝隱諱,必然載之史冊,事後也不必有刪削之舉。
總之,太後下嫁這樁疑案流傳雖廣,卻無任何的證據。但是作為人們的茶餘談資,或是文學作品的絕佳素材,它還會一直流傳下去。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即使貴為國母皇太後,也不免為流言非議。孝庄九泉有知,她會做何感想呢?
下載地址:
http://pcibm0225.bokee.com/blog/892931.html
http://board.verycd.com/t91588.html
hoho
參考資料:http://book.sina.com.cn/nzt/his/1103166691_qinggongdangan/
⑩ 北京天同11號樓盤房源情況
天同11號目前已售罄。(數據更新於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