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知識產權損害賠償研究的理由
知識產權損害賠償應當堅持填平原則還是懲罰性原則,固然是一個老話題,但是討論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卻不能不提到填平原則和懲罰性原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知識產權界一直為這個問題爭論不休,直到今天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和專家在呼籲知識產權損害的懲罰性賠償,所以有必要對此問題再作檢討。單從字面上來理解,也不難發現填平原則強調的是賠償的補償性意義,而懲罰性原則強調的是賠償的懲罰性意義。前者是側重從為權利人提供救濟的角度考察損害賠償的功能,後者則是從對侵權人制裁及對侵權行為扼制的角度考察損害賠償的功能。因此前者較後者具有更濃重的私法色彩。從為社會公益考慮的角度看,填平原則的懲戒意義確實略顯不夠。但是事實上,我們從來都沒有否認對侵權行為應予制止和懲戒。關鍵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懲罰,而是如何進行懲罰,藉助何種機制進行懲罰,通過確定侵權人的何種法律責任來實現對侵權行為的有效扼制。按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侵權行為有可能導致的法律責任中,包括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即使在民事訴訟中,對於嚴重的侵權行為亦可通過適用民事制裁進行懲罰。可見我國法律對於侵權行為進行懲罰的機制是比較完備的。這種不同機制的設置不僅能夠起到從不同角度規制侵權行為的作用,而且也使得補償與懲罰兩種功能能夠得到同等的關注。對於私權的保護能夠得到像保護抽象公益一樣的關注,對於像中國這樣忽視私權傳統的國家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強調懲罰性賠償恰恰無視這種分工明確的機制設置,強行要求一種機制替代另外的機制。但是法治的精神恰恰強調這種分工,並認為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為強調實現某一目的而混淆功能不同的法律機制,恰恰有悖於法治的精神。更何況在某一領域實行懲罰性賠償原則,同樣會沖擊其他的民事賠償領域,不利於整個民事審判工作的協調一致。懲罰性賠償也有可能導致侵權人法律責任的重合,加重侵權人負擔。從另一方面講,目前知識產權損害賠償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現有訴訟程序不能查明權利人利益損失的大小和程度,以及將「損害」量化為貨幣數量形式的准確性與合理性問題。而懲罰性原則認為填平原則不能有效「填平」損害,也是從這一點上尋找論據的。但事實上,現有的訴訟程序如果不能正確認定「損害」的話,懲罰性賠償同樣也無從談起。因為懲罰性原則同樣不能保證損害事實狀況明查,從而也就不能解決賠償對於損害能否「填平」的矛盾。只有通過科學的程序設計,保障訴訟制度能夠正確認定損害事實,並進而通過司法審查確認因損害而造成利益毀損的貨幣形式,才是實現真正「填平」的途徑。由於懲罰性原則強調的是懲罰,如侵權人侵權獲利為10萬元時,確定侵權人承擔50萬元賠償數額就已經實現了懲罰功能。而如果權利人實際損害為100萬元時,50萬元的賠償仍然不能補償權利人的損失。新《專利法》第六十條規定,可按許可費的倍數確定賠償數額。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懲罰性原則的體現。事實上,這一規定本身並不能體現賠償的懲罰性,因為如果不能正確確定實際損害的情況下,「倍數」本身並不意味著賠償是否超過實際損失,也不意味著是否超過侵權獲利。我們認為這一規定最大的貢獻在於將合法使用與非法使用區別開來。就這一點來講,它與原有的規定相比確實具有進步意義。
❷ 2019年著作權侵權賠償做了哪些調整,有何優勢
2019年著作權侵權賠償做了哪些調整,有何優勢?著作權的侵權賠償案件中,著作權人和侵權人不對等的關系一直為人所詬病。侵權成本低,獲利大,而反觀被侵權人,得不到跟實際損失相當的賠償,也無法給被侵權人嚴懲以示正聽,甚至還需要在繁瑣的維權過程中支付高額的費用得不償失。隨著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對於著作權的侵權賠償做了相應的調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2019年著作權侵權賠償做了哪些調整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損害賠償的數額主要是根據一般損害賠償的原則來處理的。一般損害賠償的原則是按照侵權行為人給權利人造成的實際損失來計算。實際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根據侵權行為人因侵權行為所獲得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這種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對某些情況是可行的,但由於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特殊性,在有些情況下,無論是權利人的實際損失,還是侵權行為人的違法所得都難以計算。往往導致糾紛長期得不到解決。由於查證難,實踐中經常出現即使著作權人打贏了官司也得不到多少賠償的現象,有時得到的賠償遠不如為打官司所付出的代價,以致著作權人不願打官司,吃點虧也忍了;而侵權行為人即使敗訴也損失不大,賺多賠少,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地侵權。根據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本條在原有的一般處理原則上,作了兩處新的處理規定。第一,規定了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這將從經濟上維護著作權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所付出的代價,提高了著作權人保護自己權利的積極性。第二,是增加了法定賠償額度。吸取外國和地區的有益的經驗,如,我國台灣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人在請求損害賠償時,可以在實際損失、非法所得、法定賠償額三者之間選擇一種賠償方式。如果選擇法定賠償,法庭可以根據侵權的情節,在新台幣一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果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的,賠償額最高可達新台幣一百萬元。再如,美國版權法規定,版權所有者在終局判決之前,可要求訴訟中涉及的任何一部作品版權侵權行為的法定賠償。此項法定賠償金額,每部作品至少不低於250美元,最多不超過一萬美元,由法院酌情判決。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條件的法定賠償制度是可行的。本條第二款規定的就是法定賠償制度。確立了以一般賠償原則為主,以法定賠償為輔的賠償原則。即在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❸ 論述: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賠償制度的內容是什麼!
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賠償制度的內容是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版
知權識產權侵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中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過錯原則和無過錯而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無過錯原則。這部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雖然首次正式使用「知識產權」這一法學稱謂,也對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等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作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規定、
❹ 王軍的主要論文及著作
著作
1.專著:《WTO保障措施成案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42.7萬字,王軍、郭策、張紅著,本人完成40%。
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遠程教育系列教材:《國際商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共41.9萬字,沈四寶、王軍、劉剛仿著,本人完成30%。
3.譯著:《美國法律史》,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共23.7萬字,全書共9章,本人完成前5章。
4.編著:《美國商業特許經營法案例選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共41萬字,第一作者,本人完成60%。
5.編著:《美國侵權法》(英文案例教材),第一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30.8萬字,本人完成60%。
6.專著:《侵權法上嚴格責任的原理和實踐》,法律出版社2006年出版,30.5萬字,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
7.編著:《美國合同法》(修訂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37.6字。
8.編著:《美國合同法案例選評》(增補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36.5字,本人完成80%。
9.主編:《侵權行為法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出版,共64.6萬字。
10.第二主編:《國際商法論叢》第一卷至第九卷,由法律出版社於1999年至2008年出版;各卷篇幅約50萬字左右,其中均有本人文章。
11.編著:《國際商法》,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本人完成合同部分,11萬字。
12.專著:《合同沖突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共26萬字,本人完成70%。
13.編著:《國際私法案例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全書共28.6萬字,本人任主編並完成全書的89%;被指定為中國司法部直屬院校指定教材。
文章
1.「英國人身傷害之非金錢損失賠償制度研究」,載於《北方法學》2009年第1期,第19頁,第一作者(與劉春梅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
2.「德國侵權法上一般人格權制度及其利益權衡原則」,載於《山西大學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2008年11月,第31卷第6期,第80頁,第一作者(與王夢晗合作)。
3.「德國侵權法上的人身傷害撫慰金制度」,載於《暨南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2008年第6卷,第30卷第6期,第27頁,第一作者(與粟撒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
4.「論中國立法吸納外國法方式之演變」,載於王衛國主編:《21世紀中國民法之展望》,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445頁,第一作者(與高建學合作)。
5.「侵權法上損害證明的確定性」,載於《政法論壇》2008年第26卷(與王秀轉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6.「過錯能否取代違法性」,載於《檢察日報》2008年10月9日。
7.「現代保險體制下機動車方對非機動車方的責任比較研究」,載於《環球法律評論》2008年第三期,第一作者(與高英偉合作)。
8.「歐盟法中的公共政策及其對國際商事仲裁的影響」,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9卷,2008年5月,第一作者(與高英偉)。
9.「英國法上的名譽權保護」,載於《法學雜志》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與王軒)。
10.「侵權受害人因侵權而獲益的後果」 載於《月旦民商法雜志》,2007年第12期,第一作者(與沈雨青)。
11.「機動車造成行人損害保險人該承擔何種責任」,載於2007年11月26日《法制日報·周末》第3版。
12.「道路交通法的修改應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相一致」,載於2007年11月11日《法制日報·周末》第2版。
13.「過失的概念研究」,載於游勸榮主編:《區域經濟一體化與權益保障研究》(2006年8月中國法學會主辦、兩岸三地共11家法學組織和法律機構承辦 「第四屆海峽法學論壇」會議論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225頁,第一作者(與高建學)。
14.「歐盟保險法的統一進程」 ,載於《河北法學》2007年第8期,2007年8月,第一作者,(與沈雨青)。
15.「歐盟合同法律適用制度的演進」,載於《清華法學》(創刊號)2007年5月,第1卷(總第1期),第一作者(與王秀轉)。
16.「依法確認民事訴訟主體,正確確定案件審理范圍」,載於《人民法院報》2007年5月14日,第5版。
17.「歐盟法對企業合並的規制」,載於《河北法學》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與謝琳)。
18.「侵權法上『物的行為』研究」,載於《河北法學》2006年第5期,2006年5月。
19.「美國公司法的發展演變」,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8卷,2006年10月第一作者。
20.「大陸法系侵權法上嚴格責任比較研究」(第二部分),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7卷,2005年3月,2.5萬字。
21.「大陸法系侵權法上嚴格責任比較研究」(第一部分),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6卷,2004年8月,6.5萬字。
22.「關於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商法的學科設置的思考」(第一作者),載於《山西大學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山西省一級期刊),2004年第4卷第69頁。
23.「國際商法的研究對象」,載於《國際商務》(貿易經濟類核心期刊),2004年增刊,第88頁。
24.「在我國試行先例判決制度兩個基本問題」,載於《河南社會科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級期刊)2004年第2期,第13頁。
25.「略論對大陸法和英美法的兼收並蓄」,載於《法制日報》2003年2月27日「理論專刊」。
26.「美國侵權法上嚴格責任的原理和適用」,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5卷,2003年6月,7萬字。
27.「關於在法學類理論課程中進行『討論教學』的設想」,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4卷,2002年4月,約1.3萬字。
28.「適用〈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仲裁案例兩則述評」,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3卷,2001年5月,3.9萬字。
29.「評我國新合同法上合同轉讓的原則」,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2卷,2000年8月,2萬字。
30.「關於在中國法律教育中進行案例教學的思考」,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1卷,1999年9月,約1.2萬字。
❺ 什麼是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
(1)它是復一種具體的民事製法律關系。什麼是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即指侵權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著作權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造成了著作權人財產或者非財產損失,著作權人享有請求侵權行為人賠償損失的民事權利,侵權人有賠償損失的民事義務的民事法律關系。這主要揭示著作權的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即著作權人與侵權行為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同時又是一種債的法律關系。(2)一種具體的民事責任形式。當侵權人侵害他人的著作財產權或著作人身權,造成著作權人財產或非財產的損失,侵權人不履行賠償義務,法律即強制侵權人承擔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這種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就是侵害著作權的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著作權侵權行為首先產生損害賠償的權利義務關系,當義務人不履行應盡義務時,損害賠償的義務即轉變成為一種民事責任。(3)一種關於著作權的民事法律制度。任何人因自己的行為給他人財產造成損失,都應當予以賠償。這種損害賠償制度包括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制度、著作權違約損害賠償制度,以及不當得利損害賠償制度等等。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即是一種具體的著作權民事法律制度。
❻ 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適用規則
契約責任
侵權行為責任與契約責任
侵權行為法調整的是一般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即「一般保護義務」),與契約法調整的是特定的相對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即「特別保護義務」)不同,因此在大陸法系(尤其是德國法)的發展過程中,比起適用范圍不斷膨脹的契約責任(例如締約過失責任、保護第三人效力契約、附隨義務與積極侵害債權理論),侵權責任做為一般保護義務一直以來都被嚴格限縮。
侵權行為法中義務人承擔的多為消極的不作為義務,而契約法中由於當事人的接觸因而其所承擔的往往是積極的義務。另外契約法中通常需要保護當事人之間的信任利益,而侵權法則無。從現有的中國法律實踐來看,二者的區別還在於,契約法所引起的違約責任是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但是侵權可能會承擔精神賠償責任。
民事責任
侵權民事責任的概念和特徵
(1)侵權民事責任的概念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侵權民事責任的特徵
①侵權民事責任是法律責任,不是道義責任;
②侵權責任是民事法律責任,不是刑事、行政責任;
③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是財產責任;
④侵權責任以補償性為主。
❼ 跪求本科論文「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研究」的文獻綜述(又名開題報告)2000字左右
文獻綜述不是開題報告
有的學校可能要求把文獻綜述寫進開題報告裡面
有的學校要求單獨寫,開題和文獻綜述分開
❽ 什麼是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
01
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有以下含義:
一種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即指侵權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著作權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造成了著作權人的財產上的,或者非財產的損失,著作權人享有請求侵權行為人賠償損失的民事權利,侵權人有賠償損失的民事義務的民事法律關系。這主要揭示著作權的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即著作權人與侵權行為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其又是一種債的法律關一種具體的民事責任形式。當侵權人侵害他人的著作權財產權或著作人身權,造成著作權人財產上的或非財產的損失,侵權人不履行賠償義務,法律即強制侵權人承擔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這種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就是侵害著作權的損害賠償的民責任,著作權侵權行為首先產生損害賠償的權利義務關系,當義務人不履行應盡義務時,損害賠償的義務即轉變為一種民事責任。
02
一項關於著作權的民事法律制度。民法規定,任何人因自己的行為使他人財產造成損失,都應當予以賠償。這種損害賠償制度包括著作權損害賠償制度、著作權違約損害賠償制度以及不當得利損害賠償制度等等。
03
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即是一種具體的著作權民事法律制度,正確處理著作權損害賠償案件,首先和最為關鍵的問題之一就是要掌握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
04
歸責原則是民事侵權行為法和理論的重要核心,也是人民法院審判民事侵權損害賠償案件的基本准則。在著作權侵權法律規定及理論不盡完備的情況下,准確地掌握和發揮著作權侵權歸責原則的功能,尤為重要,民事侵權歸責原則,是指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確定侵權人對自己的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05
歸責,是指以何種根據使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即是以侵權人的過錯還是應以損害結果或是以公平考慮作為標准,使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