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勞務糾紛如何解決
雙方發生糾紛後最好先協商,通過自願達成協議來消除隔閡。 實踐中,職工與單位經過協內商達成一容致而解決糾紛的情況非常多,效果很好。但是,協商程序不是處理勞動爭議的必經程序。雙方可以協商,也可以不協商,完全出於自願,任何人都不能強迫。
也可以申請調解。
調解程序是指勞動糾紛的一方當事人就已經發生的勞動糾紛向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的程序。 根據《勞動法》規定:在用人單位內,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負責調解本單位的勞動爭議。
B. 勞務糾紛傷亡賠償
按我國的民法與侵權責任法,你是應負責的,按民法是為你的利益而為,按侵權責任法,你是無過錯推定,按我國的死亡賠償管理條例,應為你當地生活水平年收入的20倍。這還沒有算受其撫養的人呢,所以也很合理,我只不過細告你法律規定,再細的你自己搜下
C. 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和提供勞務者致害責任糾紛有什麼區別
這兩個責任糾紛最大的不同是歸責原則不同:前者是過錯責任原則,後者是無過錯責任原則。當然具體適用起來還得具體分析。
D. 勞務糾紛問題
勞務公司是否有資質,如果是有資質的勞務公司,那麼就看你是否存在和對版方擁有事實勞動關系權的證據,工卡,花名冊,工資等,還有就是你是不是16-60周歲之間,是不是全日制用工,如果是可以去提出仲裁。
如果勞務公司是沒有資質的公司,那麼你則需要認定和你提供勞動的公司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其他同上;
此外,仲裁花耗時間可能比較長,如果可以協商達到想要的結果當然是最好的。
E. 勞務糾紛當事人去世家屬應該承擔賠償嗎
一般來說這個當事人去世的話,他的家屬應該是相應的承擔相關的賠償責任,應該要繼承相關的一些債務,應該進行相應的償還。
F. 勞動糾紛和勞務糾紛有什麼區別
勞務糾紛和勞動糾紛的區別:
1、兩者產生的依據不同。勞動關系是基於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生產要素的結合而產生的關系;勞務關系產生的依據是雙方的約定。如果雙方不存在協商訂立契約的意思表示、沒有書面協議,也不存在口頭約定,而是根據章程的規定而產生的一種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具有整分合一性質的權利義務關系,一般應當認為是勞動關系而不是勞務關系。
2、適用的法律不同。勞務關系主要由民法、合同法、經濟法調整,而勞動關系則由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規范調整。
3、主體資格不同。勞動關系的主體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組織,即用人單位,另一方則必須是勞動者個人,勞動關系的主體不能同時都是自然人,也不能同時都是法人或組織;勞務關系的主體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都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與法人、組織。
4、合同內容受國家干預程度不同。勞動合同的條款及內容,國家常以強制性法律規范來規定。如勞動合同的解除,除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外,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必須符合《勞動法》規定的條件等。勞務合同受國家干預程度低,在合同內容的約定上主要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除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外,由雙方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
5、內部規章制度的約束力不同。勞動合同是一種特殊的僱傭契約或者說從屬的僱傭契約。企業對職工遵守內部規章制度的情況有進行獎懲的單方權力。用人單位經職工大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的規章制度,或未設職工代表大會的用人單位經股東大會、董事會等權力機構或依相應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盡到告知義務的,一旦發生勞動爭議,這些規章制度將和勞動合同一起作為處理問題的依據。而勞務合同雙方發生爭議,只有勞務合同本身可以作為解決爭議的依據,任何一方的內部規章制度不能成為雙方權利義務的依據。
6、勞動力的支配權不同。在勞動關系中,勞動力的支配權,歸掌握生產資料的用人單位行使,雙方形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隸屬關系;在勞務關系中則由勞務提供方自行組織和指揮勞動過程
G. 勞動糾紛解決了,老闆還是不給錢,找警察可以嗎
你說的勞動都糾紛解決了是什麼意思?是雙方已經勞動仲裁了,還是法院已經判決了。如果是雙方以經勞動仲裁。雙方雙方也都沒有提起民事訴訟的話。勞動仲裁是已經生效的,可以申請執行。如果是法院判決了,對方也沒有上訴的話。判決生效後也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這種情況下,你找警察是沒有什麼用的。只要有生效的法律文書,你可以去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H. 老闆拖欠工資,真想殺了他,六月份到現在還沒發,一直拖,也不說不發,求大家幫幫我
首先一點你必須要有準備把這工資討回來,換老闆的意思。換其他地方或公司上班!只要你有心好好工作!其他公司或其他老闆那兒可以去深造!現如今的社會吃苦耐勞的人還是很好找工作的。
言歸正傳!就你被拖欠工資的是要向當地勞動部門申訴,要求他們出面解決。因為當地勞動局是國家制定專屬解決勞資糾紛的政府職能部門。他們有責任,有權利,有義務解決勞資問題。
不瞞你說,不怕笑話,我是一名
農民工。你經常被拖欠工資,但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我
都是向當地勞動局申訴,請求幫忙。每次都能得到妥善解決。
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向當地勞動局表示深深的謝意。
還可以尋求勞動仲裁的法律援助。
抑或者,尋求社會輿論的關注,電台媒體的介入已曝光。
你社會輿論的觸覺是無孔不入無所不在!分分鍾分分秒可以路人皆知,天下皆知!影響非常巨大。
依我個人之見!單槍匹馬,單打獨斗討薪是不容樂觀的!
但你如善於藉助外部力量!善於藉助國家的監督力量!那麼討薪就不再是問題。
那麼!你這棘手煩人的事就能得到圓滿解決!
祝好運!
(工作欠薪事宜讓一線勞動者心苦傷神!
I. 遇到勞務糾紛了我們應該怎麼辦
根據勞動法的規定,我國目前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為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人民法院,這是解決勞動爭議的三個渠道。
1.通過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
勞動法規定,在用人單位內部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它由職工代表、用人單位代表、工會代表三方組成。
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所進行的調解活動是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活動,具有群眾性和非訴性的特點。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的步驟如下:
(1)申請:指勞動爭議當事人以口頭或書面方式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提出調解的請求。
(2)受理:指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接到當事人的調解申請後,經過審查,決定接受申請的過程。受理包括三個環節:
第一,審查發生爭議的事項是否屬於勞動爭議,只有屬於勞動爭議的糾紛事項才能受理;
第二,通知並詢問另一方當事人是否願意接受調解,只有雙方當事人都同意調解,調解委員會才能受理;
第三,決定受理後,應及時通知當事人做好准備,並告之調解時間、地點等事宜。
(3)調查:經過深入調查研究,了解情況,掌握證據材料,弄清爭議的原委以及調解爭議的法律政策依據等。
(4)調解:調解委員會召開准備會議,統一認識,提出調解意見;找雙方當事人談話;召開調解會議。
(5)製作調解協議書:經過調解,雙方達成協議,即由調解委員會製作調解協議書。
2.通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進行裁決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是依法成立的、獨立行使勞動爭議仲裁權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同級工會、用人單位三方代表組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負責人擔任。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為仲裁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負責辦理仲裁委員會的日常事務。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是一個帶有司法性質的行政執行機關,其生效的仲裁決定書和調解書具有法律強制力。
勞動爭議仲裁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先行調解原則。調解簡便易行,能靈活迅速地緩解矛盾,因此,應先行調解,調解不成再實施仲裁。但要貫徹當事人雙方自願原則。
(2)及時、迅速原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期限結案,即「仲裁裁決一般應在收到仲裁申請的60日內作出」。
(3)一次裁決原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每一起勞動爭議案件實行一次裁決即行終結的法律制度。當事人不服裁決,可在收到仲裁書之日起15日內,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的,仲裁決定書即發生法律效力。
勞動爭議仲裁一般分為5個步驟:
(1)受理案件階段。即當事人申請和委員會受理階段。當事人應在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仲裁委員會遞交書面申請,委員會應當自收到申請書之日起7日內做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決定。
(2)調查取證階段。此階段工作分三個步驟:第一,擬定調查提綱;第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取證工作;第三,審查證據,去偽求真。
(3)調解階段。調解必須遵循自願、合法的原則。「調解書」具有法律效力。
(4)裁決階段。調解無效即實行裁決。
(5)執行階段。
3.通過法院處理勞動爭議
法院並不處理所有的勞動爭議,只處理如下范圍內的勞動爭議案件:
(1)爭議事項范圍:因履行和解除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因執行國家有關工資、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的規定發生的爭議;法律規定由法院處理的其他勞動爭議。
(2)企業范圍:國有企業;縣(區)屬以上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鄉鎮企業;私營企業;「三資」企業。
(3)職工范圍:與上述企業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經勞動行政機關批准錄用並已簽訂勞動合同的臨時工、季節工、農民工;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參照本法處理的其他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