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限責任公司的分公司能否成為訴訟主體
如果分公司是法人在總部之外設立的,有權執行法人部分營業活動的組織,可以作為訴訟主體。
根據《公司法》
第十四條 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設立分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
公司可以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 干問題的意見》
40.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 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包括:
(1)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私營獨資企業、合夥組織;
(2)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合夥型聯營企業;
(3)依法登記領取我國營業執照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
(4)經民政部門核准登記領取社會團體登記證的社會團體;
(5)法人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
(6)中國人民銀行、各專業銀行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
(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
(8)經核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街道、村辦企業;
(9)符合本條規定條件的其他組織。
從上文可以看出,如果分公司是獨立的分支機構就可以作為訴訟主體,如果分公司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
(1)l投訴主體擴展閱讀
案例:
2013年10月29日,時任山東省定陶縣某投資公司山東省日照市分公司(以下簡稱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法定代表人的陳某,到原告日照某傢具廠處,以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名義購買了價值6700元的沙發、茶幾等傢具。
後陳某在工商服務業統一收款收據中對上述購買物品及價款進行了簽字確認,但未當場支付價款。2013年12月2日,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為公某。後日照某傢具廠要求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支付6700元傢具款遭拒,遂將陳
【分歧】
本案爭議的焦點在於,陳某在擔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期間在原告處購買傢具所欠的貨款應由誰來承擔。
第一種意見認為,應由陳某承擔,陳某在明知自己即將卸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之前,以分公司名義從事民事活動,屬於其個人行為,這種情況下,應由陳某個人承擔其從事活動的後果。
第二種意見認為,應由分公司承擔,陳某在擔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期間從事的民事活動應認定為職務行為,結果也應當由分公司承擔。
【評析】
1、陳某應否承擔給付貨款的民事責任
2013年12月2日,被告陳某卸任分公司法定代表人職務,但應該看到,在購買傢具的當日即2013年10月29日,其仍系被告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以分公司名義到原告處購買辦公用品的行為系職務行為;
其法律行為的後果應由被告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承擔,因此對於原告要求被告陳某給付其所欠貨款6 700元的主張,法院不予支持。
2、分公司能否承擔給付貨款的民事責任
被告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雖然是定陶縣某投資有限公司的分公司,但分公司是法人在總部之外設立的,有權執行法人部分營業活動的組織,其並非法人的職能機構。
分公司在授權范圍內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包括營業在內的相關民事活動,具有相對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因此被告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在原告處購買辦公用品的行為是合法有效的,買賣關系成立。
其未及時足額給付貨款,已構成違約,應承擔繼續給付貨款的義務,因此對於原告要求被告定陶投資公司日照分公司給付其所欠的貨款6 700元的主張,法院予以支持。
3、總公司應否承擔給付貨款的民事責任
分支機構經營責任的承擔,可表述如下:不論在訴訟中是以分支機構為單獨被告,還是以法人為單獨被告,還是以分支機構及法人為共同被告,分支機構在經營中引致的責任均可先以分支機構的相對獨立財產支付,不足的部分再以法人財產支付。
當然,也可以直接執行法人的財產。實際上,分支機構與法人財產都是法人的財產,分支機構的財產並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獨立性,故實際上分支機構的責任最終是由法人承擔的。
但有人稱分支機構與法人要承擔連帶責任,對於這一說法,筆者持否定態度。連帶責任是以連帶責任人之間彼此財產相互獨立,人格相互獨立為前提。而分公司與總公司之間並不存在這種人格和財產上的嚴格獨立關系,故二者不成立連帶責任。
B. 公文的主體部分是什麼
公文的主體部分是:標題、主送機關、正文、附件說明、成文日期、印章、附註、附件組成。
公文即公務文書,是法定機關與組織在公務活動中,按照特定的體式、經過一定的處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書面材料,又稱公務文件。無論從事專業工作,還是從事行政事務,都要學會通過公文來傳達政令政策、處理公務,以保證協調各種關系,決定事務使工作正確地、高效地進行。
公文一般由份號、密級和保密期限、緊急程度、發文機關標志、發文字型大小、簽發人、標題、主送機關、正文、附件說明、發文機關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註、附件、抄送機關、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頁碼等組成。
(一)份號。公文印製份數的順序號。涉密公文應當標注份號。
(二)密級和保密期限。公文的秘密等級和保密的期限。涉密公文應當根據涉密程度分別標注「絕密」「機密」「秘密」和保密期限。
(2)l投訴主體擴展閱讀: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
第一條 為了適應中國共產黨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以下簡稱黨政機關)工作需要,推進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各級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
第三條 黨政機關公文是黨政機關實施領導、履行職能、處理公務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規范體式的文書,是傳達貫徹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公布法規和規章,指導、布置和商洽工作,請示和答復問題,報告、通報和交流情況等的重要工具。
第四條 公文處理工作是指公文擬制、辦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關聯、銜接有序的工作。
第五條 公文處理工作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准確規范、精簡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則。
C. 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主體有哪些及內容是怎樣的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42條第l款規定,辯護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不得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不得威脅、引誘證人作偽證以及進行其他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行為。
此次修改,由原《刑事訴訟法》系38條的「辯護律師和其他辯護人」改為「辯護人和其他任何人」,原條款一直被認為是對辯護人的「歧視性」條款,可能作出上述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不僅僅包括辯護人,其他相關人員或者公檢法機關人員也存在干擾的可能性,所以,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主體應包括辯護人或者其他任何人。此外,本次修改還作了一些技術性的文字處理,將「不得威脅、引誘證人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以及進行其他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行為」中的「證人改變證言」予以刪除,因為,「作偽證」與「改變證言」相互重復,不符合法律用語的習慣。
《刑法》第306條規定:「在刑事訴訟中,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事訴訟法》本次修改,與刑法保持了一致,但在犯罪主體上,《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主體不僅限於辯護人,還包括「其他任何人」,但《刑法》第306條的犯罪主體僅限於「辯護人、訴訟代理人」,這就出現了法律條文之間的不銜接,需要相關司法解釋的出台。
D. 刑訴申請迴避主體
民訴第四十五條、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司法考試,法律咨詢4L.HN/RxR8\
前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刑訴第二十八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四)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
綜上所訴,樓主所說的有的申請了,又的未申請可能是不同性質之間的案件
准確地說,在沒有被害人允許的情況下,其近親屬是沒有申請迴避的權利
民訴和刑訴都沒有對相關主體的規定 上面是對被申請人也就是客體的相關規定
法律規定的是被害人近親屬沒有申請迴避的權但是被害人近親屬在委託訴訟中
當作為委託主體 也就是代替被害人成為原告的時候就享受原告的權利
所以可以委託訴訟代理人,一般是律師
所以說各個地方法院規定的內容是相同的,沒有申請迴避權而在代理訴訟中又委託代理權其實是不矛盾的
E. 管理的主體是什麼
管理主體是指在管理活動中,承擔和實施管理職能的人或組織。包括各級各類領導者、管理者和各種管理機構。廣義指在社會領域中具有能動作用、執行團體職能、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包括整個系統的人、組織,以及階級、政黨等。
其特徵是具有主動性、目的性和創造性,處於主動的、主導的地位,對客體具有能動作用。與"管理客體"互為前提,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
拓展資料
管理的主體特點
1、管理主體的階層性
管理主體的階層性指的是作為管理者在組織管理中的層次位置。一般而言,人們可以把一個組織內的管理者(或管理機構)分為高層管理、中層管理和基層管理三個層次。低一層的管理者既是管理活動的主體,實際上又是更高一層管理主體的管理對象。
2、管理主體的部門性
在一個組織中,基層和中層的管理者又有其不同的分屬領域,對於不同管理部門的管理者來說,從整體著眼,從本職著手是很重要的。
3、管理主體的全員性
從更寬泛的視角來理解管理主體,組織中的每個成員都是他本職工作崗位和領域中的管理主體。各級管理者如何發揮全體成員的工作自主性和積極性,是管理實施的重要條件。
F. 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中,被詐騙的主體是否要求必須是個人有依據么
一、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使受害人陷於錯誤的認識並「自願」處分財產,從而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從詐騙罪的定義可以看出,為騙取「公私財物」,所以其構成要件中,被詐騙者的主體非必須是個人。
二、我國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三、詐騙罪立案標准。根據刑法第266條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應當立案。詐騙罪是數額犯,行為人採用詐騙的方式騙取公私財物必須達到「數額較大」的標准,才能構成詐騙罪,予以立案追究。
(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詐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
1、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
2、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3、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特別巨大」。詐騙數額特別巨大是認定詐騙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情節。
(二)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犯詐騙罪的立案標准:
1、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行為,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數額在5萬至10萬元以上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的規定追究上述人員的刑事責任;
2、數額在20萬至30萬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追究上述人員的刑事責任。
3、共同犯罪中詐騙罪的立案標准:應當以行為人參與共同詐騙的數額認定其犯罪數額,並結合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數額等情節依法處罰。
四、詐騙罪的犯罪構成
(一) 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二) 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
(三) 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
G. 分公司能否作為訴訟主體
《民事訴訟法》第49條、最高人民法院《民訴法意見》第40條第(5)項規定,法人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可以作為獨立的民事訴訟主體。
《公司法》第l4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
由此可見,《公司法》的規定解決的是實體民事責任的最終承擔問題,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是訴訟主體資格問題。有限責任公司的分公司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又有自己的財產,可以獨立參加民事訴訟,以方便訴訟。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其他司法解釋也持此種態度。當然,分公司參加訴訟,但最終的民事權利義務實際上由有限責任公司享有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