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代理法律適用公約》規定其適用的范圍
第一條
本公約決定適用於在以下場合下產生的具有國際性質關系的法律:一個人即代理人有權代表另一個人亦即本人的利益,與第三者進行交易或打算進行交易。
本公約應擴大適用於代理人負責替以他人名義接收和傳送意思表示,或者與相對人進行談判等場合。
不管代理人以其自己或以本人的名義進行活動,也不管其行為是定期的或是臨時的,本公約均應適用。
第二條
本公約不適用於:
1.當事人的能力;
2.形式方面的要求;
3.家庭法、夫妻財產制或繼承法上的法定代理;
4.根據司法機關或准司法機關決定的代理,或在這類當局直接監督下的代理;
5.與司法性質的程序有關的代理;
6.船長執行其職務上的代理。
第三條
為適用本公約:
1.公司、社團、合夥或其他不論是否具有法人資格的實體的機關、經理或合夥人,只要其行為是根據法律或該實體的章程的范圍內行使職權的,均不應視為該實體的代理人。
2.信託人不應視為信託、創設信託者或受益人的代理人。
第四條
本公約規定的法律無論是否為締約國的法律,均應予以適用。
B.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在1988年後召開了哪些會議,通過了哪些公約
關於一些國際間的經濟合作,軍事領域等見解,特別加強南北半球的經貿,衛生的共識。
C.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的介紹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成立於1893年,是研究和制訂國際私法條約的專門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因會議地址在荷蘭海牙而得名。1893年至1951年,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僅是臨時性的國際會議,1951年,第七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通過的《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章程》,標志著它已演變成逐漸統一國際私法為目的的常設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已逐漸成為在統一沖突法和程序法方面,最有成效、最有影響的國際組織。
D.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的同中國關系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同中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1981年中國與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建立聯系,並多次以觀察員身份出席會議。1987年7月3日,中國政府正式加入該組織,並指定外交部為負責與該組織聯系的「國家機關」。中國外交部積極參加了該組織的各項活動。該組織秘書長漢斯·范魯和副秘書長鄧肯(William Duncan)分別於1999年4月和2002年11月到北京、武漢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訪問。
中國已加入《關於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關於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的公約》兩項海牙公約,並於2000年12月簽署了《跨國收養方面保護兒童及合作公約》。
此外,根據中英、中葡關於香港、澳門適用國際公約問題的有關安排,一些海牙公約可單獨適用於香港和澳門特區。單獨適用於香港特區的公約包括:遺囑形式公約、取消認證公約、承認離婚及分居公約、兒童誘拐兒童、信託公約。單獨適用於澳門特區的公約包括:民事程序公約、扶養兒童法律適用公約、保護未成年人公約、取消認證公約、兒童誘拐公約。經中國同意,香港及澳門特區代表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舉辦的一些會議。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是最早從事沖突法和程序法的統一工作的一個世界型組織,但1893年至1951年,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僅是臨時性的國際會議。1951年,第七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通過的《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章程》,將它改為常設性的國際組織,此後每四年舉行一次會議。1987年7月3日,中國政府正式加入該組織。截至2005年6月28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共有成員國65個。從1951年第七屆會議至2005年6月,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已通過37個公約,其中27個公約已生效。
E. 第一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是1893年在法學法學家誰的倡導下由哪個政府發起來的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概況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mationalLaw)於1893年在荷蘭政府的倡議下成立並召開了第一屆會議。1951年通過其組織章程,正式成為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設在荷蘭海牙。現任秘書長為漢斯·范魯(Hans van
F.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在1988年後召開了哪些會議,通過了哪些公約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通常每四年開一次全體大會(plenary session),又稱「外交大會」 (didiomaticsession);在需要時也可召開臨時大會。會議通過的所有文件載入「最後文件」(FinalAct),並由與會代表簽署。2002年12月2~13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召開第19屆外交大會,討論並通過了《中介人持有證券的若干權益准據法公約》。
除全體大會外,海牙國際私法會議還經常召開起草新公約或監督公約執行情況的特委會或非正式磋商。從1977年起,海牙國際私法會議鑒於成員國的增加,開始關注有關公約的執行情況,並定期或不定期就有關公約的執行情況召開會議,特別是針對有關涉及締約國間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之間的合作的公約。
迄今,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共通過了36項公約,廣泛涉及國際民事和商事領域的法律適用、國際民事訴訟程序及司法合作等領域。較為重要、參加國較多的公約有: 《關於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關於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的公約》、《國際誘拐兒童民事方面公約》、《跨國收養方面保護兒童及合作公約》、 《國際司法救助公約》、 <外國公文書取消認證公約》等。其在促進協調和統一各國國際私法方面的努力, 日益受到國際上的重視。
2003年活動情況
1.繼續起草《法院選擇協議公約》(原《民商事管轄權和外國判決公約》)。
1月和3月,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分別召開起草《法院選擇協議公約》非正式工作組第二次和第三次會議,會後提交了《法院選擇協議公約工作組草案》 (「工作組草案」),大大縮減原管轄權公約的內容,僅以「法院選擇協議」作為管轄的唯一基礎。4月召開的「總務與政策」特委會就工作組草案能否作為管轄權公約下一步談判基礎徵求各國意見。獲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國家的支持後,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於12月召開「法院選擇協議公約第一次特委會」,主要討論前述工作組草案,對公約范圍、法院選擇協議的實質有效性等重大分歧達成妥協,基本完成草案的一讀。
來自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商務部及港澳特區的代表組團出席了上述會議。中國代表團對公約的范圍持靈活態度,但反對在公約中規定政治性條款,強調公約的規則應平衡兼顧不同國家和法律制度的特點和關注。
2.召開「扶養義務公約特委會」。
5月,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召開「扶養義務公約特委會」,主要就制訂新的《扶養義務公約》所涉問題初步交換了意見,包括公約范圍、行政合作、扶養判決的承認與執行、管轄權、准據法等問題。
中國派團出席,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官員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會議。中國代表團主張公約應充分反映和保護被扶養人的利益,有利於被扶養人更方便、快捷、有效地獲得扶養費,支持公約為此建立合作機制。
3.召開「送達公約、取證公約及取消認證公約特委會」。
10月,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召開「送達公約、取證公約及取消認證公約特委會」,主要討論上述三項公約自1989年特委會以來的實際運作情況。各國介紹了各自的實踐做法;在公約的強制性或排他性、送達收費等問題上各國仍堅持原有立場,未有大的突破。會議並對海牙送達公約的手冊進行了更新。
中國組團與會,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官員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會議。中國代表團在會上反對依照送達公約收取費用的做法,支持對「民事或商事」作廣義理解。
[同中國的關系]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同中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1981年中國與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建立聯系,並多次以觀察員身份出席會議。1987年7月3日,中國政府正式加入該組織,並指定外交部為負責與該組織聯系的「國家機關」。中國外交部積極參加了該組織的各項活動。該組織秘書長漢斯·范魯和副秘書長鄧肯(William Duncan)分別於1999年4月和2002年11月到北京、武漢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訪問。
目前,中國已加入《關於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關於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的公約》兩項海牙公約,並於2000年12月簽署了《跨國收養方面保護兒童及合作公約》。
此外,根據中英、中葡關於香港、澳門適用國際公約問題的有關安排,一些海牙公約可單獨適用於香港和澳門特區。單獨適用於香港特區的公約包括:遺囑形式公約、取消認證公約、承認離婚及分居公約、兒童誘拐兒童、信託公約。單獨適用於澳門特區的公約包括:民事程序公約、扶養兒童法律適用公約、保護未成年人公約、取消認證公約、兒童誘拐公約。經中國同意,香港及澳門特區代表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舉辦的一些會議。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是最早從事沖突法和程序法的統一工作的一個世界型組織,但1893年至1951年,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僅是臨時性的國際會議。1951年,第七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通過的《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章程》,將它改為常設性的國際組織,此後每四年舉行一次會議。1987年7月3日,中國政府正式加入該組織。截至2005年6月28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共有成員國65個。從1951年第七屆會議至2005年6月,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已通過37個公約,其中27個公約已生效。
G. 2005年新海牙《選擇訴訟法院公約》全文
2005年6月30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第二十次大會經會員國代表在海牙和平宮通過並簽署了最終討論的草案。[ 1 ]該草案形成了一個全新的多邊條約——《關於選擇訴訟法院公約》。[ 2 ]對於紐約《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紐約公約」),這個新的海牙公約或許可以稱為「海牙訴訟公約」。 [ 3 ] 與紐約公約一樣, 海牙公約確立了承認及執行當事人雙方約定訴訟法院的爭議解決方式,並就法院的選擇、承認及執行法院判決制訂了明確的規則。
《關於選擇訴訟法院公約》的簽署為自1992 年以來,始於美國關於一個外國法院判決在承認與執行方面的請求而展開的漫長的跨世紀談判。該請求在1999 年10月形成了公約草案的初稿, 並在2001年6月的一次外交會議中被進一步修正。2001年的版本遺留下許多問題未被解決。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不贊成公約的修改稿,於是大會繼續展開了縮窄目標和方向後的新的談判。
適用范圍: 國際民商事協議
新的海牙公約的目標是「通過增強司法協助促進國際貿易與投資」, [4]新海牙公約的管轄范圍包括國際民商事協議中當事人約定的解決糾紛的單一法院,或者是選擇某一國家的法院來解決糾紛(「指定法院」)。新公約不適用於協議一方為消費者的協議。[5]亦不適用於純內國關系的協議,「當事人為契約簽訂國公民以及……其它與爭議有關的要素……只與其本國相關聯。」[6]
基本原則
新海牙公約提出了以下三條基本原則:
1) 當事人在協議中指定了解決爭議的法院有受理案件的管轄權;[ 7 ]
2) 如果協議中存在指定法院,非由當事人選擇的法院沒有管轄權,該法院必須拒絕受理該案件;[ 8 ] 並且
3) 擁有指定管轄權的法院所做出的判決必須在其它的國家法院得到承認及執行(其它國家是指所有海牙公約的締約國)。
通過聲明程序,新海牙公約還提供第四項額外的原則。締約國也可以宣稱,他們的法院將承認和執行由其它締約國法院做出的判決,該判決可以非由協議雙方指定的法院做出。[ 10 ] 這個條款確認了一旦當事人同意交由受理法院進行訴訟,該非指定法院的判決在其它締約國具有與指定法院所做判決的同樣效力。這是在磋商中達成的結論,因為大多數行業使用的爭議解決條款並沒有指定法院受理爭議的條款。如果締約國行使這個聲明選擇,將極大地擴大其法院判決得到其它締約國法院承認和執行的益處。
這些原則的確定是為了確保國際貿易行為中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受到充分的尊重,提高了訴訟的可預測性也會對協議的順利履行提供保障。如果新的海牙公約被美國批准,這將是美國加入的第一個以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為主要目的的國際公約。當紐約公約《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得到逾130多個締約國加入,全球尚沒有與之匹配的承認和執行外國判決的國際公約存在。如果海牙公約像紐約公約一樣被廣泛接受,當事人簽訂國際貿易合同時將會在選擇仲裁或者訴訟之間得到更為平衡的選擇。
特別議題
新海牙公約包括了承認政府利益的機制以免因當事人的過度法院選擇而帶來的不便。即,除排除包含有消費者為一方的交易外,公約還排除了勞動關系,家庭婚姻法律,破產程序,核損傷和人身傷害等侵權索賠案件的申請。 [ 11 ] 公約並且要求受理案件的法院不得忽略協議選擇的指定法院 [ 12] 並且法院只可以在有限的情況下拒絕承認和執行被選擇法院的判決,這些拒絕承認和執行的理由必須符合內國法[ 14 ]和區域法[15 ]。例如,一個外國法院的判決可能會被拒絕承認和執行,如果該判決「明顯地與被請求國的公共政策不相容。」[ 16 ]
在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的磋商期間也特別討論了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專利、商標和其它這樣權利經常被認為是由國家專屬管轄權內的法院來承認及保護其權利,特別是與注冊地國有關。同時,許多國際交易也包括了各種形式的知識產權的轉移。因而,從公約中完全排斥知識產權事務只會對公約的認受度帶來更多的限制,降低公約所預期產生的價值。會議最後選擇將絕大部分的知識產權效力和侵權問題(不包括版權及相關權利)從公約中排除,但明確規定當知識產權爭議成為當事人訴訟爭議的最根本問題時,適用新的海牙公約。 [ 17 ]
另外一個保障機制是公約的第11條,它允許拒絕承認和執行判決,「如果,並且僅限於,當判決判予的賠償金,包括懲戒性或懲罰性的損失賠償,不足以補償一方當事人實際遭受的損失或傷害。」這條規定承認現有的公共政策的原則,可以用來拒絕承認和執行外國判決,以消除部分國家對於外國法院做出的巨額賠償判決的顧慮。
結論
擁有130多個締約國的紐約公約對於國際貿易中的爭端解決機制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支持仲裁裁決被承認和執行的機制可以提高國際商業活動的可預測性和效率,從而使國際貿易活動中大量的爭議選擇了國際商業仲裁。新的海牙公約關於選擇訴訟法院的規定為國際民商事活動的當事人提供了與紐約公約同樣程度的支持,如果有足夠的國家加入海牙公約,可以使國際民事訴訟與國際仲裁之間的地位取得平衡,這樣一來可以為當事人在解決爭端時,可以針對自身的優勢提供多一些解決糾紛的選擇。
==================================
關於作者
Ronald A. Brand教授是美國國際法協會會員,匹茲堡大學國際法律教育中心主任。作者是美國駐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代表團成員,參與了新海牙公約的特別起草委員會以及討論最終確定稿的外交會議。本文僅代表他做為草擬及討論者之一的個人意見。
腳注
[1]. 海牙會議第二十次大會的最終法案,選擇法院公約方案的文件歷史記錄可在海牙國際私法大會的官方網站上查詢:
[2].最終確定方案還包括海牙會議法案的修正版,新的海牙公約將承認歐盟和其它類似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參加海牙公約成為公約的締約方。
[3].聯合國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於1958年6月10日在紐約公布。21 U.S.T. 2517, T.I.A.S. No. 6997, 330 U.N.T.S. 38 [「紐約公約」],公約文本可參考
[4]. 海牙公約,見注1,導言。
[5]. 同上,海牙公約,第2(1)(a)條。
[6]. 第1(2)條。
[7]. 第5條。
[8]. 第6條。
[9]. 第8條。
[10].第22條。
[11]. 第2條。
[12]. 第6條。
[13]. 第9條。
[14]. 見,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s, Uniform Foreign Money-Judgments Recognition Act § 4.
[15]. 見,Council Regulation 44/2001/EC of 22 December 2000 on Jurisdiction and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Judgments in Civil and Commercial Matters, 2001 O.J. Euro. Comm. L12/1 [「Brussels I Regulation」].
[16]. 海牙公約,見注1,第9(e)條。
[17]. 第2(2)(n)-(o), 2(3)條,以及第10條。
H. 在線等!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當中我過加入了哪些條約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概況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mationalLaw)於1893年在荷蘭政府的倡議下成立並召開了第一屆會議。1951年通過其組織章程,正式成為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設在荷蘭海牙。現任秘書長為漢斯·范魯(Hans van Loon)。截止2004年12月,該組織有包括我國在內的65個正式成員國。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的宗旨是「促進國際私法規范的逐步統一」,主要通過設立特委會制定公約來實現這一宗旨。截至2005年6月30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共通過了37項公約,廣泛涉及國際民事和商事領域的法律適用、國際民事訴訟程序及司法合作等領域。較為重要、參加國較多的公約主要有:《關於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關於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的公約》、《國際誘拐兒童民事方面公約》、《跨國收養方面保護兒童及合作公約>等。從1977年起,海牙國際私法會議鑒於成員國的增加,也開始關注有關公約的執行情況,特加是針對有關涉及各締約國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間合作的公約的執行情況,並為此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議。其在促進協調和統一各國國際私法方面的努力及成果日益受到國際上的重視。
I. 我國加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制定的《選擇法院協議公約》了嗎
沒有。
補充:那為什麼和香港簽訂基於協議管轄的法院判決的承認執行安排呀?
你這個問題過於學術,建議:
1、你去圖書館查資料。
2、找導師解答。
3、打政府相關部門的電話。
J.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至今有多少成員國多少條約可以說說情況嗎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概況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mationalLaw)於1893年在荷蘭政府的倡議下成立並召開了第一屆會議。1951年通過其組織章程,正式成為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設在荷蘭海牙。現任秘書長為漢斯·范魯(Hans van Loon)。截止2004年12月,該組織有包括我國在內的65個正式成員國。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的宗旨是「促進國際私法規范的逐步統一」,主要通過設立特委會制定公約來實現這一宗旨。截至2005年6月30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共通過了37項公約,廣泛涉及國際民事和商事領域的法律適用、國際民事訴訟程序及司法合作等領域。較為重要、參加國較多的公約主要有:《關於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關於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的公約》、《國際誘拐兒童民事方面公約》、《跨國收養方面保護兒童及合作公約>等。從1977年起,海牙國際私法會議鑒於成員國的增加,也開始關注有關公約的執行情況,特加是針對有關涉及各締約國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間合作的公約的執行情況,並為此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議。其在促進協調和統一各國國際私法方面的努力及成果日益受到國際上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