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試論我國海洋權益存在的復雜糾紛和解決辦法
中國海洋國土的現狀和捍衛海洋權益的策略思考
得海權者興, 失海版權者亡權; 得海洋者盛, 失海洋者衰。這是歷史揭示的一個鮮明的真理。1994年11 月16 日,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 生效後, 海洋自然再度成為舉世關注的熱點。中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 自1996 年7 月6 日正式加入《公約》, 就有了國際法基礎上擁有的300 多萬平方公裏海洋國土的主權。然而, 與中國海上相鄰的8 個國家, 由於歷史遺留等問題, 都與中國有海洋權益之糾紛, 中國至今尚未與任何一個海上鄰國達成海上劃界協議。人類已進入21 世紀,中國既要保衛自己的海洋國土、捍衛自身的海洋權益, 又要和周邊國家一起把和平和穩定帶入新的世紀。這是一個既嶄新又敏感、既對現實又對未來有深刻影響的課題。
② 當前我國海洋權益爭端的現狀及其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我國海洋權益爭端的現狀 黃 海 黃海,總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應劃歸中國管轄的有25萬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劃界問題上,韓國主張等距線為界。如果按此劃分,他們可以多劃18萬平方公里,因此中國與朝鮮和韓國存在著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區。韓國去年開始在遠離朝鮮半島西部海岸大陸架勘探石油,勘探地點越過兩國等距線50千米。可以看出韓國在與中國爭奪海洋資源咄咄逼人的態勢。在大陸架劃分問題上,韓國採取的是實用主義的態度,它在處理與日本的海底底土時主張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而在處理與中國的海底底土問題時就「忘記」了這一原則。韓國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中國大陸邊緣自然延伸的大陸架延伸到距朝鮮半島較近的地方,以大陸自然延伸原則劃分大陸架對其不利。 此外,在領海劃分上我國與朝鮮以124°10′6″E為領海分界線,存在的問題是我國船隻一出海就是朝鮮水域,雖然兩國確定在123°59′E至124°26′E間兩國一切船舶可自由航行,但這畢竟是一個被動的權宜之計。中朝在專屬經濟區(朝鮮稱為經濟水域)的劃分上存在較大分歧,朝鮮在1977年6月頒布的「關於建立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經濟水域的政令」中聲稱其經濟水域在不能劃至200海里的海域劃至海洋的半分線,即中間線,這是我國不能接受的,在北黃
海,中國一側岸線長度為688公里,朝鮮一側僅為414公里,其比例為1∶0.6,且黃海沉積物大部分來源於中國大陸,按中間線法劃分顯然有失公平。 東 海 東海,總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它是中、日、韓三國陸地領土環繞的一個半封閉的海域。東海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韓國和日本都提出以等距離原則為根據提出對東海大陸架進行劃分,而我國堅持自然延伸原則和公平原則,雙方(三方)有極大分歧。按日本的無理要求,日本與中國有16萬平方公里、韓國與中國有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這其中以我國與日本的爭端最為激烈,日本故意忽視沖繩海溝單方面宣稱與我國是共大陸架國家,妄圖爭奪我大陸架。近年又因中國在東海的正常開采活動製造事端,進而提出在日中等距線兩側共同開發的方案,企圖使等距線劃分事實化。日本無理指責我國海洋科學考察船在該海域從事海洋科學考察活動為侵犯其管轄海域。此外,我國在東海作業的漁船、海洋科學考察船經常遭到日本海上自衛隊和海保廳艦機的無理騷擾、跟蹤和監視。 1895年日本趁甲午戰爭清政府敗局已定,在《馬關條約》簽訂前三個月竊取這些島嶼,劃歸沖繩縣管轄。1943年12月中、美、英發表的《開羅宣言》規定,日本將所竊取於中國的包括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在內的土地歸還中國。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就意味著日本將台灣、包括其附屬的釣魚諸島歸還
中國。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卻同美國簽訂了片面的《舊金山和約》,將釣魚諸島連同日本沖繩交由美國託管。對此,周恩來總理兼外長代表中國政府鄭重聲明,指出舊金山和約是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對日單獨和約,不僅不是全面的和約,而且完全不是真正的和約。中國政府認為是非法的,無效的,因而是絕對不能承認的。1971年6月17日,日美簽訂"歸還沖繩協定"時,這些島嶼也被劃入"歸還區域",交給日本。對此,我國外交部於1971年12月30日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日兩國政府公然把我釣魚諸島劃入"歸還領域",嚴正指出"這是對中國領土主權明目張膽的侵犯。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容忍。"美日兩國在『歸還』沖繩協定中,把我國釣魚島等島嶼列入『歸還區域』,完全是非法的,這絲毫不能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釣魚島等島嶼的領土主權"。其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歸還沖繩的施政權,對尖閣列島(即我釣魚島)的主權問題不發生任何影響"。 近年來,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製造事端,企圖將非法佔有的釣魚島變成其合法領土。 南 海 南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海,北瀕中國大陸和台灣,東臨菲律賓群島,南以連接西南婆羅洲到蘇門答臘的一條線為界,西南是從馬來西亞到馬泰邊界再到越南南端和越南南部沿岸。南海的總面積350萬平方公里。島嶼大都狹小, 其中最大者為東沙島,12平方公里,其他各島面積要小得多。西沙最大的永興島為1.85平方公里。南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漁業資源同時蘊藏著大量的油氣資源,因此被周邊國
家覬覦。我國在南海的傳統海疆線(既地圖上的不連續線),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我國於1946年11 月—12月從日本手中接管西沙和南沙群島時劃定的。1947 年我國內政部公布了南海諸島170多個島、礁、沙、灘的名稱。同年10月內政部還公布了「我國四至地點及其經緯度、我國與各鄰國之境界線之名稱與起迄地點」,同年12月內政部方域司繪制的南海諸島位置圖(1948年2 月出版)、西沙群島圖、中沙群島圖、南沙群島圖,在南海諸島的周圍明確標繪了斷續國界線。當時南海的周邊國家並未提出任何異議。但是隨著1982年《海洋法公約》的制定,國家管轄范圍內的海域明顯擴大,南沙的周圍鄰國紛紛覬覦南沙群島,悍然侵佔南海海域。截至目前為止,越南已佔據了約21個島礁,菲律賓佔了約8個, 馬來西亞佔了約3個,汶萊和印度尼西亞我國南海的島礁也都提出領土要求。 目前東南亞國家為了鞏固「既成事實」,進一步擴大它們在南海的海洋權益,千方百計地使南沙問題「國際化」。而某些國家竟然提出用「南極模式」來解決南海問題,甚至要求對南海進行國際共管。這都是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 二、我國海洋權益爭端的主要原因 1、 歷史原因:二戰後形成的波茨坦-雅爾塔體系是現今世界政治關系的基礎,也是東亞大多數國家領土及領海邊界的劃定依據。我國與周邊國家疆界的劃定也是以這個體系中的一系列公告作為法律依據的。根據波茨坦公告中國應當收回自1895年後所有被日本侵佔的領土。因此東海的台灣以及釣魚島群島,南海的西沙、南沙都是屬
於中國的領土。但是由於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出於封鎖,圍堵共產主義中國的需要,長期霸佔釣魚島,後轉讓給日本,埋下今日的東海爭端的伏筆。而後又鼓動東南亞國家敵視中國,促使其侵佔中國在南海的島礁。而日本則希望通過繼續佔領二戰時所掠取的中國領土-釣魚島來突破雅爾塔體系,擺脫戰敗國陰影。 2、 周邊國家對資源的覬覦:中國的近海大陸架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在能源短缺的今天必然會被周邊國家覬覦。而南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鳥糞石以及石油天然氣資源,同時是戰略要道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周邊國家借國際海洋法規的名義,瓜分我國大陸架以及經濟區,甚至公然島嶼也就不足為奇了。 3、 我國長期以來對海洋權益的漠視也是現階段與周邊國家海洋權益爭端白熱化的原因。由於我國是傳統的大陸國家,因此對海洋並不重視。由於不斷的國內政治斗爭,在我國宣布領海後並沒有有效的行使主權。因此,南海的諸多島嶼被東南亞國家偷偷佔領。而在改革開放後,為了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我國宣布對領海爭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沒有及時收回被侵佔的島嶼,也是產生現在的被動局面的原因之一。
③ 關於「簡述我國海洋中存在的爭端和糾紛,以及中國政府的政策和態度」的論文。。。叩求
與越南的領海島嶼爭端。南沙群島個島礁,北部灣領海及白龍尾島 1975年以後我南沙、西沙群島也被越方侵略挑釁,佔領我島嶼十多個,1975年9月,面對越軍的挑釁,中國在西沙擊沉南越軍艦"怒濤"號(650T)。一舉收復西沙島嶼, 70年代初,當時南越政權就以維護主權名義出兵佔領了我國南沙群島中的南威島等6個島礁,1975年南越政權垮台後,越南不僅迅速接管了南越政權控制的南沙島礁,還變本加厲地擴大軍事佔領,此前,越南曾多次聲明承認中國對南沙的主權,後來竟出爾反爾,引經據典地論證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是越南領土的一部分,1974,人民解放軍收復了西沙群島,1988年越南在赤瓜礁挑起武裝沖突,我軍被迫自衛還擊,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但目前越南仍佔有我南沙群島中的28個島礁(我國僅控制8個),是我國海洋鄰國中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越南還是唯一一個聲稱對我國整個南沙群島擁有主權的國家。在大陸架方面,越南採用自然延伸原則和200海里寬度來劃定其大陸架范圍,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侵入了我國傳統的海疆范圍,1980年,越南與原蘇聯簽訂了合作開發所謂「越南南方大陸架」的協議,在我國南沙海域開採油氣資源,在1986年以前,越南是石油進口國,石油產量只有6萬噸。自從80年代開始大量掠奪南海石油以來,91年石油產量超過450萬噸,目前石油產量已達700萬噸,使越南成為石油輸出國,石油工業已成為越南經濟支柱產業。今年又不顧我國政府的強烈反對,推出了南沙旅遊項目,公然侵犯我國的主權。 20世紀30年代,在越南的殖民當局曾偷偷侵佔南沙7個島礁,遭到中國政府的抗議。二次大戰結束後,當中國派兵收復日本佔領的南沙島嶼後,法國人一直沒提任何抗議,更沒有提及他們的主權要求。況且,法國人離開越南時,在所有兩國之間所達成的條約和協議中,均沒有任何文字說明法國將南沙移交越南(南越)。值得提起的是,當南越在50年代開始對南沙提出要求時,法國公開宣布,法國從未將南沙移交給越南,更何況法國只是在30年代曾一度佔領7個小島礁,而現在越南卻要「承襲」整個南沙近300個島礁和沙洲。至於北越,在50年代和60年代,北越政府官員在不同場合多次承認中國對南沙諸島享有領土主權。1956年6月15日,北越外交部副部長雍文謙在會見中國駐越南大使臨時代辦李志民時表示:「根據越南方面的資料,從歷史上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應屬中國領土。」當時在座的越南外交部亞洲司代司長藜祿也指出:「從歷史上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早在宋朝就已經屬於中國了。」1958年9月14日,北越總理範文同照會中國總理周恩來,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國承認和贊同中華人民共和國1958年9月4日重申享有南沙和西沙領土主權的聲明。越南教科書直到1974年仍承認中國擁有西沙、南沙群島主權。越南只是在1975年統一後才改變政策,宣稱其對西沙和南沙擁有主權。從國際法來看,北越推翻南越(北越至今沒承認南越政權的合法性)而統一越南,北越以前的文件在今天仍具法律效力。 2000年12月25日,中越兩國代表在北京正式簽署了《中越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劃界協定》,《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在北緯20度以北,中方劃部分海域歸越南;在北緯20度以南,越方讓一片海域給中國。按越南外長阮頤年提供的材料,最終中越各得北部灣面積的46.77%和53.23%。 白龍尾島是中國和越南之間的爭議海域北部灣上的一個小島。在越戰期間,中共把這個小島借給越南海軍所用。之後兩國簽訂協議,以這個島作為兩國的邊界。但根據兩國最新簽訂的協議,兩國邊界會東移往東經108度03分,而這個島亦會正式成為越南的領土。白龍尾島孤懸於北部灣中心,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北部灣上有兩個白龍尾,其中一個『租借』給越南的白龍尾(京族三島)在廣西,在自衛反擊戰後收回。(北部灣上的白龍尾島在)1955年時有200多人,其中只有3人身份不明,其餘全是當時海南的儋縣人……中間有個廟,廟里的鍾上鑄著漢字『同治三年』(1877年)。我們駐軍後越南表示理解……後中國從該島撤軍。1988年4月25日,越南外交部公布題為「黃沙、長沙群島和國際法」的文件為這段歷史作了注腳,「越南請中國幫助管理北部灣的白龍尾島,並於1957年收回」。有意思的是,島上廟宇奉祀的是天妃娘娘(即媽祖)和伏波將軍。伏波將軍恰是我國東漢出兵交趾(今越南北部)的馬援。中國外交部法律司海洋處相關官員明確指出:「白龍尾島確實屬於越南。」在7月1日中越《漁業合作協定》生效儀式時,中方漁船一律禁止進入距白龍尾島15海里范圍內的水域。中國海南省政府指示要各地做好棄船上岸的15000漁民的安置工作,因為他們失去了傳統的捕魚區,為什麼不是越南漁民棄船上岸?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實施海洋開發」戰略部署,實施《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促進我國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國家海洋局針對我國近海海域綜合調查程度和基本狀況認識度比較低的情況,提出開展「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 國家海洋局根據國務院賦予的「負責組織海洋基礎與綜合調查」「管理海洋環境的調查、監測、監視和評價,監督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組織各有關方面專家對近海調查立項工作進行了深入研究。經過一年半的調查研究,多次徵求有關部門和各地方政府的意見,反復修改,形成「近海調查」立項建議。2003年2月21日,國家海洋局組織有關部門的物理海洋學、海洋生物學、地質地球物理學、環境科學、海岸科學、信息技術等領域的17位院士、專家,對「立項建議」進行了論證。專家一致認為:開展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工作是「實施海洋開發」戰略、推進《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所急需的基礎工作,立意深遠,勢在必行;專項以發展海洋經濟為宗旨,立足為海洋開發管理服務,調查區域確定為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近海區域,主題明確、定位準確,並具備了實施條件。 「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立項建議經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參謀部和國土資源部審閱和會簽後,上報國務院。2003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簡稱「908專項」)。「908專項」確定了突出發展海洋經濟的主題,以及為國家決策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為海洋管理服務的宗旨。「908專項」將是我國海洋調查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是新世紀出現海洋開發熱潮的催化劑,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鋪路石。 在國務院批准立項後,國家海洋局立即開展專項的立項准備和專項總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在全面研究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組織專家開展多學科、多技術門類和多領域的調研,廣泛徵求有關部門和沿海地區的意見與建議,經過深入研究和專家研討,並邀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參與研究和審議,最終形成了《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總體實施方案》。 總體目標:本專項以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全面貫徹「實施海洋開發」戰略部署,積極推進《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掌握我國近海海洋環境狀況變化趨勢,滿足國家決策、經濟建設和海洋管理的需要。 通過本專項的實施和成果運用,能夠實現以下目標:掌握我國近海海洋環境和資源家底,以及海洋開發利用狀況、海洋生態環境的狀態與變化趨勢等;掌握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海洋提供的基本支撐和安全保證,明確海洋在糧食及能源和水資源安全保障、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和資源接續能力、國家生態安全保證、國家生物安全保障、沿海生命財產保障與生活質量改善等方面的潛在貢獻;掌握海洋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可提供的承載能力,包括資源承載能力、環境承載能力和生態承載能力,從而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規劃沿海地區城市化發展的規模與速度,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以及為國家海洋政策制定與實施提供海洋資源、環境和生態基礎狀況和動態變化基礎信息;為國家海洋管理決策和海洋開發決策提供一個基礎平台,促進決策與科學調查和評價之間的有機聯系;為國家建立「數字海洋」信息基礎框架和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動態監控系統,有效調整國家和地方的海洋利益關系,並保障國家始終掌握海洋家底變化情況;為強化海洋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完善沿海地區海洋管理和科技服務體系,提供基礎依據;為解決沿海地區城市化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特殊生境保護與利用、區域經濟建設等問題,提供決策支持。
④ 近期我國海洋領土糾紛不斷的原因
首先,應當進一步加強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宣示。菲律賓違反了中國與東盟各國關於南海問題達成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府間協議,中方首先應通過外交途徑來進行交涉,譴責這種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除了外交上的宣示以外,還要在軍事巡航、海洋漁業、石油勘探等方面加強我們的主權意識,積極進行宣示。
其次,進一步加快海洋立法,為南海爭議島礁確立法律地位。長期以來,中國的海洋權益保護存在大量空白。我們雖然有足夠的歷史依據和法理依據,但在國內立法方面卻一直有所欠缺。這導致了我們不能有效遏制侵犯中國海洋權益的各類行為,對許多突發事件難以應對。因此,加強和完善海島保護,通過法律程序向國際社會充分表明立場已經刻不容緩。
除此之外,我國應加快領海基線的確定,盡快研究並向聯合國提交自己的領海基線主張,加強對南海島嶼的管轄管理等,都是應對南海島嶼爭端的有效措施。
我國對黃岩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菲方不顧歷史事實,將無可爭辯的中國島礁單方面劃歸己方,本身就很難獲得聯合國的審核通過。如果菲方一意孤行,勢必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支持。不僅不能達到目的,相反更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令其陷入外交尷尬。菲律賓圖謀侵佔黃岩島的歷史
20世紀90年代前,菲律賓出版的地圖均未將黃岩島列入其領土;其間,菲政府雖將黃岩島劃入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但並未提出主權要求。
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專屬經濟區的法規頒布實施,菲政府以黃岩島位於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為理由,宣稱對該島擁有海洋管轄權,隨後改稱擁有主權。
1997年,菲律賓多次出動軍艦、軍機在黃岩島及附近海域對中國民間組織的無線電探險活動進行跟蹤、監視和干擾。
1997年4月30日,菲兩位眾議員搭乘海軍艦艇登上黃岩島,並在島上豎旗立碑,對中國漁民進行攔堵和恫嚇。
1998年1月起,中國海南省四艘漁船在兩個月內,相繼在黃岩島海域被菲海軍攔截,51位漁民遭「非法入境」指控,被菲拘押近半年。
1999年5月23日,中國一艘漁船在黃岩島遭菲軍艦追擊並被撞沉,致11名漁民落水。據報道,菲海軍曾使用機槍掃射。中國外交部就此向菲提出嚴正抗議和交涉。
1999年6月,菲教育部在新版地圖中,將黃岩島連同整個南沙群島列入其版圖。
1999年8月,菲政府將「南沙群島是菲領土」列為修憲內容。
1999年11月3日,菲海軍一艘艦艇在黃岩島巡邏時故意「擱淺」,中方曾多次交涉,但菲方拒不將艦艇拖走。
2000年,菲海軍在黃岩島海域開槍射殺一名中國漁船船長。
目前,黃岩島為中國實際控制。
⑤ 近年我國同一些國家存在的領土和海洋權益爭議該如何應對
在涉及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原則問題上,我國政府捍衛國家利益的決心和意志是堅定的,同時也秉承和平共贏理念,推進合作與對話,為最終解決爭議創造條件。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通過和平談判先後與14個鄰國中的12個劃定並勘定了邊界。而在陸地邊界問題得到較好解決的同時,近年中國周邊海上形勢發展引起各方關注。
由於爭議海域的主權和能源問題,我國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有日漸激烈的趨勢。在我領海及附近海域,美日及其他周邊國家不斷增強軍事力量,不時地進行小規模的軍事行動或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這一切無疑都對我海洋主權構成了嚴峻挑戰。為了更好的開發和利用海洋,為了不讓祖先留下的藍色國土在我們手中喪失,我們有必要從法律的途徑來尋求解決的方式。
我國與周邊國家海洋權益爭端現狀:
1、黃海,總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應劃歸中國管轄的有25萬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劃界問題上,韓國主張等距線為界。如果按此劃分,他們可以多劃18萬平方公里,因此中國與朝鮮和韓國存在著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區。韓國2004年開始在遠離朝鮮半島西部海岸大陸架勘探石油,勘探地點越過兩國等距線50千米。可以看出韓國在與中國爭奪海洋資源咄咄逼人的態勢。在大陸架劃分問題上,韓國採取的是實用主義的態度,它在處理與日本的海底底土時主張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而在處理與中國的海底底土問題時就「忘記」了這一原則。韓國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中國大陸邊緣自然延伸的大陸架延伸到距朝鮮半島較近的地方,以大陸自然延伸原則劃分大陸架對其不利。
2、東海,總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它是中、日、韓三國陸地領土環繞的一個半封閉的海域。東海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韓國和日本都提出以等距離原則為根據提出對東海大陸架進行劃分,而我國堅持自然延伸原則和公平原則,雙方(三方)有極大分歧。按日本的無理要求,日本與中國有16萬平方公里、韓國與中國有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這其中以我國與日本的爭端最為激烈,日本故意忽視沖繩海溝單方面宣稱與我國是共大陸架國家,妄圖爭奪我大陸架。近年又因中國在東海的正常開采活動製造事端,進而提出在日中等距線兩側共同開發的方案,企圖使等距線劃分事實化。日本無理指責我國海洋科學考察船在該海域從事海洋科學考察活動為侵犯其管轄海域。此外,我國在東海作業的漁船、海洋科學考察船經常遭到日本海上自衛隊和海保廳艦機的無理騷擾、跟蹤和監視。2001年12月,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艦船明目張膽地在我國專屬經濟區內使用武力擊沉一艘不明國籍船舶,並且公然侵佔釣魚島,企圖以釣魚島為劃分兩國東海大陸架的依據。1895年日本趁甲午戰爭清政府敗局已定,在《馬關條約》簽訂前三個月竊取這些島嶼,劃歸沖繩縣管轄。1943年12月中、美、英發表的《開羅宣言》規定,日本將所竊取於中國的包括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在內的土地歸還中國。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就意味著日本將台灣、包括其附屬的釣魚諸島歸還中國。但,日本卻同美國簽訂了片面的《舊金山和約》,將釣魚諸島連同日本沖繩交由美國託管。日美簽訂"歸還沖繩協定"時,這些島嶼也被劃入"歸還區域",交給日本。對此,我國外交部於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日兩國政府公然把我釣魚諸島劃入"歸還領域",嚴正指出"這是對中國領土主權明目張膽的侵犯。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容忍。""美日兩國在『歸還』沖繩協定中,把我國釣魚島等島嶼列入『歸還區域』,完全是非法的,這絲毫不能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釣魚島等島嶼的領土主權"。其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歸還沖繩的施政權,對尖閣列島(即我釣魚島)的主權問題不發生任何影響"。 近年來,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製造事端,企圖將非法佔有的釣魚島變成其合法領土。
3、南海,南海是中國海域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海,渤海、黃海、東海加在一起還不如南海大。南海面積近360萬平方公里。世界上面積超過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只有3個,南海排在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之後,是世界第三大海。所謂南海問題,指的是南海周邊的6國7方,即中國大陸和台灣、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和菲律賓,在南海島礁歸屬和海域劃分上存在分歧和爭端。爭議最激烈、最集中的焦點在南沙群島。在南沙,除了美濟礁,南海艦隊的南沙守備部隊還駐守著渚碧礁、南薰礁、永暑礁、赤瓜礁、東門礁和華陽礁,這是中國最南端的一支戍邊部隊。另外,中國台灣的武裝部隊據守著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太平島。南沙守備部隊政委、海軍大校盧永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南沙群島總共有230多個島嶼、沙洲和礁灘,面積比較大、在漲潮時仍能露出水面的有11個島和5個沙洲,但這些條件比較好的地方都不在中國大陸的實際控制下,除了太平島,其他都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侵佔了。
我國與日本之間的海洋權益爭端解決機制:
1、事關主權問題必須堅定立場,可以與日本協商解決,但是主權問題不能交由國際組織解決,例如釣魚島問題。我國應對釣魚島必須做出主權宣示行為,並且需要有效佔領。同時不放棄用外交手段解決東海爭端。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無論是發現,還是先佔都由中國完成。而日本是在1895年甲午戰爭後才佔領釣魚島的。二戰後美軍從日本接受釣魚島,在70年代轉交給日本。釣魚島是個牽扯到台灣海峽兩岸和日美兩國的問題,戰後演變成今天這個局面,「始作俑者」就是美國。1972年5月之後,美國把問題留給中國、日本去爭,美國則隔岸觀火,伺機繼續操弄東北亞的國際政治。因此,中國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仍須小心美國會不會有什麼直接或間接的干預動作。
2、對東海大陸架劃分,我國積極先作好海底調查采樣活動,取得有力證據後再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進行申報。由於1997年聯合國設置了審查沿海國家大陸架的「大陸架界線委員會」,而申請的期限是2009年5月,因此現在日本是「與各國競爭,與時間競賽」。與日本不同,我國自70年代起海洋調查活動就很有目標性,在資料方面應該有優勢。如果雙方協議同意由國際法院進行劃界仲裁,我國應當主張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
3、不承認日本對沖鳥島的佔有,並且積極組織強制仲裁,根據《聯合國海洋法條約》相關規定,沖之鳥不具備人類居住的條件,日本在沖之鳥礁盤圍海造島是與海洋法相違背的。
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爭端解決機制:
目前,我國在南海面臨的矛盾和挑戰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我海洋發展戰略與南海主權爭議久未解決之間的矛盾;二是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與有關國家擱置中國、排斥中國開發之間的矛盾;三是我把南海問題留待未來解決的期待與各有關國家相繼爭奪資源、時不我待之間的矛盾。所以,解決南海問題首先是要強化主權觀念和主權行為,並加強有關立法。「主權屬我」應作為「共同開發」的前提條件。沒有「主權屬我」的前提,就很難「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目標也無法真正實現。其次是加快我國領海基線勘定。這對我與其他國家的交涉以及增加談判桌上討價還價的籌碼至關重要。同時,中國的領域區域都要定位坐標,並盡快向聯合國提交自己的領海基線主張。第三是加強爭議地區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控制,整合各種海上資源和力量,統一領導和指揮,建立健全應急與應戰一體化的海上綜合安全保障機制。第四,海洋軍事力量是大國海洋政治博弈的重要籌碼,所以我們還必須不斷加強海軍現代化建設。
中國不僅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國土,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蔚藍國土和海岸線。在21世紀一個波及全球的海洋經濟時代來臨之際,我們不能再漠視周邊國家對我國海洋權益的侵犯。必須針對不同情況找到合理、有效的解決機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本屬於我們自己的資源。在解決爭端的過程中我國首先應該加強海防,因為有實力才有談判,國家的利益只能靠實力獲得。沒有強大的海軍,周邊國家未必願意讓出已經侵佔到手的海洋權益。其次,我國在處理爭端時應當唯國家利益是問,以合作為主,適當強硬。因為國家之間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我國雖然需要一個安定的國際環境進行改革,但是不能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將海洋權益拱手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