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買指標房要注意什麼
你要了解預購房產是否有房產證,是否能過戶;
房產是否存在抵押登記、查封等情況;
了解房產的土地劃撥性質;
約定土地出讓金、契稅等誰承擔;
合同應當約定較高的違約金,賣方出現違約時,至少能讓對方承擔一定的違約責任。
(1)指標房買賣糾紛擴展閱讀:
指標房是底於普通房價,且高於建安價的房屋價格,通常是通過買房人排隊獲取號碼,並獲得指定房源以低價買房的方式。
指標房憑借價格優勢,成為不少購房者追逐的對象,然而其背後也暗藏著諸多風險。
㈡ 房屋買賣糾紛。
解決購房過程中發生的房產糾紛,可以通過協商、調解、仲裁、行政和訴訟等辦法加以解決。(1)協商解決。協商解決是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以解決問題。(2)調解解決。調解,是指購房糾紛的買賣雙方,在不能通過相互協商解決糾紛時,根據一方當事人的申請,在房地產管理部門、消費者協會或其他組織部門的主持下,通過說服教育,促使雙方當事人根據有關商品房銷售的法規和政策的規定,相互諒解,達成和解協議,使購房糾紛及時得到解決的一種方式。(3)仲裁解決。仲裁又稱公斷,是指買賣雙方在爭議發生之前或爭議發生後達成協議,自願將爭議交給仲裁機關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地方性行政規章、規定做出對各方均具有約束力的裁決。(4)行政解決。購房糾紛的行政解決,是指經商品房所在地的房地產管理機關等部門調解無效或達成協議後,當事人又反悔的糾紛,或者是購房糾紛當事人直接到行政部門投訴,由該行政管理部門對其糾紛進行處理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5)訴訟解決。購房糾紛的訴訟解決,是人民法院在糾紛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共同參加下,解決購房糾紛的一種方式。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或者調解解決合同爭議。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應當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拒不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㈢ 購買指標房存在哪些風險,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由於集資房建設單位的土地使用權大多是通過無償劃撥取得,並未計入房價,單位職工購買這種廉價住房屬於員工福利,且無完全產權。因此,單位集資房的出售范圍僅限於該單位職工,不包括單位以外人士,不得向單位以外人士出售,除非他們已辦理建設用地有償使用手續,擁有《建設用地批准書》和《商品房預售許可證》。
此外,因建房政策本身的特殊性和地方規章條例的限制,職工從出賣房屋到取得產權一般要經過一段過渡時期,有的長達數年。還有一些建房的單位往往與購房職工作出限制性約定,要求不得轉賣、轉讓、出租集資房。
所以,購房者須留意,集資房與普通商品房有一定的差別,不要貪圖便宜而忽視將來的風險。
法律專業人士提醒,購買指標首先要查清房產性質。例如經濟適用房,根據《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的規定,經濟適用房在5年內不得上市。而購房指標轉讓很明顯違背了法律的這一強行性規定,最終將導致合同無效。
注意事項:草擬合同要詳細 權利義務要明確
「在簽訂合同時要使用詳細版本,對雙方權利義務進行明確,特別是違約責任要寫得詳盡。」購買前一定要看該單位是否明確禁止外部人員購買,或者轉讓只限於內部人員之間進行,防止交易後和建房單位陷入無休止的糾紛,因為住房後這樣的樓盤物業一般受該單位管理。
「購買別人轉讓的單位集資房,由於未辦理房屋所有權證書,不能完成法律意義上的過戶,所以不能取得物權,若因房價上漲對方反悔,極易造成糾紛。」同時,由於未取得法定物權憑證,不能抵押,物權法上規定的相關權利受到極大限制,「建議簽訂合同的時候相關條款必須嚴謹且必須有違約責任,加大對方違約成本。」
對於購買別人轉讓的經濟適用房或者經濟適用房購房資格,不建議購買。因現在政府房管部門對該事項審查相當嚴格,若申請資料造假會被追究法律責任,同時取消購房資格。若在購買該種房屋後,過戶需繳納相當數量的土地出讓金以及配套的費用,且要在法律規定的冷凍期後才能過戶,風險相當大。
此外,購房屬於重大投資,要慎重,要充分了解房屋的性質、結構,是否涉及訴訟、抵押等,不僅要現場查看,還要到房屋管理部門查詢相關信息。同時,要區別「訂金」和「定金」。
㈣ 房子買賣糾紛問題
房子糾紛問題,
目前來說很難辦,
就看你有沒有足夠的證據,
只能法院起訴,打官司了。
㈤ 商品房買賣常見糾紛處理
商品房買賣常見糾紛處理
內容提要
未取得預售許可證所簽訂的商品房認購協議的效力探討
(一)一起案例
1.案件事實
2.原告訴請及理由和被告的辯駁理由
3.一審的認定
4.二審的認定
未取得預售許可證所簽訂的商品房認購協議的效力探討
(二)相關問題探討
1.哪個法院的認定是正確的?
2.對合同法52條第(5)項應如何理解?
(1)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范圍
(2)強制性規定的范圍及識別
如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39條和45條
3.對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司法解釋第四條應如何理解?
(1)適用的前提是否必須是取得預售許可證?
(2)認購協議與商品房預售合同是什麼關系?
(3)相對於定金合同的主合同是哪個合同?
4.法律實務中如何對疑難法條進行理解並說服法官?
(1)權威機關的解釋或說明(如上述司法解釋的第4條)
(2)體系解釋、邏輯解釋(同上及物權法的第74條)
(3)立法背景和目的(物權法的74條)
(4)社會效應(先交物業費後交房)
買受人能否以貸款政策變化是不可抗力為由主張解除商品房買賣合同的問題探討
(一)一起案例
1.案件事實
2.原告訴請及理由和被告的辯駁理由
3.一審的認定
4.二審的認定
(二)相關問題探討
1.一審認定存在的問題(合同法41條和125條)
2.二審認定存在的問題(可預見、格式條款的效力認定)
3.合同法第39條中「採取合理的方式」的界定
4.對合同法第40條的理解
5.合同法第39條和40條的邏輯沖突及對司法解釋第10條的理解
㈥ 二手房買賣糾紛如何處理
二手房買賣糾紛如何處理:
一、與賣家協商解決
任何糾紛解決的首選方法都是協商,因為協商不需要走太過正式的法律程序,耗費時間短,雖然也存在著難以達成一致意見等缺陷,但在有些情況下反而是比較有效的方法。所以當糾紛發生,購房者開始還是應該選擇與賣家面對面協商,擺出有關的事實依據,並提出和解的要求。如果能夠協商一致,那就將會是圓滿的解決辦法。
二、向消費者協會投訴
如果協商不成,並且房屋買賣的爭議或者分歧比較大,購房者可以向房屋所在地的消費者協會投訴,並提交詳細的文字材料和證明材料。雖說消費者協會的影響力可能不足以為你討回公道,但是畢竟賣家會因此受到調查,產生一定的困擾,有些賣家並不希望如此,自然就會選擇和平解決了。
三、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
如果你購房的時候涉及到了中介費、合同約定外的其他收費和物業費等費用,那你就可以向有關的物價行政管理部門投訴。如果遇見了合同欺詐等糾紛,你就可以向有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如果遇見各類建築安裝、市政、公用等建設工程在建期內發生的工程質量問題,你可以根據建設部《建設工程質量投訴處理暫行規定》向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投訴。
四、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合同雙方在合同中或者事後達成了仲裁協議的,可以向約定的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房地產糾紛交付仲裁的前提是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否則仲裁機構無權受理。交由仲裁機構處理不僅方便快捷,而且仲裁機構和仲裁庭的成員都是由當事人雙方自行選定的,也有利於減少糾紛雙方的對立情緒。
五、向有關人民法院起訴
向有關人民法院起訴是最後的手段,如果之前的方法起不到效果,只能採取訴訟的方式,即使訴訟相對來說比較復雜並且耗時耗力,但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就需要拿起法律武器。但是要記住訴訟講求證據,所以購房者一定要注意收集證據,比如房屋買賣合同等。
㈦ 房屋買賣糾紛,對方不給過戶,法院已經判決我勝訴並要求強制執行。
欠的錢你不必提。申請強制執行就行了。那7000咱也不給了。房子咱還要,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