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醫療糾紛經調解並司法確認解決後還可以起訴法院嗎
患者與醫院發生醫療糾紛後,經調解的是否還可以起訴至法院?
患者與醫院發生醫療糾紛後,經調解的是否還可以起訴至法院?
患者與醫院協商解決發生醫療糾紛後,醫患雙方進行溝通,雙方達成共識後,簽訂調解協議書,以此種方式解決醫療糾紛,通常稱之為「私了」。由於醫患雙方醫療糾紛本質上是平等的醫患主體雙方的民事爭議,依據民法自治原則,醫患雙方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
我一個叔叔之前在工作時受傷,送到醫院治療後發生糾紛,後來經過調解,糾紛得以解決,事後還可以起訴到法院嗎?
經調解解決的醫療糾紛還可以起訴法院。對於行政調解協議,當事人可依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五十四條再提出異議,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法院撤銷協議或認定協議無效。
發生醫療爭議,醫患雙方可以通過四種途徑解決:
1、醫患雙方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自行協商處理,並製作協議書,達成一致協調解決;
2、雙方可以共同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鑒定申請,委託醫學會按照《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根據鑒定結論解決;
3、通過當地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第三方調解機構進行協調解決;
4、是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司法途徑進行解決。當事人既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申請,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衛生行政部門不再受理醫療糾紛,衛生行政部門已經受理的,應當終止處理。
徐永平律師解析:
醫療糾紛調解後有異議應該怎麼解決?
第一,當發生醫療事故或者發生可能是醫療事故的醫療糾紛後,醫院應當立即進行調查、處理,並向當地衛生行 處長部門報告,這是醫療機構的法定義務。
第二,當發生醫療事故或可能是醫療事故的醫療糾紛時,病人及其家屬可以以向醫療單位提出查處要求,這是病人的法定權利。
《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九條規定:對於醫療單位發生的醫療事故或事件,「病員及其屬可以向醫療單位提出查處要求」。如果醫院方面不積極對事件進行調查處理,並且隱瞞和掩蓋真實真相,既不解釋病人及其家屬提出問題,也不提出解決方案和提出書面處理意見的話,病人及其家屬可以提請當地衛生行政部門處理。
醫療糾紛經過行政調解後是否還可以起訴至法院?
衛生局主持的調解屬於行政調解,對該調解達成的協議當事人應當履行,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但是沒有強制執行力。只有人民法院或仲裁委員會主持的調解才具有強制執行力。
對於行政調解協議,當事人可依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五十四條再提出異議,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法院撤銷協議或認定協議無效。
『貳』 醫療糾紛調解與司法訴訟怎麼結合
一、醫療糾紛如何調解?
醫療糾紛大多數都會先進行訴前調解,患方在咨詢完專業的醫療律師或者專科醫生後,認為醫院確實存在過錯的,可以把醫院的醫療行為及其過錯寫成書面材料,並附上索賠要求與醫院進行交涉。如果患方不會書寫,可以咨詢律師或者委託律師代為書寫。並可以讓律師代為或協助自己與醫院進行交涉。
醫院願意聽取患者意見的,患者可與醫院約定見面溝通的時間,與醫院主管人員當面交涉,醫院承認有錯的,再與醫院協商具體賠償事宜,協商成功的,簽訂《賠償協議》。如果醫院不承認有過錯、或就賠償問題無法達成一致的,患者應盡早起訴。
三、醫療糾紛如何訴訟?
起訴時,對於比較有把握的,可以直接測算出索賠數額,起訴時全額起訴;對於沒有多大把握或者對醫院的過錯程度無法確切把握的,可以先行部分起訴,待鑒定結論作出後再變更訴訟請求。如果醫院訴前拒絕提供病歷,立案後患方可向法院提交《調取證據申請書》,申請法院調取全套病歷。對於院方不申請鑒定的,患方可以對院方的違法違規診療行為申請進行司法鑒定。鑒定結論出來後,患方可以變更賠償數額。
『叄』 大家法院怎麼調解醫療糾紛是怎樣的
一、審理前的准備1、起訴狀、答辯狀的傳送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受理醫療糾紛案件、立案之日起的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醫療機構,被告醫療機構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或者答辯意見。醫療機構提出答辯狀、或者答辯意見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答辯意見副本發送給患者及其家屬。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2、法院的告知、調查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已經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醫療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法官做出的合議庭,其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並且可以在開庭時,由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提出迴避的事由。如果患者及其家屬接到相關的文書材料的,應當及時了解訴訟程序和訴訟權利、義務,這些基本的訴訟知識對於患者及其家屬是很重要的,在庭審過程中會遇到相關的權利義務的規定,如果患者及其家屬對於相關的規定不明確的,可以向你的代理律師詢問情況。避免在法庭上「說錯話」,「搞錯程序」。人民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件,在開庭三日前會書面或者口頭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開庭審理的,應當在法院門口的公告欄中公告醫療糾紛當事人的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等等。為公開開庭審理醫療糾紛案件准備條件。在法庭庭審開始前,審判人員就開始審核訴訟材料,調查收集必要的證據。包括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各項申請、調取的訴訟證據材料。因此,如果在這個時候患者及其家屬仍然沒有取得相關證據資料的,就應當及時向法官提出證據保全、證據調取的申請。由法官通過法律途徑取得相關的證據和資料。如果人民法院派出人員進行調查時,應當向知道醫療糾紛情況的被調查人、或者本案的「關鍵證人」出示證件。調查筆錄經被調查人校閱後,由被調查人、調查人簽名或者蓋章。為了保障人民法庭收集證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有時人民法院在必要時還可以委託外地人民法院進行調查。委託外地法院調查時,會提出明確的調查項目和要求。受委託人民法院收到委託書後,會在三十日內完成調查。因此,從法律的設定上就可以看出在訴訟開始前,主審法官就已經明確調查情況,在心中已經有了對於本案的一個大體的印象。其實,有一些醫療糾紛案件如果損害事實比較清楚的,庭審的主要目的就是審核證據了。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有相關的證據證明的,就可以認定損害的結果,案件的審判就可以做出了,所以,在這里還是要再次強調證據的重要性。3、共同訴訟人按照訴訟法的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也就是說,如果死者的家屬、患者的家屬有很多的,並且每一個家屬都是有「原告資格」的都應當參加到訴訟中來,如果其中有的原告不能夠參加到訴訟中來的,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庭審。如果確實由於其他原因不能夠參加庭審、或者不願意參加到庭審中來的,按照法律的規定,應當通過授權委託書的形式,將本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委託其他原告行使。如果確實不願意參加訴訟的,可以聲明放棄其權利,判決結果對其也沒有法律效力。
『肆』 醫療糾紛調解或起訴的程序
一、患者與醫院協商解決發生醫療糾紛後,醫患雙方進行溝通,雙方達成共識後,簽訂調解協議書,以此種方式解決醫療糾紛,通常稱之為「私了」。由於醫患雙方醫療糾紛本質上是平等的醫患主體雙方的民事爭議,依據民法自治原則,醫患雙方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需要注意的是,和解必須建立在雙方當事人完全自願的基礎之上,任何一方或第三方均不得強迫另一方接受協商解決方式,同時,和解必須堅持合法性原則,即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達成的協議將歸於無效。二、衛生行政部門調解解決衛生行政部門作為第三方參與到醫患調解中,實踐中,衛生行政部門作為行政機關以及行業主管機關,其所具有的權威性對醫療糾紛的調解具有重要作用,許多醫療糾紛都通過調解獲得解決 。 三、訴訟調解解決 醫療糾紛進入訴訟程序後,由法院組織進行、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自願同意的調解。
『伍』 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的方式
1、人民調解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是指雙方當事人共同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由後者主持調解達成協議。這種調解程序規范,達成的協議如果沒有法定撤銷事由,就成為合法協議,並且不收取任何費用。
衛生部等三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各地設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免費為市民調解醫療糾紛。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受理本轄區內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的醫療糾紛。受理范圍包括患者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就檢查、診療、護理等過程中發生的行為、造成的後果及原因、責任、賠償等問題,在認識上產生分歧而引起的糾紛。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醫療糾紛不收費。委員會由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和較高調解技能、熱心調解事業的離退休醫學專家、法官、檢察官、警官,以及律師、公證員、法律工作者組成。
2、行政調解
行政調解是指衛生行政部門對於醫療糾紛的調解。就我國的情況而言,衛生行政機關在醫療糾紛調解中占據著核心地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此作了專門規定:衛生行政機關調解的范圍是當事人之間關於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爭議;調解是可選擇的並且不具有強制力,其履行取決於當事人的意願。實踐中,衛生行政部門作為行政機關以及行業主管機關,其所具有的權威性對醫療糾紛的調解具有重要作用,許多醫療糾紛都通過調解獲得解決。
3、訴訟調解
訴訟調解也稱司法調解,是指醫療糾紛進入訴訟程序後,由法院組織進行、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自願同意的調解。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進行調解。所謂自願,一是從程序意義上講,雙方當事人自願以調解的方式解決爭議;二是從實體意義上講,調解協議的內容必須是雙方當事人意願。這是調解不同於判決的一個重要特點。以調解的方式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一種訴訟權利,人民法院有權在當事人自願的前提下主持調解,無權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調解協議必須是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自願協商的結果。也就是說,調解協議的內容是雙方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
『陸』 院方如何對待醫療糾紛調解
首先,作為院方的主治醫生應當在病患提出醫療事故賠償請求時,積極應對,對內病患醫容治情況的相關病案等進行會談,確定是否構成醫療事故及責任比例;
1、如果認為構成醫療事故,請慎重對待,積極與患者協商,在責任比例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
1)如果對賠償金額爭議較大,且走鑒定程序對院方較有利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先鑒定,再行支付相關賠償。
2、如果認為賠償金額患者能夠接受,那麼可以達成賠償協議。
2、如果認為不是醫療事故,則向患者解釋,並作相關記錄。
1)患者接受,則爭議解決。
2)患者不接受,可以申請醫療事故鑒定,根據醫療事故鑒定結果解決糾紛。
『柒』 怎樣協商處理醫療糾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版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權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