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責任形態類型

侵權責任形態類型

發布時間:2021-03-24 12:40:23

『壹』 校園侵權行為責任承擔形態的界定

校園侵權雖然發生在校園里,但是其等同於社會上的侵權行為,十分嚴重,因此我國專門為此設立了法律條款來約束,對侵權行為所要承擔的責任作出了詳細的規定,接下來由的小編為您具體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校園侵權行為的責任形態的界定
1、直接的責任形態和間接的責任形態。
這是侵權責任的最基本的責任形態。這種判斷的標准主要是責任是有行為人自己承擔,還是有與其有特定關系的相關責任人或與某種物件有管領關系的人來承擔,如果是前者就是直接的責任形態,如果是後者就是間接的責任形態。
2、單方的責任形態和多方的責任形態
這種判斷的標准主要看侵權責任是有侵權關系中的一方主體還是有雙方的主體來承擔,如果是前者就是單方責任形態,如果是後者就是多方責任心態。
3、單獨責任形態和共同責任形態
這種類型的判斷標準是從加害這一方來考慮的,如果侵權責任是由加害者的一個人單獨來承擔就是單獨責任形態類型,如果是多個加害人,那麼侵權責任也會由一個承擔向多人共同承擔變化,這種後者的承擔類型就是共同責任形態。
二、校園侵權行為導致未成年學生損害的學校責任
1、過錯推定責任。《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2、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3、補充責任。《侵權責任法》第四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三、成年學生的權益受損害的侵權責任
1、對於因學校的教育設施及其管理存在缺陷,導致學生的生命、健康受到損害的情況,學校在承擔侵害責任方面,應按照《民法通則》及《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處理。所以如果學生沒有過錯的,由學校承擔單方直接責任。
2、對於大學生之間在學校發生侵權行為的,按照一般的侵權來處理。依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行為人致人損害時年滿18周歲的,應當由本人承擔民事責任;沒有經濟收入的,由撫養人墊付,墊付有困難的,也可以判決或者調解延期給付。」
3、學生在實習或實踐活動受到傷害,在一些有相關規定的省份,可比照勞動法的規定按照工傷來賠償,在沒有相關規定的地方,可按照《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要求賠償。
4、大學生因為不遵守學校紀律或相關規章的規定的,而給自己帶來的損害,學校方面不承擔任何民事責任,而是由學生本人承擔一切造成的後果,當然如果學校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補償則另當別論。
由上可見,國家十分重視被侵權人的利益,對於責任的承擔分類規劃越詳細,說明校園侵權行為的嚴重性,而熟知以上法律知識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採取防範措施,如果您遭遇類似情況,心有困惑,請務必咨詢網站的在線律師,他們將為您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
學校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學校侵權行為有哪些
老師體罰學生怎麼處理

『貳』 侵權責任的特徵有哪些

侵權責任的特徵有哪些?
一、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因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民事義務有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法定義務是通過法律的強制性規范、禁止性規范設定的義務。這種義務對於每個自然人、法人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違反此種義務,即構成侵權行為責任。而約定義務則是特定當事人之間設定的某種義務,違反約定義務,構成違約責任。 侵權責任形態關注的是侵權行為的後果。侵權責任形態所關注的不是行為的表現,而是行為的結果,即侵權行為發生並按照侵權責任構成要求符合構成要件之後,所應當由應當承擔責任的當事人承擔行為的後果。它與侵權行為類型不同,侵權行為類型研究的是行為本身;而侵權責任形態研究的是侵權行為的後果,是侵權行為的法律後果由誰承擔。同時,它也與侵權責任構成不同。侵權責任構成研究的是依據什麼樣的准則,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構成侵權責任;而侵權責任則是責任構成之後責任由誰承擔的問題。
二、侵權責任以侵權行為為前體要件。 侵權責任產生的基礎是侵權行為,沒有侵權行為則不存在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侵權責任正是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侵權責任形態表現的是侵權行為後果由侵權法律關系當事人承擔的不同形式。侵權行為後果的具體表現形式,即損害賠償、停止侵害、賠禮道歉等責任本身的形式。
三、侵權責任的承擔是經過法律所確認的。侵權責任的行為人或責任人除了要承擔賠償損失、返還財產等財產責任外,在很多情況下,還可能同時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理道歉等非財產形式的責任。
四、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侵害他人財產或對他人人身造成損害,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侵權行為的類型主要包括:
①侵害人身的侵權行為。
②侵害人格利益的侵權行為。
③侵害身份權的侵權行為。
④侵害財產權的侵權行為。
⑤侵害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

『叄』 公平責任作為一種侵權責任形態,應當包括哪些基本規則

二、公平責任的適用條件
1、一方必須有致人損害的行為或者是受益人。因為有致人損害的行為,才有可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如果一方是受益人,那麼,分擔損失就是受益的代價。
2、有實際發生的較嚴重的損害。損害包括財產損失和人身損害,這種損害必須達到嚴重程度,才可以適用公平責任救濟。如何確定損害程度是否嚴重,並無統一的標准,由法官在個案中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判斷。如果只是較小的損失,則不需要通過法律救濟,而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失,這並不違背公平理念。
3、受害人的損失(損害)與行為人的行為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的存在,是行為人分擔損失的正當性基礎。當然,這種行為不一定是造成損失的唯一原因,損失也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4、雙方當事人都沒有過錯,並且案件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具體適用時要注意公平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的區別。公平責任原則只有在雙方當事人均無過錯的情況下才能適用,雙方當事人都應當舉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法院應當對此予以認定。

『肆』 多人侵權的幾種形式

先從我院日前審理的一起民事侵權案件談起,僱主張某雇請小工錢某乘坐楊某的貨車去裝卸紅麻,途中發生交通事故,錢某受傷致二級傷殘,交警部門認定楊某負主責。錢某以僱主張某和交通事故侵權人楊某為被告訴請判令賠償。原一審是這樣處理的,判僱主承擔百分之四十的責任,判交通事故侵權人承擔百分之四十的責任(因交通事故侵權人自願接受該意見且主動履行,該部分以調解方式解決),雇員自己承擔百分之二十的責任。判決生效後,僱主張某申請抗訴,市檢察院提請抗訴,市中院裁定再審並提審,審的結果是發回重審,我院又另行組成合議庭再次審理,這時,錢某不再向楊某主張權利,只向張某主張權利。在如何處理上,合議庭的意見與審委會的意見相左。一個案件歷經一、二審法院三次審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源何在?這個案件涉及二人以上多人侵權,只有弄清責任形態,才能正確處理。那麼,二人以上多人侵權究竟有哪些責任形態呢?根據侵權法理論和法律規定,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規定,多人侵權有四種責任形態,即連帶責任、按份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和補充責任四種形態。
一、四種責任形態的概念與特徵
(一)、連帶侵權責任
連帶侵權責任,是指受害人有權向共同侵權人或共同危險行為人或其他共同加害人中的任何一個人或數個人請求賠償全部損失,而任何一個共同侵權人或共同危險行為人或其他共同加害人都有義務向受害人負全部的賠償責任;共同加害人中的一人或數人己全部賠償了受害人的損失,則免除其他共同加害人向受害人應負的賠償責任。其主要特徵有:一是各個侵權人之間主觀上有共同過錯,包括共同故意和共同過失;二是各個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具有整體性、不可分割性,即為共一個行為,即便是表面上的數個行為,也是直接給合成同一個行為,發生同一損害後果;三是外在責任的整體性;四是共同加害人之間有潛在的內部責任份額關系,依據這種關系,共同加害人之間存在內部求償權。
根據《解釋》的規定,適用連帶責任有如下幾種情形:一是共同侵權,即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行為人之間負連帶責任;二是共同危險行為,即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負連帶責任,但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這里是因果關系舉證責任倒置,不是過錯舉證責任倒置);三是雇傭人致人損害的,如果雇員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雇員與僱主向受害人負連帶責任,這是新規定,突破了傳統的民法理論;四是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五是幫工緻人損害的,如果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工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六是人工構築物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損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連帶責任。除此之外,還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適用連帶責任要注意三點,一是把握其法律特徵;二是要有法律明確規定;三是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
人民法院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後果告知賠償權利人,並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這又是新規定,與連帶責任原理不符,但我們必須遵照執行。
(二)按份責任。是指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相對應,可在對比中把握其法律特徵,此處不再贅述。這里有兩個難點,一是原因力比例的衡量;二是這里的間接給合與共同侵權中的直接結合在司法實務中如何區分?不易把握,似要進一步明確。
(三)不真正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數個行為人對一個受害人實施加害行為,或者不同的行為人基於不同的行為致使受害人的權利受到損害,各個行為人產生同一內容的侵權責任,各負全部賠償責任,並因行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體責任人的責任歸於消滅的侵權責任形態。
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特徵:第一,數個行為人基於不同的行為造成一個損害。例如上述案例中,楊某基於交通事故侵權行為致使錢某受損害,而僱主張某因與錢某之存在僱傭關系,錢某又是在僱傭活動中受損害的,他可以基於僱傭關系請求張某負損害賠償責任。交通事故侵權行為和僱傭勞動這兩個行為都是損害發生的原因。但是發生的又是同一個損害後果,而不是兩個損害結果。
第二,數個行為人的行為產生不同的侵權責任,這個責任就救濟受害人損害而言,具有同一目的。如上所述,僱主的工傷事故賠償和第三人的侵權賠償,都是救濟受害人損害的賠償,都是一個目的,因此分別產生不同的侵權責任,責任的目的都是救濟該同一損害,而不是救濟各個不同的損害。
第三,受害人享有不同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可以「擇一」行使,或者向僱主或者向第三人請求承擔責任,而不是分別行使各個請求權。受害人選擇的一個請求權全部實現之後,其他請求權消滅。這就是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就近」規則,受害人可以選擇距離自己最近的法律關系當事人作為被告起訴。
第四,損害賠償責任最終歸屬於造成損害發生的直接責任人。如果受害人選擇的侵權責任人就是直接責任人,則該責任人就應當最終地承擔侵權責任。如果選擇的責任人並不是最終責任人,則承擔了侵權責任的責任人可以向最終責任人請求賠償,最終責任人應當向非最終責任人承擔最終責任。《解釋》第11條就有「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的規定。這就是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最終性」規則。
(四)補充責任
侵權補充責任,是指多個行為人基於各自不同的發生原因而產生同一給付內容的數個責任,各個行為人負擔全部履行義務,造成損害的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一順序承擔責任,承擔補充責任的人只有在第一順序的責任人無力賠償、賠償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下,才承擔責任,並且可以向第一順序的責任人請求追償的侵權責任形態。
擔保法有關於擔保性質補充責任的規定,高法解釋中關於會計事務所過錯驗資不實應負的責任也是補充責任,但在侵權法上,我國以前的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對補充責任未作明確規定,《解釋》在這方面作出新規定予以填充,第6條、第7條、第14條和第15條對補充責任作了明確規定。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人的侵權責任;二是學校對保護在校未成年學生未盡安全保障義務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三是第三人致害幫工人的,被幫工人的補充補償責任。
二、幾種責任形態的聯系與區別
連帶責任與按份責任相對應,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相對應,比較幾種責任形態的特徵,不難把握它們之間相同點與不同點。
首先是四種責任形態的相同點,一是侵權行為人均為多數,與單個侵權責任主體相區別;二是給付內容相同;三是各行為人均負賠償責任,除按份責任外,其餘三種責任形態均負全部賠償責任;四是均產生同一損害後果;五是各個行為人的侵權行為均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無因果關系無責任;六是除按份責任外,其餘三種責任形態均因任一行為人的給付而使全體責任歸於消滅。
第二、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與連帶責任的區別。一是產生的原因不同。連帶責任主要是基於共同侵權行為或准共同侵權行為而產生,其損害後果的發生是基於一個侵權行為,或數個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行為直接結合成一個行為。而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的產生必須是不同發生原因產生損害後果,即各個行為人與受害人造成的損害的原因是不同的法律事實,不是一個行為,而是幾個行為,他們之間的責任關系必須是基於不同的法律事實。如:直接侵權行為是造成損害的全部原因,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一方的疏於注意而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也是發生損害的全部原因,這兩個原因事實不是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侵權行為,而是兩個單獨的侵權行為,因此不是共同侵權行為,而是承擔直接責任和補充責任的兩個侵權行為;二是行為人的主觀狀態不同。負連帶責任的共同行為人必須具有共同過錯或者有共同行為,各行為人在主觀上互相關聯,或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或者他們每一個人的行為直接結合成為一個行為。這個行為是造成損害的原因。而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的數個行為人之間則沒有共同過錯,行為人各自具有單一的主觀狀態,沒有任何意思上的聯系,責任相同純屬於相關的法律關系發生巧合,使責任競合在一起。如:直接侵權行為人具有一個過錯,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對受保護人疏於保護的行為也是一個過錯,這兩個過錯都是各自獨立的主觀過錯,不是共同過錯,因此產生的責任也不是連帶責任,而是補充責任。又如,第三人基於侵權過錯而承擔責任,而僱主則不是基於過錯,而是基於僱傭勞動保護義務而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是嚴格責任,過錯不是僱主應負責任的構成要件,自然,僱主與第三人之間也無共同過錯;三是行為人之間的關系不同。連帶責任侵權人之間盡管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共同加害人之間有潛在的內部責任份額關系,依據這種關系,共同加害人之間存在內部求償權。在一個或者數個共同加害人承擔了全部責任之後,對其他沒有承擔侵權責任的共同加害人有權請求追償其應承擔的份額。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的行為人之間不存在這種內部分擔關系,負有補充責任的人承擔了賠償責任,有權向其他加害人追償,但是這種追償也不是基於責任份額分擔關系,而是基於最終的責任承擔。
第三、補充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聯系和區別
但補充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作為兩種責任形態還是有區別的:1、不真正連帶責任通行「最近」原則,受害人可以向「最近」的責任人請求賠償,而不論其是否「最終責任」人。補充責任不存在「最近」原則的適用,各個侵權行為人承擔的侵權責任,有先後順序之別,直接侵權人是第一順序的責任人,補充責任人是第二順序的責任人。2、適用不真正連帶責任時,受害人對於各個責任人享有選擇權,可以任意選擇不真正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而不必遵循順序的規則。但是補充責任必須遵循順序規則,第一順序的直接責任人應當首先承擔責任,受害人也應當首先向直接責任人請求承擔責任,而不能直接向第二順序的補充責任人請求賠償。3、在第一順序的直接責任人無力賠償、或者賠償不足、或者下落不明時,第二順序的補充責任人開始承擔責任,就第一順序的責任人承擔不足或者不能承擔的責任,由第二順序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沒有這個規則。
最後,我們再來評析本文開頭提到的案例,很明顯,這是一起典型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案例,雇員錢某既可選擇按僱傭勞動法律關系訴請僱主張某承擔賠償責任,也可選擇基於交通事故侵權法律關系訴請交通事故侵權人楊某承擔交通事故侵權責任,本案中,既然錢某己選擇按僱傭勞動法律關系訴請僱主張某承擔賠償責任,就只能按嚴格責任原則判決僱主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如果僱主張某能舉證證明在僱傭勞動法律關糸中,錢某對損害的發生存在故意,則可以免責;有重大過失,則可以適當減責,縱觀本案案情,這兩種情形均不存在,因此,僱主張某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責,而僱主在承擔賠償責責後可基於賠償代位向交通事故侵權人追償。但不能混淆法律關系性質,將另一個法律關系即交通事故侵權法律關系中錢某或楊某的過錯嫁接到僱傭勞動法律關系中來沖減僱主基於嚴格責任而承擔的僱傭勞動安全保護之責,否則,雇員、僱主及交通事故侵權人各基於什麼法律關系和什麼法律事實分別承擔什麼性質的責任?其實,這類案件,民法理論上己有比較成熟的不真正連帶責任適用規則,這次高法《解釋》第十一條又予以明確肯定。如果不遵循不真正連帶責任適用規則,硬要將僱主拉到交通事故侵權法律關系中或硬要將交通事故侵權人拉到僱傭勞動法律關系中,將不同性質的「過錯」、「責任」混用嫁接,那麼,一是將法律明確規定的不真正連帶責任形態誤作按份責任形態處理,既無法理根據,又違背法律規定;二是違背不告不理原則;三是歸責原則混用、錯用,僱主對雇員受害是按照嚴格責任原則歸責,屬於特殊侵權,而原來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是按過錯責任原則歸責的,實質上是一般侵權,兩種歸責原則是不能混用的;四是損害了雇員的合法權利。如果按雇員受害人身損害賠償來判,按照嚴格責任原則,僱主應承擔全額賠償責任,怎能讓雇員承擔百分之二十的責任?如果交通事故侵權人無力賠償,雇員豈不又負擔另外百分之四十或百分之六十份額無法求償的風險?五是也損害了僱主的追償權,你這樣按比例在同一案中分別判斷了,僱主怎麼追償?六是實際上錯誤免除了交通事故侵權人的部分侵權責任,因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上確定他承擔主要責任(當然是按原來的《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劃責的),而他只承擔百分之四十的責任,這是主要責任嗎?

『伍』 侵權責任法應當如何規定侵權責任形態

1.侵權責任的自己責任和替代責任

侵權責任的直接責任和替代責任所表現的是,侵權責任是由行為人承擔,還是由與行為人有特定關系的責任人,以及與物件具有管領關系的人來承擔。這是《法國民法典》所確定的自己責任和替代責任的形態。這是侵權責任形態的一般表現形式,是侵權法規定的侵權責任的最基本的賠償責任分配形式。如果是行為人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賠償,那就是自己責任,也叫做直接責任。如果是責任人為行為人的行為負責賠償,或者為自己管領下的對象致害負責賠償,則為替代責任,也稱為間接責任或者轉承責任。

2.侵權責任的單方責任和雙方責任

侵權責任的單方責任和雙方責任,是說侵權責任究竟是由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中的一方負責賠償還是雙方負責賠償。一方負責賠償的侵權責任形態,如加害人一方負責,或者受害人過錯引起損害的受害人一方負責賠償;雙方責任則是加害人和受害人都要承擔賠償責任。其中,侵權責任的雙方責任是重點。這種雙方責任形態是指對於侵權行為所發生的後果,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責任,受害人也要承擔責任,即一個完整的侵權賠償責任應當由加害人和受害人雙方分擔,雙方當事人所承擔的賠償責任總和,是這個侵權行為所產生的全部侵權責任。在對於損害的發生雙方當事人都無過錯的情況下產生的公平責任,就是典型的雙方責任形態。在對於損害的發生,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責任,但是受害人與有過失的,其後果是過失相抵,這時的責任形態也是雙方責任。

3.侵權責任的單獨責任和共同責任

侵權責任如果是被告方承擔,就存在一個是單獨加害人和多數加害人的問題,那麼,侵權責任形態會隨著加害人數量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單獨的加害人,當然就是自己負責或者替代負責的單獨責任。二人以上的加害人承擔侵權責任,就是共同責任的侵權責任形態。侵權責任的共同形態,是在侵權行為的行為人是復數的情況下,賠償責任在數個行為人之間分配或者負擔的形式。侵權行為人是復數,其賠償責任總是要在數個行為人之間進行分配的,分別由各個行為人負擔。具體負擔的形式,如果構成共同侵權行為,那麼共同加害人之間要連帶承擔,責任形態就是連帶責任。如果侵權行為的數個行為人構成不真正連帶關系,則應當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如果構成補充形式,則應當承擔補充責任,分為直接責任人和補充責任人。如果數個行為人構成無過錯聯系的共同致害行為,則數個行為人所要承擔的責任形態就是按份責任。

『陸』 《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和侵權責任形態

這部與《物權法》一樣核心在於保障私權、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跨兩屆人大、歷經4次審議後終於面世。它對包括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專利權、繼承權等一系列公民的人身、財產權利提供全方位保護,其中許多內容是法律上第一次作出明確規定。

『柒』 侵權責任的法律特徵有哪些

您好!來侵權責任的法律特徵表現在源:
1、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因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民事義務有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法定義務是通過法律的強制性規范、禁止性規范設定的義務。這種義務對於每個自然人、法人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違反此種義務,即構成侵權行為責任。而約定義務則是特定當事人之間設定的某種義務,違反約定義務,構成違約責任。
2、侵權責任以侵權行為為前提要件
侵權責任產生的基礎是侵權行為,沒有侵權行為則不存在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侵權責任正是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3、侵權責任的形式具有多樣性
侵權責任的行為人或責任人除了要承擔賠償損失、返還財產等財產責任外,在很多情況下,還可能同時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非財產形式的責任。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捌』 中國侵權責任法應當如何規定侵權責任形態

侵權責任形態,
是指侵權法律關系當事人如何分配賠償責任的不同表現形式,即侵權責任由侵權法律關系中的不同當事人按照侵權責任分配規則承擔賠償責任的基本形式。

閱讀全文

與侵權責任形態類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