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權轉讓訴訟時效
要看協議的具體內容,還有為什麼不可以轉讓,建議你帶材料咨詢當地律師,滿意按採納
2. 股權確認訴訟時效是多久
股權確認訴訟時效是多久
我國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對確認之訴是否適用訴訟時效制度沒有明確規定,股東資格確認糾紛訴訟時效適用一般的訴訟時效,是3年。
3. 股權轉讓糾紛,一審多名被告,部分被告上訴,二審判決結果對未上訴的一審被告什麼效力
按二審判決處理,即使只有其中一方上訴,也是整個案件全部重新審理,判決也是針對整個案件。
4. 股權轉讓手續早已辦理但受讓方一直未付轉讓款而當年轉讓股權合同上未有支付時間限制,訴訟時效有何規定
要看你們轉讓協議,一般是法院判決之前是不能轉讓他人
5. 簽訂股權轉讓協議,轉讓款未付清,訴訟有效期是多久
訴訟時效為兩年,從協議約定的期限或簽訂之日起計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而,在一般情況下,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請求人民法院予以保護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計算。這是法律對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和特別訴訟時效期間計算的原則性規定。
根據這一規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法律對其保護的期限自當事人實際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之時開始計算;
如果當事人雖然實際上並不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但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人都可以發現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只是由於當事人自己的疏忽而沒有發現,即當事人應當知道而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則從當事人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之時開始計算。
在下列情況下,訴訟時效期間的計算方法是:
(1)附條件、附期限的請求權,從條件成就、期限到來時開始計算 ;
(2)有履行期限的請求權,從履行期限屆滿之時開始計算 ;
(3)無履行期限的請求權,從權利人可以行使權利之時開始計算 ;
(4)因違約行為而發生的強制實際履行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和違約金請求權,從違約行為成立之時開始計算 ;
(5)因侵權行為發生的請求權,從受害人知道有侵害行為及加害人之時開始計算 ;
(6)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計算 ;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後經檢查確診並能證明是由傷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計算。
最長訴訟時效期間,無論權利人是否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均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開始計算。
(5)股權轉讓糾紛訴訟時效擴展閱讀:
對於受到侵害一些特殊的民事權利,有必要適用更長或者更短一些的訴訟時效期間進行保護,法律因而作了特別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
(1)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2)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29條規定:「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
6. 股權轉讓款支付期限約定不明,訴訟時效如何認定
所謂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 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人民法院對權利人的權利不再進行保護的制度。 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 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 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訴訟時效的起算,也即訴訟時效期間的開始,它是 從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開始計算,即從權利人能行使 請求權之日開始起算。同時,訴訟時效作為一項法定的權利消滅制度,當事人 不得約定延長或者縮短訴訟時效期間,或者約定預先放棄訴訟時效利益。
訴訟時效這一制度的設計初衷一方面是為了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 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 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
另外,相關法律同時規定了,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 辯,但對下列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1)支 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2)兌付國債、金融債券以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 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3)基於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請求權;4)其 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
關於撤銷權行使的法律期限。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 「受損害方向法院提出行使撤銷權的,應在一年內行使,否則撤銷權消滅」。
法律做出一年期限的規定,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對 已經履行的合同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賦予其有效性,而不是因為其存在的一 定的瑕疵,就可以當然破壞市場運行的穩定秩序,具有其合理性。同時也是 在另一方面提醒了當事人,應及時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於對方的不合法 行為,應及時向法院提起訴訟,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而不是釆取放任自 流的態度,最終也將會繼續損害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