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土地使用證糾紛

土地使用證糾紛

發布時間:2021-03-23 15:58:03

1. 急求土地使用證的糾紛如何處理

國土工作人員,我給你以下建議:
1:騁請一個律師,由律師去當地土地所查這個土地證(去了一定要查到,最好能復印下來,或照張相片),向上級國土機關,也就是縣國土局提出行政訴訟,要求撤銷,(理由是非法變更)。

2:行政訴訟不滿意,再向縣法院起訴,當地國土所,並附帶要求撤銷原土地證。

關鍵是:你本人沒有同意的情況下,老三就擅自變更了宅基地。老二,你買的房子是不是在城市,你的戶口是不是也轉城鎮戶口了。這應該是你一審敗訴的原因

2. 土地糾紛政府確權後能辦理土地使用證嗎

土地使用權糾紛經政府的行政行為予以確權,即明確了土地使用權權屬人,可以依法進行土地使用權登記並取得土地地使用權證。
《土地登記規則》第六十七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管理部門可以作出暫緩登記的決定:(一)土地權屬爭議尚未解決的;(二)土地違法行為尚未處理或者正在處理的;(三)依法限制土地權利或者依法查封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而限制土地權利的;(四)法律、法規規定暫緩登記的其他事項。」
如果土地權屬存在爭議,在爭議沒有解決之前,土地管理部門可以作出暫緩登記的決定;如果沒有爭議,則土地管理部門應在規定的時間內予以登記發證。

3. 急求土地使用證的糾紛問題

國土工作人員,我給你以下建議:
1:騁請一個律師,由律師去當地土地所查這個土地證(去了一定要查到,最好能復印下來,或照張相片),向上級國土機關,也就是縣國土局提出行政訴訟,要求撤銷,(理由是非法變更)。
2:行政訴訟不滿意,再向縣法院起訴,當地國土所,並附帶要求撤銷原土地證。

關鍵是:你本人沒有同意的情況下,老三就擅自變更了宅基地。老二,你買的房子是不是在城市,你的戶口是不是也轉城鎮戶口了。這應該是你一審敗訴的原因。

4. 請問,土地使用證糾紛問題

1.只有發改部門立項,並未辦理任何土地手續的情況下,建設項目就是未批先建,屬於違法,如果該地塊是耕地,國家更是明文禁止佔用耕地的。耕地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開發、復墾、整理地,休閑地(含輪歇地、輪作地);2.以種植農作物(含蔬菜)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證收獲一季的已墾灘地和海塗。耕地中包括南方寬度<1.0米、北方寬度<2.0米固定的溝、渠、路和地坎(埂);臨時種植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臨時改變用途的耕地。 (http://ke..com/view/36275.htm)山地: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山地是一個眾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別於單一的山或山脈,山地與丘陵的差別是山地的高度差異比丘陵要大,高原的總高度有時比山地大,有時相比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異較小,這是山地和高原的區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會有山地,比如青藏高原http://ke..com/view/67996.htm
3.你可以依據相關文件,向當地政府反映,政府會責成相關部門給予置換地塊或者通過調規以佔一補一的方式,將你佔用的地塊征為國有,然後出讓給你,辦理相關登記。但是相關費用應該挺高的。

5. 土地使用證不在自己名下可以起訴地界糾紛嗎

對於因土地使用權而產生的土地糾紛。由於當事人與土地無關,當事人無權介入土地糾紛。但如果經土地相關人員授權委託的,當事人可以在授權委託范圍內行使權利,介入土地糾紛,處理相關問題。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三百九十六條委託合同是委託人和受託人約定,由受託人處理委託人事務的合同。

第三百九十七條委託人可以特別委託受託人處理一項或者數項事務,也可以概括委託受託人處理一切事務。

6. 土地使用證糾紛

你遇到的問題法律關系比較復雜,其中可能涉及三個問題:一是財產所有權的歸專屬問題。如果你有屬證據證明你媳婦家的房子是由你岳父岳母出資修建,可以由你媳婦的岳父岳母主張對該房產的財產所有權。二是家庭財產析產問題。如果你無法證明你媳婦家的房子是由你岳父岳母出資修建,那麼,從法律講,房子的所有權是歸你媳婦爺爺和奶奶的。爺爺死後,一半房產歸奶奶,另一半作為爺爺的遺產。三是遺產繼承問題。在上述第二種情況下,一半的房產作為爺爺的遺產,由合法繼承人繼承,如有遺囑按遺囑執行;如無遺囑,按法定繼承執行,你媳婦的岳父、你媳婦的奶奶,以及你媳婦的兩個叔叔都有繼承權,一般是等分遺產。如果發生訴訟,最終結果如何,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即使作為律師,我也堅持認為,親屬之間的財產糾紛,最好通過協商解決,訴諸法律是迫不得已的最終選擇,否則,即使勝了官司,也失去了親情,得不償失。當然,如果案情確實非常復雜,當事人也都不太懂法律,也可以考慮請懂法律的人(包括律師)介入,可能有助於解決糾紛。如有需要,可與本律師聯系。

7. 因土地證而引發的糾紛!!!!求救!!!

我想咨詢的是復:1、我是否有權停止制支付尾款;
你要證明對方已經違約,且要履行相關程序。
2、假如15日以後房東不交鑰匙,我是否可以自己破門進屋(我有房產證),不交鑰匙房東是否是違約,可否追究20%的違約金;
不可以破門,可以要求違約金
3、我看昆明市的房地產中介服務管理辦法規定,中介費為房款1%,中介收取了2%,我是否能夠追討,並停止支付剩餘的400元;
可以向有關部門反映,可以停止支付
4、如果協商不成,通過司法途徑解決,應該怎麼樣起訴更為合理;
……要具體分析
5、如果打官司我是否可以要求撤消交易合同,申請經濟損失賠償,由誰賠償;
一般情況由對方承擔,中介也要承擔連帶責任。
6、如果追討5萬元,結果是什麼,對哪一方損失更大?
要具體分析
7、哈哈,最後一個問題,打費用大約是多少,官司的勝率有多大。
應該比較大。費用可以具體協商。謝謝了,這件事情比較急,所以拜託你了,幫幫我啊!謝謝!
沒關系
謝謝解答!!!

8. 房產證與國有土地使用證有爭議了怎麼辦

既然你辦理了土地使用證,那麼就表明該土地使用權屬於你。親戚雖持有一個房產證,但該房產證中的房屋已經不存在,因此,該房產證沒有證明力。我國實行房隨地走的原則,你雖然沒有房產證,但因有土地證,因此可以推定你有房屋所有權。綜上,你是被拆遷人。

9. 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的權屬爭議應如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以下簡稱「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該條文規定了目前土地權屬爭議的「當事人協商——政府處理——法院裁決」的「三步走」處理模式;這一模式體現了當事人私權自由處分原則和法院作為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屏障的法治理念的結合,是非常正確的。但可能是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這條規定製定並不完善,比如它忽略了土地權屬(包括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下同)爭議的多樣性。是不是所有的土地權屬爭議都可以通過這一途徑解決,或者說這一途徑就是最好的解決途徑呢?筆者認為不盡然。土地權屬爭議的形式具有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表現形式;根據爭議發生時是否政府已經進行登記發證這個標准,可將土地權屬爭議分為未經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和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前者是指當事人在對土地的日常使用中產生爭議,爭議產生時政府尚未介入;後者是指爭議發生時,政府已經根據一方當事人的單方面的申請或者依職權進行了登記發證,這兩種爭議在審判實踐中都會遇見。對於前一種爭議按照「十六條」規定的「三步走」的處理模式解決是沒有問題的;實際上,「十六條」所指的爭議其實就是政府尚未介入處理的土地權屬爭議,因為後面一種爭議即政府已經登記發證後產生的爭議根據「十六條」規定的模式根本沒辦法解決。

這裡面有兩個疑問,第一,為什麼政府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還會有權屬爭議呢?原因有:一、政府登記發證的過程其實也是政府對土地權屬歸屬再認識和確認的過程,既然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就必然會存在認識與客觀事實不一致的時候,簡單的說就是政府登記發證也會有錯的時候,盡管這個概率非常的低;二、就是政府在發證的過程中,由於主客觀的原因並沒有盡到全部應盡的告之或公示義務,與土地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並一定全部都知道登記發證這個事,等到他們知道這個事了證已經發出去了,那麼法律必然要給這些沒來得及提出異議的人一個救濟的機會和途徑。筆者就遇到過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案例:某一當事人的父母在解放前購買了兩塊地,一塊用來建房,另一塊用作種菜。這兩塊地解放後都取得了省人民政府頒給土地契紙。用來建房的那塊地由於現在房屋還在,是沒有爭議的。關鍵是用來種菜的那塊地,這塊地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被某一單位用來建造食堂,具體細節現在已無法查證,反正這個單位從那以後一直使用該地塊。2000年這個單位向政府申請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在申請的時候連這一塊地也一同申請登記;根據政府所繪的宗地圖,這一塊地已確實是劃到了單位用地范圍。但是由於政府進行土地登記發證過程中在地籍調查環節和公示環節存在一些瑕疵,當事人並不知道這塊地已經登記發證了。直到2008年他們去申請辦理這塊地的國有土地使用證時才得知這塊早已「名花有主」了,由此就產生了爭議。

先來看未經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和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兩者的聯系和區別。首先是聯系:

一、兩者爭議的目標和本質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獲得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本質上都是土地權屬之爭。

二、兩者都可以通過協商解決。

三、兩者都有可能進入司法解決程序,最終由法院進行裁決。

區別在於:一、協商解決的參與人不同。前者可由爭議的雙方當事人當面協商即可;後者由於政府已經介入且頒發了權屬證書,如果要協商,需要政府參與才有意義。二、政府處理程序不同。前者政府可以通過行政確權程序解決;後者由於政府已經進行了登記發證,要通過行政確權程序解決的話,政府必須先對其登記發證行為作出評判,然後確定是否需要進入行政確權程序。三、進入司法程序的前提不同。前者要求先經過政府處理,不服政府處理決定的必須經過復議,才可以進入司法程序;後者可直接針對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對於這種情況法院也不能直接受理,應駁回原告起訴交由政府先行處理。這個後面再討論);四、司法解決的對象不同,前者法院審理的對象是政府的處理決定;後者法院審理的對象是政府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

通過以上對比可知,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協商的參與人增加了政府這一角色;並且又多出了政府已就爭議土地根據一方當事人單方面的申請或者依職權進行了登記發證這一環節,單是當事人雙方協商已經沒辦法解決問題了;在已發出去的權屬證書被撤銷之前,人民政府也不可能再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直接進行確權處理。所以,這種爭議根據「十六條」規定的模式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根據以上的對比筆者認為,對於這種爭議其合理的解決方式應是:先由爭議雙方和政府進行三方協商;經協商,如果確認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有誤的,政府應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讓土地恢復到未經處理時的狀態,然後當事人可以根據「十六條」進行處理(如果不先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而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處理決定,將有可能出現兩個完全相反或者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政府認為其登記發證行為無誤不予撤銷的,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個起訴應是針對政府的登記發證具體行政行為,因為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是不可以直接要求法院處理土地的權屬問題的。

那麼,對於這個起訴法院應如何處理呢?實踐中存在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是繞開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理,以土地權屬尚未經政府處理為由直接駁回起訴,由政府先就土地權屬問題進行確權,然後再由政府根據其確權結論決定是否變更土地登記發證行為;另一種是直接審理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經審理發現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確實有誤的,則應撤銷該行政行為;撤銷之後,土地就恢復到未處理時狀態,當事人可以根據「十六條」進行處理;如果審理後發現,申請登記人有合法的權屬來源證明,政府審查正確無誤,且程序合法,則應維持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已經發出的土地權屬證書可以作為土地權證明,土地爭議到此為止(上訴、申訴除外)。

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理由是:當事人起訴針對的是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該具體行政行為屬於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法院必須而且只能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繞開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第一種觀點的理由主要是可以減於當事人訟累以及節約訴訟成本,從這個角度出發其觀點當然是正確的。因為案件經過法院審理,裁決結果是維持具體行政行為的話還好說,如果是撤銷是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還得回到政府重新處理。這就意味著,當事人在沒有減少在政府這一頭奔波的同時,還要搭上在法院審理這一頭訟累,要是一開始就由政府處理不就不用受這么多累了嗎?問題是一旦這樣做的話,弊遠遠大於利:一、這樣一來就意味著對行政訴訟模式的顛覆。法院如果對法律規定屬於法院行政案件受案范圍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作處理,就直接違反了《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如果允許這樣做,接下來是不是就要修改《行政訴訟法》了呢?二、行政訴訟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事後監督,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時之所以要盡可能的搜集相關證據和法律依據,跟具體行政行為在作出之後還有可能要面對法院的裁決不無關系;如果法院在具體行政行為被訴到法院之後,又駁回原告起訴將具體行政行為交回行政機關處理,法律原先設計的行政訴訟對具體行政行為事後監督的功能就形同虛設;三、不利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土地爭議案件被法院駁回後又回到政府手裡,政府以其原先的登記發證行為是正確的為由拒不再進行二次處理,那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障。是允許當事人起訴政府不作為呢?還是允許當事人對法院原先駁回其起訴的具體行政行為再次起訴?所以說,第一種觀點雖有一定的道理,卻是弊大於利,是行不通的。

綜上所述,對於土地權屬爭議,《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的處理模式並不完善。它忽略了土地權屬爭議的多樣性以及對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的權屬爭議處理方式的特殊性。因此,筆者建議應當在該條文下面補充一款,即:「對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雙當事人和登記發證的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經協商確定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錯誤的,由政府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然後當事人可以根據本條以上款進行處理;政府認為其登記發證行為無誤不予撤銷的,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確實錯誤的,應判決撤銷該行政行為,當事人可以根據本條以上款進行處理;經審理認為政府土地登記發證行為合法的,則應維持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已頒發的土地權屬證書可以作為土地權屬證明,當事人不得再以同一事由向人民法院起訴。」這樣就彌補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不足,更好的引導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土地權屬爭議。

10. 土地證糾紛

土地證是由地方人民政府頒發的,證明持證人對一定面積的土地享有所有權或使用權回的書答面文件,是持證人享有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法律憑證。五十年初期,我國完成土地改革後,人民政府曾在農村給分得土地的農民頒發過土地所有權證;在城市郊區給分到國有土地的農民頒發過土地使用證。後經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農民的私有土地變為集體的公有土地,城市郊區農民使用的國有土地也由集體統一使用。土地證失去意義和作用。為加強土地管理,維護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1986年頒布,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全民所有制單位及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

閱讀全文

與土地使用證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