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賠償制度的內容是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版
知權識產權侵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中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過錯原則和無過錯而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無過錯原則。這部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雖然首次正式使用「知識產權」這一法學稱謂,也對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等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作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規定、
『貳』 論文求助,完善環境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的意義具體是什麼
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探析來源: 作者:王繼榮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加強環境侵權法律責任的研究,對於保護正在日益惡化的環境,改善人類的生存空間,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環境侵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其民事責任構成要件與一般民事侵權構成要件有著密切的關系。綜合多種學說和觀點,關於侵權責任要件主要有兩種主張:一是四要件說,即認為侵權責任基本要件有四:1?行為的不法性;2?損害;3?不法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4?行為人過錯。二是三要件說,即認為侵權責任有三:1?過錯;2?損害;3?過錯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我國民法理論一直公認侵權責任由四要件構成。盡管各個要件的具體問題尚不無爭議,但四要件說已成為通說。在筆者看來,侵權責任三要件說較為合理。 一、不法性不能成為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從這一規定中可推導出的責任要件只有三項:1?過錯,即公民、法人實施侵權行為的過錯;2?損害,即對財產或人身的損害;3?因果關系,即過錯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不言而喻,法律條文對侵權責任要件的規定與理論的通說產生了矛盾。一是法條未將不法性作為侵權責任要件;二是法條將因果關系規定為過錯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而非違法行為與損害之間的關系。法條的明文規定似乎與三要件說相合。這表明既有的理論闡釋於法無據。因此,筆者認為,即使一些法條在立法時或許缺乏理論上充分思考,但倘若這些規定按字面解釋又在理論上合理時,我們應按合理的理論作為闡釋或理解法條的根據,以完善法律解釋,指導審判實踐。 我國民法理論一直把「不法」作為侵權責任要件,這似乎不盡合理。一則其不符合現行的民法規定,二則因其不利於操作,易使許多致人傷害的行為人因其行為的違法性難以確認而被免責。這一點在環境侵權中表現尤為明顯。在確定當事人的某一行為是否屬於污染環境的行為時,是否只有違反法律規定的標准才被認為是污染環境的行為?我國民法通則與環保法的規定是有矛盾的。根據民法通則第124條之規定,污染環境的行為應當是「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的行為,而環保法第41條第1款之規定中並無此項規定,正如常見的河流污染案例那樣,幾個企業都按標准同時向河中排污,結果導致下游魚苗死亡,這里的違法性要素何在?這種情況能說不是環境侵權?可見,不法性在環境侵權中並不十分必要。如何解決民法通則第124條和環保法第41條第1款之間的矛盾?筆者認為,民法通則第124條所稱的「國家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規定」,是指我國環保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所確定的基本原則、規則和制度,而不是指具體的某一排污標准;它所解決的是法律適用的問題而不是行為標准問題,即凡污染環境致人損害之案件,應適用環境保護法等專門法律法規;排污超過標准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無疑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並承擔相應的行政和刑事責任;即便排污沒有超過規定標准,但污染環境致人損害,也應承擔民事責任。 綜上所述,在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上,不法性只是其中一部分行為性質,並不必然具有廣泛性。因此,它不能成為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二、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按照侵權構成要件的理論,筆者主張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有三:1、污染環境的行為;2、損害;3、污染環境的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一)污染環境的行為 污染環境的行為具有復雜性、漸進性、多樣性的特點。在「污染環境的行為」要件中,如前所述違法性從總體上講不是污染賠償的必要條件,但這一因素將影響賠償數額的認定。作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污染環境行為,一般情況下是違法的,特殊情況下是不違法的。所以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建議《民法通則》第124條在保留原過錯推定責任的基礎上,補充「沒有違反法律規定而造成他人損害的,也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由於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所以在其民事責任構成要件中只提「污染環境的行為」,而未提及「過錯」,這點應與普遍侵權相區別。環保法中之所以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概括起來,主要源於以下原因:首先,環境污染是現代工業的產物,即使企業無過錯,也會給他人造成損害。污染的後果不僅僅是造成財產或經濟損失,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它還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其次,由於現代企業的高度專業化和復雜化,加上人類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受害人很難證明致害人的過錯。第三,從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原則出發,環境污染的行為者大多是企業。從一定意義上講,造成污染的企業獲利是建立在污染環境和給他人造成一定危害的基礎上的,故而,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由致害人賠償受害人的損失是公平合理的。同時,現代保險業的發展使得企業可以通過購買保險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從而既轉移了自己的賠償責任,又可保障受害人得到足夠賠償。第四,在環保法中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僅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利益,而且可以推動和促使污染單位積極主動地採取措施防止環境污染,改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二)損害環境污染中的損害,是受害人因接觸或暴露於被污染的環境而受到的人身傷害、死亡以及財產損失等後果。環境污染致人損害,其損害的後果既有與其他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相同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共性表現為,它是侵害合法民事權益的後果,具有客觀真實性、確定性和法律上的補救性。損害的特殊性包括:1?潛伏性,多數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後果,都在損害發生時或者發生後不久即顯現出來,但環境污染致人損害則不盡然。只有部分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後果較快顯現,而大多數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後果,尤其是損害他人健康的後果要經過較長的潛伏期才顯現出來。2?廣泛性。多數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案件,其損害都具有廣泛性的特徵,表現為受污染地域、受害對象、受害的民事權益十分廣泛。關於損害事實的認定及賠償,從審判實踐看,環境污染致人損害,既有財產損害,也有人身損害,但目前所受理的環境污染致他人損害的案件,大多是有關人身損害及其賠償。因此,因環境侵權產生的損害賠償,無論在范圍、內容和金額方面,都將有明顯擴大的趨勢。(三)因果關系 傳統的民事責任要求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由於環境民事侵權不以違法行為為構成要件,因此,其應為致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致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但是,在環境污染的損害賠償中,由於這種因果關系的認定比較困難,因此,在審判實踐中,應以因果關系的推定原則代替因果關系的直接、嚴格的認定。 因果關系的推定,即在確定污染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時,如果無因果關系的直接證據,可以通過間接證據推定其因果關系。之所以要適用推定原則,是由這種因果關系的復雜性決定的。第一,環境違法行為的形式復雜多樣,同一危害後果可能由數個不同的行為引起,而且絕大部分環境危害後果的發生,是由環境違法行為和污染物的作用過程共同完成的,後者在法律上應認為是環境違法行為的繼續,環境違法行為不是即時完成的,而是持續漸進的,使得其違法行為的實施與危害後果的發展時間間隔較長,其因果關系具有不緊密性和隱蔽性,證據也易滅失。第二,由於人力、物力和科學技術的局限,要查明環境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關系尚非力所能及。如果處理環境案件仍要求有嚴密科學的因果關系的證明,並按通常的訴訟程序去查證因果關系,就會拖延訴訟時間,使受害人無法得到及時的賠償。第三,在確定因果關系時,多因一果的現象經常出現,如數家工廠向同一河流排污,河水被污染致使飲用該河水的居民感染疾病。在這種情況下,受害人很難或根本無法證明誰是致害人,他只需證明分別存在時間、地域和致害物質的同一性,則可成立共同侵權行為的推定。這種推定允許被告提出反證,即如果任何一個被告能夠證明自己未在同一時間、地點排污,或排污為另一物質,則不承擔共同侵權的責任。承擔共同侵權責任的致害人,應按照排污量的比例分別承擔賠償責任。 應當指出,不能將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混為一談。依唯物辨證法,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相互聯系的互相制約的,其中一種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為另一現象所引起,引起其他現象的現象為原因,被原因引起的現象為結果。自然界和社會中的這種因果間的必然聯系就是哲學上的因果關系。但既然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以確定責任為目的,那麼,哲學上的因果關系原理只有適合於這種特定場合時才具有意義。損害作為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本身就置於紛繁復雜的主客觀原因下,只有在這些眾多的原因中尋找對於確定侵權責任具有意義的原因,才能上升為民事侵權中的原因,才具有侵權責任要件的意義。
『叄』 民法體系化的意義在何談談你對我國制定<<民法典>>的認識和看法.
所謂民法典的體系,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規則體系,也 可以說是將民法的各項規則有機地組合在民法典中的邏輯體系。在民法典編纂工程已然 啟動的情況下,學者與立法者所面臨的首要難題就是應當如何建構與確立民法典的體系 。本文擬對此談幾點看法。
一、構建民法典體系的必要性
探究研究民法典的體系,其根本的目的在於獲致一個關於民法典的完備的體系,從而 在該體系的支撐下建立起一部具有高度的邏輯性與體系性的民法典。可以說,民法典體 系的確立對民法典的制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體系化與系統化是民法典的內在要求。近代意義上的法典作為最高形式的成文 法,是追求體系化與嚴密邏輯性的法典。民法典就是以體系性以及由之所決定的邏輯性 為重要特徵的,體系是民法典的生命,缺乏體系性與邏輯性的「民法典」只能稱為「民 事法律的匯編」,而不能稱之為民法典。民法典必須滿足形式合理性的要求,而這種形 式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其體系的完整性之上。並且,民法典的制定乃基於法典 化的理念,即將涉及民眾生活的私法關系,在一定原則之下作通盤完整的規范,(註: 王澤鑒:《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頁。)而首先確立居於民 法典的支柱與骨架地位的民法典的體系可以發揮預先規劃、提綱挈領的作用,使民法典 層次分明、構造嚴謹。因此,民法典體系的確立對民法典的制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 此,探求民法典的體系,是由民法典自身的內在屬性所決定的。
第二,體系化有助於在整個民法典的體系制度中充分貫徹民法的基本價值觀念,如平 等、誠實信用、私法自治、維護交易安全等,同時有助於消除防止整個法典價值觀念彼 此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單行的法律固然能夠在社會生活中的某一領域貫徹一種或多種民 法價值觀念,但是無法在全部民事法律領域中實現諸多民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和諧融洽。 誠如我國台灣地區學者王澤鑒先生所言,民法典的制定乃基於法典化的理念,即將涉及 民眾生活的私法關系,在一定原則之下作通盤完整的規范,(註:王澤鑒:《民法總則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頁。)例如,現代民法不同於古代民法的一個 主要方面在於,現代民法不僅注重對財產所有權的保護,同時也注重對交易安全的維護 。當對交易安全的維護與對所有權的保護發生沖突之時,現代民法優先保護的是交易安 全。此種優先保護交易安全的理念又分別體現在民法典的各個編章之中。例如,總則中 的表見代理制度,物權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合同法中的無權處分制度等,都體現了優 先保護交易安全的價值選擇。因此,只有通過對民事法律規范的法典化才能夠使民法中 的各種價值貫徹如一,並協調它們相互之間的沖突與矛盾。
第三,體系化有助於消除現行民事法律制度的混亂與沖突,將各項法律制度整合為一 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建立起內在和諧一致的民事規范體系。由於我國許多單行民事法律 法規都是在改革的不同階段制定的,有些法律也是為了適應改革的不同階段對法律調整 的需求或者是為了適應特定的目的或環境而採取的權宜之計。由於在立法之初對嗣後所 進行的一系列立法活動缺乏通盤的考慮,也由於沒有考慮到民法自身的體系化,這就使 得各個法律法規之間經常存在著沖突與矛盾的現象。在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通過確立 民法典的體系,能夠消除現行民事法律制度中的混亂與沖突,將各項法律制度整合為有 機的整體,從而實現我國民事法律的統一,建立起內在和諧一致的民事規范體系。在民 法典的體系建立之後,就可以形成民事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邏輯結構,在民事普通法中形 成總則與分則相區分的格局,在民事法律內在結構上也可以形成民法典與各個單行的民 事立法尤其商事特別法之間的和諧體系。這個體系構建之後,就可以形成一套嚴格的法 律適用規則,可以有效的為行為人提供相應的行為規范體系,為法官提供完整、和諧、 清晰的裁判規則體系。
第四,依照科學的、完備的體系所構建的民法典有助於民法規范的遵守與適用。一方 面,民法的法典化可以為法官和其他法律工作者適用民法提供極大的便利,民法典之所 以不同於判例法,其重要的特點就在於適用的方便性。另一方面,體系化也將促使法律 工作者在適用民法之時形成體系化的思維觀念,體系化要求我們去掌握體系化的民事法 律規范,例如關於債的請求權的確立之時,應當考慮債的請求權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才 能使我們用一種體系的觀念來適用法律。例如在分析具體案件中原告人享有何種請求權 時,應當首先判斷原告與被告之間是否有合同關系,然後才能考慮是否存在無因管理請 求權或不當得利請求權,最後才判斷是否存在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因此體系化可以促 使法律工作者用體系化的觀念分析解決個案,從全方位的角度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糾紛。 (註:Dieter Medicus:Burgerliches Recht,Carl Heymanns Verlag,1999,p5—9.)
第五,體系化有助於通過保證民事法律規范的穩定性,從而最終實現社會生活關系的 穩定性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可預期性。誠如我國台灣地區學者黃茂榮教授所言,法的 體系不但可以提高法之「可綜覽性」,從而提高其適用上之「實用性」,而且可以提高 裁判上之「可預見性」,從而提高「法之安定性」,只要由之所構成的體系「圓滿無缺 」,則光憑邏輯的運作便能圓滿解答每個法律問題。(註: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 民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頁。)民法典的體系化就是要將市民社會 生活中最基本的規則抽象出來,在民法典中加以規定,通過此種體系的安排使其成為穩 定的規則,獲得長久的生命力,不因國家的某項政策而隨意發生改變。
關於民法典體系的構建,不能完全照搬德國的五編制模式,而應該在此基礎上有所創 新,有所發展。一百多年來,整個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生活高度復雜化、多樣 化,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作為經濟生活的基本法,民法的體系與內容理應與時俱進。世 易時移,變法宜矣。「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我們一定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構建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法典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一部符合中國國情、反映時 代需要、面向21世紀的民法典,這樣才能使民法典的制定發揮出在社會生活中的巨大作 用,並為世界法學的發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二、構建民法典體系必須處理好民法典與民事單行法的關系
民法典與民事單行法的關系,是我國民法典體系構建中的一大難題。2002年12月22日 我國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部草案在總則之外規定了八編,即 :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收養、繼承、侵權責任、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對 此種體例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哪一些民事單行法應當被納入民法典,哪一些不應 當被納入民法典。例如,有的學者認為,收養法不應當納入民法典中,也有些學者認為 ,各種知識產權法如著作權、專利法等應當納入到民法典中。還有的人認為,信託法、 勞動法等也應在民法典中加以規定,並獨立成編。各種觀點都是不無道理的。
應當看到,民法典的體系並非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它要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 變動,如果將來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確實需要將某些重要的民事單行法納入到民法典的 體系當中,那麼屆時對民法典體系作出突破也是極為必要的。但是,民法典不是無所不 包的、龐雜的法律匯編,編纂民法典絕非意味著將任何屬於民事方面的法律制度都應當 盡可能的納入到民法典中。民法典不是無所不包的。所以建立民法典體系必須處理好民 法典與民事單行法的相互關系。我認為民法典與民事單行法的關系應當從以下方面加以 考慮:
第一,民法典是對各種民事活動的基本的、普遍適用的規則所作的規定,民法典規定 的是市民社會生活中基本規則,它在整個國家民事立法體系中屬於最普通、最基礎的民 事立法,然而,社會生活是變動不居、紛繁復雜的,為此需要大量的單行法律以調整各 種民事關系。但這些單行民事法律並不都需要納入民法典。只有那些社會生活中普遍適 用的、最基本的規則才應當由民法典加以規定,而對那些技術性很強的、僅僅適用個別 的、局部性的民事關系的規則不應當民法典規定,而應當由單行法來解決,例如物權法 主要解決的是物權中人們對財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關系,這是市場經濟普 遍適用的規則,而信託法僅僅調整的是信託關系,它不是普遍的關系,而是在特殊情形 下產生的,它是物權法的特別規則。因此物權法應納入民法典,信託法則應當作為民法 典之外的單行法。
第二,民法典所確立的制度、規則應當保持較強的穩定性。民法典作為最高形式的成 文法必須保持最大程度的穩定性,不能頻繁地修改或者廢除,這種穩定性正是民法典具 有實現社會關系的穩定性以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可預期性功能的基礎。民法典中有些 甚至是千百年來人類市場活動所共同遵循的規則的總結。至於那些隨著社會經濟生活常 常會發生改變的法律規則應當由民事特別法加以規定。例如,民法典中的物權、債權的 許多規則是交易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而有關知識產權的具體規則 則常常不斷變化發展,如果將各種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變動的技術性很強的 知識產權規則都納入民法典,無疑會妨礙民法典內容的穩定性。
第三,民法典主要調整那些私法領域內的基本民事法律規則,至於處於公法與私法交 叉地帶的法律規則,例如勞動法、保險法、社會保障法等,由於其本身並非單純的民事 法律規則,而體現了較強的國家公權力干預的性質,所以應當制定單行立法。例如,德 國的學者就將勞動法稱為「特別私法」,其原因就在於,勞動法並非完全的純粹的私法 ,勞動合同的訂立也並非基於完全的合同自由,國家常常要做出許多的干預。
第四,民法典主要規定的是實體的交易規則以及對與實體交易規則聯系極為密切的程 序問題作出原則性的規定,如不動產登記規則可以在物權法中作出一些原則性規定,但 是那些非常瑣碎的具體的具有很強的技術性的程序性的規定,應當由單行法加以規定。 例如,知識產權法涉及到有關專利、商標登記的具體程序規則就不應當在民法典中作出 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收養法由於涉及到大量的具體的程序性規則,其中更 多的是國家基於公共利益對收養條件等作出的嚴格性限定,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收養法不 應被納入民法典,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處理民法典與單行法的關系之時,爭議最大的就是知識產權法律規范如何安排的問 題。毫無疑問,知識產權屬於民事權利的一種類型,知識產權法也應當屬於民法的范疇 。我國已經制定和頒布了《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這些法律是否都應 當都納入民法典?對此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我認為,將各個單行的知識產權法律都 收入民法典是不可取的。主要理由在於:第一,知識產權制度本身是一個內容非常龐雜 的規范體系,知識產權本身是一個綜合性的法律規范體系,既涉及到程序法也涉及實體 法,既涉及公法也涉及私法,既涉及國際法也涉及國內法,顯然,將其放到民法典是困 難的。與其如此,還不如制定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集中規定知識產權的相關內容。第二 ,知識產權本身是一個開放式的法律體系。知識產權本身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自新技術 革命於20世紀中葉興起,知識產權法中出現了一種邊緣保護法,即採用專利權和著作權 的若干規則,創設出一種工業版權制度,如集成電路部圖設計,即屬於此種情況。再如 ,著作權鄰接權的范圍正在隨著傳播技術的提高逐漸擴大,如信息網路傳播權等權利都 納入到知識產權的范疇。所以,一旦在法典中將知識產權的類型固定化,不一定適應知 識產權的發展需要。第三,將知識產權單行法收入民法典,會妨害民法典的體系的和諧 。民法典是基本法,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這決定了其規則應當具有普 遍適用和相對抽象的特點。而知識產權法的技術性規定較多,且變化性較大,若將此一 頻頻變動的法律置於相對穩定、系統化的民法典中,無疑會極大地損害民法典的穩定性 。我認為,知識產權不應當作為獨立的一編在民法典中作出規定。民法典對此作出規定 可以考慮採納第二種或第三種模式,即僅規定知識產權的共同規則,或僅在民事權利的 客體中確認知識產權,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宣示知識產權為民事權利,二是共性的規 則在特別法中不好規定,可以放在民法典中規定。
三、應當以法律關系的要素作為構建民法典體系的基本思路
盡管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德國的模式,但我認為應當借鑒德國模式,採取法律關系的要 素來構建我國民法典體系。潘德克頓學派的一個偉大的貢獻在於,以法律關系的要素作 為構建民法典總則體系的骨架,「德意志編別法創設總則編之一舉,意義甚為重大,當 時德國法律學者皆認為:對各種法律關系共同事項,另有謀設一般的共同規定之必要。 」(註:陳棋炎:《親屬、繼承法基本問題》,台灣三民書局1980年版,第3頁。)也就 是說,潘德克頓學派將整個法律關系的理論運用到法典裡面去,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民法 典的體系結構。具體來說,在總則中確立主體、行為、客體制度,然後在分則中確立法 律關系的內容,該內容主要是民事權利,具體包括債權、物權、親屬、繼承權利,當總 則中確立主體、行為、客體與分則中的權利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關系,例 如總則中的主體、行為、客體與物權制度結合在一起,就構成完整的物權法律關系。由 於法律關系的各種要素都已具備從而形成完整的法律關系,這種構架模式體現了潘德克 頓體系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如果我們要採納潘德克頓制定民法典體系的基本思路,那麼總則按照法律關系的要素 來構建,至少需要規定以下內容:第一,主體制度。主體是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的自然人或法人,民事主體制度是獨立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等說必備的民事權利能 力與民事行為能力方面的規定,是商品關系的當事人在法律上的反映。民事主體主要包 括自然人、法人和合夥等。第二,客體,客體是民事權利和義務指向的對象。根據概念 法學的體系思想,應將作為法律規定的客體的構成要件分離出若干要素,並將這些要素 一般化,形成類別概念,並借著不同層次的類型化,形成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並因此 構成體系。(註: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第356頁。)總則中規定客體制度的主要理 由是:我國民法總論已經在總則中抽象出來了法律行為的概念,對於法律行為的構成要 素的客體是應該也可以抽象出來的。建立抽象的客體概念,可以涵蓋未來發展出來的客 體。因為客體本身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社會生活的變化,無形 財產權利在迅速擴張,近來有學者認為,像養老金、就業機會、營業執照、補貼、政治 特許權利等都屬於財產權范疇。(註:Lawrence M.Friedman,The Law of The Living,The Law of The Dead:Property,Succession,and Society,1996 Wis.L.Rev.340.)因此 ,權利客體一詞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這就需要使客體概念的包容性更強。第三,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又稱法律行為,它是指民事主體旨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 義務,以意思表示為內容的行為。作為民法總則中的一般規定,民事法律制度及其相關 理論在現代民法學說中居於重要地位;盡管在我國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也不承認婚姻 為契約行為,但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仍然是十分廣泛的。這一制度作為觀念的抽象,不僅 統轄了合同法、遺囑法和收養法等具體的設權行為規則,形成了民法中不同於法定主義 體系的獨特法律調整制度,它不僅可以對現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行為進行調整,而且能 夠涵蓋許多新的交易形式,並對其進行規范;而且又以完備系統的理論形態概括了民法 中一系列精緻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學說中令人矚目的獨立領域。(註:參見董安生:《 民事法律行為》,前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四,民事責任。民事責任 是不履行民事義務的結果,也是對不履行義務行為的一種制裁。關於總則中是否應當規 定民事責任制度的問題,曾經在學界產生了激烈的爭論。有學者建議,我國《民法通則 》單設民事責任制度,因此總則中應當規定民事責任制度。我認為,總則不可能對民事 責任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全面的規定,因為無論是合同責任還是侵權責任,都不屬於 總則的內容,而是分則的內容。盡管總則中不應當規定「民事責任」的具體規則,但總 則規定民事責任的一般概念和原則是必要的,因為一方面,總則中規定一般民事責任的 概念確定了民事責任的特殊性,因為民事責任的概念只有在總則中規定才合適的,在總 則外的其他任何部分都不宜對此作出規定。另一方面,總則在規定了法律關系的主體客 體以及簡單列舉了各種民事權利之後,再規定民事責任,也是順理成章的。由於侵權行 為將獨立成編,因此總則中應當有相應的制度與分則中的制度相適應。另外,侵權責任 和違約責任存在著一些共性,例如關於歸責原則、免責條件、刑事附帶民事、民事責任 與刑事責任的關系、責任形式等。這些應當在總則中設置一般規定。
人格權、親屬權、繼承權、物權、債權,是現代社會所普遍認可的一些基本的民事權 利,是民事主體參與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經濟交往所必備的權利,而且其內涵都已經比較 成熟,因此,有必要通過民法典而非一些單行法來確認。分則的權利體系應當以已經發 展成熟、並且已經為社會生活廣泛接受或迫切需要的權利為基礎來構建,當然也應當為 未來新的權利成長提供足夠的法律空間。
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於民事權利如何進行排列,從而合乎民法典體系的邏輯性。我認 為,確立這一體系,應當著眼於以下思路:首先應當強調人格權應當優先於財產權的基 本理念,因此,人格權應當置於民事權利之首。人格尊嚴、人身價值和人格完整,應該 置於比財產權更重要的位置,它們是最高的法益。因為一方面,現代民法要充分體現人 本主義得精神,強調對個人的終極關懷,因此應當將就個人利益而言更為重要的人身利 益置於財產利益之前,優先保護。另一方面,財產權與人格權相比較,畢竟不如人格權 那樣對個人更為重要。試想如果生命、健康、自由都不能得到保障,所謂「萬貫家財」 又有何用?還應當看到,人格權財產是個人的,但人身安全、人的尊嚴等涉及社會利益 。這正如美國侵權法重述第85節認為,「人類生命和肢體的價值不僅屬於他個人,而且 屬於整個社會。因此其價值高於土地佔有者的利益。」在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 法草案之中,將物權法置於民法典分則中的各編之首,這主要考慮到民法通則第五章「 民事權利」中的體系,在該章中首先規定了物權的內容,因此立法機關最終將物權放在 分則中的各編之首,我認為這種體例雖然不無根據,但從理論上說仍然值得商榷。畢竟 物權與人格權相比,人格權更為重要。其次,與人身有密切聯系的權利優先於一般財產 權。因此,有關親屬權、繼承權也應當優先於物權債權等財產權。有關婚姻家庭的規定 與人格權同屬於人身關系的范疇,兩者具有更密切的聯系,所以將其置於人格權之後、 財產權之前有一定的道理。第三,關於物權與債權的關系,民法典草案將物權置於債權 之前是比較科學的,畢竟物權是產生債權的前提,只有在產權明確的情形之下才能發生 交易關系。第四,關於債權的概念,我國民法典草案未設立獨立的債權總則,有關債的 概念和合同之外的幾種債的形式(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是在總則中的民事權利一章中規 定的。我認為,在侵權行為法獨立之後,尤其在我國合同法總則已經非常充實和完備的 情況下,沒有必要再規定與合同法總則大量重復的債法總則。但從民法典體系構建考慮 ,物權是與債權相對應的概念,物權法已經獨立成編,債權法也應當獨立成編,債權制 度的確立,使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締約過失等債的形式在民法中找到了其應有的位置 ,並且為這些關系確立了適用的規則。設計債法總則還是基於立法技術的考慮,它可以 使民法典的條文更為簡約。現實中的各種債都是具體的,通過歸納其共同事項,將具有 共性的部分規定在債法總則中,可以起到一種立法經濟與儉省的作用。當然,有關債權 的總則應當盡量簡化,可以考慮對合同法總則中沒有規定的內容作一些補充性的規定。 按照這樣一個邏輯順序,民法典的分則體系應當為人格權、親屬法、繼承法、物權、債 權總則、合同法的一般規定。
民法典之理想與現實的世紀博弈 來自: 免費論文網
在民法典分則關於民事權利的各編之後,應當規定一個對各類民事權利加以保護的侵 權責任編,這就需要將侵權法獨立成編。從表面上看,規定獨立的侵權責任編似乎與以 法律關系理論構建民法典分則的做法相沖突,因為總則規定了主體、客體與行為,而分 則應以法律關系的內容及權利展開,如果增加民事責任制度,似乎分則的體系就形成了 與總則不和諧的現象,即分則以雙重標准展開。我認為,以法律關系理論構建民法典分 則體系的思路並未因增加獨立的侵權責任編而受到破壞。因為:一方面,法律關系的要 素,不僅僅應當包括主體、客體、行為及內容還應當包括責任,因為責任既是對民事權 利侵害的結果,也是違反民事義務的後果,沒有責任就沒有權利,沒有義務的違反也不 會產生責任,因此既然規定民事權利與民事義務就必然要規定民事責任。所以在分則體 系中詳細列舉了各種民事權利之後,再規定完整的侵權責任制度這在邏輯上是更為嚴謹 、自恰的,可以更為清晰完整的表現一個民事法律關系產生、發展的過程。反之,僅規 定權利而無責任,無法確定對權利的救濟措施,法律關系的要素並不完備。另一方面, 由於我們已經在總則中規定了民事責任的一般規定,例如各種民事責任的共性問題已經 在總則作出了規定,因此在分則中規定侵權責任可以與總則遙相呼應,在民法典中構建 一個完整的民事責任體系。侵權行為是對各種民事權益侵害的結果,所以侵權行為法應 當置於各種權利之後。在民法典分則中先列舉各類民事權利,然後規定對民事權利的保 護措施,即侵權責任制度,這也是符合邏輯順序的。
四、關於人格權制度的獨立成編問題
我認為,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是適應豐富和發展民法典體系的需要,也是符 合民法典體系發展的科學規律的。在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要從中國的實際 情況出發制定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法典,應當重視在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民法是 社會經濟生活在法律上的反映,民法典更是一國生活方式的總結和體現。我國要制定一 部反映中國現實生活、面向21世紀的新的民法典,就必須在體系結構上與我們這個時代 的精神相契合,既要繼承合理的傳統,又要結合現實有所創新、有所發展。當然,創新 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更不能為了標新立異而「創新」,任何創新都必須與客觀規律相 符、具有足夠的科學理論的支持。人格權的獨立成編不僅具有足夠的理論支持和重大的 實踐意義,而且從民法典的體系結構來看,完全符合民法典體系的發展規律,並對民法 典體系的豐富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人格權獨立成編是符合民法典體系結構的內在邏輯的。傳統大陸法系民法典不 存在獨立的人格權編,本身是有缺陷的。因為民法本質上是權利法,民法分則體系完全 是按照民事權利體系構建起來的。從民法權利體系的角度來看,人格權應該在其中佔有 重要的位置。傳統民法過分注重財產權制度,未將人格權作為一項獨立的制度,甚至對 人格權規定得極為「簡略」,這本身反映了傳統民法存在著一種「重物輕人」的不合理 現象。另一方面,由於人格權沒有單獨成編,不能突出其作為民事基本權利的屬性。在 民法中與財產權相平行的另一大類權利是人身權,其中包括人格權。人格權作為民事主 體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應當具有的生命健康、人格尊嚴、人身自由以及姓名、肖像、 名譽、隱私等各種權利,乃是人身權的主要組成部分。人身權與財產權構成民法中的兩 類基本權利,規范這兩類權利的制度構成民法的兩大支柱。其他一些民事權利,或者包 含在這兩類權利之中,或者是這兩類權利結合的產物(如知識產權、繼承權等)。如果人 格權不能單獨成編,知識產權等含有人格權內容的權利也很難在民法典中確立其應有的 地位。由於在民法體系中,是以權利性質的不同來作為區分各編的基本標準的,所以人 格權單獨成編是法典邏輯性和體系性的要求。
第二,從民法的調整對象來看,人格權理所當然應當獨立成編。民法主要調整平等主 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一點不僅得到了立法的確認,而且已經成為學界的共 識。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兩類基本的社會關系,財產關系因民法的調整而表現為各類 財產權,而人身關系作為與人身相聯系並以人身為內容的關系主要包括人格關系和身份 關系,在民法上應當表現為人格權和身份權。
第三,人格權獨立成編,並不會造成原有體系的不和諧,相反是原有體系的完整展開 。如前所述,民法典的分則體系是按照民事權利結構構建的。將人格權確認為一項獨立 的權利,其實還是在按權利體系構建整個民法典的體系,可以說將其獨立既繼受了既有 的權利體系,又是對這一體系的適當發展。
『肆』 從哪些方面可完善中國環境侵權民事責任
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以何種根據確認和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民事責任,所解決的回是侵權民事責任答之基礎問題。
在我國,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是採取過錯責任原則,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各專家學者對此眾說紛紜。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和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民法通則是將環境污染作為一種特殊侵權行為使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除了民事基本法之外,有關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均規定了無過錯責任原則。如《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第三款規定:「完全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條第三、四款規定:「水污染損失有受害者自身的責任所引起的,排污單位不承擔責任。」《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完全屬於下列情況之一的,經過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損失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1)戰爭行為;(2)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3)負責燈塔或則其他助航設備的主管部門在執行職責是疏忽或者其他過失行為,安全是由於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的,由第三者承擔賠償責任。」也正是《海洋環境保護法》開創了我國環境污染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先河。
『伍』 急求翻譯 婚內侵權問題 高手進
Marital tor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serious issue at present, which can be frequently found in China, however, conflicts among laws as well as their defectiveness make victims fail to have effective remedies. Constructing a sound civil remedy system for marital tor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actuality and problems of legislation on this subject in China,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legislative leitmotiv of China』s marriage Law and satisfied with practical demand for adjusting marital relationship in our nation, which is also helpful to maintain unification and harmonization of law.
On the basis of what mentioned above, it is feasible to propose some advices in developing civil remedy system for marital tort in China from aspects in the following: the essentials of marital tort action, criterion of liability; approaches of undertaking civil liability the realization of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and other layouts in law.
翻譯的如果不好
請見諒
『陸』 如何完善我國民事訴訟保障制度
民事訴訟保障制度是保障民事訴訟順暢進行的制度,也是保障當事人獲得相應的司法救濟的制度,使當事人的訴權獲得實質性的、充分的、及時的保護,具體包括訴訟援助制度、臨時救濟制度和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如何完善訴訟保障制度也是修訂民事訴訟法時應當考慮的重要內容,從提升當事人的主體地位出發,修訂民事訴訟法時應當主要從當事人訴權保障的角度來完善訴訟保障制度。
一、訴訟援助制度
訴訟援助制度可謂是保障貧困當事人行使訴權、保護實體權利的「希望工程」。目前我國存在訴訟收費過高的問題,這嚴重障礙了當事人訴權的行使和實體權利的保護。國家設置民事訴訟制度,應當不分貧富對當事人進行平等保護,如果當事人因為貧困而其權利無法獲得保護,是違背司法正義原則和司法為民理念的。因此,國家有義務從實質上保障當事人的訴權或者說保障當事人接受裁判權,訴訟援助制度的產生也就成為必然。筆者在此區分了訴訟援助與法律援助兩個概念。訴訟援助制度是指對於貧困當事人予以緩交、減交或者免交案件受理費以及其他訴訟費用或者免除訴訟費用擔保的制度。該制度與法律援助制度不同,法律援助制度是為貧困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的制度。訴訟援助制度與法律援助制度的目的都在於消除因當事人之間的經濟實力差異可能造成的訴訟權利實際行使的差異,以維護當事?說氖抵勢降齲饈鞘抵勢降仍虻奶逑幀?
未來的民事訴訟法是否應當規定這兩種制度呢?這首先應當探討訴訟費用制度在民事訴訟法中的地位。現行法並沒有規定訴訟費用的徵收標准,目前訴訟費用制度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其中有些規定不合理、不明確,導致實務操作比較混亂,並對當事人行使訴權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尤為令人憂慮的是,這種法院自收自定的做法已經也引起了廣泛質疑,其合法性與合理性都存在問題。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的規定,關於非國有財產的徵收的事項只能制定法律,因此,關於訴訟費用的收取由最高法院制定明顯不具有合法性。其次,法院收取的訴訟費用納入到各級法院的單位預算,統一核算和使用管理,訴訟費用的計算與徵收與法院的利益密切相關,裁判機關與其所審理的案件具有一定的利益關系,這嚴重違背了司法中立原則。再次,訴訟費用的計算決定於訴訟標的價額計算,而訴訟價額的計算不僅與訴訟費用的徵收有關,更涉及訴訟程序的適用如普通程序與簡易程序的適用以及級別關系確定等。因此,應當在民事訴訟法中對訴訟費用的計算及繳納做出明確、科學、合理的規定。訴訟費用的徵收應當從當事人的訴權、當事人的財產權等實體權利角度考量,而不應當從國家可得到的利益來考量。
訴訟援助制度涉及到訴訟費用的緩、減、免,與訴訟費用制度具有密切關系,並且保障當事人平等行使訴權也是平等原則的應有之義,因此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訴訟費用制度的同時應當在訴訟費用部分中規定訴訟援助制度。而法律援助制度雖然與訴權保障有一定關系,但與國家財政政策、律師制度等關系更為密切,並且從民事訴訟法的整體結構等角度考慮,法律援助制度不宜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而應由其他法律規定。
二、臨時救濟制度
人們在享受訴訟救濟的公正性、文明性所帶來的便捷時,也不得不接受其滯後性這一缺陷,臨時救濟制度正是為彌補傳統訴訟程序救濟滯後性的缺陷而存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臨時救濟制度包括財產保全制度和先予執行制度,但這兩種制度存在著先天性缺陷,立法不周延。就保全制度來說,由於在司法實踐中很多非財產權利也存在臨時救濟的客觀必要,而我國的保全制度只限於財產案件,不能適應司法實踐中非財產權案件臨時救濟的需要,如人身權、通行權以及知識產權等就無法通過財產保全制度獲得救濟。於是在司法實踐中就出現了將不能採取財產保全而客觀上又需要救濟的情況全部劃歸先予執行制度調整,使先予執行制度過於擴張。這種保全制度的萎縮與先予執行制度的擴張把有些純粹屬於財產保全的情況也納入了先予執行調整的范圍,使二者的調整范圍發生了交叉、重合,導致法律制度之間的不協調。
鑒於現行法欠缺行為保全制度,暫時滿足權利的制度也不健全,知識產權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以及司法解釋對此予以了一定的完善,如知識產權立法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規定了訴前責令停止侵權制度,海事訴訟程序法規定海事強制令制度。雖然司法解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和有關知識產權立法對此予以了一定的補充,但這些規定比較分散,並沒有形成完善的內在和諧統一的臨時救濟制度。完善的臨時救濟制度是程序公正的立法實現,對目前的臨時救濟制度進行反思並予以整合,因此,應當在民事訴訟法框架內構建統一周全的新世紀的臨時救濟制度。
從各國的立法例來看,大陸法系根據各種臨時救濟措施的功能而規定的三種制度各有其適用范圍,互相配合,構成了較完備的臨時救濟制度,並且逐漸為我國學界和實務界所熟悉。而英美法系的臨時救濟制度形成於判例,比較凌亂,並未形成系統的制度,難以為我國立法所借鑒,因此,我國完善臨時救濟制度的思路是借鑒大陸法系的立法體例,採取統一的立法模式,在民事訴訟法中對臨時救濟制度予以基礎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的構建。大陸法系關於臨時救濟制度的立法模式,有的國家採取獨立系統的立法,有的國家在民事訴訟法中獨立成編。我國也有學者提出將臨時救濟制度從民事訴訟法中分離出去單獨立法,也有學者主張應當規定於民事訴訟法中,但應當獨立成編。筆者贊同民事訴訟法典的立法模式,認為分散立法的模式並不可取。單獨成編的模式有利於體現臨時救濟制度的獨立性與重要性,但是是否獨立成編抑或是保持原有的模式並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具體規則的完善。
從臨時救濟的功能分類,可以將臨時救濟措施分為保全性的臨時救濟和權利暫時實現性的臨時救濟,我國學者對後一類救濟制度卻鮮有論及。民事訴訟保全制度初期以確保將來判決強制執行為主要目的,但隨著社會的法治,保全制度也兼具暫時滿足權利以確保權利不受加害的功能。隨著各國立法的進步,權利暫時實現性救濟制度也日益獨立於保全制度成為一項獨立的制度,我國現行法的先予執行制度和訴前禁令制度盡管還很不完善,但卻是權利暫時實現性救濟制度的最典型表現。是否給予權利人的權利暫時地實現,這也正是訴前財產保全制度和訴前禁令制度的本質區別。因此,構建我國臨時救濟制度思路?牆飭街至偈本燃彌貧惹摯矗⒈H躍燃彌貧群腿ɡ菔筆迪中躍燃彌貧取>嚀宸槳甘牽閡皇牆撇H貧雀腦煳咚媳H黽有形H貧齲撇H胄形H直鴝雜Υ舐椒ㄏ檔募倏堊河爰俅Ψ種貧取6槍菇ㄔ菔斃暈榷ǚ勺刺⒈;とɡ鬧貧取U庵種貧扔腖咚媳H遣煌潯局是鶚牽罷呤且員;は衷謨姓吹娜ɡ輝饈薌絛趾ξ康模咚媳H蛞勻繁=吹那恐浦蔥形康摹@繚讜誶趾νㄐ腥ǖ陌咐ɡ耍ㄔ婊蛘弒桓婢商岢觶┥昵肓偈斃員;ぃ谷ɡ嗽菔筆迪滯ㄐ腥ā1收呷銜菔蔽榷ǚ勺刺⒈;とɡ鬧貧扔職ㄇ恐屏詈拖刃懈讀街種貧取O刃懈妒竅中邢扔柚蔥兄貧鵲母腦歟扔柚蔥兄貧仁俏夜囊淮罅⒎ń劍τ璞A舨⑼晟疲涿瓶梢願奈刃懈叮⒔涫視美┱褂謁咔啊G恐屏釷嵌運咔敖畹睦┱梗骨恐屏鈧貧炔喚鍪視糜謁咔埃謁咚現幸部梢遠勻ɡ私斜;ぁO刃懈隊肭恐屏鈧貧鵲那鶚喬罷咧饕視糜誚鵯痘蛘咂淥擲轡鐧母噸擼笳咧饕竊鵒釵持中形蛘卟晃持中形U庵址絞匠屑塘嗽辛⒎ǎ鍾興唇ǎ芄皇視Ω叢佣啾淶納緇嶸睢?
三、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在國外也被稱為藐視法庭。現行法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進行了系統、集中的規定,這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一大特色。關於強制措施的改造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刪除某些不合理的規定,如拘傳的規定,不僅侵害了當事人對訴訟權利的處分權,而且有民事糾紛刑事化之嫌。二是是否應當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刑事責任如藐視法庭罪。很多學者主張規定藐視法庭罪,筆者以為,妨害民事訴訟的刑事責任宜由刑法規定,或者另行制定單行條例,不宜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刑事責任。並且目前我國規定的強制措施已是比較嚴厲,對所有藐視法庭的行為都規定為犯罪行為太過嚴厲,其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關於強制措施制度的缺陷主要是對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缺乏嚴密、周延的規定,而非是制裁力度不夠,現行法很多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未納入強制措施制度的調整范圍,例如撕毀法院裁判文書的行為,證人在法庭上拒絕回答的行為等。因此,對藐視法庭的行為進行補充規定,對一般的藐視法庭的行為實行秩序罰,比設置適用范圍過廣的藐視法庭罪更為合理。三是如何與強制執行法、證據法規定的強制措施協調也是民事訴訟法需要考慮的問題。
『柒』 婚內侵權的法律問題探析,這個題目的論文怎麼寫拜託各位知道的幫幫忙,我第一次,什麼都不懂~~
【摘要】家庭是整個社會的細胞,而婚姻則是維系家庭的基礎。家庭的文明與和睦是整個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而婚內侵權行為法律救濟的缺失使解決婚內侵權問題難上加難。無救濟即無權利。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婚內侵權行為的救濟渠道,才能使婚姻關系穩定持久。
【關鍵詞】婚內侵權 人身權 財產權 損害賠償
婚內侵權的概念及特徵
概念。婚內侵權,即夫妻侵權,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不法侵害配偶另一方的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利,造成對方的人身、財產乃至精神方面遭受損害的過錯行為。正常的婚姻應是男女平等、恩愛互助、和平共處的。然而在現實的婚姻家庭中,卻常常會出現夫妻一方對另一方的侵害事件,主要表現為家庭暴力和對婚姻、家庭義務的違反。
特徵。婚內侵權作為一種民事侵權,既有民事侵權的一般特徵,又呈現出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侵權行為必須發生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即侵權行為發生時間具有特定性。第二,侵權行為必須發生在合法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與其他侵權行為相比,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其主體的特定性。不具有合法夫妻關系的男女之間的侵權行為不能被認定為婚內侵權行為。第三,侵權行為的客體為夫妻一方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第四,夫妻間的法定權利和義務即配偶權及由配偶權派生的配偶財產權是婚內侵權的前提。第五,侵權行為的方式既包括作為又包括不作為。以作為方式構成的婚內侵權,有家庭暴力導致的人身傷害、私自處理共同財產導致對財產權的侵犯等。以不作為方式形成的婚內侵權,有怠於履行撫養義務給對方造成損害等。
婚內侵權是對夫妻間法定權利的侵害。各國婚姻立法對夫妻間權利義務的設定不盡相同。例如,《德國民法典》規定了夫妻姓名權、從業權、操持家務義務、同居義務;《法國民法典》規定了夫妻同居權、忠誠義務、住所共同決定權及夫妻間的連帶責任等。我國則規定:夫妻有相互忠實的義務,夫妻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權利,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夫妻雙方有平等的婚姻住所決定權,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夫妻有相互扶養的權利和義務,夫妻之間有日常家事代理權。但概括起來,夫妻間的權利義務及於彼此的人身及財產乃各國婚姻成立之通例。
婚內侵權的種類
侵害夫妻間的人身權。這些人身權利主要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生命權是維護生命的安全、不受他人侵害的權利,是雙方享有法律上人格的基礎和前提。身體權是公民維護其身體完全並支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具體人格權。健康權是指公民以其機體生理機能正常動作和功能完善發揮,以其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利益為內容的人身權,這三種權利是專屬於權利人自身的。夫與妻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借口剝奪另一方的生命權,侵害另一方的身體權、健康權。名譽權是指公民、法人對自己的品德、才幹、名聲、信譽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名譽依法所享有不受侵害的權利。肖像權是指以一定的物質形式再現出來的自然人形象。肖像權作為一種具體的人格權,是以肖像所體現的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為內容的民事權利。肖像首先體現了自然人的人格利益。人的形象為個人所固有,是個人存在的有形的特徵。而肖像客觀再現了人的形象,是自然人人格的外在表現形式。自然人對其肖像也享有一定的財產利益,如果夫妻一方在未經另一方同意的情況下擅自轉賣、使用對方肖像的,並且這種行為之目的並非為家庭財產之增長或夫妻利益之增進,則另一方就構成了對肖像權的侵害。
侵害夫妻間的配偶權。配偶權是指夫妻關系之間互為配偶的基本身份權,它是夫妻之間互為配偶的身份利益,由權利人專屬支配,其他任何人負有不得侵犯的義務。對於夫妻關系而言,配偶權實質上是夫妻權利關系中的核心與基礎,也是夫妻關系與其他民事主體間關系最主要的區別點。婚內對配偶人身權的侵害主要表現為:
一、有違夫妻忠實義務。從婚姻家庭領域的角度看,忠實主要就是指作為配偶權主體的夫妻,不得有婚姻外的性行為,在性生活上互守貞操,能夠有意識地控制情感的出軌,保持感情專一。對夫妻忠實義務的違背主要為:婚外戀、與他人通姦、重婚等情形。
二、侵害夫妻同居權。同居義務是指男女雙方基於配偶身份都負有同對方共同生活的義務,夫妻性生活是同居義務的重要內容。此外,還包括相互協助義務、共同寢食義務,這兩種義務要求夫妻相互支持對方的意願和活動,共同料理家事,相互扶養、扶助,當配偶一方遭遇危難,對方負有救助、救援義務。同居義務是法定義務,是夫妻雙方共同的、平等的義務,非有正當理由夫妻任何一方不得拒絕履行同居義務。
三、遺棄。遺棄是對配偶扶養義務的不作為行為。我國現行婚姻法對遺棄的解釋僅包括經濟扶養上的遺棄,卻忽視夫妻間感情的交流與支援,但實際上,精神的遺棄給對方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傷害比拒不支付扶養費更為嚴重。因此,遺棄應當包含:不履行法定援助義務,即配偶在危難時拒不援助;性遺棄;出於惡意精神上長期冷落對方,夫妻關系形同虛設;經濟上遺棄,即有扶養能力的一方拒不扶養沒有生活能力的另一方。
四、侵害夫妻共同生育權。生育權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公民基於婚姻基礎而享有的決定是否生育子女以及如何生育子女的自由。侵害夫妻共同生育權主要有:妻一方拒絕丈夫合理的生育要求或無正當理由未經丈夫同意終止妊娠;夫一方違反計劃生育,強迫其妻違法生育;妻一方與人通姦,賣淫懷孕生子;夫一方未經妻同意為他人供精;妻一方未經夫同意採用第三者精子人工授精或體外授精。
侵害夫妻間的財產權。夫妻財產權是夫妻之間直接體現一定經濟內容的權利。依婚姻財產的不同歸屬,對夫妻財產權的侵害行為表現為:一、侵害夫妻共同財產。依現行婚姻法,婚姻存續期間的所得為夫妻共同財產,夫妻雙方對夫妻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分權。因此,侵害夫妻共同財產表現為:未經對方同意,超越或濫用家務代理權處分夫妻共同財產,如未經配偶同意出售、購買房屋,以夫妻共有財產對外投資經營等;未經對方同意,以其他方法非法處分夫妻共有財產,如用夫妻共有財產給付本人對第三人的賠償金;以夫妻共有財產給付非法債務;離婚訴訟前或離婚判決生效前隱匿、轉移、毀損、轉讓夫妻共有財產;基於家庭沖突或醉酒毀損夫妻共有財產,如醉酒人損毀、焚燒傢具等等。二、侵害配偶個人財產。依照現行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配偶個人財產包括婚前個人所有、受贈、繼承的財產;婚後約定屬個人的財產;歸個人使用價值不大的特別財產,如一般首飾、衣物、書畫等。所有人有絕對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對方不能限制、干涉。
確立婚內侵權賠償的必要性
事實上,在我國建立婚內侵權制度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我國立法和理論界對婚姻本質的認識見仁見智。對夫妻關系抱持有契約論、制度論、身份關系論等不同的觀點。婚姻是一種契約關系還是一種身份關系,抑或是倫理關系歷來爭議較大且沒有定論。它既具有契約的特點又有很明顯的身份色彩還帶有倫理性,當事人承擔的是侵權責任還是違約責任在理論上糾纏不清,這也是婚內侵權制度建立的理論障礙。
其次,表現為一種觀念的沖突。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傳統使得「三綱五常」、「清官難斷家務事」,「家醜不可外揚」等觀念深入人心。在現實生活中,夫妻一方如果受到婚內侵權的傷害,不到萬不得以,是不會將自己受到的家庭傷害訴諸法院的。同時,一般的社會觀念也不完全接受婚內損害賠償,社會輿論過分強調夫妻感情為婚姻關系得以維持的重要條件等因素使得婚內賠償也沒有得到立法的肯定。
第三,現行婚姻法雖然規定了夫妻約定財產制,但沒有約定時則採取法定的夫妻共同財產制。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夫妻採取的是婚後的所得共同制,因此只有在配偶一方死亡或離婚時,才能確定夫或妻的,個人財產份額,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個人財產與共同財產往往很難界定。因此,很多人認為,婚內侵權的賠償實際上就是把錢從一個口袋放入另一個口袋,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夫妻婚後實行共同財產制導致的損害賠償難於執行,賠償意義不凸顯正是建立婚內損害賠償的客觀障礙。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建立雖然困難重重,但其制度的建立還是有相當的必要性。
確立婚內侵權賠償有利於維護法律的統一。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明確規定,公民由於過錯侵害他人合法的財產、人身權利的,應承擔民事責任。我國《婚姻法解釋(一)》第二十九條規定,法院不受理婚內的侵權賠償糾紛。雖然,《民法通則》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基本法,具有較高的法律效力,應予優先適用,但在司法實踐中,由於我國對違反上位法的審查力度不夠,沒有相關的機構直接宣告該解釋不能適用。同時不受理婚內侵權賠償糾紛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法律的爭訟,維護了家庭以及社會穩定,由此就造成了法律上的相互矛盾。該《解釋》把離婚作為夫妻間履行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事實上是以法律規范的形式否定了婚內侵權賠償。
我國目前的婚內侵權制度主要是由民法和婚姻法共同構築而成,民法是我國的基本法,婚姻法是我國的特殊法,在適用的規則上遵循特殊法優於基本法。我國婚姻法雖然規定了婚內侵權的形式、解決方式、承擔責任的形式,但此規定卻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婚姻法規定的侵權形式僅限於以其他行為虐待家庭成員或實施家庭暴力,既沒有規定如侵害名譽權、隱私權、人身自由權等典型的侵權行為形式,也沒有規定違反夫妻忠實義務、同居義務以及侵害一方生育權等基於婚姻關系而產生的侵權責任;對於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之間在財產方面的侵權責任更沒有具體規定。
其次,婚姻法規定的侵權救濟手段單一而且保護力度也非常薄弱,僅限於公安機關制止或依照治安處罰條例予以行政處罰,或請求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予以調解,也沒有明確規定侵權人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民事責任。
第三,《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三條、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與《民法通則》的規定是相悖的。在實踐中有些司法機關正是根據該解釋的規定排除了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幾種違反夫妻忠實義務應負的責任,如重婚、有配偶與他人同居等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及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員等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追究。對上述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賠償附加了「離婚」作為前提條件。這意味著婚姻當事人一方因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員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時,如果當事人不離婚,則不用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即使受害人單獨提起損害賠償,根據該《解釋》的規定,法院也不予受理。這既不符合法理,也不符合情理。
總之,婚內侵權制度的缺位使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受害人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而全面的保護。我國目前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對於當事人利益的訴求顯得力不從心,而《民法通則》的規定又過於籠統和寬泛,並且二者還缺乏必要的銜接甚至相互矛盾,這是導致目前司法現狀的混亂的主要原因。
確立婚內侵權賠償有利於填補相關法律的空白。我國法律規定侵權人承擔侵權行為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包括: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行為人行為違法;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了損害事實;行為人的行為與該損害事實具有因果關系;只要沒有特殊法律免責情況,侵權人即應承擔責任。由此可見,我國《民法通則》並沒有對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的關系作任何限制,也沒能對該侵權責任的主體作任何限制,更沒有因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存在特殊婚姻關系而將侵權人排除在承擔侵權民事責任之外,侵權人不能因與受害人存在婚姻關系而免責,這種立法的導向在我國婚姻法第四十三條、第四十四條對於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員的行為就可見一斑。從法理上說,任何人受到非法侵害都應當得到法律的保護。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九條規定,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不起訴離婚而單獨依據該條規定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此造成夫妻一方在受到婚內侵權時得不到保護與補償的局面。無過錯的受害者要麼繼續忍受對方的過錯,要麼只能離婚,除此沒有其他的救濟途徑,這既助長了侵權者的囂張氣焰,也顯然不符合法律「公平、正義」之精神。婚內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可以為不願離婚同時有賠償訴求的受害者提供一條法律救濟的途徑。一旦確立了婚內侵權賠償制度,就可以為夫妻間的侵權行為提供一條有效的救濟途徑,消除夫妻間侵權得不到賠償的現象,同時也彌補了法律對此問題規定的缺失。
確立婚內侵權賠償可以構建和諧家庭。問題的解決不能靠堵,而要靠有效的疏通。夫妻感情是夫妻雙方在相濡以沫,互助互諒的基礎上共同建立起來的一種牢固的情感。對婚內侵權的行為,雙方如果不能正視這個問題,將其用一個合理的正當的途徑來解決,對於受害的一方而言,在物質與精神上都得不到補償和寬慰,一味的隱忍只會使得雙方的感情存在更多的危機,引發更大的家庭矛盾和紛爭。婚內侵權的賠償不僅不會損害夫妻的感情,恰恰相反,如果受害方得到公正的評判,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精神上都會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安慰,才能真正解決婚姻中存在的隱患和隔閡,從這個意義上說,婚內侵權的賠償更加有利於家庭的長久和諧。
確立婚內侵權賠償有利於保護夫妻一方的人格權。我國《婚姻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十三條規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我國《憲法》也明確提出保護婚姻家庭。此處的平等意味著夫妻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彼此的人格相互保持獨立,不因為婚姻關系的存續而吸收相互間的獨立人格。他們彼此之間是互不隸屬的獨立的民事主體,各方均享有完全的民事權利。由於思想的解放,「夫妻一體」的觀念逐漸為「夫妻別體」所代替,夫妻之間的身份關系不再是夫妻之間不承擔侵權責任的借口。夫妻雖然是共同組建家庭的基礎,但彼此顯然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現代民法的精神是尊重個人人格的獨立與平等,所以,侵權人並不因與受害人之間存在婚姻關系而不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只要符合我國侵權行為法的規定而構成侵權的就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即便二人是夫妻關系,如果一方因為另一方的婚內侵權行為受到損害,法律也應該給予救濟。另外,「法不入家門」的觀念正逐漸被拋棄,婚姻法修正案關於家庭暴力的明確規定正反映了這種立法觀念的變更趨勢。由家庭暴力、婚外情引發的婚內賠償案件的頻頻發生使一部分群體產生了相應的利益需求,對於受婚內行為侵害的群體而言,如果法律的保護不能延伸到家庭的范圍內,很多違法犯罪行為就會因此而得到規避,受害者的權益也會因為沒有法律的規定而得不到保障。
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的構建
婚內侵權行為構成要件。婚內侵權應該和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一致,即遵循四要件說。一、過錯。主觀上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婚內侵權行為的主體為婚姻家庭中配偶的一方,其主觀方面應為故意,即主觀上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侵害對方的合法權益卻實施侵害行為。鑒於夫妻關系的特殊性,夫妻一方如果因一般過失而侵害了另一方的權益,可以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當事人另有約定或存在重大過失的除外。二、行為違法。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8日《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解釋》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以侮辱、誹謗、醜化等違反善良風俗的方式侵害死者人格利益等,近親屬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傳統民法理論認為,行為人的行為侵害了他人合法的民事權益,又沒有阻卻違法的事由,就可構成違法。因此,對於婚內損害賠償而言,行為違法表現為婚姻關系中配偶一方違反民法以及婚姻法的規定,實施了侵害另一方合法權益的行為,包括財產權和人身權的行為,並且沒有法律規定的抗辯理由,即構成行為違法。三、有損害事實。是指對配偶財產權和人身權的損害,既可以是物質損害,也可以是精神損害,該損害必須是確定的、真實的、可補救的。根據現今民法的基本理論,人身利益的損害可以以金錢給予補償已經成為通例。四、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只要夫妻一方實施的侵害行為的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具有相當因果關系即可認定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婚內侵權的歸責原則。侵權的歸責原則一般可分為過錯原則、推定過錯原則和無過錯原則。而在婚姻法中有規定,離婚時有過錯一方應對無過錯方進行一定財產補償,這符合過錯原則。婚姻法屬於民法的范疇,但是婚姻法在突出平等、自願這一民法的基本特徵時,其與普通民事法律相比較還帶有強烈的倫理道德性,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過錯的評斷標准也各不相同,婚姻關系中孰是孰非不能一言以蔽之。因此,在適用過錯損害賠償原則時,對過錯的認定需要擺脫倫理道德的束縛,應該從婚姻法的角度來加以考慮。對於過錯的認定,應該以違反現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為判斷依據。
婚內侵權承擔賠償責任的具體形式。一般來講,責任的承擔方式不應有所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民事侵權責任方式:賠禮道歉,加害人停止侵害,具結悔過,人民法院依據職權強制對加害人訓誡等在內的責任方式,加害人以獨立的個人財產對受害人進行物質和精神損害進行賠償。對於前幾種方式,判決後易於執行,而賠償損失卻不大容易操作。在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存在法定婚姻關系時,賠償責任承擔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對夫妻個人財產認定上的困難,這主要是由於我國當前法律規定婚姻中財產制度主要存在法定財產制和約定財產制兩種制度:一、對於夫妻間對財產有特別規定的,只要約定合法,則能認可約定的法律效力,賠償金可由侵權方從約定屬於自己個人所有的財產中支付給對方,轉歸受害者個人所有。二、夫妻對財產關系雖然沒有特別的約定,但是如果侵權方擁有其他依法認定為個人所有的財產或婚前財產足以支付賠償金的,可以從侵權者的個人財產中直接支付賠償金歸受害方個人所有。三、夫妻間既無特別約定,侵權方又無明確的婚前財產或其他明確的個人財產。在這種情況下,侵權方擁有的只是與受害方共同共有的財產,而這種財產在婚姻關系終止前是不能分割的,所以侵權賠償難以實現,而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又往往是最為常見的。
根據侵權行為法的基本理論而言,在當事人之間如果產生了侵權之債,由此在夫妻之間產生了債權債務關系,當事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主張損害賠償的,應當適用侵權行為法的相關規則,當事人可以根據法院的判決協議用夫妻共同財產賠償,此賠償額轉為受害方個人財產。如果雙方不能達成協議,一方可以根據法院的判決請求強制執行。
總之,我國目前夫妻財產制的現狀的確是婚內損害賠償執行難的一個主要障礙,但不是婚內損害賠償制度不能建立的全部原因,相反卻是社會各界想要加以克服的一個問題。夫妻個人財產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婚內賠償判決執行難的現狀,使婚內賠償判決有實際的意義,司法機關通過支持婚內損害賠償的判決,以強制執行的方式也可以達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懲罰侵權人的違法行為、維系和規范夫妻關系的目的。
綜上所述,婚內侵權已經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出於傳統觀念的限制、立法的缺失以及司法實踐的困阻等原因,使得婚內侵權這一社會問題遲遲未得到根本解決。婚內侵權賠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實際上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