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是誰阻撓季羨林不和自己的兒子見面呢是北大
李玉潔,是季羨林的秘書,自稱跟隨季老53年,2006年81歲的李玉潔突發腦溢血住院,主要工作就交給了現任秘書、北大黨委副書記吳志攀之妻楊銳。李玉潔來到季羨林身邊,是1994年左右。之前她對媒體稱「跟隨季老五十多年」,這一說法遭到了眾人的否認。她的丈夫是北大教授楊通方,「文革」前曾跟季老做過鄰居,1978年社科院南亞所成立,季羨林任所長,她是工作人員。1996年李錚退休,1998年突然去世,李玉潔逐漸承擔主要工作。此間,季羨林的家庭變故比較大,老祖、夫人、女兒和女婿相繼去世,和兒子季承的關系鬧僵,身邊沒有親人。李玉潔辦事能力很強,挺「咋呼」的——就是攙著老爺子的手,走在前面覺得特別光榮,在2003年季羨林住院之前,她「擋駕」就很厲害,客觀上,既替季羨林擋了不少不想見的人,也擋了他想見的人。楊銳和李玉潔私交甚好,從1998年開始給李玉潔當助手。2006年8月,李玉潔突發腦溢血住院,楊銳成為主要秘書。李玉潔[季羨林秘書]-阻撓季老父子見面 季羨林、季承父子決裂,發生在1995年春季承母親病重期間。當時,季承和父親鬧了家庭矛盾,在氣頭上的兩個人都說了一些狠話,雙方連面也不肯見了。「這裡面有父親的責任,有我的責任,也有其他人的責任。」季承說,「父母的結合不理想,是舊式的包辦婚姻。他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子倆決裂之後,有段漫長的僵持期。這期間,季羨林還住在位於北大的朗潤園家中,季承要見父親並不難。季承說,他經常來到朗潤園家中,但擔心父親還在生自己的氣,不願接納自己,他每次只是和父親的助手李玉潔打招呼,主動避開父親。
李玉潔正是在父子倆鬧矛盾後被派去擔任季老助手的。「但是,畢竟父子親情誰也割不斷,後來我和父親都互相諒解了,希望能見面。然而,就是這個時候,有的人不僅不調解,還從中阻撓我和父親見面,想壟斷父親、壟斷季羨林。」季承說。
據其介紹,在2002年父親住進301醫院前,他想見父親很方便。在2002年後,他再想見父親時,確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季承說,父親住院後,他多次去醫院,和李玉潔多次交涉,希望能見到父親,都沒能如願。「有一年的冬天,我在外面等了兩個小時都沒能進去,他們就是不讓進,即使李玉潔病倒之後,我仍舊見不到父親。」季承說。
李玉潔於2006年下半年突發腦溢血被送進醫院,此後,楊銳接替李玉潔,開始負責照顧季羨林。季羨林身邊的工作人員為什麼要阻撓他和親人見面?季承說,原因並不復雜,季羨林因為高深的學術造詣和對文化事業的傑出貢獻,被譽為國寶,如果能把國寶掌握在手中,肯定將收獲巨大的利益。在季承看來,季羨林身邊的有些人正是出於這些不純的目的,在幫他打理著一切,甚至包括阻撓他和親生兒子見面。但是,季承不想具體說出其中的原委。
② 季羨林的兒子因為什麼和他鬧矛盾
父子決裂,發生在1995年春季承母親病重期間。當時,季承和父親鬧了家庭矛盾,兩個人在氣頭上都說了一些狠話,雙方連面也不肯見了。 對於家庭中的事務,季承不願意再提及。他一再強調,親情勝過任何是非,父子相見,過去的事情都煙消雲散了。 「這裡面有父親的責任,有我的責任,也有其他人的責任。」季承說,「父母的結合不理想,是舊式的包辦婚姻。他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季承的母親彭德華比父親大4歲,只念過小學,認字不多。季羨林出國或是他們在國內分居兩地時,母親沒有給季羨林寫過一封信。但在打理季家日常生活上,彭德華卻勤勤懇懇,含辛茹苦。對這樣一位妻子,季羨林口頭上評價頗高,情感上卻很平淡。 在季承看來,父親沒有把這樁婚姻終止是好事,但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夫妻倆沒有感情,維持下來就有犧牲,有後果,這後果不僅影響到父親和母親,也影響了家裡每一個人。」對於父母的婚姻對父子關系究竟產生了何種影響,季承並未言及。
③ 季羨林的故事
在1994年,季羨林的妻子彭德華因病去世後,需要4萬元喪葬費用,季羨林要求兒子季承出2萬,但一個要求出,一個不願意出,導致了父子交惡。那時的季羨林便揚言要與兒子斷絕關系。因為季承自小很少得到季羨林的教誨,父子關系一向冷淡。
到了1995年,季羨林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了,並最終決裂,13年不曾相見。13年後,雙方終於冰釋前嫌。2002年,季羨林住進301醫院前,季承想見季羨林很方便。在2002年後,季承再想見季羨林時,確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2008年11月7日,73歲的季承,到北京301醫院看望98歲的父親季羨林老先生。13年無法見面的一對白發父子,久別重逢, 喜極而泣。
(3)季羨林家庭糾紛擴展閱讀:
季羨林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字希逋,又字齊奘。季羨林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先生並稱為「南饒北季」。
季羨林先生早年曾留學國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其精通於吐火羅文,這種語言是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而季先生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他的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季羨林
④ 季羨林和兒子為什麼不和北大在中間起什麼作用
父子決裂,發生在1995年春季承母親病重期間。當時,季承和父親鬧了家庭矛盾,兩個人在氣頭上都說了一些狠話,雙方連面也不肯見了。對於家庭中的事務,季承不願意再提及。他一再強調,親情勝過任何是非,父子相見,過去的事情都煙消雲散了。「這裡面有父親的責任,有我的責任,也有其他人的責任。」季承說,「父母的結合不理想,是舊式的包辦婚姻。他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季承的母親彭德華比父親大4歲,只念過小學,認字不多。季羨林出國或是他們在國內分居兩地時,母親沒有給季羨林寫過一封信。但在打理季家日常生活上,彭德華卻勤勤懇懇,含辛茹苦。對這樣一位妻子,季羨林口頭上評價頗高,情感上卻很平淡。在季承看來,父親沒有把這樁婚姻終止是好事,但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夫妻倆沒有感情,維持下來就有犧牲,有後果,這後果不僅影響到父親和母親,也影響了家裡每一個人。」對於父母的婚姻對父子關系究竟產生了何種影響,季承並未言及父子決裂,發生在1995年春季承母親病重期間。當時,季承和父親鬧了家庭矛盾,兩個人在氣頭上都說了一些狠話,雙方連面也不肯見了。對於家庭中的事務,季承不願意再提及。他一再強調,親情勝過任何是非,父子相見,過去的事情都煙消雲散了。「這裡面有父親的責任,有我的責任,也有其他人的責任。」季承說,「父母的結合不理想,是舊式的包辦婚姻。他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季承的母親彭德華比父親大4歲,只念過小學,認字不多。季羨林出國或是他們在國內分居兩地時,母親沒有給季羨林寫過一封信。但在打理季家日常生活上,彭德華卻勤勤懇懇,含辛茹苦。對這樣一位妻子,季羨林口頭上評價頗高,情感上卻很平淡。在季承看來,父親沒有把這樁婚姻終止是好事,但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夫妻倆沒有感情,維持下來就有犧牲,有後果,這後果不僅影響到父親和母親,也影響了家裡每一個人。」對於父母的婚姻對父子關系究竟產生了何種影響,季承並未言及
⑤ 季羨林遺產失竊案
2009年12月16日中午,海淀區燕園派出所接到季羨林之子季承110報警:稱北大朗潤園13號公寓原季羨林先生住所被盜,季羨林先生生前大量藏書和文物失竊。其中,有明確數目的線裝書就有4351冊,此外還有嘉慶殿本全唐文4大箱和全套二十四史,丟失書籍總數將近5000冊。警方很快鎖定嫌疑人為方咸如和王如,其中方咸如原為北大保安,10多年前被季羨林前秘書李玉潔推薦成為季羨林在朗潤園家中的管家,季承與季羨林冰釋前嫌後,方咸如被季承解僱;王如則是季羨林前秘書李玉潔的乾女兒。
案件偵破後,由於出現了此事界定為盜竊還是因糾紛引起的財物流失以及被盜物品該如何定價?偵查機關內部出現分歧,所以案發後大約一年的時間,公安機關和檢察院對季羨林遺產被盜案一直三緘其口,使該案顯得異常神秘。
今年3月從獨家渠道獲悉,此前一直由海淀警方負責偵查海淀檢察院批准逮捕的方咸如和王如,升級由市檢一分院訴至北京市一中院。起訴書指控方咸如在王如的唆使之下,於2009年12月15日20時許採用破窗入室的方式進入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朗潤園13號公寓201號季羨林故居內,秘密竊取各種書籍、塑像等大量物品(經鑒定價值共計人民幣3339195元)。後王如在得知被害人報案後,又夥同方咸如將所盜財物轉移至他處藏匿。
王如、方咸如作案後被查獲歸案,被盜物品已追回並發還。
⑥ 季羨林日記為什麼會引爭議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這樣 德國寶大師是不是特別讓你意外呢?原來大師的青春也跟我們一樣,肆意又無懼,看完後大家估計只想唱一首歌——《我們都一樣》~~~
⑦ 季羨林作品中的「老祖、宛如、德華、延宗」分別指的是他的哪幾位親人
彭德華 ———妻子
季婉如———女兒
延宗 ———兒子
老祖——季羨林的嬸母
1929年,季羨林與彭德華結為夫妻。他們的結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彭德華她自幼喪母,只有小 季羨林夫人彭德華學水平,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沒有跟任何人發過脾氣。上對公婆,她真正盡了孝道。下對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對丈夫,她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絕對愛護。季老的婚姻可謂中國封建婚姻包辦的悲劇,但是他後來的獨居也使得他內心平靜安心的專研在他的學術研究中,正如梅蘭芳的寂寞成就了他一樣。
1933年季羨林有了女兒,取名季婉如 ,後畢業天津大學,成為核工業部的高級工程師,已病故。
1935年,季羨林又有了兒子延宗,即是季承。但作為「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承自小卻很少得到父親的教誨,父子關系一向冷淡,並曾被父親「趕出家門」。
同年,季羨林在經濟瀕於破產時獲得一個到德國去留學的機會。季羨林這一走就是十一年。這十一年當中,季羨林的老祖(季羨林的嬸母)苦苦掙扎,擺過小攤,賣過破爛,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季羨 季羨林與他的貓林他嬸母出身中醫世家,從小學會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因自幼喪母,沒人替她操心,耽誤了出嫁的黃金時刻,成了「老姑娘」。年近四十才嫁給季羨林的叔父做續弦。
1995年,季羨林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了,並最終決裂,13年不曾相見。13年後,雙方終於冰釋前嫌。2002年,季老住進301醫院前,他想見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後,他再想見季老時,確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終於在2008年,季承見到了已經97歲的父親,並一直陪在父親左右。
季羨林的家庭成員,除了人以外,還有幾只貓。季家所養的第一隻貓,名叫虎子。虎子的脾氣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對季家三口人卻十分溫順,晚上經常睡在季羨林的被子上。
⑧ 季羨林曾有過幾個老婆
季羨林一生只有一個妻子。
去世時間: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27秒,季羨林逝世。
1929年,季羨林與彭德華結為夫妻。彭德華她自幼喪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沒有跟任何人發過脾氣。上對公婆,她真正盡了孝道。下對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對丈夫,她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絕對愛護。她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孝順媳婦、賢妻良母。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⑨ 季羨林70歲的兒子不顧反對,娶了家中30歲的保姆,如今過得怎樣了
父愛如天,粗曠而深遠,讓我仰而心憐不敢長嘯;父愛如河,細長而源源,讓我淌不敢涉足。父愛是深邃的、偉大的、純潔而不可回報的,然而父愛又是苦澀的,難懂的、憂郁而不可企及的。
父子關系一直以來都是一門學問。有的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也有子承父業花開兩枝。季羨林先生的名字,是我國久負盛名不可多得的文化學者。他通識7門外語,尤其精通吐火羅文,不僅在東方學、佛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在文學方面也有自己的建設,是我國不可多得的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齊飛的造化大家。
擁有這樣學識深厚的家庭,季羨林先生的後代應該是能承蒙祖蔭,在各自領域都能闖盪出一番事業的人才。這是季羨林的兒子——季承,在年幼時從未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感受到一絲的美滿。
在過了一段頤養天年的美好時光後,季羨林先生未有遺憾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那些有兒孫陪伴的最後時光,也不枉來世上走這一遭。
對季承來說,雖然幼年時期缺失父愛,成年生活中經歷的婚姻並不如自己所願,但是自己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晚年不僅獲得幸福圓滿的家庭,更是在老年喜得兒子。在父親最後的時光與其冰釋前嫌,可謂是最圓滿不過,最幸福不過。
⑩ 季羨林和兒子的矛盾
季羨林和兒子的矛盾
12月17日上午,陽光溫暖明亮。在位於中關村的李政道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在此兼職的73歲的季承准備開始工作。這位國學大師季羨林的獨子頭發已白,但看上去依然矍鑠健朗,說話清晰,思維敏捷。
辦公室正面的牆上,掛著季羨林的親筆「和諧」字幅,但是近來,季承卻陷入了一種並不很和諧的局面。因「季羨林字畫被盜」事件,季承成為媒體矚目的人物,其與父親季羨林的關系也成了人們議論的焦點,說他「13年父子不相見」。 作為「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承自小卻很少得到父親的教誨,父子關系一向冷淡,並曾被父親「趕出家門」。當他質疑季羨林書畫捐贈的合法性時,被認為是覬覦繼承財產。 5個月前,年過古稀的季承老來得子,在經歷過眾多事情後他知道,親情遠勝恩怨是非。 「某些人」阻撓父子相見 在輿論看來,季承成了悲劇性人物,因受阻撓,13年未能見到父親。北大也因此成為網路輿論的眾矢之的。 但在季承看來,所謂「13年父子未見」,沒有媒體說的那麼誇張。季承極為認真地說,在這件事上,阻撓他們父子相見的只是「某些人」。這些人可能和北大有一定關系,但並不能代表北大。只能說,北大有一定責任。「總的來說,北大對季老照顧得很好啦。」 季承表示,從1995年起,他與父親有一段時間不來往,冷靜下來後,父子都有願望解決分歧。在2002年季老住進301醫院前,他想見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後,他再想見季老時,確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但是,季承不想具體說出其中的原委。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季老委託北大將季承拒之門外。據媒體報道,北大相關人士稱,季老無論是住院前還是住院後,對見誰不見誰都有著絕對的自主權。至於13年父子未見另有隱情,2003年3月,季羨林曾親筆給當時北大外國語學院領導吳新英去信稱不願意見季承。信中稱:「季延宗(季承)此次來301醫院完全另有用心……反正我決不見他。我見誰不見誰的權利總還有吧。」 季承手裡有這封信的復印件。但季承認為他們的工作應該是做撮合,而不是這樣簡單地把信給他就不管了。而且,季承並不相信這是季老的真實意思。「這封信是怎麼寫出來的,又有故事。」季承說。 在張衡舉報「季羨林藏品被盜」後,季承幾次到北大找過校領導,並寫了書面信函。女兒季清也在11月份回到國內,也和季承一起到過北大找校領導,並在網上發表了兩封致北大校領導的公開信。 對於外界質疑「季承的動力是想要回季老的財產」。季承的回應是:「不能叫做動力,本來的意圖是,季先生的捐贈是不合法的,因此,捐贈是無效的。我們,包括我的子女都認為,這些財產都是季家的。捐贈,我們也不反對,但是要合理合法。即便我們把財產要回來,今後如何處置這些財產,有一個方向仍然是捐贈。」 季承說:「沒有別的路可走的情況下,只能進入司法途徑,現在正在准備。但是,在進入司法程序之前,我們希望和北大領導有一個理智的接觸和溝通。從司法角度來講,還有一個方式調解。」 現在,季承每天去一到兩次301醫院,看望父親,送些東西。如今有了陪住證,進出很方便。他也常帶著妻子與小孩去,妻子和公公也很熟。季承還給記者看季老抱著孫子的照片。從照片上看得出,季老精神很好,神采奕奕。季承老來得子,而將屆百歲的季老再抱孫子,一家人興高采烈,幸福溢於言表。 陌生的父親 上月7日,季承見到已經97歲的父親了。他早早起來,囑咐妻子做了「卷糊餅」和「十香菜」。這是父親最愛吃的家鄉菜。妻子非常了解公公的口味,飯菜做得很可口。 在301醫院的病房裡,一見到父親,季承就跪了下來,淚水濕襟。父子間隔13年,一對都到了耄耋之年的父子終於再次相認、相見,令人唏噓。季承說,見到父親後,過往的事端歷歷湧上心頭,父子之間的矛盾,也被相見的歡樂消融了。 在他的印象中,與父親首次見面是在1946年,那年他剛11歲,季承從廣播電台里知道父親要回國了。他出生不到3個月,父親就去了德國留學。11年來,他和母親以及祖母,只知道季羨林留學德國,杳無音信,身處「二戰」的中心,生死不明。當季羨林一行六位留學生到達越南西貢時,廣播里又在播,全家人才放下心來。 過去只在照片上看到的父親,如今一下子來到面前。這對11歲的季承來說,有點不適應,他對留洋歸來的季羨林「很陌生」。父親給他和姐姐帶了禮物,每個人一支鋼筆,當時這還是稀罕物件,叫「金筆」,他感到「很新鮮」。 季承還沒來得及與父親熟悉起來,季羨林就回北京到北大教書了,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濟南的家。 1952年季承到北京來到俄文專修學校(今北京外國語大學)念書後,與父親的見面機會才多了一些。但是,17歲的季承並沒有和父親住在一起,而是住校。在這個內心萌動的年齡,他內心的想法和情感,不太會對父親說。季羨林也疏於對季承進行指導和關心。 學了3年俄語,季承1955年畢業後,被分配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做翻譯。翻譯沒做多久,遭遇中蘇關系破裂,學的俄語也沒了用處。 從1957年後,季承工作轉行做了科研管理工作,一直到1995年,以科研處處長的身份退休。1984—1995年年間,季承也干過10年的公司,主要工作是和平利用原子能。這為他在單位贏得了「能幹」的聲譽。 父子倆的單位同在中關村,雖然見面多了起來,但這並沒讓季承和父親變得有所親近。「與父親熟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季承說。 真正有了一些融合,是季承1959年結婚,以及母親和祖母來到北京,所帶來的家庭變化。 1962年,母親和祖母搬到了北京。在季承的記憶中,這一段時期是他的家庭「最美好的時光」。一家人經常相聚,其樂融融。他在這一年和第二年,也有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不幸的是,「文革」中季羨林被批鬥關進了「牛棚」。季承不敢去見面,父子關系又一度有了疏離感。 導火索是小保姆? 季承面對外界時,常用「季先生」來稱呼父親。這不僅是表面的疏離,也是內心情感上的疙瘩。季承承認,雖然父子關系「表面上很好」,但的確存在「不和諧」的地方。一方面是由於從小長時間的分離造成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與父母在那個時代下不理想的婚姻有關。 1929年,18歲的季羨林尊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了婚。季羨林在當時處境下無力反對這一樁包辦婚姻。季羨林的妻子叫彭德華,濟南人,比季羨林大四歲,只念過小學。婚後,l933年他們先有了女兒,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兒子延宗,即是季承。 這樁婚姻,既無愛情可言,又由於文化差異懸殊,缺少共同語言,讓季羨林從一開始感受的就不是歡樂,而是痛苦。 在季羨林眼中,彭德華是一位賢妻良母,她對季羨林關懷備至,對子女也做到了慈母應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條。季羨林維持了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樂與祥和。彭德華於1994年去世。陷入悲痛的季羨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寫道:「如果中國將來要修『二十幾史』,而且其中又有什麼『婦女列傳』或『閨秀列傳』的話,她應該榜上有名。」 對於父母的婚姻對他們父子關系究竟產生了何種影響,季承並未言及。1995年,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了,並最終決裂。外界傳言,是由於他和保姆關系曖昧,為季老所不容。季承解釋是,是由於別的原因,而不是因為與保姆的關系。 「作為一般的人情世故,外界的猜測符合邏輯,但不符合事實。絕對不像外界那樣想的,我找了一個很小的媳婦,季老就覺得生活作風不好,把我攆走了。但我們兩個人的結合,非常正常。」季承說。對於家庭中的事務,季承不願意再提及。他一再強調,親情勝過任何是非,父子相見,過去的事情,都煙消雲散了。 退休後的季承,並沒有賦閑。從1995年到現在,一直在李政道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工作。兒子與女兒如今都在美國,兒子是一個工程師,有一兒一女。女兒是做文秘工作,有兩個女兒。他們會偶爾回國來看看他們。 2004年,季承和原來的妻子離婚。同年,季承與曾經照顧季老、小自己將近40歲的保姆結婚。今年,老來得子,是一個小男孩兒,現已5個月大。 (來源:時代周報 記者 韓洪剛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