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學生傷害事故民事侵權

學生傷害事故民事侵權

發布時間:2021-03-23 13:04:42

㈠ 學生事故處理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學生傷害事故的基本法律依據

我國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中的規定有學校等教育機構負有對未成年人學生教育、管理、保護的義務,其是確定學校等教育機構職責范圍的基本依據。

教育部作為我國國家教育工作主管部門,其所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屬於部門規章,是一個級別低、效力低的法律規范,按照其相應的立法許可權,其明確規定的學校等教育機構負有的教育、管理、保護學生方面的義務和責任,主要是規范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責和學校等教育機構的管理責任,以指導學校等教育機構正確處理學生傷害事故。

但是,學生傷害事故屬於民事侵權行為,對於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原則和賠償范圍,應依據民事法律和司法解釋中的相關規定進行確定。對《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確立的與我們人身損害賠償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相一致,不相沖突的,也可以作為認定教育機構職責范圍的參照。



(1)學生傷害事故民事侵權擴展閱讀:

未成年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遭受人身損害或者造成他人人身損害,學校等教育機構應承擔何種責任,普遍認為是一般侵權的過錯責任,按照其職責范圍和過錯大小來確定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未成年人作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限於其自身成長和發育等具體情況,不能理解、辨別、判斷和控制或者不能全部理解、辨別、判斷和控制自已的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對自已行為給他人或自身權益可能帶來的後果缺乏識別和預見能力,不具備對自己行為負責並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條件。

因此,當損害發生時,應由對他們負有監護責任的法定監護人或者根據一定情況承擔特定責任的主體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解釋》第七條以及部門規章所規定的學校等教育機構在履行教育、管理、保護職責不當時應承擔的相應賠償責任便屬其情況之一。

㈡ 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一)校園傷害事故歸責
1、過錯責任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第160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根據此條規定,學校承擔人身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的基礎前提是"單位有過錯。"學校有過錯才承擔賠償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過錯推定雖然在實質上是過錯責任,但究其目的是加強侵害人的責任更好地為受害人提供救濟,基於學校與學生的關系,在司法實踐中,校園傷害事故案件中能不能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存在分歧,一種意見認為:學校在無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或自身受到不法侵害的,可以適用該原則,即是學校在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情況下推定學校有過錯,應承擔賠償責任。另一種意見認為:校園傷害案件中不能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因為學校與學生是一種法定的教育管理關系,如果適用該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將會加重學校負擔,學校為免責會減少各種有可能形成責任的活動,如春遊、做實驗等活動,不利於學校實施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事實上已有許多學校已取消了學生集體活動。因此有必要出台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使校園傷害案件不適用過錯責任推定原則指導司法實踐。在處理校園傷害事故案件不適用無過錯原則已被廣泛接受,這里筆者已無需多議。
2、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是指當事人雙方在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它情況的基礎上,由當事人分擔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責任。此項規定就是公平原則的重要法律依據,這里所說的"沒有過錯"是指:
第一、不能推定行為人有過錯;
第二、不能找到有過錯的當事人;
第三、確定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過錯顯失公平。
適用公平原則應嚴格掌握以下幾個問題:
(1)公平原則適用的范圍是在雙方當事人均無過錯並且不屬於無過錯責任原則所調整的侵權損害賠償案件,它是過錯原則無過錯原則不能適用後才選擇的一種歸責原則。
(2)所謂的"實際情況"是指雙方或多方當事人的經濟狀況即實際負擔能力,其他如社會同情因素、責任主體所盡義務的多少等,由法官自由裁量,但分擔並不是各打五十大板。
(3)判決時應使責任分擔公正、合理,切忌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
(4)對受害人的賠償應限於直接損失,一般不包括間接損失。
對學校歸責時,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為主,兼顧公平原則。即只有校方對校園事故發生的確有過錯時才承擔責任,對事故發生當事人都無過錯時,可按公平原則由當事人適當分擔經濟損失。
(二)具體校園傷害事故
根據過錯主體及其過錯程度的不同,具體校園傷害事故責任范圍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l、校方一方有過錯造成校園傷害事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由學校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種情況一般包括以下六種類型:
(l)、教育設備、設施倒塌、損壞、爆炸
(2)、在學校組織的或教師違規組織的各種校內、校外社會實踐、文娛、體育、春秋遊等活動中發生學生傷害事故
(3)、校內建築、水、電、汽施工活動中對學生造成傷害
(4)、正常教育教學時間有關管理人員、教師擅離崗位,學生失控造成偶發性傷害事件
(5)、違反教育常規,違反教學大綱要求造成學生傷害事件
(6)、學生在校食物中毒,防病治病違反操作規程引發群體性不良反應等。
2、學校、學生和肇事方共同過錯造成校園學生傷害事故。《民法通則》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在此種情況下,共同過錯人按各自過錯行為和程度分負民事責任;受害學生有過失和故意的而加害人無過錯的加害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加害人與受害人都有過錯,則加害人只對自己的過錯承擔應負民事責任。
3、學校沒有過錯或學生自我傷害和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造成傷害的,適用過錯推斷原則。即當校園傷害事故發生時,法律直接推定學校主觀上有過錯,但允許學校舉證證明是由於不可抗力或在情勢變更情況下發生方可免責。當然在有些情況下學校可本著"人道主義"精神,也可給予適當補償。因為老師確已盡責亦未擅離崗位,學校管理相當嚴了,事故仍在無法預料與無法制止中發生,學校則不應承擔責任。此類型事件有:
(l)、學校正常的對違紀學生批評、教育而引發的學生出走、逃學、服毒等突發事件。
(2)、不可預見性傷害:即校內、校外活動中,學校盡管對學生安全進行了詳密安排仍不能避免的傷害,如:課間或體育自由活動中學生自行打、鬧、嬉戲造成的傷害
(3)、學生自行違紀翻越教育教學設施引發的傷害 (4)、學生請假、因病,在校內因自身原因造成傷害。
(5)、地震校舍倒塌、突發洪水圍困學生,無法搭救,學生被水沖走
(6)、學校、教師做到守紀守法,又做到嚴守規章照看、管理學生,學生傷害完全由於自身過錯造成

㈢ 學生傷害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一、如何認定校園傷害事故?
所謂的校園傷害事故,是指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活動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所發生的造成在校生人身權受到損害,導致其受傷、殘疾或死亡的人身傷害事故。
學校傷害事故具有自己的特點:一是損害的主體是特定的,受害主體只能是在學校學習、生活的學生,包括公立、私立學校中走讀制和寄宿制的學生。
二是損害地點是特定的,學生損害的地點必須是在學校園內及學校組織校外活動的特定場所。三是損害時間是特定的,學生受損害是發生在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以及學校組織的補習期間,學生離開學校時的非學習、生活期間除外。
二、校園傷害事故責任誰來承擔?
《侵權責任法》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40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傷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依據上述法律規定,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校園傷害事故發生後,學校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應當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首先應當分析受傷害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還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如果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即10周歲以下的兒童受到傷害,則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除非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有證據證明其盡到了教育管理職責,採用的是一種舉證責任倒置方式;如果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即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受到傷害,則只有在受傷害人能夠舉證證明學校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情況時,學校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其次還應當分析受傷害人所遭受的傷害是來自學校還是學校以外人員的傷害,如果是學校以外人員所造成的傷害,則應當由侵權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如果受傷害人能夠舉證證明學校在其受傷害時未盡到管理職責,則學校承擔補充責任。
以上就是對如何認定校園傷害事故,校園傷害事故責任誰來承擔問題的解答。作為父母,一定要用科學的教育方法與孩子溝通各種問題,同時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尊重他人的思想,從而使孩子既不傷害他人,也不被傷害。作為學校,應加強學生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還應加強學校安全管理,減少甚至避免人身傷害危險發生的可能性。

㈣ 學校在哪些情況下要承擔學生傷害事故責任

第三復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制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㈤ 有哪些情形造成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以下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由學校承擔賠償責任

(一)學校使用的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及設備不符合安全標准或管理、維護不當的;

(二)學校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未按規定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且未採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的;

(三)學校組織的勞動、體育運動等體力活動,超出學生年齡和一般生理承受能力的;

(四)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文具或者其他物品不符合衛生、安全標準的;

(五)學校明知學生有不適應某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特異體質或疾病,未予以必要照顧的;

(六)學校明知學生患有需要隔離治療的傳染病但未採取有效防範措施的;

(七)學校發現學生突發疾病或受傷害,未及時採取相應救護措施的;

(八)教職員侮辱、毆打、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的;

(九)教職員擅離工作崗位,或者雖在工作崗位但未履行職責的;

以下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學校不承擔事故責任

(一)非因學校過錯造成學生自殺、自傷的;

(二)在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課外活動以及住校期間,學生擅自離開集體或擅自離開學校發生事故的;

(三)學生自行到校或放學後擅自滯留學校期間發生事故的。

學生監護人應當對學生自行上學、放學途中等非教育教學活動期間的人身安全履行監護職責。因學生或者其監護人的過錯造成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學生或者其監護人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范圍內,因學校和學生以外的第三人的過錯造成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學校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㈥ 論成年學生在校傷害事故民事責任

近年來,學生傷害事故頻頻發生,學生人身安全問題日益成為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與此同時學校等教育機構對學生的傷害事件應如何承擔責任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就未成年學生在校傷害事故中學校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學生傷害事故范圍的界定。
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學校在實施教育活動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所發生的造成未成年人在校人身權受到損害,導致其受傷、殘疾或者死亡的人身傷害事故。這種傷害事故既可能發生在校園內,也可能發生在校園外,總之這類學生的傷害事故的發生必然與學校本身或者學校組織的活動有關。一般情況下,此類事故主要發生在中小學的未成年人學生身上,致害方包括學生本身、教師、學生和學校外的其他第三人,而學生遭受的是實質性的人身損害或死亡。學校對學生的傷害事故是否應承擔責任,首先應正確界定學生生傷害事故的范圍。
首先,從主體上看,學生傷害事故的侵權行為人可能是學校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也可能是學生以及學校與學生以外的其他第三人。責任主體主要是學校、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成年學生和其他個人。而受傷害的只限於學生,學生以外的人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不屬於學生傷害事故。
其次,從時間上看,應是「在校期間」。具體應包括在種情況:一是正常的教育教學時間,既每周一至周五每天從規定學生入學校時間到規定離校時間,寄宿生則從規定的進校時間到節假日規定的離校時間。學生上學和放學路上的時間不是「在校期間」。但若是因為完成學校、教師,或者班級安排的任務或學校的公益事務而滯留在校或節假日到校,或者根據學校或老師的安排護送有病的同學回家的時間,應視為「在校期間」。二是學校規定的節假日調課或補課的時間。三是由學校組織安排的校外活動時間,從學生到達指定集合地點時始到活動結束宣布解散時止。
再次,從空間上看,一是「校園范圍內」,應包括學校的教學樓、宿舍樓、教師辦公樓、學校操場及其他運動場、廁所、花園、植物園、空閑地以及其他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二是學校組織校外活動的場所或交通工具內。「校內」與「校外」,一般以校門為界。但筆者認為校門外的一定范圍內學校仍負有管理責任,這個范圍應以校警或門衛的視界為界,這個范圍內發生的諸如學生之間相互斗毆或第三人毆打學生造成學生人身傷害等,也應屬於學生傷害事故。
二、學校與未成年學生的法律關系的性質。
學校與未成年學生的法律關系性質問題。學術界、司法界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委託關系,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一種委託監護關系。但近年來,特別是2004年5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頒布實施,2006年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6年頒布實施的《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2010年7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等法律、司法解釋及規章的頒布實施,學術界、司法審判實踐中普通公認的觀點認為:學校、幼兒園或其他教育機構不是未成年在校學生的監護人,它們與未成年學生形成以教育和管理職責為核心的教育法律關系,主要理由是:
1、是監護權取得和監護人的范圍都是由法律明文規定,不容隨意設立或變更。
關於監護權的規定,相關法律依據主要有:《民法通則》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三十二條規定了監護權的委託取得方式,既「監護人可以將監護職責部分或全部委託給他人。」由上述監護權產生模式可以看出,由單位擔任監護人的,只有未成年學生父母所在單位或未成年學生住所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或民政部門,而將學校排除在外。雖然學校可以通過接受監護人部分或全部委託而取得監護權和行使監護職責,但不等於學生家長將學生送至學校學習,家長的監護職責就自然的轉給學校,除非家長與學校之間有特殊的約定和必要的表現方式,否則不得隨意轉移。
2、法律、法規規定適用學校與監護人的歸責原則有所不同。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第三十九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六十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教育、管理責任具有法定性和特殊性。
三、學校傷害案件中學校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侵權法理論中的歸責原則,是法院處理侵權糾紛時確定行為人的侵權民事責任的根據和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8、39、40條明確規定了學校承擔民事責任為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補充責任。
1、過錯責任原則是以過錯為價值判斷標准,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也就是說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前提必需是存在過錯,沒有過錯既不承擔責任。該原則是我國民事立法及司法實踐中常有的一般歸責原則。
2、侵權責任法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特殊保護:特定教育機構未盡管教職責的推定。
《侵權責任法》第38條從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遭受人身損害承擔上作出了特別規定,既由特定教育機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遭受的人身損害承擔盡到管教職責的證明責任,否則,既推定其未盡到管教責任,應承擔責任,從而與適用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人身損害的歸責區別開來。這樣,既分清了監護責任與管教責任,結束了在處理寄宿制學校或幼兒園的管教職責性質上的爭論,也適應了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人進行管教的特點,加重了特定教育機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管教職責注意程度,減輕了監護人的舉證責任和證明責任,簡化了當事人、調解機構和人民法院處理此類案件的工作,降低了追究特定教育機構責任的難度。
3、學校承擔補充責任是一種有限度的責任,而不是無限度的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0條主要規定的是第三人對造成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人身傷害有過錯時的侵權責任;如果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對造成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盡到管教職責的,要承擔補充責任。
四、學生傷害事件的分類。
1、學生傷害事件。
學生傷害事件,一般指學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間,包括學校組織的校內外各項活動、公益任務、學生實習、軍訓等活動中、乘坐交通運輸工具時,發生的學生遭受損害的意外事件。大致可歸為:(1)學生意外傷害事件。(2)學生食物中毒事故。(3)學生行為觸犯刑法的刑事案件。(4)學生在校期間患突發疾病事件。(5)學生違反公序良俗的事件。這類事件一般是基於學生本人的原因或第三人原因引發,學校是否應承擔在這類事件中的責任,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學校應適用過錯責任為主,既使學校因此承擔了責任以後,也可以向直接責任人進行追償。
2、合同糾紛。
學校與校外的企業組織、個體工商戶之間因合同履行過程中而產生的學生傷害事件。對這類事件學校首先應對學生承擔責任,學校承擔了責任以後應當依據雙方所簽訂的合同,最終確定應如何承擔責任,若雙方無法確定,可以通過訴訟由人民法院依法認定。
3、校方侵權。在校方侵權責任中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應是承擔責任的主體。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職責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活動來實現的,教師在教學過程是行使權利不當,應視了學校的過錯。但如果把教師的過錯行為行為簡單的歸為學校的過錯也不利於學校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和素質教育的有力推進。判斷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人員的活動應否可以視為學校的過錯,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在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二是看是否履行教育職責的目的,例如體罰,判斷合理的懲戒與體罰的差別應以教育人員的主觀態度和必要程度為標准。三是看是否盡到教育職業所要求的注意程度,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和注意義務的彈性結合,作為判斷教師行為是否構成學校過錯的依據。
總之,《侵權責任法》的出台,有利於校園侵權損害賠償事故的處理規則的進一步精細化,同時也明確了學生、教師、學校三方的責任,為以後處理該類案件時有法可依,積極促進校園事故的妥善處理,從而減輕校方的壓力,增強教育工作都大膽創新的信心,達到學校和師生之間和諧發展。

㈦ 有哪些情形造成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哪些情形學校不需要承擔責任

一、學校應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

1、《侵權責任法》規定:

第三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2、《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九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的;

(二)學校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的;

(三)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的有關標准、要求的;

(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五)學校知道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患有不適宜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疾病,但未採取必要措施的;

(六)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

(七)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八)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

(九)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

(十)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負有組織、管理未成年學生的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

(十一)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

(十二)學校有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條

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由於過錯,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學生傷害事故,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生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社會公共行為准則、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紀律,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的;

(二)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的;

(三)學生或者其監護人知道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學校的;

(四)未成年學生的身體狀況、行為、情緒等有異常情況,監護人知道或者已被學校告知,但未履行相應監護職責的;

(五)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有其他過錯的。

二、學校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十二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並無不當的,無法律責任:

(一)地震、雷擊、台風、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來自學校外部的突發性、偶發性侵害造成的;

(三)學生有特異體質、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學校不知道或者難於知道的;

(四)學生自殺、自傷的;

(五)在對抗性或者具有風險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中發生意外傷害的;

(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第十三條

下列情形下發生的造成學生人身損害後果的事故,學校行為並無不當的,不承擔事故責任;事故責任應當按有關法律法規或者其他有關規定認定:

(一)在學生自行上學、放學、返校、離校途中發生的;

(二)在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校期間發生的;

(三)在放學後、節假日或者假期等學校工作時間以外,學生自行滯留學校或者自行到校發生的;

(四)其他在學校管理職責范圍外發生的。

(7)學生傷害事故民事侵權擴展閱讀:

1、事故處理: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十五條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及時救助受傷害學生,並應當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有條件的,應當採取緊急救援等方式救助。

第十六條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情形嚴重的,學校應當及時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報告;屬於重大傷亡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

第十七條

學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應學校要求或者認為必要,可以指導、協助學校進行事故的處理工作,盡快恢復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第十八條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與受傷害學生或者學生家長可以通過協商方式解決;雙方自願,可以書面請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調解。成年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訴訟。

第十九條

教育行政部門收到調解申請,認為必要的,可以指定專門人員進行調解,並應當在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完成調解。

第二十條

經教育行政部門調解,雙方就事故處理達成一致意見的,應當在調解人員的見證下簽訂調解協議,結束調解;在調解期限內,雙方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或者調解過程中一方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已經受理的,應當終止調解。調解結束或者終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

第二十一條

對經調解達成的協議,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反悔的,雙方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二條

事故處理結束,學校應當將事故處理結果書面報告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重大傷亡事故的處理結果,學校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

2、損害賠償: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二十三條

對發生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組織或者個人,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第二十四條

學生傷害事故賠償的范圍與標准,按照有關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的有關規定確定。

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調解時,認為學校有責任的,可以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家有關規定,提出相應的調解方案。

第二十五條

對受傷害學生的傷殘程度存在爭議的,可以委託當地具有相應鑒定資格的醫院或者有關機構,依據國家規定的人體傷殘標准進行鑒定。

第二十六條

學校對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根據責任大小,適當予以經濟賠償,但不承擔解決戶口、住房、就業等與救助受傷害學生、賠償相應經濟損失無直接關系的其他事項。

學校無責任的,如果有條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本著自願和可能的原則,對受傷害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第二十七條

因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中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予以賠償後,可以向有關責任人員追償。

第二十八條

未成年學生對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由其監護人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學生的行為侵害學校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以及其他組織、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成年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應當依法予以賠償。

第二十九條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經調解形成的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應當由學校負擔的賠償金,學校應當負責籌措;學校無力完全籌措的,由學校的主管部門或者舉辦者協助籌措。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學校舉辦者有條件的,可以通過設立學生傷害賠償准備金等多種形式,依法籌措傷害賠償金。

第三十一條

學校有條件的,應當依據保險法的有關規定,參加學校責任保險。

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鼓勵中小學參加學校責任保險。

提倡學生自願參加意外傷害保險。在尊重學生意願的前提下,學校可以為學生參加意外傷害保險創造便利條件,但不得從中收取任何費用。

參考資料:網路-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㈧ 什麼情況下學校應承擔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條規定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十周歲以下的學生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在以往的法律規定當中,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歸責原則僅僅是過錯責任,即只有在受傷害的學生和家長證明學校在事故的發生當中具有過錯,學校才承擔責任。而在《侵權責任法》中,將其更改為了過錯推定責任,即在學生傷害事故發生之後,首先推定學校具有過錯,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如果希望免責的話,必須要提供相應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就要承擔賠償責任。在這里,學校因為比以前多承擔了舉證的責任,所以在學生傷害事故訴訟中勝訴的難度就相應加大了,承擔賠償責任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的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十周歲以上,十八周歲以下學生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根據該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這與以往的法律規定是相同的。在發生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的傷害事故之後,受傷害的學生和監護人必須提供相應的證據來證明學校具有過錯,否則就不能要求學校承擔賠償責任,除非學校主動承認自己在學生傷害事故當中具有過錯。

《侵權責任法》第40條規定了校外第三人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在該條當中,歸責原則依然為過錯責任,即如果學校在第三人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當中具有過錯,也應根據自己過錯的大小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即在該造成傷害第三人無力全部賠償或者無法找到該第三人的情況下,如果學校在事故當中沒有盡到自己的管理職責,就要由學校根據自己的過錯大小繼續對受傷害的學生進行賠償。學校是否盡到管理職責,要根據傷害事故發生時具體情況判斷。例如學校門衛管理制度欠缺或者門衛管理不善,導致校外人員隨意進入學校打傷學生,學校就應根據過錯責任原則承擔補充賠償的責任。

閱讀全文

與學生傷害事故民事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