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民事侵權中的因果關系

民事侵權中的因果關系

發布時間:2021-03-23 09:25:24

侵權行為中的因果關系是直接因果關系還是間接因果關系

我認為,侵權行為中的因果關系既可以是直接因果關系,即:侵權人的行為專是被侵權人的損屬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此種情形侵權人對於被侵權人的損害賠償承擔主要賠償責任。
侵權行為的因果關系是間接因果關系,即:多因一果,在侵權人的行為與其他原因共同導致被侵權人的損害發生的情形下,侵權人的行為應當為導致損害後果的次要原因,因此 其賠償責任也應當為次要責任。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Ⅱ 侵權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

因果關系是構成侵權的基礎要件,因果關系不成立,就不能要求行為人對損害後果承擔版侵權責任。因權果關系的學說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因果關系判斷理論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成立相當因果關系,即有因果關系。那麼,相當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呢?根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只要法官依照一般社會見解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即行為通常能夠引起損害的發生,即可認定有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公式為: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故,可以將相當因果關系理解為實際上通過「通常不發生」對條件因果關系的限縮,通過「通常發生」(通常)對必然因果關系的擴張。

Ⅲ 侵權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

因果關系是構成侵權的基礎要件,因果關系不成立,就不能要求行為人對回損害後果承擔侵權責任答。因果關系的學說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因果關系判斷理論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成立相當因果關系,即有因果關系。那麼,相當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呢?根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只要法官依照一般社會見解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即行為通常能夠引起損害的發生,即可認定有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公式為: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故,可以將相當因果關系理解為實際上通過「通常不發生」對條件因果關系的限縮,通過「通常發生」(通常)對必然因果關系的擴張。

Ⅳ 如何認定民事侵權責任中是否有因果關系

案情:一天,黃某(26歲)在街上碰見高中同學韋某(26歲)一番寒暄之後,黃某邀韋某去黃家吃飯,席間韋某喝了許多酒,走時黃某見韋某有些醉意,要騎摩托車回家,但是黃某卻不阻攔韋某,要韋某醉醒後再回家,結果韋某騎摩托車回家途中,不幸自己撞上路墩死亡,死者的親屬起訴黃某,要黃某承擔一定的責任。 對於黃某是否要承擔責任,有二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黃要承擔責任,理由是該案中有損害結果,黃某有過錯,同時黃某的過錯行為與損害結果的發生有因果關系。 第二種觀點是黃某不應承擔責任。因為韋某的死亡是自己的行為造成的。黃某明知韋某有些醉意,而不阻止韋某騎摩托車回家,充其量也不過是韋某死亡的一個條件,並不具有因果關系,因而不構成侵權責任,黃某不應承擔責任。 我認為黃某是否應承擔責任,認定因果關系成為一個關鍵。 (一)確定因果關系的理論 一是條件說。學說由德國學者弗·布里首創,主張只要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創造了條件,是引起損害結果發生的條件,就是損害結果的原因。該理論是從主觀主義和社會責任論出發,「只注重研究從損害結果中反映出來的行為人的人身社會危險性,認為只要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能夠認識到有發生危害結果的可能性,就不能以任何理由減輕其責任。」 二是必然因果關系說。學說認為,只有當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的發生有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時,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該理論主要是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關因果關系的影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概念在民法中的具體應用。 三是相當因果關系說。該學說認為,「不應要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只要行為人對損害結果的構成適當條件,行為人就應負責。 」②因為,損害結果是各個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缺乏任何一個條件,損害結果都不會發生。 以上學說,各有利弊,筆者傾向於相當因果關系說,理由如下:1、有利於保護受侵害人的合法權益。因為把適當條件作為原因看待,就擴大了必然因果關系說中因果關系的范圍,避免開脫一些應負責任的行為人的責任。條件說把凡是造成損害結果發生的條件都看作原因看待,范圍太廣了。必然因果關系說,原因范圍太窄了,不利於保護受侵害一方的合法權益。2、法官審判的理想境界當然是使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完全一致。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告訴我們,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主觀世界可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但是有條件限制:就是認識時間、認識手段不受限制,但是訴訟總是受到時間、空間和現有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再加上因果關系的復雜化和多樣化,要認定一個行為是否必然引起損害事實的發生,該行為與損害事實是否有必然因果關系是非常困難的,又因為條件說中的原因范圍太廣,因此,我傾向司法實踐中應採用相當因果關系說。 由於相當因果關系說,判斷一行為是否為損害結果的發生原因標準是「可能性」 ,而非「必然性」 ,即該行為可能造成損失結果,同時認定「可能性」是依據社會的一般見解,而不像「必然性」是客觀存在的,與人的主觀認識無關。因此法官在確定行為與結果有無因果關系,「依行為時的一般社會經驗和知識水平作為判斷標准,認為該行為有引起該損害發生的可能性,而在實際上又確實引起了該損害結果,則該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筆者認為,本案中黃某的行為是導致韋某死亡的條件之一,根據相當因果關系說,需要承擔次要的法律責任。原因如下: 第一,韋某的死亡是由於自己的行為造成的。韋某已經26歲了,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完全能夠預料到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韋某明知自己已有醉意,卻仍騎著摩托車回家,導致自己死亡,應承擔主要責任。 第二,黃某看見韋某有醉意,騎摩托車回家,而不勸阻,構成相當因果關系中的適當條件。根據上述筆者所闡述的判斷適當條件的標准,依行為時的一般社會經驗和知識水平作為判斷標准,認為該行為有引起該損害發生的可能性,而在實際上又確實引起了該損害結果,則該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具體到本案,依照一般社會經驗,依照社會上通常人的理解,雖然韋某已經26歲了,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與照料者,完全可以預料到自己酒後駕車可以導致交通事故的後果,但是黃某不勸阻的行為是導致韋某出交通事故死亡的條件,具有引起韋某出交通事故死亡的可能性,而在實際上又確實引起了該損害結果,因此,構成相當因果關系說的因果關系,黃某應承擔次要的法律責任。 第三,判決黃某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能夠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制止酒後駕車事件的發生。 綜上,我認為黃某需承擔法律責任。

Ⅳ 什麼是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構成侵權的基礎要件,因果關系不成立,就不能要求行為人對損害後果承擔侵權責任。因果關系的學說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因果關系判斷理論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成立相當因果關系,即有因果關系。那麼,相當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呢?根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只要法官依照一般社會見解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即行為通常能夠引起損害的發生,即可認定有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公式為: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故,可以將相當因果關系理解為實際上通過「通常不發生」對條件因果關系的限縮,通過「通常發生」(通常)對必然因果關系的擴張。

Ⅵ 侵權民事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有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您好,目前法律對因果關系的認定沒有詳細規定。一般在實踐中,存在多種說法。
最普遍的版,對於侵權民事責任權因果關系的分析和認定,分兩個步驟進行:
首先,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或者依法由責任人承擔責任的事件或行為是否在事實上屬於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即事實上的因果關系。
其次,確定事實上屬於損害事實發生原因的行為或事件在法律上是否能夠成為責任人對損害事實承擔責任的原因,即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Ⅶ 作為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因果關系和過錯的關系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一般侵權責任所必需具備的條件。它包括:行為、過錯、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四個構成要件。
1、行為
這里所謂的行為是指侵犯他人權利或者合法利益的加害行為本身。若無行為人的行為,就不會產生侵權責任。
2、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是指他人財產或者人身權益所遭受的不利影響,包括財產損害、非財產損害,非財產損害又包括人身損害、精神損害。
3、因果關系
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包括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和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是指行為與權益受侵害之間的因果關系,考量的問題是責任的成立。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是指權益受侵害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涉及的是責任成立後責任形式以及大小的問題。侵權法上因果關系的意義在於對侵權責任加以限定,一方面使受害人得到救濟,另一方面又不至於無限擴大責任范圍,限制行為自由。
4、過錯
過錯,是指行為人應受責難的主觀狀態。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侵害他人權益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狀態。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侵害他人權益的結果,但卻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主觀狀態。

Ⅷ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各種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包括責任成立的因內果關系和責任范圍容的因果關系。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是指行為與權益受侵害之間的因果關系,考量的問題是責任的成立。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是指權益受侵害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涉及的是責任成立後責任形式以及大小的問題。侵權法上因果關系的意義在於對侵權責任加以限定,一方面使受害人得到救濟,另一方面又不至於無限擴大責任范圍,限制行為自由。

Ⅸ 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的因果關系,是指什麼內容

您好,因果關系原本並不是法學上的概念術語,是從哲學概念當中引進過來的,是指事物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在討論侵權責任法中的因果關系,主要是討論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如果損害結果的發生是由行為所引起的,他們之間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就認為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反之則不然。但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不是侵權行為構成的唯一要件,單純的強調違法行為作為損害後果發生的原因,實質上是將狹義的因果關系視為侵權行為成立的唯一要件,而使其他的構成要件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不利於正確判斷行為的性質和責任的承擔。
本文所指的因果關系是民法上的因果關系,它具有如下特點:
1. 客觀性。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客觀的、天然的聯系,而不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我們在判斷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具有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時,運用的應該是一種事實判斷的方法,而非價值判斷的方法。在司法實踐活動中,判斷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時應從案件本身出發,盡量避免外界認為因素的干擾,才能保持清晰的判斷頭腦,准確地認定案件事實,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
2. 相對性。我們在研究因果關系時,不是從哲學的角度去研究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而是僅僅判斷行為與結果之間這一相對的聯系是否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我們所研究的僅僅只是民法上的因果關系,既不是哲學上的事物的普遍聯系,也不是其他部門法中所研究的因果關系。
3. 時間性和順序性。這里所探討的因果關系雖然是民法上的因果關系,它仍然體現的是事物之間的聯系,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原因和結果之間具有時間性和順序性,具體表現為: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先因後果。
4. 尋找原因方式的倒推性。在對民法中地因果關系認定時,往往都是在損害結果發生之後,才尋找引起結果發生的原因。這並不違反因果關系的時間性和順序性的特點,原因在前,結果在後是客觀情況,先找原因還是先找結果並不影響對因果關系的認定,只是在引起結果的諸多可能的原因中准確地找到引起結果發生的真正原因,而我們在尋找原因時往往運用的是倒推法,即原因和結果之間是先因後果的順序,而我們在尋找原因時採用的是由果尋因的方法。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Ⅹ 如何認定民法上的因果關系

罪有應得。

閱讀全文

與民事侵權中的因果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