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避免區域網中IP盜用的現象
IP地址盜用方法分析 IP地址的盜用方法多種多樣,其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靜態修改IP地址 對於任何一個TCP/IP實現來說,IP地址都是其用戶配置的必選項。如果用戶在配置TCP/IP或修改TCP/IP配置時,使用的不是授權機構分配的IP地址,就形成了IP地址盜用。由於IP地址是一個邏輯地址,是一個需要用戶設置的值,因此無*限制用戶對於IP地址的靜態修改,除非使用DHCP伺服器分配IP地址,但又會帶來其它管理問題。 成對修改IP-MAC地址 對於靜態修改IP地址的問題,現在很多單位都採用靜態路由技術加以解決。針對靜態路由技術,IP盜用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即成對修改IP-MAC地址。MAC地址是設備的硬體地址,對於我們常用的乙太網來說,即俗稱的計算機網卡地址。每一個網卡的MAC地址在所有乙太網設備中必須是唯一的,它由IEEE分配,是固化在網卡上的,一般不能隨意改動。但是,現在的一些兼容網卡,其MAC地址可以使用網卡配置程序進行修改。如果將一台計算機的IP地址和MAC地址都改為另外一台合*主機的IP地址和MAC地址,那靜態路由技術就無能為力了。
另外,對於那些MAC地址不能直接修改的網卡來說,用戶還可以採用軟體的辦*來修改MAC地址,即通過修改底層網路軟體達到欺騙上層網路軟體的目的。 動態修改IP地址 對於一些黑客高手來說,直接編寫程序在網路上收發數據包,繞過上層網路軟體,動態修改自己的IP地址(或IP-MAC地址對),達到IP欺騙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防範技術研究 針對IP盜用問題,網路專家採用了各種防範技術,現在比較通常的防範技術主要是根據TCP/IP的層次結構,在不同的層次採用不同的方*來防止IP地址的盜用。
2.1 交換機控制 解決IP地址的最徹底的方*是使用交換機進行控制,即在TCP/IP第二層進行控制:使用交換機提供的埠的單地址工作模式,即交換機的每一個埠只允許一台主機通過該埠訪問網路,任何其它地址的主機的訪問被拒絕[1]。但此方案的最大缺點在於它需要網路上全部採用交換機提供用戶接入,這在交換機相對昂貴的今天不是一個能夠普遍採用的解決方案。
2.2 路由器隔離 採用路由器隔離的辦*其主要依據是MAC地址作為乙太網卡地址全球唯一不能改變。其實現方*為通過SNMP協議定期掃描校園網各路由器的ARP表,獲得當前IP和MAC的對照關系,和事先合*的IP和MAC地址比較,如不一致,則為非法訪問[2]。對於非法訪問,有幾種辦法可以制止,如: 使用正確的IP與MAC地址映射覆蓋非法的IP-MAC表項; 向非法訪問的主機發送ICMP不可達的欺騙包,干擾其數據發送; 修改路由器的存取控制列表,禁止非法訪問。 路由器隔離的另外一種實現方*是使用靜態ARP表,即路由器中IP與MAC地址的映射不通過ARP來獲得,而採用靜態設置。這樣,當非法訪問的IP地址和MAC地址不一致時,路由器根據正確的靜態設置轉發的幀就不會到達非法主機。 路由器隔離技術能夠較好地解決IP地址的盜用問題,但是如果非法用戶針對其理論依據進行破壞, 成對修改IP-MAC地址,對這樣的IP地址盜用它就無能為力了。
2.3 防火牆與代理伺服器 使用防火牆與代理伺服器相結合,也能較好地解決IP地址盜用問題:防火牆用來隔離內部網路和外部網路,用戶訪問外部網路通過代理伺服器進行[3]。使用這樣的辦法是將IP防盜放到應用層來解決,變IP管理為用戶身份和口令的管理,因為用戶對於網路的使用歸根結底是要使用網路應用。這樣實現的好處是,盜用IP地址只能在子網內使用,失去盜用的意義;合法用戶可以選擇任意一台IP主機使用, 通過代理伺服器訪問外部網路資源,而無權用戶即使盜用IP,也沒有身份和密碼,不能使用外部網路。 使用防火牆和代理伺服器的缺點也是明顯的,由於使用代理伺服器訪問外部網路對用戶不是透明的,增加了用戶操作的麻煩;另外,對於大數量的用戶群(如高校的學生)來說,用戶管理也是一個問題。
⑵ 如何保證IP不被盜版、抄襲
不被盜版和抄襲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做全面的保護,後期發現被盜版或者抄襲,可以起訴其侵權
⑶ 怎麼防止網路侵權
一、保留證據
在發布信息或作品的時候,可以標明版權所有,保存發布成功的截圖或文檔,日後一旦產生糾紛,可以作為證據。
二、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報《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首次劃定個人信息保護的范圍,明確利用自媒體等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認定,以及如何對網路水軍進行規制。
1.非法刪帖的用戶和網站承擔連帶責任
以非法刪帖服務為代表的互聯網灰色產業之所以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聯網技術的不對等性。《規定》從民事責任角度對非法刪帖、網路水軍等作出規制,第十四條明確:「被侵權人與構成侵權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達成一方支付報酬,另一方提供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服務的協議,人民法院應認定為無效。擅自篡改、刪除、屏蔽特定網路信息或者以斷開鏈接的方式阻止他人獲取網路信息,發布該信息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接受他人委託實施該行為的,委託人與受託人承擔連帶責任。」
2.過錯認定嚴格
微博、微信等社交網路以及由此產生的自媒體發展迅猛,在信息傳播的形態上,以社交網路為媒介的轉載等二次傳播,影響巨大。針對這些特徵,《規定》第十條對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相關問題作出規定:「人民法院認定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及其程度,應當綜合以下因素:(一)轉載主體所承擔的與其性質、影響范圍相適應的注意義務;(二)所轉載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明顯程度;(三)對所轉載信息是否作出實質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標題,導致其與內容嚴重不符以及誤導公眾的可能性。」
3.個人基因、病歷等隱私不得隨意公開
《規定》第十二條作出規定:「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一)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在約定范圍內公開;(二)為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圍內;(三)學校、科研機構等基於公共利益為學術研究或者統計的目的,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公開的方式不足以識別特定自然人;(四)自然人自行在網路上公開的信息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個人信息;(五)以合法渠道獲取的個人信息;(六)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另有規定。」
4.侵權造成財產損失最高可賠50萬元
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維權成本高,利用網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違法成本過低的現實,《規定》加大了被侵權人的司法保護力度。
《規定》第十八條明確規定:「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定的財產損失。合理開支包括被侵權人或者委託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具體案情,可以將符合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律師費用計算在賠償范圍內。被侵權人因人身權益受侵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無法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50萬元以下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
5.反腐目的人肉搜索可免責
2014年10月9日,最高法院出台規定,明確約束利用網路公開他人隱私信息,包括利用互聯網進行「人肉」搜索曝光等行為。這是司法解釋第一次將個人信息上升為人格權進行保護,但為反腐利用人肉搜索公布信息可以免責。
⑷ 網路怎樣才能避免侵權
⑸ 如何避免專利侵權
1. 保密性
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時,應將項目組的人員減少到最低限度,並要求其承擔保密義務。項目的名稱可採用代號。在申請專利之前不召開任何形式的發布會,不發表論文,也不召開鑒定會。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讓競爭對手了解本企業的開發動向和意圖,特別是新產品的技術方案,以避免競爭對手先申請專利,從而造成本企業的侵權行為。
2.專利調查
發展日新月異,專利文獻也以每年100萬件的速度增長,而且絕大部分的創造發明都屬於改進型發明,所以在申請專利和實施專利之前必須進行查新,避免落入他人專利的保護范圍。那種未經過查新就認為自己的發明屬於率先創新的樂觀態度和不會有相同發明存在的僥幸心理是萬萬要不得的。未經過查新的創造發明即使能夠取得專利權,那麼它的法律穩定性也是不牢固的。有可能得而復失,並因涉嫌侵權而受到法律的追究。
3.搶先申請
專利申請必須先發制人,特別是在採用先申請原則的國家。我國專利法第九條規定: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分別就同樣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專利權授予最先申請的人。因此企業在制訂專利申請戰略時,不僅要採取預防措施,而且更重要的是應主動出擊、搶占制高點。這樣就會使相同的發明創造不會再被授予專利權。因此就會大大降低本企業侵犯他人專利權的概率。
⑹ 在網路環境下如何避免侵權
相關律師表示,互聯網中的視頻、音樂、小說及圖片等除已過著作權保護期等專情屬形外,基本都屬於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因此,在互聯網空間,網民的很多行為都可能具有侵權風險。
「普通網民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識產權意識,樹立『知識付費』的理念。」律師建議,網民在獲取信息並進行文化消費時,不要把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上傳分享至互聯網路,不要擅自修改、篡改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進行網路傳播,甚至不能將音樂、視頻擅自分享至社交論壇、網盤等。與此同時,網民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還成為內容的生產者。當下,每個人都可以在各個平台上傳自己的短視頻、音樂、圖片等原創內容。此時,如何保護自己的著作權不受侵犯,也成為一項重要課題。來源:人民網
⑺ 如何避免侵權發生
律師解答:
你的問題比較籠統,所以只能概括的回答您。
首先,明確自己的權回益,知道自己享有答哪些民事權利。其次知曉相關法律規定,在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失時,可以維護自己的權利。另外需要知道哪些不能做,哪些能做。
再次,三思而後行。
⑻ 在網路上如何避免侵權
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看視頻、玩游戲、讀小說、聽音樂,傳統文化產業也正在積極擁抱互聯網,加快數字轉型。在此情形下,網路版權產業也得到快速增長。
據國家版權局日前發布的《中國網路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去年我國的網路版權產業的市場規模為6365億元,較2016年增長27.2%。網路視頻用戶付費市場規模同比增長翻番,網路游戲市場規模達2355億元,網路直播異軍突起,網路音樂、網路新聞資訊、數字閱讀等產值都有所增長。
不過,有關著作權的案件也大幅增長。據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017年,在我國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中,著作權案件達137267件,同比上升57.80%,而商標和專利案件分別為37946件、16010件,同比上升39.58%、29.56%。
如擅自修改甚至篡改他人作品並重新傳播,可能會侵害作者的修改權或保護作品完整權;將他人作品中的署名去掉重新傳播可能會侵害他人的署名權;個人在直播網站中演唱某首音樂作品賺取「打賞」的,可能會侵害音樂作品著作權人的表演權等。
⑼ 如何避免侵權
>>>點擊查看各國知識產權查詢方法 二、做好在線店鋪管理: 1、設置店鋪名時:需要注意店鋪名中是否有涉及他人注冊商標的單詞,若單詞涉及他人注冊商標且出售的產品與注冊商標保護類別的商品相近似,則不要使用該單詞在店鋪名中,避免受到知識產權侵權投訴,承擔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2、裝修店鋪或者發布產品時: ①不要使用或是對他人原創的圖片,文字,視頻進行二次剪輯; ②若要發布品牌信息,則先提供授權證明到[email protected],註明Member ID; ③不要使用圖片處理工具遮掩全部或部分logo,不要使用品牌的變形詞/衍生詞,也不要發布模仿知名品牌代表性圖案,底紋或款式的疑似產品。 3、產品因為可能涉及品牌而被審核退回時:請您確認自己銷售的產品品牌是不是涉及他人的注冊商標,如果是的話,請您確定自己是否獲得商標所有人的授權或者您的供貨方是否獲得商標所有人的授權的,若沒有獲得商標所有人的授權,則請刪除這類產品,不再發布,並刪除已發布上網的類似產品,因為發布上網後,不排除會收到知識產權所有人的投訴,承擔一定的法律風險,若您是獲得了授權的,請提供授權證明至[email protected],且註明您的Member ID,若您的供貨商是獲得了授權的,則提供供貨方的授權證明以及您的進貨憑證至[email protected],且註明您的Member ID。如果您銷售的產品品牌不涉及他人的注冊商標,請您重新修改信息,避免造成他人誤解,誤以為您銷售的產品品牌涉及他人注冊商標或者您和品牌所有人之間存在合作關系。 4、產品被知識產權侵權投訴時,積極處理:如果確實存在侵權,請刪除被投訴產品,並且不要忘記對前台類似產品進行刪除,以免被再次投訴;如果認為產品不侵權,請積極提起反通知;或者也可以積極與投訴方聯系,說明情況,爭取投訴方撤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