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村土地承包中,如何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
保護婦女在土地承包中的合法權益,是農村土地承包的一項重要原則。對此,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條規定:「農村劃分責任田、口糧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權利,不得侵害婦女的合法權益。婦女結婚、離婚後,其責任田、口糧田和宅基地等,應當受到保障。」婚姻法也規定在離婚時,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作為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的基本法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六條明確規定:「農村土地承包,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承包中應當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侵害婦女應當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該法第三十條對婦女結婚、離婚或者喪偶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問題,作了具體規定。
農村土地承包法為什麼要對保護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問題作出特別規定呢?這是因為,土地是我國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土地承包經營權是農民最為關切的一項基本權利,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無論男女都應當享有平等的承包權利。但是,較長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在土地承包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視婦女、侵害婦女權益的問題。有的以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大會決議、村委會決定或鄉規民約的形式,剝奪婦女的土地承包權和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權;有的以「測婚測嫁」等理由,對未婚女性不分土地或少分土地;有的地方出嫁婦女特別是離婚喪偶婦女戶口被強行遷出,承包的土地被強行收回,其他與土地承包相關的經濟利益也受到損害。特別是一些人多地少、土地經濟價值高的農村或者以耕作為主的貧困地區,這類問題比較突出,主要是出嫁後婆家不分土地,娘家的土地又被收回。長期以來一些地方農村對侵害婦女土地承包權益的問題重視和解決不夠,有的導致矛盾激化,引發群眾上訪甚至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影響了農村社會發展和穩定。近年來,農村婦女因土地承包經營權被侵犯而上訪的比較多,如廣東省人大和婦聯2000年至2001年出嫁婦女集體越級上訪達192批1659人次,湖南張家界市各級政府近兩年共接待婦女土地承包糾紛的來信來訪5000多件次。產生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一些地方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歧視婦女、漠視婦女權利;法律、政策規定不盡完善,執法不力;對維護婦女合法權益重視不夠、措施不力等。因此,必須加強對婦女承包權益的保護,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承包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侵害婦女應當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承包法對保護婦女承包權益的問題作出特別規定,有利於保護弱者,體現公平,維護社會穩定。
保護婦女的承包權益,特別應當保護婦女出嫁、離婚或者喪偶後應當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此,有關中央文件曾指出,為了方便生產和生活,婦女嫁入方所在村要優先解決其土地承包問題。在沒有解決之前,出嫁婦女娘家所在村不得強行收回其原籍承包地。對於開展延包工作之前嫁入的婦女,當地在開展延包時應分給嫁入婦女承包地。對於婦女嫁入時已經完成延包工作的,如當地實行「大穩定、小調整」的辦法,應在「小調整」時統籌解決;如當地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辦法,則出嫁婦女原籍的承包土地應予以保留。不管採取什麼辦法,都要確保農村出嫁婦女有一份承包土地。婦女離婚或喪偶後仍在原居住地生活的,原居住地應保證其有一份承包地。離婚或喪偶後不在原居住地生活、其新居住地還沒有為其解決承包土地的,原居住地所在村應保留其土地承包權。根據實際情況和中央有關文件的精神,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條對婦女出嫁、離婚或者喪偶後的土地承包問題作了明確規定:「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該條的規定包含以下內容:
(一)承包期內,婦女結婚的,婦女嫁入方所在村應當盡量解決其土地承包問題,如果集體經濟組織有依法預留的機動地、通過依法開墾等方式增加的土地或者承包方依法、自願交回的土地,可以分給嫁入婦女一份承包地。沒有上述土地,在因人地矛盾突出等特殊情形依法對個別農戶之間承包的土地進行調整時,應當分給嫁入婦女一份承包地。如果當地既沒有富餘的土地,也不對個別農戶之間承包的土地進行調整,而是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辦法,則出嫁婦女原籍所在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這樣做,就保證了出嫁婦女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份承包地。
(二)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的,其已取得的承包地應當由離婚或者喪偶婦女繼續承包,發包方不得收回;不在原居住地生活的,新居住地的集體經濟組織應當盡量為其解決承包土地問題,如可以在依法進行調整時分給離婚或者喪偶婦女一份承包地,離婚或者喪偶婦女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居住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這樣規定的目的也在於保證離婚或者喪偶的婦女能夠擁有一份承包地。
② 村委會如何保護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做法和經驗
在土地承包上,應該做到男女平等;婦女結婚,在新的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土地發包方不得收回其承包地;土地被徵收,在補償款分配上,應該做到男女平等。
③ 農村女性出嫁後難享平等土地權益,針對這一問題該如何解決
如果讓哪位傑出女性投身房地產業,相信我們的各類住宅,從居住住宅到商住住宅,應該都能得到又一次質的飛躍;
原因在於,我們的廣大女性,基於她們長期室內生活經驗,都對家居、對住宅、乃至對城市規劃,有一套能夠娓娓道來、值得廣泛借鑒的經驗心得。
然而,女性權益的正當伸張,也是件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業。
藉助於技術(發展出的各類先進武器)對於傳統暴力的有效平衡,藉助於先進的互聯網路能夠建構起的為數更多更有效的形形色色婦女組織,藉助於互聯網的傳播條件對權益侵害事件的更有效送達,女性權益從裹腳、從家暴、從就業、從選舉權……等上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步;
這,其實也是人類文明,在過去一個世紀所取得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比物質生產活動更為基礎,它關注物質生產活動最終能否服務於人基本權利的實現。
我們其實也都清楚,當前大量的女性人口,尚普遍沒有自己的“財產繼承權”,從而可能讓“從零開始”的她們,在缺乏與能夠繼承到財產的男性“結盟”的條件下,難以取得一種本應當更為自由愜意的生活;包括婚姻財產分割,對(通常在娘家未繼承到任何財產的)她們其實也顯得不夠友好。因為涉及到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涉及到在不同人群中間的“重新分配”,所以這些問題,仍然有待於我們各類行之有效的女性組織,去不懈努力。
④ 如何維護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不受侵害
從法律和政策等方面入手,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加大對農民土地權益的保護力度。 第一,明確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具體歸屬。按照物權理論,土地所有權是一種完全的物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個方面的權能,只有真正的權利主體才擁有完整的所有權。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沒有明確規定農民集體作為土地所有權主體的構成要素和運行原則,沒有明確產權代表和執行主體的界限和地位,沒有解決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的利益關系,這種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並不完整。由於權利界定是土地產權交易的基本前提,也是權利人獲得利益的基本前提,只有真正擁有土地所有權及其相應的使用權、處置權,農民才有可能真正擁有土地徵用過程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防止隨意征地侵權行為的發生,其合法利益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因此,必須對農民集體經濟組織主體地位進行明確界定,承認農民集體與其他社會法人具有同等的市場主體地位。通過修改相關法律,明確規定農民集體土地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財產,強化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和處置權,從根本上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第二,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通過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佔有、使用、收益等權利。現行土地承包法沒有提供以承包權進行抵押的法律基礎。允許抵押將能使農民更充分並有保障地享有土地權利,有利於實現農村土地與城市土地享有同等的權利,因此應賦予農民的承包地在承包期內的抵押權。同時,應修改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對土地重新調整予以清晰和明確的限制,詳細列出哪些是屬於可以視為土地調整依據的「特殊情況」;設計和頒發統一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證書,將其納入《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核心條款;出台土地登記監管條例,建立農村土地登記系統;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法》即將出台之際,繼續完善有關解決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實施細則和規定,著手建立仲裁委員會。2008年2月1日起實施的新《土地登記辦法》突出了對城鎮和農村土地權利一視同仁的物權保護,明確規定了依法登記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和土地抵押權、地役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應按照三中全會《決定》和新《土地登記辦法》的要求,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第三,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行為,流轉的主體是農戶而不是幹部,流轉的機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提供公共服務和進行市場監管,工作重點應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組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組織,加強土地流轉信息發布,建立流轉檔案,完善流轉的中介服務機制、價格形成機制和糾紛調處機制,從而促進和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以形成新的農業生產力。二是改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外部環境。從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給予優惠政策等方面,鼓勵農戶轉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從金融服務、技術推廣、用地、用電、用水等政策和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安排方面,支持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轉入土地承包經營權。第四,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補償機制。一是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逐步縮小征地范圍。我國有關法律明確規定,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對土地實行徵用。但與國外成熟做法不同的是,我國《憲法》和相關法律都未對公共利益作出明確的界定,應修改完善相關法律,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圍和判斷標准,將國家的土地徵用權嚴格限定在「公共利益」范圍內。在現行法律中沒有明確界定公益用地與非公益用地的情況下,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應強化規劃的作用,強化土地的管理和用途管制。二是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從實踐來看,有些經濟發達地區的土地徵用補償標准已突破了《土地管理法》的產值倍數的規定,個別甚至開始以被征土地的市場價格或接近於市場價格進行安置補償。廣東省有些地市的土地徵用補償標准已完全脫離了產值倍數做法,代之以土地區位和經濟發展狀況確定補償費,而且不考慮原土地用途。應總結經驗,採用市場機制,將征地價格與市場價格掛鉤,按被徵收土地的市場價格對失地農民進行補償,保證土地徵收和使用過程中的增值收益在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進行合理分配。三是在征地過程中要維護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申訴權,逐步建立完善征地補償爭議的協調裁決機制,為被征地農民提供法律援助。針對實踐中往往由土地管理部門和村委會進行談判,決定徵收及補償等有關問題的做法,應完善協商機制,讓農戶選派代表直接參加談判,以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在司法程序中,應將司法審查引入土地徵收爭端解決機制。例如在解決土地徵收補償爭議時,應增加司法審查,引進法院這個獨立的第三者進行公開審理,避免政府在此類問題上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現象發生。
⑤ 農村土地確權怎樣維護好農村婦女的合法權益
土地確權,讓好政策惠及農村婦女
長期以來受土地制度、歷史傳統等影響制約,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問題一直是婦女維權的重大難題。農村婦女隨著婚姻的締結、變故而發生遷移,使得農村女性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處於變動和不確定狀態。在「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政策下,農村女性結婚之後有可能在娘家和婆家都分不到承包地,尤其當婚姻解體,離婚喪偶婦女的土地權利需要個人化時,由於土地承包權利無法分割,更無法對土地承包權利進行評估作價,從而導致法律賦予農村女性的土地財產權益得不到保障。
抓住國家全面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辦證工作機遇,省農委與省婦聯聯合成立專家調研組,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聯合出台相關《意見》,對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具體要求,力爭維護好農村婦女土地權益。《意見》明確將婦聯組織納入確權登記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隊伍,將性別視角納入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正確處理好「村規民約」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關系,積極開展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糾紛的調處工作,確保農村婦女的姓名和相關信息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簿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均有明確並且一致的記載,切實做到「登有其名,名下有權」,及時糾正村規民約中有關土地承包經營權男女分配不平等、歧視婦女的問題,如落實好離異、喪偶等特殊婦女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避免因婦女出嫁、離異、喪偶等原因,導致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落實。
農村土地承包方式以家庭為單位,土地承包經營權沒有明晰到成員個人,大多以男性為戶主,女性作為共有權人的身份極容易被忽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與農村婦女有關的土地權益糾紛逐年攀升。江蘇將性別平等理念納入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制度這一突破性做法,推動維護婦女土地權益問題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⑥ 對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有哪些法律政策建議
⒈對於出嫁女及其子女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情形: 根據《婦女權益保障法》第條:「農村劃分責任田、口糧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權利,不得侵害婦女的合法權益。婦女結婚、離婚後、其責任田、口糧田和宅基地等,應當受到保障。」以及福建省實施婦女保障法的有關規定,農村婦女與城鎮男子結婚,戶口沒轉移,未能享受城鎮居民低保費等待遇的,其及子女所在村不得注銷其戶口,不得收回其口糧、責任田等,應作為該村村民仍享有集體所有的土地為其提供社會保障的權益。 因此出嫁女及其子女享有與其他村民同等的來源於集體所有的土地被徵用而獲得補償的權利,對其分配征地補償款的請求應予以支持。 ⒉對於農村入贅女婿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情形: 作為村民自治的產物,村規民約效力的發生必須以不違反國家法律的規定和不損害公民的基本權利為前提,否則就是對村民自治權力的濫用。而其關於入贅男子及其子女不能享有土地承包及收益權的規定,恰恰違反了《憲法》、《婚姻法》以及《土地承包法》的規定。 因此,入贅女婿也與其他村民一樣,有權參與征地補償款的分配。補償標准各個地方都不一樣。
⑦ 農村土地糾紛該怎麼解決
宅基地的糾紛問題可以向鄉鎮的人民政府反映,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最終途徑是走司法途徑。
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宅基地糾紛的解決辦法,主要有三種:
(1)協商解決
《土地管理法》第16條第1款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據此規定,公民之間發生的宅基地糾紛,應當先通過協商的方式加以解決。
(2)行政解決
《土地管理法》第16條第2款規定:」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該法還規定,侵犯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犯、賠償損失。
(3)司法解決
《土地管理法》第16條第3款規定:」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這表明公民之間就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發生的糾紛,只與按照《土地管理法》第16條和第53條的規定,先經過有關行政機關的處理,對於處理決定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否則,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對於侵犯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被侵權人可以不經行政機關的處理,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7)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化解糾紛擴展閱讀:
依據《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
第十三條對申請人提出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的申請,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進行審查,並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
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在接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30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處理。
認為不應當受理的,應當及時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
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辦的爭議案件,按照本條有關規定審查處理。
第十四條下列案件不作為爭議案件受理:
(一)土地侵權案件;
(二)行政區域邊界爭議案件;
(三)土地違法案件;
(四)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案件;
(五)其他不作為土地權屬爭議的案件。
⑧ 如何維護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婦女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土地徵收或者徵用補償費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第三十三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婦女未婚、結婚、離婚、喪偶等為由,侵害婦女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各項權益」,該法第五十五條同時規定了責任追究:劃分責任田、口糧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違反男女平等原則,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要追究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六條規定:「農村土地承包,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承包中應當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侵害婦女應當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第三十條規定,「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以上法律法規都充分說明了農村婦女的各項權益是受法律保護的,不管你是什麼情況,只要你戶籍還在原地並為農村戶口的,當地村集體應該保障你的一切經濟權益、土地權益和其他相關權益。
⑨ 農村土地糾紛怎麼維權
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辦法
1、相互調解
農村土地出現糾紛大多是同一個家庭成員之間內較為常見,容親戚之間出現糾紛的話,首先就是相互協商調解,也有的找自己家族裡面比較有威望的老人來裁決。如果不是牽涉到很大利益的土地糾紛,一般的通過家庭內的和解都能解決,畢竟都是自家人也比較好說話。一般一個村裡的人都有點沾親帶故的,所以調解起來一般也比較容易。
2、村委會調解
如果是相互之間調解不了的土地糾紛矛盾,這個時候農民們一般都會找到村委會來調解。因為農村土地的分配就是村集體進行的,所以對農民各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了解比較清楚,而且村幹部對村裡各農民家裡的情況也都比較了解,處理村民之間的矛盾也很有經驗,因此在農村調解土地糾紛的過程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3、縣市仲裁
如果村一級的委員會無法解決農民之間的土地糾紛問題,那麼農民們還可以向更高一級的縣市申請仲裁。我國有專門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其中就明確規定了農民土地出現糾紛之後仲裁的具體流程及方式。如果農民們需要申請仲裁的需要提前了解這部立法,對仲裁的具體形式以及內容了解清楚,這樣才能很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⑩ 人大代表建議保障農村女性土地平等權益,這個權益有哪些必要性
要權益是保證農村女性的家庭地位的一個重要舉措,因為對於大多數的農村女性來說,他們在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有幾年的真空期獲得不良相應的土地保證權益。
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就是農村土地在實際的流轉承包過程中就會進行土地確權,如果說對於一些女性他們不能夠及時獲得土地平等的權益的話,他們很有可能在土地確權過程中失去掉自己應得的權利,所以說他們在進行往後的農村經濟改革當中就會處於一個比較不利的地位,所以說國家要在現今就要完成相應的改革,讓女性和男性的在於土地這個權益上面所處的地位相對平等,能夠為以後在農村進行相應的經濟改革中減少潛在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