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合同糾紛處理制度有哪些新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的頒布,結束了我國沒有仲裁法典的時代,確立了仲裁法律制度
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標志著我國仲裁製度的進一步完善。仲裁法的基本內容,反
映了仲裁的本質特徵,符合仲裁製度發展的客觀規律。仲裁法所確立的若干原則和制度與國
際仲裁製度相符,表明了我國仲裁製度在與國際仲裁製度接軌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B. 合同管理制度的糾紛處理
二十六、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如與對方當事人發生糾紛的,應按《合同法》等有關法規和本《制度》規定妥善處理。
二十七、合同糾紛由有關業務部門與法律顧問負責處理,經辦人對糾紛的處理必須具體負責到底。
二十八、處理合同糾紛的原則是:
1、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法律沒規定的,以國家政策或合同條款為准。
2、以雙方協商解決為基本辦法。糾紛發生後,應及時與對方當事人友好協商,在既維護本公司合法權益,又不侵犯對方合法權益的基礎上,互諒互讓,達成協議,解決糾紛。
3、因對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堅持原則,保障我方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因我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尊重對方的合法權益,主動承擔責任,並盡量採取補救措施,減少我方損失;因雙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實事求是,分清主次,合情合理解決。
二十九、在處理糾紛時,應加強聯系,及時通氣,積極主動地做好應做的工作,不互相推諉、指責、埋怨,統一意見,統一行動,一致對外。
三十、合同糾紛的提出,加上由我方與當事人協商處理糾紛的時間,應在法律規定的時效內進行,並必須考慮有申請仲裁或起訴的足夠的時間。
三十一、凡由法律顧問處理的合同糾紛,有關部門必須主動提供下列證據材料。
1、合同的文本(包括變更、解除合同的協議),以及與合同有關的附件、文書、傳真、圖表等。
2、送貨、提貨、托運、驗收、發票等有關憑證。
3、貨款的承付、托收憑證,有關財務帳目。
4、產品的質量標准、封樣、樣品或鑒定報告。
5、有關方違約的證據材料。
6、其他與處理糾紛有關的材料。
三十二、對於合同糾紛經雙方協商達成一致意見的,應簽訂書面協議,由雙方代表簽字並加蓋雙方單位公章或合同專用章。
三十三、對雙方已經簽署的解決合同糾紛的協議書,上級主管機關或仲裁機關的調解書、仲裁書,在正式生效後,應復印若干份,分別送與對該糾紛處理及履行有關的部門收執,各部門應由專人負責該文書執行的了解或履行。
三十四、對於當事人在規定的期限屆滿時沒有執行上述文書中有關規定的,承辦人應及時向主管領導匯報。
三十五、對方當事人逾期不履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仲裁決定書或判決書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三十六、在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請執行書之前,有關部門應認真檢查對方的執行情況,防止差錯。執行中若達成和解協議的,應製作協議書並按協議書規定辦理。
三十七、合同糾紛處理或執行完畢的,應及時通知有關單位,並將有關資料匯總、歸檔,以備考。
C. 勞動糾紛,公司制度問題。
公司以嚴重違反公司制度來懲罰員工,需要有相關的手續,處理的決定,而且要有工會或全體職工大會的通過,還需職工本人簽字認可,才會有效,否則的話是不會被認定的。
D. 企業如何處理勞資糾紛
你問的問題不來夠具源體,我原則地回答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1、勞動糾紛起源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甲乙雙方,當遇到勞資糾紛時,雙方都應依法行事。在法律上甲乙雙方都是平等的。要求雙方都應當知法、懂法、依法對准糾紛焦點。《法》有國家大法、地方法規、單位(公司)制度(是職工代表大會通過並在勞動仲裁委員會備案的XXX規定,XXX制度,XXX守則等等)。是我們依法辦事的根據。
2、甲乙雙方遇到勞資糾紛,首先要求溝通,甲方(用人單位)應當主動找乙方溝通。糾紛升級往往是甲方與乙方溝通環節出了紕漏(排除乙方明知無法可依卻糾纏甲方)。一般情況下在雙方和諧氣氛中溝通是有希望解決勞資糾紛的。其次訴至勞動仲裁委員會,當然仲裁委也是以庭外調解為主,能夠調節的情況下,一般能夠和諧解決。現在政府倡導和諧勞動關系。
3、當甲乙雙方在溝通中找不到解決勞資糾紛的共同點,即單位不能體諒或補償職工困難和利益損失或職工不能顧全大局不能著眼集體利益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應當訴至勞動仲裁。誰追究對方,誰申訴,誰申訴誰舉證。
E. 企業處理合同糾紛有什麼原則
處理合同糾紛的原則是:
1、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法律沒規定的,以國回家政策或合同答條款為准。
2、以雙方協商解決為基本辦法。糾紛發生後,應及時與對方當事人友好協商,在既維護本項目部合法權益,又不侵犯對方合法權益的基礎上,互諒互讓,達成協議,解決糾紛。
3、因對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堅持原則,保障我方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因我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尊重對方的合法權益,主動承擔責任,並盡量採取補救措施,減少我方損失;因雙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實事求是,分清主次,合情合理解決。
4、在處理糾紛時,應加強聯系,及時通氣,積極主動地做好應做的工作,不互相推諉、指責、埋怨,統一意見,統一行動,一致對外。
5、合同糾紛的提出,加上與當事人協商處理糾紛的時間,應在法律規定的時效內進行,並必須考慮有申請仲裁或起訴的足夠的時間。
F. 企業內部沖突解決機制
利益沖突不僅在公司中,而且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應當明確的是,利益沖突本身並不必然導致糾紛的產生,它僅僅是糾紛產生的一個潛在發生要素,只有在利益沖突無法化解的情況下才會導致糾紛的實際發生。利益沖突的化解機制從發展階段上可以分為兩種:事前化解機制和事後化解機制。如果利益沖突突破事前的制度安排的控制范圍時,可以有事後的救濟方式及時化解掉,利益沖突失控而引發的糾紛就不會造成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僅僅從這個意義上講,糾紛只是在邏輯層面上存在的。
具體到公司來講,公司參與主體之間普遍存在的利益沖突可能在兩種情況下導致公司糾紛的實際發生:(1)控制公司利益沖突制度缺位或無效;(2)化解利益沖突的事後救濟機制的缺位或無效。從實踐來看,公司的利益沖突首先是通過公司股東在設立公司之初所進行的談判,以合同安排的形式解決或預防的。這種合同安排在公司成立後演變為公司的章程從而成為一種主要的事前化解方式;另一方面,公司法和其他法律提供的外部干預和救濟構成了公司糾紛的事後化解機制。當公司參與人的利益沖突超出事前的制度安排的控制范圍時,及時將沖突消弭於無形,從而及時排除了公司糾紛的存在。但是,公司利益沖突的事前約束和事後救濟制度都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而無效。利益沖突一旦脫離約束與化解的樊籬就可能爆發從而導致公司糾紛的發生。
我國的很多公司是由原來的國有企業直接改制而建立的,在我國的公司實踐中,不僅存在著一般意義上的公司參與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而且許多本不該帶到公司中來的問題也進來了,這就使得整個利益博弈格局更加復雜化。主要表現為三點:(1)國有股東地位畸高。由於國有股直接關繫到國有財產從而涉及到經濟所有制的問題,因此公司法對國有股東多方照顧,加上獨特的國有股「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使得公司實踐基本上成為國有股東利用公司這一道具進行的「非公非私」的亂舞,而其他公司參與人充其量也只是與國有股東共舞。更為嚴重的是,這樣一來,整個公司制度實際上就留有一個非常重大的缺口,國有股東在持有對公司出資所有權的情況下而享有股東地位,從而形成一個無法克服的邏輯困境和法律死角。(2)公司內部治理結構虛設。由於我國大部分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多數都是原來的國有企業改造而來的,從內部的治理結構上,也僅僅是將原有的「老三會」變為現在的「新三會」。新瓶裝舊酒,不僅由工會轉化而來的監事會形同虛設,而且股東會和董事會也成了國有股東其實是國有股東代表即公司管理層的一言堂,內部人控制嚴重,使內部治理結構這一重要的制衡機制處於失效狀態。(3)債權人的軟約束。公司的主要債權人限於「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和其他國有或國有控股的銀行,這樣國有控股的公司和國有銀行之間基本上就是同受國家控制的「關聯交易人」關系,甚至公司債權人是在受到國家意志控制的情況下被動進入公司這個是非舞台的,債權人對公司的約束基本處於有氣無力的狀態。
一般情況下,公司參與人均可通過討價還價達成合同安排以解決或預防利益沖突的產生。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兩位學者F.H.Easterbrook和D.R.Fischel在他們的著作《公司法的經濟結構》中提出:從規范意義上說,公司法應當盡可能允許公司的參與者自由談判,減少強制性規定,才能維持市場效率。強制性的規定只不過是為了補充公司參與者的契約所留下的缺口或空白,從而使他們之間的契約趨於完善或變得更有約束力。這種合同安排在公司實踐中通常是公司發起人在公司設立階段制定的發起人協議和公司章程等,公司成立後,公司章程成為約束公司、股東、董事和經理等各個公司參與人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