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家長應怎樣正確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
先了解孩子們為什麼起糾紛,然後分清誰對誰錯,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就要教育孩子,並要求孩子向與之發生糾紛的孩子道歉,培養孩子的正確觀念。如若是對方的錯,就要和對方家長好好溝通,告訴他他的孩子錯了,不能放任下去。
『貳』 應怎樣正確看待孩子之間的糾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孩子們為了爭一件玩具而弄得面紅耳赤,甚至是滿臉淚水這樣的情況,家長見了,有大聲訓斥的,有出面調停的。歸根到底,原因只有一個,在家長眼裡,爭吵歷來是不被認可的、影響友好關系的事情。但事實上,幼兒之間出現糾紛是自然的現象,並非都是壞事,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有著成人施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首先,我認為孩子間產生糾紛,是孩子體驗寬容、謙讓的好時機。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玩具都是他一個人玩,大人也會讓著他,沒有人會去爭搶。到了幼兒園,同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走到一起,出現磕磕碰碰是難免的事情,同伴間對事件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可以使孩子懂得和同伴友好相處,學會互相謙讓。 其次,孩子間的糾紛是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課程。理論上講,孩子之間的糾紛是他們在最初的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在應對糾紛中,他們逐步學會觀察和思考,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逐步掌握人際交往的本領。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處理糾紛的機會,當幼兒處理得當時,應給予肯定、鼓勵。但又不能聽之任之,應適時加以引導。當孩子處理不當時,應抓住機會,幫助孩子分辨是非。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學會了如何與別人相處,學會了怎樣協調與別人的關系。這種技能的掌握,對孩子們而言將終身受益。 除此之外,孩子間的糾紛,還有利於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之間出現糾紛時,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應持冷靜觀察的態度,而給孩子一個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出現處理困難時,家長也不一定要馬上出面,可以提幾點建議供孩子選擇,讓孩子懂得,自己的問題還是要自己解決。這樣,不僅增強了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 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都與別人保持一致,差異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我想作為家長,對待孩子間的糾紛,不必大驚小怪,而應冷靜對待、正確引導,這樣才對幼兒的健康發展有所幫助。 教師案例:鏡頭一游戲活動:趕小豬 老師:「她推我。」老師:「他也推了我。」兩個情緒激動的孩子,跑到我面前相互指責著對方的不是。經過了解得知:原來是在游戲時,排在後面的萌萌插隊到淘淘前面,於是淘淘就推了萌萌一下,萌萌也回推了淘淘一下。 鏡頭二 案例分析 一、環境因素: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由於成人的溺愛、嬌慣,養成了孩子任性、粗暴、行為無約束。生活上的優越環境和過分地照顧,使幼兒產生了「自我中心」的毛病。 二、年齡因素: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年幼的孩子由於對生活經驗的缺乏。使他們在道德認識和行為意識上背道而馳,易於與他人發生糾紛。 三、個體差異因素: 由於社會和教育條件不同,以及遺傳因素而使幼兒心理發展的情況也有各種差別。在不同環境中,孕育出不同的性格。 綜上述原因,我認為對幼兒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產生糾紛時,教育者應明辨是非,處理公平;方法靈活,使人信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有利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 反思: 對幼兒不正確行為要認真了解,分析發生的原因、動機和後果,具體地向幼兒解釋、說明,指出錯誤的行為及後果,幫助幼兒分清是非,抑制或制止其錯誤行為。不能簡單粗暴的解決了事。孩子發生糾紛固然上破壞了教學秩序給老師增添了負擔,但孩子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是他們在集體中學習交往,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 (一)、分析 幼兒之間的糾紛是困擾父母和教師的一個主要問題。成人都希望幼兒之間能友好相處,能夠避免矛盾和沖突,因此往往更加關注幼兒之間因游戲、玩耍而產生的爭執和不愉快。父母和教師會認為幼兒太小,不會解決糾紛,同時又怕幼兒吃虧,形成什麼心理陰影。所以常常想利用成人的權威和優勢,採取及時制止和干預的方式。事實上矛盾和沖突不僅有助於認知的發展,而且有有助於提高個體和他人合作的能力。過多的干涉反而會阻礙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或失敗。 (二)、策略 1、給幼兒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幼兒身心放鬆,促進幼兒之間融合關系的發展,避免緊張關系的發生。 2、有意識地教給幼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加強幼兒的常規訓練,使幼兒避免一些糾紛。並嘗試自己解決。 3、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發生糾紛的教育活動,讓幼兒觀看並進行討論,讓幼兒在情景設計中嘗試解決糾紛,教師進行隨機教育,引導幼兒自我反思、自我判斷,促進幼兒道德水平的提高。 4、事實上幼兒的矛盾來的快去的也快,這也是此階段幼兒「自我調節機制」發展的一個特點。幼兒之間的糾紛現象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人際交往形式。對幼兒來講,他們正是通過交往中的「糾紛」來明辨是非、調整自己,尋找與同伴交往的適宜方法,並逐步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與合作,學會一些社會的道德規范和做人的准則。為此,教師要敢於放手並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 (三)、家園配合、共同努力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但是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不會解決糾紛,同時又怕幼兒吃虧,形成什麼心理陰影,所以常常會利用成人的權威和優勢,採取及時的制止和干預,更甚者會要求孩子受到欺負了,就要「報復」回來。
『叄』 孩子之間發生糾紛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當孩子之間出現糾紛時,家長們應首先管教自己的孩子。這有利於讓孩子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錯誤和不足。即便完全是對方的過錯,也可以坐下來協商,協商解決不了的,還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家長以武力參與孩子糾紛,無助於孩子之間的和解,反而會激化家長之間的矛盾,使原本孩子們之間的糾紛,變成了大人之間的恩怨。
從另一個角度講,家長時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不利於培養他們直面糾紛的勇氣和解決糾紛的能力,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家長能「保護」孩子一時,但不能「保護」他一世,所以,讓孩子自己面對糾紛、解決糾紛,在與同伴的吵吵鬧鬧中學會如何與人為善、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才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肆』 如何處理幼兒園孩子間的糾紛,家長應該了解的
小孩子在幼來兒園總會和小朋友自有些打打鬧鬧,也不排除個別小朋友欺負人,被抓傷總是難免,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找老師去理論,弄不好會造成不愉快,可是一味忍耐又不是辦法,該怎麼辦呢?(1)家長應該理解,老師是把孩子的安全問題放在第一位的。孩子在游戲中出現矛盾,老師會及時處理的。但是,有時發生小的磕碰,孩子不跟老師說,老師沒發現也是有可能的。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定要找老師幫助解決。(2)培養孩子敢說話。遇到有攻擊性的孩子欺負自己時要敢於抗爭,跟他講理,讓他道歉,幫助他改下錯誤。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告訴老師求得幫助。孩子的矛盾是很容易化解的,過一會兒他們還會向朋友一樣又能玩兒起來了。(3)怎樣與老師溝通呢?家長不要以指責的口吻,要尊重老師。您可以這樣說:「我的小孩兒昨天是不是和某小朋友發生矛盾了?我的孩子手上有抓傷,他有沒有抓傷那個小朋友呢?」 老師聽後一定會去了解情況,幫助孩子辨別是非,教育霸道的孩子不能弱小,老大膽小的孩子敢於說話。教育孩子們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出現問題及時與老師坦誠地溝通,老師心中會感謝您。又能避免產生積怨和誤會,還能督促老師完善他們的工作。
『伍』 孩子糾紛家長怎麼處理
有的事情孩子自己就能解決,有的事情需要老師的調節,有的事情需要家長的協助。但在處理孩子之間的各種各樣的矛盾與糾紛時,很多時候遇到家長參與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與糾紛的情況,但給我的總體印象是,多數家長護短,只找別人家孩子的毛病,不說自家孩子的錯誤,致使孩子之間很小的事情讓家長搞得復雜而且難以收拾。 記得我帶二年級的時候,班上有個男孩子叫小偉,人長得真是帥,虎頭虎腦,給人第一印象就是特別可愛。但是接觸一陣子,就會發現這個孩子特別好動,手閑不住,老喜歡撩閑,別的孩子都不喜歡和他玩。可別的孩子越這樣,他就越撩閑,老師教育多次,效果甚微,畢竟孩子年齡太小,還不能理解自己這樣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也不能理解這樣的行為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什麼樣的影響。 有一天,小偉不知道什麼原因,和我們班的第二大撩閑之人打起來了,這個第二大撩閑之人也是男孩子,名叫小鄒,長的也是虎頭虎腦,就是個頭矮了些。他平時愛惹是生非,經常打架,在同學們當中影響很壞,也是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這兩個撩閑之人打架還能有個好,真是水火不相容,針尖對麥芒,一個不讓一個。班長告訴我後,我就火急火燎的趕到班級看情況。還沒有走到教室,一大堆的孩子就把我圍住,七嘴八舌的告訴我打架的情況,我顧不得應答,急忙推開眾人直奔教室。進到教室,又看見一些孩子吵吵嚷嚷的在喊:「別打了,張老師來了!」我分開圍觀的孩子,走到兩個小傢伙跟前,看見兩個人互相揪住對方的衣領,眼睛瞪著,小臉漲得通紅,手還沒有撒開。我厲聲說道:「還不放手?」他們看見我生氣了,才把揪衣領的手鬆開。但是眼睛還不放開,依然仇恨似地瞪著對方。我把兩人叫到教室前面,先不忙處理,冷落他們一會,也讓他們冷靜幾分鍾。我先整理了一下書,招呼其他孩子進教室,然後向班長詢問當時的情況,班長還沒有說,其他孩子已經按捺不住,你一句我一句的把當時的情形詳細匯報了一下。主要原因是小偉在走路時故意碰了一下小鄒,小鄒本來就是好鬥分子,這下不幹了,就和小偉打起來了。於是乎就出現剛才那樣的場面。不過,問題好像嚴重了一些,因為我發現兩個孩子的臉上都掛花了。小偉的臉上被小鄒抓破好幾處,小鄒的鼻血被小偉打出來。我暗自尋思,先把兩人教育一番,再通知家長,否則,這種情況下,家長會有意見的,畢竟孩子被抓傷了。 我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讓他們各自在說說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說自己的不對。我一看還是我指出他們的錯誤,講明打架的危害。兩個孩子這時候冷靜了,也聽明白我的話了,也知道自己做錯了,都有些慚愧。不過,兩人必須請家長。 我打電話把兩個家長都請來,小偉的家長一看自己的孩子的臉被抓成那樣(也就是破了點皮),氣不打一處來,失去冷靜,當著我的面,指著小鄒的媽媽破口大罵,罵話十分難聽,那氣勢好像要把小鄒的媽媽和小鄒吞了不可。要不是我攔著,可能小偉的爸爸就會對小鄒拳打腳踢,以解心頭之恨。而小鄒的媽媽只是陪著笑臉,說著好話。我一看這情況,連忙安慰小偉家長,請他們冷靜,別沖動,有事情好好商量。可是好言相勸半天,依然沒有讓小偉的爸爸消火,我有點生氣了,把兩個孩子領回教室,把教室門一關,不理了。小偉爸爸一看,覺得自己有點過分,罵人的聲音慢慢小了,好一會,走廊里沒有聲音了,我才出來問他們想怎麼辦,小偉爸爸說,讓小鄒的媽媽領自己孩子看臉去,我徵求小鄒媽媽的意見,她說沒有意見。我就讓他們領孩子去醫院給孩子看臉。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本來我的本意是把家長叫來,好好談談關於孩子打架的事,結果什麼還沒有說,就讓家長弄成這樣。 從這件事情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存在誤區,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缺少家校之間的緊密溝通,更缺少對孩子成中的長遠眼光。很多家長(主要是低年級家長),當看到自己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或者打了,不問青紅皂白,不問是是非非,只管護著自己的孩子,把別人家的孩子罵得狗血噴頭或者親自動手打別人家的孩子,還美其名曰替別人教育孩子。像這樣的家長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嗎?這樣的做法又會給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有些事情小孩子之間很容易自己解決,因為他們之間沒有什麼仇恨,也沒有什麼利益沖突,更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矛盾,他們或許前腳打架,後腳和好。也可能這會怒目圓睜,一會就心平氣和。只是家長心疼孩子,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而不依不饒。 一、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搞好調查研究。 對於孩子在學校里和其他孩子產生的糾紛,家長首先要冷靜,先問問自己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怎麼樣,結果如何。然後再問問班級中知道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說的一樣,然後再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找對策。這其中的方寸家長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那就明確指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如若是別的孩子錯了,家長也應該本著善良誠懇的態度,教孩子學會原諒他人。 二、當家長看
『陸』 家長正確如何對待幼兒之間的沖突
首先,家長應該明白這是幼兒同伴交往中必然會發生、不可避免的現象。不必把孩子間的沖突看得太嚴重,不能用成人間的沖突去理解,更不能直接介入幫自己的孩子。 同伴間的沖突過程既反映了幼兒自身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特點和水平,又為其提供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對孩子的人際交往、待人態度和情緒情感的發展具有寶貴的教育價值。因此,避免、限制孩子與同伴交往,一旦發生沖突總是把自己的孩子抱開而終止沖突,並不是好辦法。 其次,家長應該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鼓勵他們自己去面對沖突,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學習應對沖突的策略,形成積極應對沖突的能力。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太小沒有能力自己解決沖突,而必須由家長或其他成人去幫忙。這種判斷是錯誤的。孩子間發生沖突,當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負出現委屈時,家長應該冷靜地理智處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錯了,不能偏袒,也不能粗暴打罵,要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並學習應該怎麼做。如果是別的孩子錯了,也不要斥責,不能動手幫孩子把東西搶回來,或縱容孩子去把自己的東西搶回來,但也要提出善意的勸告,並鼓勵、表揚自己的孩子。 再次,家長要教給孩子一些必要的自我保護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讓孩子知道:哭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被認為是怯懦的表現;在溝通、合作和共享中能獲得快樂;對別人的攻擊,要學會躲避、求援等方法;出現傷害性危險時需要自衛。 當孩子之間相互爭搶玩具時,家長可以這樣做: (1)被爭搶的玩具可以兩個孩子一起玩的,盡可能引導他們一起玩,學會合作。 (2)只能一人玩的玩具,可以建議他們輪流玩,學會互助。 (3)當孩子希望得到別人的玩具,可以引導他們交換玩。 (4)當別人不同意交換玩具時,應該引導尊重對方,不可以強制;如果實在說服不了時,可以另外找一個新的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 當產生肢體接觸或哭鬧等對立情緒比較明顯的沖突反應時,家長可以這樣做: (1)可以先讓沖突的雙方隔開,只有讓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以後再處理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2)需要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而不是盲目行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指責別的孩子或一味埋怨自己的孩子都可能傷害孩子的心靈,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3)根據沖突的起因判斷是非給予不同的處理。如果是對方孩子不對,可要求自己的孩子原諒對方;如過是自己的孩子不對,應該要求當面向對方道歉,得到對方的諒解。 (4)最終還是要引導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戲和交往。
『柒』 家長如何看待並且處理孩子們直接的糾紛
每個孩子性格都不一樣,有的外向有的內向,父母教育孩子「任何」事情都要自己解決的話,有的孩子就真的會什麼都不跟家裡說,尤其是被別人威脅不準告訴家長的時候(太常見了),孩子出於害怕和畏懼家長的雙重壓力就會沉默下去。沒有跟別人打架,如果打了別人帶他去道歉,如果被別人打了那也要給他討個說法。如果孩子回家告訴家長誰誰被別人欺負了,尤其是被欺負的孩子家裡完全不過問或無力過問的那種,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大家一定要發揮正義感。以後孩子的話,在他(或她)在上幼兒園之前我就會教他我從小到大所有的打架絕學,面對欺負,必須得在第一次被欺負的時候打回去,即使是對方人多(即使你打輸了,只要對方覺得你是難搞的人,下次就會選更弱的欺負,現在你們想想小時候每個班是不是有一個最弱的鼻涕蟲經常被人欺負。這里是教孩子不要變成那個最弱的,否則對方會覺得吃定你,以後會更加變本加厲,而且小孩子,學生的世界其實大人和老師很難插手,你向學校,老師反映,老師警告了欺負人的孩子,那個孩子表面聽了,背地了接著使壞老師能拿他怎麼辦?校園暴力我經歷的多了,孩子之間的事有時比成人之間更叢林法則,因為成人進入社會,你在外面被人打了可以報警,對方可以受到法律制裁。換句話說,校園暴力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打罵,而在於恐懼,被欺壓者承受的壓力是成年人難以想像的。未成年人作惡成本無限低,不把人打殘就是罰酒三杯式的懲罰。但你承受的則是24小時無處不在的精神壓力,你害怕落單,甚至不敢一個人吃飯上廁所。即使校風相對嚴厲,施暴者也有無數種方式讓你感受到人身威脅。更何況還有來自集體的孤立,會讓你覺得自己是個討人厭的怪物。這些心理陰影一輩子都不會克服,讓你難以成長為正常人,而施者卻可以陽光的問心無愧。甚至多年後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好人」,回憶起這段少年往事,你屈辱又恐懼的臉孔也許還是他少年孟浪的美好回憶。我見過人專門在中高考前一天打別人,讓人發揮失常,也見過每次模考前專門把其他男生文具扔進女廁所,見過堪稱心理學大師虐待狂,馴化舍友下跪磕頭。怎麼講,我這輩子見過最壞的人是在中學,一種骨子裡的邪惡。戰爭的本質是投機,你揍了他無非付出挨訓或者給醫葯費的懲罰,可以換來地位提高、威懾力,從而爭取到和平的成長環境。
『捌』 家長應怎樣正確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樹立一個正確並且和家長相吻合的價值觀,這樣就能在一開始達內成一個基容本的共識。其次,是家長的權威問題,公正且要做到不偏不倚。最後一個附加手段是用親情去軟化僵局。
大概適用於三十歲之前的孩子。
如果你問的是四五十歲的爭家產,那就首先要看你有沒有威嚴了,管的住孩子,怎麼都好說,管不住,乾脆把家產捐了,省得便宜白眼狼
『玖』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之間的矛盾
很多家長都碰到過這樣的事情: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抓傷了或者撞出血來了。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的心裡最多的感覺就是心疼和氣憤。一方面責怪家長不好好教導孩子,另一方面也責怪老師沒有看好小朋友。面對這些情況,家長的情緒可以理解,但是一些客觀情況我們也不能忽視: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幼兒園的教育還存在幼兒人數多和老師人數少的情況,要老師時刻注意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不是太現實;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之中大多是獨生子女,不懂得謙讓等情況,因此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傷害事件。那麼家長如何正確對待孩子們的傷害事件呢? 首先,應該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孩子們的問題還是要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因為孩子們的這些傷害事件,有些是無意的,可能是因為孩子的不小心或者用了不恰當的表達方式造成的,(如有些孩子為了表達喜悅,會拍拍同伴的肩膀或拉拉小辮子等),但孩子不會掌握這些動作的度,結果造成了臉上抓了一下或衣服拉破了等。其實事情發生後,經過老師的教育,孩子們會懂得今後該如何正確做,但如果家長參與之中(對肇事孩子大聲教育、漫罵、管教自己的孩子以後別跟這個孩子玩等),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身心傷害,不僅對肇事的孩子,甚至自己的孩子也會受到傷害,因為這會對孩子結交好朋友存在一定的影響和留下陰影。 其次,當發生事故後,家長們也不是置身事外,置之不理,而是應該和老師一起教育孩子。如果碰到自己的小孩被小朋友欺負時該如何應對?家長應該教育孩子用嘴巴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動拳頭。你讓讓我,我讓讓你,這樣事情就能很快平息下來。如果大家都是用這樣的方式,那麼我們的傷害事故就會減少到最少。 另外,也請家長們做好一些輔助工作: 1.檢查孩子的書包里是否有危險的玩具或物品。(尖銳的、打火機、彈弓等)避免孩子在玩時不小心劃到或戳到小朋友。 2.盡量少讓孩子看有暴力的動畫片,避免孩子模仿劇中情節。(我個人認為奧特曼類片子不太好) 3.每星期給孩子剪指甲,避免游戲時指甲劃傷同伴。 相信有了家長的配合和老師的教育,幼兒園的傷害事件會逐漸減少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成長,慢慢地學會與人相處,掌握友好協商的本領 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間的沖突、糾紛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在糾紛中可以提高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也能鍛煉堅強的意志。因此,家長應理智地看待孩子之間的矛盾,積極引導,幫助孩子正確處理。當孩子被人「欺負」後,家長首先要鎮定自己的情緒,並想法穩定孩子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講出真相,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確定相關責任。接下來家長應鼓勵孩子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培養孩子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如果孩子的方法很合理,家長應及時肯定鼓勵。如果孩子的方法不妥,家長應幫助孩子分析不妥之處,並和孩子共同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確定的方法應遵循下列原則: *如果責任在自己,應主動向對方道歉,如果事情較嚴重,應與老師和對方家長共同商量解決之策; *如果責任在對方,應明確告訴孩子這是一種錯誤行為,以防止孩子模仿,並鼓勵孩子心胸開闊,對一些小事不要計較; *如果是涉及孩子根本利益的原則性問題,則要教育孩子學會用適當的方法爭取自己的利益。家長還可以教孩子一些應急之道,比如向老師或小夥伴求援等。 總而言之,孩子們之間發生了沖突,父母應該視情況而採取不同的措施。尤為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教給孩子處理矛盾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在遇到問題時採取積極的回應措施。教導孩子與人和平相處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的責任,需要兩者積極配合,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