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商標質量投訴和糾紛處理制度

商標質量投訴和糾紛處理制度

發布時間:2021-03-20 18:08:36

『壹』 商標侵權糾紛解決方式

新《商標法》規定了商標侵權糾紛自行協商解決的程序,其目的一是鑒於有些侵權行為僅僅侵犯了注冊人的利益,並未給他人帶來損害,注冊人自行協商,可化解因此產生的爭議。二是可適當減少商標糾紛當事人為解決糾紛所投入的精力。三是當事人通過協商減少商標案件數量,使執法部門更有效地利用好現有的執法資源。但應當注意,自行協商的商標侵權糾紛首先是未構成刑事犯罪行為的糾紛,對以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為主業且數額達到犯罪立案標準的行為人,必須追究刑事責任。其次,自行協商解決的糾紛案件,其侵權行為一般情節比較輕微,後果不嚴重,可以免予行政處罰,即行政責任可予以免除。第三,對侵權行為的查處主要目的是保護權利人的民事權益不受侵害,協商解決即意味著權利人自己已經認為未對本權利造成危害或者危害後果不嚴重,從而放棄了對侵權人追究民事責任的權利。在執法實踐中可按如下原則掌握:

1、除商標注冊投訴的案件外,一般情況下,工商機關查辦的商標侵權案件,不主動要求當事人進行協商。如果當事人主動要求協商,可給其一定的期限自行協商,到期未提供已經協商解決的證據,則宜按照商標侵權案件進行行政處理。

2、工商機關接受商標權利人投訴的案件,應當視為權利人已經放棄協商或者已經協商不成了,立案工商部門不再主動進行當事人之間的協商和解工作。

3、就商標糾紛已經立案的工商機關,應涉案當事人請求,在未就該案件做出行政處理決定之前,涉案當事人又經協商同意和解的,若其和解未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工商機關可以應其書面請求做出撤案(銷案)處理。

『貳』 幾種商標維權的方法

商標被侵權,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維權:
1、當事人協商
根據《商標法》第六十條規定,侵權人侵犯商標所有權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的,當事人之間可以就因此引起的糾紛進行協商解決,商標所有權人可以要求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銷毀侵權商標標識等。
2、工商投訴、舉報
當與商標侵權人就商標侵權糾紛不能通過協商解決時,商標所有權人可以通過前期收集的商標侵權人侵權行為的證據材料向相關工商主管部門進行投訴或舉報,工商部門處理時,若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可以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主要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對違法經營額五萬以上的,可以處違法經營額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收違法經營額或違法經營額不足五萬元的,可以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3、法院訴訟
當商標所有權人經過與商標侵權人協商或通過向工投訴舉報仍不能解決商標侵權糾紛的,此時作為商標所有權人可以採取將爭議提交給法院訴訟解決,並提請諸如停止侵權行為、賠償經濟損失、登報道歉及消除影響等訴求。

『叄』 怎樣應對商標案件的惡意投訴及協商撤訴

應對措施
(一)理清風險點。作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工商部門負有維護商標權利人和第三方利益的責任,但是面對商標案件的日趨復雜化,必須理清商標案件的風險點,做好相關證據的收集、保全,這樣才能更好地避免履職風險和案件查處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二)善用法律依據。《商標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因商標侵權發生糾紛的,當事人可以自行協商,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但我們應當認識到,根據商標侵權程度的不同,涉嫌侵權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三種,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自行協商的商標侵權糾紛首先是未構成刑事犯罪行為的糾紛,對以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為主業且數額達到刑事標準的行為人,不能僅有權利人的協商就息事寧人,還要考慮其行為帶來的社會危害後果,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必須予以追究。對於不構成犯罪的商標侵權投訴案件,商標權利人主動要求撤訴,執法部門在確保證據收集、保全齊全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國家商標局《關於當事人協商解決後如何追究侵權人行政法律責任的批復》中提出的意見處罰,以達到維護市場秩序和提升工商執法權威的效果。《批復》的意見是:"對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已經立案但尚未作出行政處理決定的商標侵權案件,當事人協商解決後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撤訴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根據侵權行為是否侵害社會公眾利益和消費者權益以及情節輕重等具體情況依法追究侵權人的行政法律責任。侵權人主動減輕或者消除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應當從輕處罰或者不予行政處罰。"
(三)完整證據鏈。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關於鑒定使用注冊商標的商品真偽問題的批復》規定:"使用注冊商標的商品真偽,應由該注冊商標的合法使用人或者法定檢驗機構鑒定。在雙方鑒定結論不一致的情況下,如果注冊商標合法使用人能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其結論是真實合法的,則應以注冊商標合法使用人的鑒定結論為准。"但是,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對商標權進行鑒定的權威機構,在這種情況下,擅自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的,我們只能根據《關於假冒注冊商標商品及標識鑒定有關問題的批復》的規定執行:"在查處商標違法行為過程中,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委託商標注冊人對涉嫌假冒注冊商標商品及商標標識進行鑒定,出具書面鑒定意見,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過,在商標案件查處中商標權利人與當事人往往存在利害關系,鑒定結論的證明力有局限性,出於私利,商標權利人出具的鑒定結論有可能造假,如以打假為由打擊串貨。因此,應仔細審查商標權利人出具的鑒定報告的真實性,要求商標權利人就其鑒定報告明確提供區別商品真假的依據,如商品防偽標記、條形碼、生產批號等,並蓋出具人公章和註明承擔的相應法律責任。作為執法部門,在案件查處中必須嚴謹,不能簡單地將商標權利人的鑒定報告作為認定假冒商品的唯一證據,如果銷售者對商標權利人作出的鑒定結論不予認可,必須結合其他證據,形成邏輯嚴密的完整證據鏈。

『肆』 產品質量問題中商標權人要不要承擔責任

你好,
一、產品責任中商標權人的法律責任

1、產品缺陷責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們因使用有缺陷的產品而發生的產品責任案件在近年屢見不鮮。比如:高壓鍋爆炸傷人、熱水器中毒、化妝品毀容、汽車設計、零件質量等問題引起的交通事故等等問題,這些因為生產過程中的缺陷、黑心廠商製造的不合格產品、不法生產、違規生產的一系列假冒偽劣產品等造成的意外事故都嚴重的侵犯了消費者的人身權利、財產權益。根據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中的第41條規定:因購買產品自身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人身傷害、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都應該承擔賠償的責任。產品責任的意義就是產品自身存在不合格、缺陷等問題,因此對消費者造成的人身、財產方面的損害時應該產生的賠償責任,體現的是平等的商品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因侵權而發生的損害和賠償的民事關系。那麼,在產品責任案件發生後,哪些主體應當對受害者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根據法釋[2002]22號的規定,旨在重點闡述商標權人之產品缺陷責任。

2、責任主體之商標權人

(1)依據三種理論分析

200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對商標所有人產品責任的司法解釋,將商標所有人納入「生產者」范疇,既擴大了產品責任主體的范圍,也增加了商標所有人的責任承擔。生產者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國法律沒有對其作明確的解釋。消費者在購買消費產品的時候就面臨著巨大的交易風險以及產品帶來的安全隱患問題。依據危險責任理論,生產者處於生產鏈條的開端是最適合控制此等危險的人。而依據報償責任理論,生產者因產品的生產而獲利,應對產品發生事故時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筆者認為,為了可以方便受害人對於自己的權利有主張權,生產者的界定應該要以消費者的視角為准。普遍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都是根據產品的外包裝和產品自身的標注來判斷產品的生產信息,而這個生產信息卻是由生產商和經營者提供的,只要有消費者習慣性的把某個特定的商標作為商品質量的符合,他就會確信自己所購買的帶有這種商標的商品的質量都是一致性的。依據信賴責任理論,如果是因為這種信賴而導致的傷損時,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應該承擔全部的損害賠償責任。另外就是如果某一主體即使不是產品的直接生產者,但是產品上面標有的名稱、商標、或者其它可以識別的標識在產品上以此來表示此商品與生產者的關系,根據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只要某一主體向其它的生產者許可了可以使其商標、名稱等,除了具有收取商標使用費以外,也應該承擔監督生產的責任。因此,商標所有人應當就產品缺陷承擔產品責任。

(2)從商標的功能分析眾所周知,商標作為標明自己、區別他人的標識,具有識別功能、品質保證功能以及廣告功能。首先,生產者把自身產品的聲譽放在商標上以此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消費者可以通過對商標的識別來進行認牌購貨。商標所有人差不多都是產品的生產者,因此也應該承擔產品的責任。其次,《商標法》第7條明確規定「商標使用人應當對其使用商標的商品質量負責」。即只要商標所有人參與了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對產品的品質實施了影響,並從中獲得收益,根據報償責任理論,商標所有人應當承擔產品缺陷責任
。最後,在現代消費、現代銷售模式中,商標儼然已成為最有效、最典型和最直接的廣告工具,他代表著一定的公信力,刺激、維持並擴展著大眾的消費需求。從這層意義上說,商標的廣告功能與信賴責任理論相輔相成,從而有力地證明了商標所有人應當承擔產品責任的理論。

(3)從比較法上分析依據三種理論以及對商標的功能的分析,得知商標所有人在產品上標示了自己的商標而獲益以及使得消費者產生對商品品質的合理信賴,從而明確商標所有人是產品責任主體。而且我國業已出台規定將商標所有人納入生產者范疇的司法解釋。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鑒許多國家和地區與此相關的完善規定。

二、商標權人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41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說,生產者承擔產品責任不以其主觀上存在過錯為前提,只要有損害事實,生產者均應承擔侵權責任。我國法律規定生產者承擔責任實行嚴格責任原則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產品設計、試制、投產和製造過程中,生產者對產品的缺陷具有控制能力,在實現產品事故的損失最小化方面較之購買者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使其承擔無過錯責任,可促使其實行技術更新,採取措施以防止事故發生;另一方面,生產者較購買者更有能力承擔損失,它可以通過產品責任保險以及提高產品價格分散風險和成本。

三、完善我國產品責任的立法建議

(1)制定獨立的《產品責任法

當前,我們國家還沒形成具有獨立性的《產品責任法》,而跟產品相關的責任權責制度都包含在《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這種「公私不分」的大雜燴式的立法體例造成法律之間存在諸多不協調因素,並使人們誤認為產品責任跟產品質量責任是一樣,這是一個誤區。實際上,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要解決的是產品是否符合質量標准而產生的民法、刑法等法律上的義務,有些質量標準是我國的,有些是國際上的,有些是一些聯盟的。但是產品責任重點是指因為產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使用者受到身體、精神、財產等損害,強調商品經營者和購買者之間由於產品損害引起的民事責任。所以,產品質量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不同的內容卻被規定在一個法律文件中了,比較容易讓大家產生思想上的誤解,混亂概念。在這點上,我們應該借鑒歐美國家的做法,制定獨立的產品責任法明確因產品缺陷導致購買者受到損害的責任問題,用獨立的法律文件來規定責任原則、賠償范圍、構成要件等相關內容,有了法制支持,可以為受到產品缺陷的消費者得到合理及時的補救措施。

(2)完善產品缺陷的認定標准及范圍

《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在該法律上所承認的缺陷主要是產品會對他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造成危險,而損害他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是有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若不滿足則不符合標准。」根據該法律解釋,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產品缺陷的認定是不統一的,兩個不同標准帶來的則是標准模糊。因此,當實際發生產品損害到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時,採用哪一個標準是具有爭議的。籠統的雙重標准勢必引起產品缺陷認定的疏漏,最終導致消費者利益得不到保護。筆者認為,我國對產品缺陷的認定可以效仿國外的先進規定,用不合理危險定為認定唯一標准,拋棄原本的兩個標准。因為「不合理危險」是一個抽象概念,所以在立法或法律解釋中要確定不合理危險其實是產品存在危害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性。

(3) 進一步明確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

我們國家在產品責任立法上對責任主體的確定是不夠明確的,不明確造成的是其指出的涵蓋內容是模糊的。我們國家的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有兩塊:產品生產者和產品銷售者,但法律上對產品生產者與銷售者的概念和范圍未做詳細說明。我國產品責任的權利者是受害人、被侵害者,但是法律上又無對受害人、被侵害人的具體范圍作出詳細說明,使得發生了也沒法律條文界定,這樣就讓一些本來理應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避開、逃脫實際責任,受害人等不得依法得到合理賠償。所以,在立法這塊要參考《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條、第3條的規定,生產者包括:「製造人,含成品製造者、原材料生產者和零部件製造者;准製造人,
即在產品上表明自己是該產品生產者的人;進口商, 指在商業活動過程中以銷售、出租或其他形式的分銷為目的將產品輸入共同體市場的人;供應者,
在不能確定生產者的情況下, 產品的供應者視為生產者。」

(4)完善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

《產品質量法》第42
條規定:「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可見,在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問題上,《產品質量法》對生產者和銷售者採用了不同的原則,
即對生產者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對銷售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這種規定存在矛盾,在銷售者無過錯的情況下,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2條的規定,受害人主張權利將不會被法院支持。而根據第43條,受害人則可以獲得賠償。有鑒於此,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筆者認為我國在產品責任立法中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規定生產者和銷售者統一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時也避免了法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實現與《民法通則》的協調一致。

(5)完善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制度我國現行立法產品責任賠償范圍過窄、賠償數額偏低。筆者認為應該將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由財產損害賠償、人身傷害賠償擴展至精神損害賠償。同時,借鑒美國產品責任法的一項重要制度,建立產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存在大量食品安全問題,一些生產者在利益驅使下生產大量不合格商品甚至是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產品。若僅僅要求生產者承擔賠償責任,已不足以遏制其繼續生產劣質產品。因此,我國應盡快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以嚴厲制裁產品侵權行為。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伍』 簡述商標侵權糾紛的處理方式

新《商標法》規定了商標侵權糾紛自行協商解決的程序,其目的一是鑒於有些侵權行為僅僅侵犯了注冊人的利益,並未給他人帶來損害,注冊人自行協商,可化解因此產生的爭議。二是可適當減少商標糾紛當事人為解決糾紛所投入的精力。三是當事人通過協商減少商標案件數量,使執法部門更有效地利用好現有的執法資源。但應當注意,自行協商的商標侵權糾紛首先是未構成刑事犯罪行為的糾紛,對以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為主業且數額達到犯罪立案標準的行為人,必須追究刑事責任。其次,自行協商解決的糾紛案件,其侵權行為一般情節比較輕微,後果不嚴重,可以免予行政處罰,即行政責任可予以免除。第三,對侵權行為的查處主要目的是保護權利人的民事權益不受侵害,協商解決即意味著權利人自己已經認為未對本權利造成危害或者危害後果不嚴重,從而放棄了對侵權人追究民事責任的權利。在執法實踐中可按如下原則掌握:
1、除商標注冊人投訴的案件外,一般情況下,工商機關查辦的商標侵權案件,不主動要求當事人進行協商。如果當事人主動要求協商,可給其一定的期限自行協商,到期未提供已經協商解決的證據,則宜按照商標侵權案件進行行政處理。
2、工商機關接受商標權利人投訴的案件,應當視為權利人已經放棄協商或者已經協商不成了,立案工商部門不再主動進行當事人之間的協商和解工作。
3、就商標糾紛已經立案的工商機關,應涉案當事人請求,在未就該案件做出行政處理決定之前,涉案當事人又經協商同意和解的,若其和解未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工商機關可以應其書面請求做出撤案(銷案)處理。

『陸』 商標質量鑒定條款內容有那些

關於產品質量鑒定的相關法規有《產品質量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司法鑒定程序通則》及《產品質量仲裁檢驗和產品質量鑒定管理辦法》。
1、《產品質量法》中相關條款
第十九條 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必須具備相應的檢測條件和能力,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產品質量監督部門或者其授權的部門考核合格後,方可承擔產品質量檢驗工作。法律、行政法規對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七條 因產品質量發生民事糾紛時,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或者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通過協商、調解解決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當事人各方的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各方沒有達成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十八條 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可以委託本法第十九條規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對有關產品質量進行檢驗。
質量法中把產品質量糾紛解決辦法歸納為(1)協商調解決;(2)申請仲裁解決;(3)向人民法院起訴;(4)由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委託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產品質量監督部門或者其授權的部門考核合格的質量檢驗機構,對有關產品質量進行檢驗。質量法中只有產品質量檢驗未有產品質量鑒定相應規定。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及《司法鑒定程序通則》中相關條款
《決定》及《通則》中對司法鑒定明確為:(1)法醫類鑒定;(2)物證類鑒定;(3)聲像資料鑒定;(4)根據訴訟需要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確定的其他應當對鑒定人和鑒定機構實行登記管理的鑒定事項。
《決定》明確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從事司法鑒定業務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申請從事司法鑒定業務的個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由省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審核,對符合條件的予以登記,編入鑒定人和鑒定機構名冊並公告。在訴訟中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列入鑒定人名冊的鑒定人進行鑒定。鑒定人從事司法鑒定業務,由所在的鑒定機構統一接受委託。鑒定人和鑒定機構應當在鑒定人和鑒定機構名冊註明的業務范圍內從事司法鑒定業務。
《通則》明確規定:司法鑒定機構收到委託,應當對委託的鑒定事項進行審查,對屬於本機構司法鑒定業務范圍,委託鑒定事項的用途及鑒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鑒定材料真實、完整、充分的鑒定委託,應當予以受理。
《決定》及《通則》對鑒定機構要求:(1)有明確的業務范圍;(2)有在業務范圍內進行司法鑒定所必需的儀器、設備;(3)有在業務范圍內進行司法鑒定所必需的依法通過計量認證或者實驗室認可的檢測實驗室;(4)每項司法鑒定業務有三名以上鑒定人。
3、《產品質量仲裁檢驗和產品質量鑒定管理辦法》中相關條款
《管理辦法》處理質量糾紛有兩種方式:產品質量仲裁檢驗和產品質量鑒定。質量仲裁檢驗和產品質量鑒定的委託人基本相同,質量檢驗機構和質量鑒定機構受理的內容有一定區別,質量檢驗和質量鑒定施行內容及方式完全不同。對質量鑒定機構的要求: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指定質量鑒定組織單位承擔質量鑒定工作。質量鑒定組織單位可以是質檢機構,也可以是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或者社會團體。
在實際產品質量鑒定工作中,由於各方面工作人員的遇到的問題不同及理解的不同,在實際產品質量鑒定中有各種不同做法。

『柒』 商標侵權糾紛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哪幾種

你好,可以雙方協商解決或者申請法院訴訟解決也可以投訴到工商局和解,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捌』 注冊商標質量有問題要承擔哪些責任

你好,
一、產品責任中商標權人的法律責任

1、產品缺陷責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們因使用有缺陷的產品而發生的產品責任案件在近年屢見不鮮。比如:高壓鍋爆炸傷人、熱水器中毒、化妝品毀容、汽車設計、零件質量等問題引起的交通事故等等問題,這些因為生產過程中的缺陷、黑心廠商製造的不合格產品、不法生產、違規生產的一系列假冒偽劣產品等造成的意外事故都嚴重的侵犯了消費者的人身權利、財產權益。根據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中的第41條規定:因購買產品自身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人身傷害、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都應該承擔賠償的責任。產品責任的意義就是產品自身存在不合格、缺陷等問題,因此對消費者造成的人身、財產方面的損害時應該產生的賠償責任,體現的是平等的商品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因侵權而發生的損害和賠償的民事關系。那麼,在產品責任案件發生後,哪些主體應當對受害者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根據法釋[2002]22號的規定,旨在重點闡述商標權人之產品缺陷責任。

2、責任主體之商標權人

(1)依據三種理論分析

200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對商標所有人產品責任的司法解釋,將商標所有人納入「生產者」范疇,既擴大了產品責任主體的范圍,也增加了商標所有人的責任承擔。生產者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國法律沒有對其作明確的解釋。消費者在購買消費產品的時候就面臨著巨大的交易風險以及產品帶來的安全隱患問題。依據危險責任理論,生產者處於生產鏈條的開端是最適合控制此等危險的人。而依據報償責任理論,生產者因產品的生產而獲利,應對產品發生事故時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筆者認為,為了可以方便受害人對於自己的權利有主張權,生產者的界定應該要以消費者的視角為准。普遍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都是根據產品的外包裝和產品自身的標注來判斷產品的生產信息,而這個生產信息卻是由生產商和經營者提供的,只要有消費者習慣性的把某個特定的商標作為商品質量的符合,他就會確信自己所購買的帶有這種商標的商品的質量都是一致性的。依據信賴責任理論,如果是因為這種信賴而導致的傷損時,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應該承擔全部的損害賠償責任。另外就是如果某一主體即使不是產品的直接生產者,但是產品上面標有的名稱、商標、或者其它可以識別的標識在產品上以此來表示此商品與生產者的關系,根據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只要某一主體向其它的生產者許可了可以使其商標、名稱等,除了具有收取商標使用費以外,也應該承擔監督生產的責任。因此,商標所有人應當就產品缺陷承擔產品責任。

(2)從商標的功能分析眾所周知,商標作為標明自己、區別他人的標識,具有識別功能、品質保證功能以及廣告功能。首先,生產者把自身產品的聲譽放在商標上以此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消費者可以通過對商標的識別來進行認牌購貨。商標所有人差不多都是產品的生產者,因此也應該承擔產品的責任。其次,《商標法》第7條明確規定「商標使用人應當對其使用商標的商品質量負責」。即只要商標所有人參與了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對產品的品質實施了影響,並從中獲得收益,根據報償責任理論,商標所有人應當承擔產品缺陷責任
。最後,在現代消費、現代銷售模式中,商標儼然已成為最有效、最典型和最直接的廣告工具,他代表著一定的公信力,刺激、維持並擴展著大眾的消費需求。從這層意義上說,商標的廣告功能與信賴責任理論相輔相成,從而有力地證明了商標所有人應當承擔產品責任的理論。

(3)從比較法上分析依據三種理論以及對商標的功能的分析,得知商標所有人在產品上標示了自己的商標而獲益以及使得消費者產生對商品品質的合理信賴,從而明確商標所有人是產品責任主體。而且我國業已出台規定將商標所有人納入生產者范疇的司法解釋。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鑒許多國家和地區與此相關的完善規定。

二、商標權人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41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說,生產者承擔產品責任不以其主觀上存在過錯為前提,只要有損害事實,生產者均應承擔侵權責任。我國法律規定生產者承擔責任實行嚴格責任原則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產品設計、試制、投產和製造過程中,生產者對產品的缺陷具有控制能力,在實現產品事故的損失最小化方面較之購買者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使其承擔無過錯責任,可促使其實行技術更新,採取措施以防止事故發生;另一方面,生產者較購買者更有能力承擔損失,它可以通過產品責任保險以及提高產品價格分散風險和成本。

三、完善我國產品責任的立法建議

(1)制定獨立的《產品責任法

當前,我們國家還沒形成具有獨立性的《產品責任法》,而跟產品相關的責任權責制度都包含在《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這種「公私不分」的大雜燴式的立法體例造成法律之間存在諸多不協調因素,並使人們誤認為產品責任跟產品質量責任是一樣,這是一個誤區。實際上,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要解決的是產品是否符合質量標准而產生的民法、刑法等法律上的義務,有些質量標準是我國的,有些是國際上的,有些是一些聯盟的。但是產品責任重點是指因為產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使用者受到身體、精神、財產等損害,強調商品經營者和購買者之間由於產品損害引起的民事責任。所以,產品質量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不同的內容卻被規定在一個法律文件中了,比較容易讓大家產生思想上的誤解,混亂概念。在這點上,我們應該借鑒歐美國家的做法,制定獨立的產品責任法明確因產品缺陷導致購買者受到損害的責任問題,用獨立的法律文件來規定責任原則、賠償范圍、構成要件等相關內容,有了法制支持,可以為受到產品缺陷的消費者得到合理及時的補救措施。

(2)完善產品缺陷的認定標准及范圍

《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在該法律上所承認的缺陷主要是產品會對他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造成危險,而損害他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是有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若不滿足則不符合標准。」根據該法律解釋,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產品缺陷的認定是不統一的,兩個不同標准帶來的則是標准模糊。因此,當實際發生產品損害到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時,採用哪一個標準是具有爭議的。籠統的雙重標准勢必引起產品缺陷認定的疏漏,最終導致消費者利益得不到保護。筆者認為,我國對產品缺陷的認定可以效仿國外的先進規定,用不合理危險定為認定唯一標准,拋棄原本的兩個標准。因為「不合理危險」是一個抽象概念,所以在立法或法律解釋中要確定不合理危險其實是產品存在危害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性。

(3) 進一步明確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

我們國家在產品責任立法上對責任主體的確定是不夠明確的,不明確造成的是其指出的涵蓋內容是模糊的。我們國家的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有兩塊:產品生產者和產品銷售者,但法律上對產品生產者與銷售者的概念和范圍未做詳細說明。我國產品責任的權利者是受害人、被侵害者,但是法律上又無對受害人、被侵害人的具體范圍作出詳細說明,使得發生了也沒法律條文界定,這樣就讓一些本來理應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避開、逃脫實際責任,受害人等不得依法得到合理賠償。所以,在立法這塊要參考《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條、第3條的規定,生產者包括:「製造人,含成品製造者、原材料生產者和零部件製造者;准製造人,
即在產品上表明自己是該產品生產者的人;進口商, 指在商業活動過程中以銷售、出租或其他形式的分銷為目的將產品輸入共同體市場的人;供應者,
在不能確定生產者的情況下, 產品的供應者視為生產者。」

(4)完善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

《產品質量法》第42
條規定:「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可見,在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問題上,《產品質量法》對生產者和銷售者採用了不同的原則,
即對生產者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對銷售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這種規定存在矛盾,在銷售者無過錯的情況下,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2條的規定,受害人主張權利將不會被法院支持。而根據第43條,受害人則可以獲得賠償。有鑒於此,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筆者認為我國在產品責任立法中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規定生產者和銷售者統一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時也避免了法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實現與《民法通則》的協調一致。

(5)完善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制度我國現行立法產品責任賠償范圍過窄、賠償數額偏低。筆者認為應該將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由財產損害賠償、人身傷害賠償擴展至精神損害賠償。同時,借鑒美國產品責任法的一項重要制度,建立產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存在大量食品安全問題,一些生產者在利益驅使下生產大量不合格商品甚至是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產品。若僅僅要求生產者承擔賠償責任,已不足以遏制其繼續生產劣質產品。因此,我國應盡快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以嚴厲制裁產品侵權行為。

閱讀全文

與商標質量投訴和糾紛處理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