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身傷害保險理賠與侵權賠償相矛盾嗎
人身傷害保險理賠與侵權賠償可並行
案情
覃林和趙凱均是某小學六年級學生。2004年9月覃林之父覃某為覃林向人壽保險公司投保了學生平安險,保險金額最高為30000元,期限為2004年9月1日至2005年8月31日。
2005年3月27日放學後,覃林和趙凱等同學在學校操場上踢足球,覃林一腳踢飛足球,射在趙凱臉上,使其受傷跌倒。在老師的幫助下,趙凱被及時送到醫院就診,診斷為「腦外傷,中度異常」。
自當天至4月16日,趙凱在醫院治療,花去醫療費共計12340餘元。出院後,趙某向人壽保險公司索賠。保險公司在調查後,向趙某支付了保險金9000元。隨後,趙某找到覃林的法定代理人覃某,要求覃某賠償醫療費、護理費、營養費及精神損害賠償金等共計2萬余元。
兩家協商未成,趙某即以趙凱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將覃林其法定代理人覃某告上了法庭。
法庭上,覃某對覃林踢足球致傷趙凱無異議,但得知人壽保險公司已向趙家支付了保險金後,認為趙家的損失已得到了補償,自己僅應賠償不足的部分。
人身傷害保險理賠與侵權賠償相矛盾嗎
法院審理:
覃林與同學踢足球時造成了趙凱人身損害,依法應當給予賠償。由於人身損害賠償和人身保險合同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二者不能相互取代或者補充,故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依法予以支持。據此,法院依法判決覃某向趙凱賠償醫療費、護理費、營養費、精神損害賠償金等各項費用共計14000餘元。
法院說法
本案的焦點在於:受害人作為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能否既向保險公司索取保險金,又向侵權行為責任人請求人身損害賠償。
一、侵權法律關系和人身損害賠償關系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
第一個法律關系是因侵權行為而產生的人身損害賠償。
人身損害賠償是指因違法行為侵害公民的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等物質性人格權,造成了受害人身體的損傷或生命的喪失,侵害人應當依法承擔受害人因此所受到的財產損失的侵權民事責任。
第二個法律關系是因投保人與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而產生的人身保險合同關系。
人身保險是以人的生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以被保險人的生、死、殘、廢、疾病為保險事故的保險。當被保險人的身體或生命因意外事故、意外災害、疾病、衰老等原因,以致死亡、殘廢或喪失勞動能力、年老退休或保險期滿時,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的規定,向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給付保險金或年金。
因此,人身保險不僅是一項社會保障制度,還是一種半強制性的儲蓄,投保人交納的保險費,保險人最終都將以各種形式返還給被保險人或其受益人。而且,人身保險不存在重復保險問題,投保人無論向多少人投保,人身保險事故發生後均可同時按約取得保險金。
二、兩種法律關系性質不同,不能相互取代、相互補充
我國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可以看出,侵權行為人的賠償責任並不因受害人獲得保險金而予以減少或免除。
因為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法律關系。在人身損害賠償中,民法保護的客體是公民享有的物質性人格權,侵害人賠償的不是人身損害或死亡這一損害事實的本身,而是這種損害所造成的財產損失。
在人身損害賠償中,當事人之間是侵權法律關系,受害人向侵權人索賠損失的事實根據是侵權人的侵權行為與受害人的人身損害後果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法律依據是民法通則。而在人身保險中,當事人之間是合同關系,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獲取保險金的法律依據是保險法,事實依據是雙方簽訂了人身保險合同,而且保險事故已經發生。
其次,人身保險的性質、特徵決定了其不適用補償原則。補償原則是指保險事故發生後被保險人從保險人得到的補償恰好填補被保險人因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
實行補償原則是為了防止被保險人從保險中得到額外的利益,以致不合理地擴大保險人的責任,防止誘發人為危險,這是財產保險特有的原則。
如果在人身保險中適用補償原則,不僅在理論上不能說通,而且,被保險人從保險人那裡獲取保險金後,加害人不賠償或不全額賠償,客觀上等於助長了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其危害社會的後果是可以想像的。相反,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此種情況中被保險人的請求賠償權。
《保險法》第68條規定:「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因第三者的行為而發生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等保險事故的,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後,不得享有向第三者追償的權利。但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權向第三者請求賠償。」
綜上,在本案中,覃林的法定代理人向趙凱賠償是基於其侵權行為,而趙凱獲取保險金是由於其法定代理人與保險公司簽訂了人身保險合同,二者基於不同的法律事實,不可混為一談。趙凱在獲取保險金後,仍可基於侵權關系依法向覃林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其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相關閱讀:
人身保險理賠的功能
人身保險的理賠工作從接受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損失通知時開始,經過現場查勘,責任審定、賠款計算,保險金給付等主要過程來完成,是一項比較復雜而又繁重的工作。人身保險理賠的功能表現在三個方面:
1.實現保障功能
人身保險本身的內涵決定了購買人身保險,對個人和家庭來說,目的是為了尋求未來的保障;對企業來說,目的是穩定企業的經營,而理賠是實現人壽保險經濟補償功能的最終體現。
2.規范經營行為
保險理賠是對承保、保全風險控制的監督和檢驗,行使著「內部審計」的工作職責。通過理賠可以發現保險條款、保險費率制定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有利於規范保險公司的業務行為,為業務核保和風險管理提供依據,減少和杜絕不規范業務和高風險業務,提高保險公司整體風險控制水平,促進保險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
3.樹立保險公司品牌
商業保險公司的社會形象和聲譽,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良好、及時、合理的理賠服務品質來樹立和維持的。因為高品質的理賠服務最能反映保險公司對客戶的尊重,每一件滿意的理賠案件都是推動人身保險展業的最好廣告。
4。防範保險欺詐和騙賠
保險理賠是以事實為依據,以保險責任為准繩,既要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理賠服務,又要通過保險理賠防範保險欺詐,避免其他被保險人的利益受到不法分子的侵犯。尤其在團體保險理賠時最容易出現利用團體的社會影響進行騙賠或者強行索賠。
2. 機動車商業第三者責任保險保險責任與侵權責任法四十條關系
你想問什麼。。。
車險是跟車不跟人,不管是誰開車只要有駕駛證就OK。。。
3. 責任險里,侵權人因為有侵權責任,所以引發的是保險人有保險責任。侵權責任來源於侵權行為。保險是承擔
被保險人存在債權
4. 未投保交強險的機動車發生事故後,投保人與侵權人應如何承擔責任
現實困惑
金某無證駕駛無號牌兩輪摩托車行駛至一路段時,與前方同方向行走的張某相撞,造成車輛受損,金某受傷,張某受傷經搶救無效死亡。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金某負本次事故的主要責任,張某負本次事故的次要責任。經查,金某駕駛的無號牌兩輪摩托車的車主為陳某,且該車未投保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那麼請問未投保交強險的機動車發生事故後,投保人與侵權人應如何承擔責任?
律師答疑
交強險系國家法律規定的強制性保險制度,投保交強險是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的法定義務,其目的在於充分保護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及時獲得賠償,同時分散機動車駕駛人員的風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的規定,投保義務人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負有賠償責任。在投保義務人與侵權人不是同一人的情況下,二者需要針對賠償金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本案中的情況,應先由交強險在責任限額范圍內按法定賠償項目和賠償數額對張某家屬進行賠償,剩餘部分按責任比例賠償。作為投保義務人的陳某在交強險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
法條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九條未依法投保交強險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當事人請求投保義務人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投保義務人和侵權人不是同一人,當事人請求投保義務人和侵權人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投保、賠償和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法律解讀
投保交強險是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的法定義務,不履行此義務而發生交通事故的,投保義務人有責任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受害人。侵權人與投保義務人不是同一人的,投保義務人須承擔連帶責任。
5. 交強險保險公司的責任和侵權人的責任如何承擔
關於醉酒駕駛、無證駕駛、吸毒後駕駛以及被保險人故意製造交通事故的幾種違法情形,發生交通事故後交強險保險公司的責任和侵權人的責任如何承擔,在實踐中存在爭議。《解釋》徵求意見過程中,有觀點認為,這幾種違法情形下保險公司不應當承擔交強險的賠償責任,否則就放縱了此類違法行為,不利於制裁侵權人,不利於提高駕駛人的注意義務。 《解釋》未採納這種觀點,原因在於:第一,如前所述,交強險的首要功能在於對受害人的保護,因而具有安定社會的功能,而侵權人風險分散的功能則居於次要地位。因此,這些違法情形下保險公司對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符合交強險制度的目的。在此意義上,前述觀點未能准確把握我國交強險的功能定位。第二,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侵權人追償,並不會造成放縱違法行為人的後果。並且,保險公司的追償能力與受害人相比,顯然處於更有利的地位。更有利於實現制裁違法行為的目的。第三,由保險公司先行賠償、再對侵權人追償的處理方式更有利於實現交強險保護受害人權益、填補受害人損失的功能。如果此類違法情形下,交強險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則顯然受害人權益的保護在不少場合將難以實現。第四,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後,先由交強險的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並未將這些違法情形排除在外。第四,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二十二條雖然規定了醉酒駕駛、無證駕駛、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被保險人故意製造交通事故等幾種違法情形下交強險保險公司僅墊付搶救費用且不賠償財產損失,但侵權責任法並未完全採納該觀點,該法第五十二條僅規定機動車被盜搶期間發生交通事故的,交強險保險公司可以免除賠償責任,只承擔墊付搶救費用的責任。這說明,侵權責任法對於其他幾種情形的評價與對機動車被盜搶期間發生交通事故情形的評價有所不同,這也是《解釋》關於這個問題規定的主要法律基礎。第五,從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立法及實踐來看,例如德國、日本、韓國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等,都採納了交強險保險公司在此類情形下先承擔賠償責任,再向侵權人追償的處理思路。 基於上述理由,《解釋》規定,在醉酒駕駛、無證駕駛或吸毒後駕駛以及被保險人故意製造交通事故等幾種違法情形下,交強險保險公司仍應當在其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賠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但是,考慮到人身損害問題在實踐中更為突出以及交強險所承擔的基本保障功能等因素,《解釋》將該規則的適用限制在「人身損害」的范圍之內。
6. 全險機動車輛撞傷人,保險公司和責任人應該怎麼賠償
機動車在保險期內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受傷的,經過公安機關事故處理部門確定機動車承擔全部責任的,需要機動車主按照責任承擔事故的損失賠償,在賠償結束以後,按照保險合同條款中投保內容申請保險理賠。針對第三者的損失賠償,保險公司會在交強險的賠償范圍內先於理賠,超過限額部分從商業險給予理賠。
1. 要保險公司給予理賠,首先需要被保險人向保險公司提交相關資料,保險理賠窗口受理審核,保險公司上級審批同意,保險人最終確定賠償保險金的數額後,支付相應的賠償。
2. 被保險人請求賠償時,應向保險人提供下列證明和資料:(1)保險單正本和保險費交付憑證;(2)索賠申請書;(3)第三者或其代理人向被保險人提出損害賠償的相關材料;(4)有關部門出具的事故證明;
3. 事故造成第三者人身損害的還需要提供下列證明和資料:二級以上或保險人認可的醫療機構出具的原始醫療費用收據、診斷證明及病歷;造成第三者傷殘的,還應提供具備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傷殘鑒定資格的醫療機構出具的傷殘程度證明;造成第三者死亡的,還應提供公安機關或醫療機構出具的死亡證明書;
4. 造成第三者財產損失的,應提供:財產損失清單、費用清單; 生效的法律文書(包括裁定書、裁決書、判決書、調解書等);
5. 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所能提供的,與索賠有關的、必要的,並能證明損失性質、原因和程度的其他證明和資料。例如:(1)被保險人身份證復印件,(2)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銀行賬號,(3)駕駛證正副本及復印件,(4)行駛證正副本及復印件
6. 依據交強險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受傷需要搶救的,保險人在接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書面通知和醫療機構出具的搶救費用清單後,按照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組織制定的交通事故人員創傷臨床診療指南和國家基本醫療保險標准進行核實。對於符合規定的搶救費用,保險人在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內墊付。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無責任的,保險人在無責任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內墊付。對於墊付的搶救費用,保險人有權向致害人追償。
交通事故賠償是有標準的,因交通事故造成損失,肇事者向受害者、保險公司對承保車輛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所依據的標准,包括人身損害賠償標准和財產損失賠償標准。其中交強險的賠償是對第三者造成損失的賠償,在事故發生過程中,將實行交強險先行,商業三責險補充的原則。商業車險在扣除交強險賠償金額後,對剩餘理賠金額按照事故責任比例計算免賠率,最終確定相應理賠金額,但商業車險的理賠原則是有責賠付,無責不賠。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7條的規定,人身損害賠償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
7. 論侵權責任與兩種保險責任的關系
責任保險是一種以投保人將來會承擔的侵權責任為保險標的的險種,所以實現責任保險的保險責任的前提是投保人侵害了第三人的權利,此時投保人就是侵權人。在這一點上,責任保險與侵權責任較為相似,即責任產生的原因都是侵權行為。所以有學者提出「責任保險為投保人所損害的人提供補償是以他能夠證明投保人的責任為條件的。
因此,這種保險在本質上是寄生的,在投保人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得到證明之前,任何賠償均不得支付。」①可見,責任險是實現侵權責任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其本身不能完全代替侵權責任。
8. 交通事故中侵權人和保險公司怎麼承擔賠償責任
首先承擔責任的依據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然後侵權人在比例中承擔,保險公司在侵權人承擔的比例在保額范圍內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