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出現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合同優先的具體解決方法是什麼
(1) 根據《合同法》第122條之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2) 盡管新《合同法》規定了當事人有完全自由的選擇權,但是兩者競合的解決方式在我國尚處於發展階段,理論不是很成熟。加之法條本身也存在缺陷,所以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一般會對當事人的自由選擇權稍加限制。
(3) 多數學者認為,侵權法的這一介入僅僅是對合同法的一種補充,而非替代。如果不分清本末,在合同債權保護中濫用侵權責任制度,將嚴重損害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加重合同債務人或第三人的負擔,乃至損害合同法的價值。
(4) 實踐中法院一般會依據實際情況按照以下幾種方式對競合進行處理:1.如果因不法行為造成他人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賠償的,當事人之間即使存在合同關系,也應該按侵權責任處理。2.如果雙方當事人事先存在著合同關系,但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侵害合同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則由於惡意串通的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的行為構成共同侵權,第三人與受害人間又無合同關系存在,應按侵權責任處理,使惡意串通的行為人向受害人負侵權責任。3.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事先通過合同特別約定,雙方僅承擔合同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則原則上應依照當事人的約定處理,一方不得行使侵權之訴的請求權。但若合同關系成立後,一方基於故意或重大過失,使另一方遭受人身傷害和死亡,則仍應承擔侵權責任。4.如果法律特別規定在特殊情況下應減輕當事人的注意義務和責任時,則應依法律規定合理地確定責任。5.如合同中存在免責條款且這些免責條款依法有效,則不能因當事人免除了違約責任而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⑵ 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競合時怎麼辦
針對這兩種行為的訴訟的競合,由被侵權方決定採取何種訴訟方式,兩者有專不同:
1、如果是違約之屬訴,則不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如果是侵權之訴,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2、時效不同。違約之訴的時效為2年,為侵權之訴中的人身損害(尤其是購買的產品有瑕疵或者根本就是不合格品)時效為1年。
3、管轄地也有所不同。違約之訴的一審管轄法院可以是違約方住所地法院,可以是合同履行地,而侵權之訴只能是侵權發生地。
4、訴訟對象不同。例如商品質量訴訟中,如果以違約起訴,則只能起訴銷售商。如果是侵權之訴,可以將生產商和銷售商列為共同被告。
就這么多了。
⑶ 特殊侵權與一般侵權競合怎麼處理
根據歸責原則的不同,可以將侵權行為劃分為一般侵權和特殊侵權,一版般侵權是適用過錯責權任原則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及過錯推定責任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必須有法律作出特別規定。概括起來,兩者主要有如下區別:第一,構成要件不同。一般侵權必須同時具備過錯、加害行為、加害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特殊侵權不需要以過錯要件為要件或者法律直接推定侵權人存在過錯由其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第二,是否以法律的特別規定為前提不同。一般侵權不需要法律進行單獨特別規定,而後者必須有法律單獨特別規定為前提。第三,適用的歸責原則不同。這也是劃分兩者的標准。一般侵權適用過錯歸責原則。特殊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條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⑷ 何謂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競合如何適用。
違約責任抄與侵權責任競合,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同時又符合侵權要件,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一並產生,違約的責任的請求權與侵權責任的索賠請求權發生重疊,形成請求權的競合。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是說,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受損害方只能任擇其一:或者提起違約之訴,追究對方的違約責任,或者提起侵權之訴,追究對方的侵權責任,而不能同時行使兩個請求權。
⑸ 責任競合與責任聚合有什麼分別
責任聚合沒聽過。責任競合是指同一損害行為同時構成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
⑹ 民法中的競合是什麼意思
民法中的競合即民事責任競合,又稱「責任競合」,「民事責任聚合」。是指一項民事違法行為同時符合兩種或兩種形式以上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依法僅實現其中一種民事責任的法律現象。大陸法民法實踐中主要為侵權責任、合同責任、不當得利之債責任和無因管理之債責任之間的競合。
特點有:
(1)行為人只實施了一個民事違法行為;
(2)一違法行為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責任構成要件;
(3)必須是同一民事主體;
(4)只能發生同一給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