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法總則對侵權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嗎
《民法總則》
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民事法律行為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目的,具有法律約束力,屬於合法民事行為。
而侵權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並造成損害, 違反法定義務, 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
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因此,侵權行為並不是民事法律行為。
(1)侵權法律關系爭議擴展閱讀
案例分析
案情 1993年7月22日,原告農墾公司與被告住宅公司就農墾大廈的施工簽訂施工合同。合同載明,建築面積暫定43277平方米,工程分兩期實施,第一期工程細節在合同中明確予以規定,第二期工程則視情況另簽協議。
1996年7月,農墾大廈一期土建工程完工。因建設資金問題,二期工程沒有繼續修建。1997年7月7日,農墾公司取得農墾大廈的房屋所有權證,該證書「房屋狀況」載明了「商場、辦公」用途。一期工程完工後,農墾公司入住使用了一部分,出租給他人使用了一部分,
住宅公司以工程款未支付完畢為由佔用了部分樓層拒絕撤出。
2001年9月,農墾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住宅公司撤出施工現場。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於2002年7月29日終審判決住宅公司於判決生效後十日內將農墾大廈第二、三層房屋騰空交付給農墾公司。判決生效後,住宅公司於同年9月20日撤出所佔房屋。
2005年11月,農墾公司向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住宅公司賠償自2002年5月29日起至撤出農墾大廈期間佔用該房屋的經濟損失3407500元。住宅公司以其未構成侵權、未經綜合驗收(主要為消防)的房屋不能投入使用因而農墾公司沒有損失等理由拒絕原告的賠償請求。
分析
第一,在私權與公共利益的利益衡量中,國家公權對私權行使的適度干預。
民事權利的行使因受國家公權力的限制而得不到法院的支持,這種情況在審判實踐中發生並不多。有觀點認為,民事權利之爭由民事法律調整,如果一方當事人有違公法,應由執行國家公法的具體行政機關對其進行行政上的處罰,不能因其有違行政法規而使其民事權利得不到保護。
第二,所有權權能具有可分性,侵犯不同的權能會產生不同的侵權後果,侵犯所有權的侵權責任承擔應與侵權後果相適應。
但本案判決可能引起的爭議在於,在本案判決之前,住宅公司佔用農墾公司房屋的行為已被重慶一中院(2002)渝一中民終字第2036號判決認定為侵權,而此案中農墾公司要求住宅公司承擔侵權責任予以賠償損失的訴求未獲支持,
對此,判決指出,關於住宅公司不構成侵犯農墾公司房屋「使用」權的認定,與重慶一中院(2002)渝一中民終字第2036號判決中關於住宅公司已構成侵權的認定並無矛盾。
❷ 侵權糾紛可否突破仲裁協議的約束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簡單談一下個人觀點。仲裁協議只能是約定商事合同之債的一種爭議解決渠道而已。侵權之債是不允許雙方約定的。請看仲裁法調整范圍。另外,如果侵權案件寫到商事仲裁條款之中,那隻是因為沒有按照協議約定,也就是違約而引發的侵權,但那不叫侵權糾紛,你去立案,立案的案由一定是合同糾分。也就是說凡事在仲裁合同約定或仲裁條款約定的商事仲裁事項均依附於商事合同的主合同本身,違反約定在成合同項下內容侵權的都是合同之債。如合同和仲裁條款之外發生的侵權仲裁委員會自然不會受理。比如說甲乙簽訂貨物買賣合同,約定合同發生糾紛到某某市某仲裁委員會.仲裁。但合同履行期間或過程中甲把乙給打傷,是不是侵權,那麼這個侵權你去申請仲裁人家會不會受理。答案很明晰,合同之債與侵權糾紛兩種法律關系自然要分別處理。當然還是要看具體案情,不了具體案情回答顯得草率,因為畢竟法律存在很多邊緣問題,都是需要具體分析的。不過,就問題本身來講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即使侵權和仲裁事項不是同一法律關系分別處理,那也僅僅是不同的法律規范調整不同的法律行為,他們不存在互相矛盾和所謂突破的情況。如果對仲裁條款本身有爭議試圖改變,那也是仲裁條款本身的問題,談不到誰突破誰。如有具體問題願意拿出來一同探討商榷。
❸ 因侵權造成的賠償關系是調整性法律關系還是保護性法律關系
根據法律關系產生依據是否使用法律制裁,
❹ 民訴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情況。舉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舉證期限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堅持不變更訴訟請求的,法院應當駁回其起訴。「
案例如下:
一、合作開發與轉讓開發項目:
A公司與B公司簽訂合作開發房地產項目協議,A公司負責項目三通一平及工程建設的各種手續,分得房屋售後利潤的20%,B公司負責資金安排,分得利潤的80%。隨後雙方簽訂補充協議,約定將補充協議中的利潤分成改為一次性包死。A公司出具委託書,全權委託B公司開發項目。雙方在履行合同中產生糾紛。B公司訴至法院,要求A公司支付項目轉讓費9000萬元、違約金4579萬元等。
開庭時,B公司主張雙方為項目轉讓關系,法院根據已查明的事實,認為雙方之間沒有項目轉讓關系而是合作開發關系,B公司經法律解釋明確規定下堅持不變更訴訟請求,法院依法駁回了其訴訟請求。
二、借用與買賣:
一方主張法律關系是借用,而另一方則認為是買賣。甲把自己的摩托車借給乙使用,乙給了甲幾百元錢作為使用費。乙在使用時摩托車發生撞人事故,甲認為自己已經把車賣了,所以不應承擔責任。所謂借用,是指當事人將自己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標的物交給他人使用,但不轉移財產所有權的行為;而買賣則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相應價款的行為。由此可見,借用與買賣的關鍵區別在於,標的物的所有權是否發生了轉移。甲乙糾紛訴至法院,法院會根據雙方提交的證據來依法確認雙方到底是借用法律關系還是買賣法律關系。
❺ 是合同糾紛還是侵權糾紛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
合同糾紛與侵權糾紛的區別:
(一)在構成要件上。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是無過錯責任,而侵權行為一般是採用過錯責任,僅產品、危險、環境污染、相鄰關系等責任為無過錯責任。因此,當事人以違約責任為訴訟理由的,無需舉證對方有過錯;以侵權責任為訴訟理由的,則需證明對方有過錯。另外,侵權行為的構成必須以存在損害後果為必要,其所引起的侵權責任也以損害為構成要件,而違約行為和違約責任,與此不同,違約責任除賠償損失以損害為構成要件外,其餘均不以損害的實際發生為其構成要件。
(二)在賠償范圍上。合同違約責任的損失賠償額可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如果沒有這種約定,依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賠償損失額應當相當於受害人因違約而受的損失,一般只包括直接損失。而在侵權責任中,賠償范圍原則上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在侵害人格權時,可進行精神損害賠償;不法造成他人死亡的,其賠償范圍可擴大到死者所撫養人的必要的生活費用等。
(三)在責任方式上。侵權責任既包括財產責任,如賠償損失,也包括非財產責任,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而合同違約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如強制實際履行,支付違約金等。
(四)在免責條件上。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的情況。而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不可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
(五)在對第三人的責任中有所不同。違約責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債務人首先應向債權人負責,然後才能向第三人追償。而在侵權責任中,行為人僅對因自己的過錯致使他人受損害的後果負責。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❻ 如何判斷商標侵權中被告與原告在同一個法律關系中
這個要看他們是否屬於同一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在我國,法律關系主體一般包括國家、機構和組織以及公民,判斷商標侵權中被告與原告是否在同一個法律,一般來說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企業之間關於商標的爭議都是在同一法律關系中的,而且如果是個人和政府、國家單位之間有爭議,走的是民事程序,這個也判定為是在同一法律關系中。
❼ 不是同一個法律關系的糾紛,可否同時在一個案件中起訴
一般情況是不可以的,但需要有法律的特別規定,比如在飯店吃飯,第三人侵權致版人損害, 負有安權保義務的飯店在過錯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這就將第三人的侵權法律關系和飯店的合同法律關系體現在一個訴訟中了。
像這樣的規定很多,1、還有第三人侵權,教育機構的責任。2、勞務派遣單位對用人單位等,好多,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總結吧。
❽ 民事侵權法律關系案例
1、該法律關系的主體即權利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李某和劉某兩人均是主體,劉某享有版索賠權,李某負有權賠償義務;客體是人身權和財產權,即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具體的說是劉某的身體權、健康權以及劉某因傷就醫的財產損失;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權利義務關系,即劉某享有向李某索賠的權利和李某負有向劉某賠償的義務,此為法律關系的內容。
2、根據新頒布實施的《侵權責任法》,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的,飼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如果受害人故意的,飼養人免責,如果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飼養人可減輕責任,若受害人存在一般過失的,飼養人不免除責任,即劉某需要對該案中的侵權行為發生事實、侵權損害造成的財產損失、侵權行為與侵權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三點承擔舉證責任即可,無須證明飼養人是否存在過錯;如果飼養人想免責,必須就受害人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