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道路糾紛
一、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即為建國以來甚至更早這條路就為兩家或幾家共有的走路。
二、我內國土地所有容制形式下的道路劃分最低一級為鄉級,也就是說,路是公家的,你們可以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也就是任何人都沒有設置路障甚至堵路的權利。見於各部門法。
三、此糾紛可由村委會出面調解解決,也可向上級部門反映。最後還可以相鄰權糾紛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
② 農村道路糾紛如何解決
要看他們在什麼道路上攔車。如果是在村級道路上攔車不違法。鄉級道路建設情況比較復雜,要具體看情況的。縣(市)級或以上的道路,攔車不讓走違法。
③ 施工道路摔傷,怎麼起訴
【R】按照「復公共道路妨礙通行制損害責任糾紛」提起民事訴訟。
具體操作方式、所需資料,可以咨詢我所律師進行,專業高效,省心省事。
第九十一條 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④ 農村道路糾紛
最後通過法律的形式來解決。
這是典型的相鄰權糾紛
相鄰權是指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處理相鄰關系時所享有的權利。具體來說,在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之間,任何一方為了合理行使其所有權或使用權,享有要求其他相鄰方提供便利或是接受一定限制的權利。相鄰權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和延伸。
相鄰關系中較常行使的權利包括:
土地或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相鄰各方享有通行的權利,土地或建築物的所有人、使用人不得阻止或堵塞;相鄰一方因建築施工、鋪路架線必須臨時佔用他方土地的,他方應予以方便,但施工方應合理使用,完工後恢復原狀,造成損失要給予補償。
對自然流水,相鄰各方都有權使用,不得擅自堵塞或排放;相鄰一方必須通過另一方土地排水的,另一方應當允許,但使用者應採取措施減少損失,並給予對方損失補償。
在建房挖溝時,應當與鄰人房屋等不動產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影響鄰人房基,不得將屋檐水或流水瀉入鄰人的土地或房屋,也不得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生活;相鄰一方所有的竹木根枝越界影響他人房屋的通風、採光、建築物牢固及正常使用的,他方有權責令其截除根枝或伐去竹木,已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
相關法條:
《物權法》第七章 相鄰關系
第八十四條 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第八十五條 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第八十七條 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九十二條 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應負賠償責任。
《民法通則》:
第八十三條 . 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民通意見》:
第九十七條.相鄰一方因施工臨時佔用他方使用的土地,佔用的一方如未按照雙方約定的范圍、用途和期限使用的,應當責令其及時清理現場,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第一百條.一方必須在相鄰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應當予以准許;因此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零一條.對於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道的,也可以另開通道。
⑤ 公路工程糾紛一般是向哪個法院提起訴訟
公路工程糾紛屬於不動產糾紛,由所在地的法院專屬管轄。
《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 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十八條 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不動產糾紛是指因不動產的權利確認、分割、相鄰關系等引起的物權糾紛。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糾紛、房屋租賃合同糾紛、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政策性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按照不動產糾紛確定管轄。
⑥ 鄰居之間道路糾紛
相鄰關系糾紛可以通過協商、調解、訴訟程序解決。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處理相鄰關系的原版則是:權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
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是減少糾紛的重要方面。在民事行為中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⑦ 房屋道路糾紛該怎麼解決
您好:
按圖紙施工。
有問題,得先修改圖紙。
施工方的損失,應該由發包方賠償損失。
⑧ 合同糾紛賭塞工地道路違法嗎
1、建設單位內部不具備法人條件的職能部門或下屬機構簽訂的建築承包合同,產生糾紛後,應以該建設單位為訴訟主體,起訴或應訴。
2、建築施工企業的分支機構(分公司、工程處、工區、項目經理部、建築隊等)簽訂的建築承包合同,產生糾紛後,一般以該分支機構作為訴訟主體,如該分支機構不具有獨立的財產,則應追加該建築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3、借用營業執照、資質證書及他人名義簽訂的建築承包合同,涉訴後,由借用人和出借人為共同訴訟人,起訴或應訴。
4、共同承包或聯合承包的建築工程項目,產生糾紛後,應以共同承包人為共同訴訟人,起訴或應訴;如共同承包人組成聯營體,且具備法人資格的,則以該聯營體為訴訟主體。兩個以上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合作建設工程並對合作建設工程享有共同權益的,其中合作一方因與工程的承包人簽訂建設工程合同而發生糾紛的,其他合作建設方應列為共同原、被告。
5、實行總分包辦法的建築工程,因分包工程產生糾紛後,總承包人和分包人應作為共同訴訟人,起訴或應訴;如果分包人起訴總承包人,則以分包合同主體作訴訟主體,是否列建設單位為第三人,視具體案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