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商標侵權案撤訴自行調解後能否重新向法院起訴
可以的,自行調解具有法律強制力,如果是法官出的調解書就不一樣了
㈡ 商標侵權案件追訴標准具體是怎麼樣的
具有下述四個構成要件的,構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侵權做法:內rn1)必須有違法做法存在容,即指做法人實施了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的做法;rn2)必須有損害事實發生,即指做法人實施的銷售假冒商標商品的做法導致了商標權人的損害後果。銷售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會給權利人導致嚴重的財產損失,同時也會給享有注冊商標權的單位等帶來商譽損害。無論是財產損失還是商譽損害都屬損害事實。rn3〕違法做法人主觀上具有犯錯,即指做法人對所銷售的商品屬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事實系已經知道或者應當知道。rn4)違法做法與損害後果之間必須有因果關系,即指犯法做法人的銷售做法與導致商標權人的損害結果存在前因後果的關系。
㈢ 商標侵權案件追訴標准具體是怎麼樣的
具有下述四個構來成要件的自,構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侵權做法:rn1)必須有違法做法存在,即指做法人實施了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的做法;rn2)必須有損害事實發生,即指做法人實施的銷售假冒商標商品的做法導致了商標權人的損害後果。銷售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會給權利人導致嚴重的財產損失,同時也會給享有注冊商標權的單位等帶來商譽損害。無論是財產損失還是商譽損害都屬損害事實。rn3〕違法做法人主觀上具有犯錯,即指做法人對所銷售的商品屬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事實系已經知道或者應當知道。rn4)違法做法與損害後果之間必須有因果關系,即指犯法做法人的銷售做法與導致商標權人的損害結果存在前因後果的關系。
㈣ 商標侵權方與被侵權方達成和解。可以請求公安機關撤訴嗎
公訴案件從程序上說
不是被害人要求撤案就可以撤案的
當然了具體實際操作是另外的事情
但是人家正常情況下是可以拒絕這個要求的
㈤ 商標侵權賠償數額多少的計算方式
一、賠償的計算方式有三種
《商標法》第五十六條規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前款所稱侵權人因侵權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根據這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商標侵權賠償有三種計算方式:1、侵權人因侵權獲得的利益;2、被侵權人因為侵權而受到的損失;3、法定賠償。
二、第一種計算方式(侵權人因侵權獲得的利益)的適用
對於侵權人因侵權獲得的利益,如果嚴格按照財務制度進行計算那是非常復雜的,一是在實務中幾乎不可能取得侵權人的完整、真實的財務記錄,二是侵權人很可能並沒有實際的獲利,比如侵權剛開始就被發現,所有的貨物還沒有銷售出去或者銷售量非常的小,還不夠前期的包裝等費用。高院的解釋將這個問題進一步簡單處理了。解釋第十四條:「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可以根據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商品單位利潤乘積計算;該商品單位利潤無法查明的,按照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計算。」在中糧集團訴北京嘉裕東方葡萄酒有限公司等公司商標侵權案件中,法院判決被告1552.7479萬元人民幣。該案件因為標的額為一個億,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於賠償的計算據本人了解適用的就是第一種計算方式,而且比較明確就適用了解釋第十四條。中糧集團起訴的准備工作做得非常的好,迅速查封了被告的貨物,並取得了部分財務資料。法院根據財務資料計算出被告侵權產品的銷售量,並大致計算出每瓶酒的利潤為9元,最後得出了1552.7479萬元人民幣的數字,以此為賠償數額。
三、第二種計算方式(被侵權人因為侵權而受到的損失)的適用
這種方式很是沒譜,被侵權人因為侵權而受到的損失如何計算?解釋第十五條:「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可以根據權利人因侵權所造成商品銷售減少量或者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乘積計算。」這種方式在實務中實際是難以適用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銷量下降了就是因為侵權造成的。銷量下降有無數種原因,每種產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在產品生命末期必然是要下降的。如果產品處於生命旺盛期,銷量很可能並沒有下降,那麼這又如何去計算呢?單位利潤的下降同樣有千萬種原因,有時廠家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自行下調價格,那麼單位利潤必然要下降,這與侵權人是沒有關系的。
在實務中目前很少看到按這種方式計算賠償的。
四、第三種計算方式(法定賠償)的適用
解釋第十六條:「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均難以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或者依職權適用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確定賠償數額。」
法定賠償是有前提條件的,只有在前兩種方式都無法計算時才適用。法定賠償由法官在0到50萬元自由裁量,在50萬元以下法官說了算,0到50萬元這個幅度太大,但是請放心,法官也不是可以隨意說的。解釋第十六條第二款:「人民法院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當考慮侵權行為的性質、期間、後果,商標的聲譽,商標使用許可費的數額,商標使用許可的種類、時間、范圍及制止侵權行為的合理開支等因素綜合確定。」法官要根據規定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其中商標使用許可是比較好適用的,在實務中也有的法院按照許可費直接計算侵權賠償,按許可費來計算賠償,賠償數額很可能會大於50萬元。
㈥ 侵權案件法院訴訟費的新標准具體的計算方法
《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規定,案件受理費分別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一)財產案件根據訴訟請求的金額或者價額,按照下列比例分段累計交納:
1、不超過1萬元的,每件交納50元;
2、超過1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2.5%交納;
3、超過10萬元至20萬元的部分,按照2%交納;
4、超過20萬元至50萬元的部分,按照1.5%交納;
5、超過50萬元至10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
6、超過100萬元至200萬元的部分,按照0.9%交納;
7、超過200萬元至500萬元的部分,按照0.8%交納;
8、超過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7%交納;
9、超過1000萬元至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6%交納;
10、超過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二)非財產案件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1、離婚案件每件交納50元至300元。涉及財產分割,財產總額不超過20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2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2、侵害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以及其他人格權的案件,每件交納100元至500元。涉及損害賠償,賠償金額不超過5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5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超過1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3、其他非財產案件每件交納50元至100元。
(三)知識產權民事案件,沒有爭議金額或者價額的,每件交納500元至1000元;有爭議金額或者價額的,按照財產案件的標准交納。
(四)勞動爭議案件每件交納10元。
(五)行政案件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1、商標、專利、海事行政案件每件交納100元;
2、其他行政案件每件交納50元。
(六)當事人提出案件管轄權異議,異議不成立的,每件交納50元至100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本條第(二)項、第(三)項、第(六)項規定的幅度內制定具體交納標准。
在提交起訴書的時候,會收取訴訟費,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收費也是不一樣的,而且訴訟費一般由敗訴方承擔,所以原告敗訴在案件結束後還會承擔訴訟費,自願承擔的除外。
(6)商標侵權案件撤訴率擴展閱讀:
關於訴訟費的說明:
1、如果原告提出兩個以上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需要合並審理的,案件受理費應根據不同的訴訟請求分別計算,並分別由原告、被告、第三人交納。
2、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53條規定,「案件審結後,人民法院應當將訴訟費用的詳細清單和當事人應負擔的數額書面通知當事人。同時在判決書、裁定書或者調解書中寫明當事人各方應負擔的數額。需要向當事人退還訴訟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巧日內退還有關當事人。」
3、終結訴訟的案件,預交的案件受理費不予退還。
4、當事人對人民法院決定的訴訟費用計算有異議,可向人民法院請求復核,不得單獨就訴訟費用的決定問題提出上訴。
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八條規定,下列案件不交納案件受理費:
(一)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
(二)裁定不予受理、駁回起訴、駁回上訴的案件;
(三)對不予受理、駁回起訴和管轄權異議裁定不服,提起上訴的案件;
(四)行政賠償案件。
減半交納案件受理費的情形包括:以調解方式結案或者當事人申請撤訴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被告提起反訴,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法院決定合並審理的,分別減半交納。
㈦ 怎樣應對商標案件的惡意投訴及協商撤訴
應對措施
(一)理清風險點。作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工商部門負有維護商標權利人和第三方利益的責任,但是面對商標案件的日趨復雜化,必須理清商標案件的風險點,做好相關證據的收集、保全,這樣才能更好地避免履職風險和案件查處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二)善用法律依據。《商標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因商標侵權發生糾紛的,當事人可以自行協商,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但我們應當認識到,根據商標侵權程度的不同,涉嫌侵權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三種,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自行協商的商標侵權糾紛首先是未構成刑事犯罪行為的糾紛,對以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為主業且數額達到刑事標準的行為人,不能僅有權利人的協商就息事寧人,還要考慮其行為帶來的社會危害後果,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必須予以追究。對於不構成犯罪的商標侵權投訴案件,商標權利人主動要求撤訴,執法部門在確保證據收集、保全齊全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國家商標局《關於當事人協商解決後如何追究侵權人行政法律責任的批復》中提出的意見處罰,以達到維護市場秩序和提升工商執法權威的效果。《批復》的意見是:"對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已經立案但尚未作出行政處理決定的商標侵權案件,當事人協商解決後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撤訴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根據侵權行為是否侵害社會公眾利益和消費者權益以及情節輕重等具體情況依法追究侵權人的行政法律責任。侵權人主動減輕或者消除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應當從輕處罰或者不予行政處罰。"
(三)完整證據鏈。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關於鑒定使用注冊商標的商品真偽問題的批復》規定:"使用注冊商標的商品真偽,應由該注冊商標的合法使用人或者法定檢驗機構鑒定。在雙方鑒定結論不一致的情況下,如果注冊商標合法使用人能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其結論是真實合法的,則應以注冊商標合法使用人的鑒定結論為准。"但是,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對商標權進行鑒定的權威機構,在這種情況下,擅自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的,我們只能根據《關於假冒注冊商標商品及標識鑒定有關問題的批復》的規定執行:"在查處商標違法行為過程中,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委託商標注冊人對涉嫌假冒注冊商標商品及商標標識進行鑒定,出具書面鑒定意見,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過,在商標案件查處中商標權利人與當事人往往存在利害關系,鑒定結論的證明力有局限性,出於私利,商標權利人出具的鑒定結論有可能造假,如以打假為由打擊串貨。因此,應仔細審查商標權利人出具的鑒定報告的真實性,要求商標權利人就其鑒定報告明確提供區別商品真假的依據,如商品防偽標記、條形碼、生產批號等,並蓋出具人公章和註明承擔的相應法律責任。作為執法部門,在案件查處中必須嚴謹,不能簡單地將商標權利人的鑒定報告作為認定假冒商品的唯一證據,如果銷售者對商標權利人作出的鑒定結論不予認可,必須結合其他證據,形成邏輯嚴密的完整證據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