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道路交通事故疑難問題問詢
1,單位負主要責任,司機不負責,因是職務行為。
2,開除。
3
法院判決
4,一個是在工地一個是在公共道具。
5.有一定影響
⑵ 機動車與交通事故疑難案件裁判要點與依據
此書挺好的,但網上一般不會有電子版的,建議去書店購買,可以作為工具書。
⑶ 關於交通事故處理常見的法律問題有哪些
你好。我國公安機關交管部門處理交通事故時所適用的法律主要根據交通事故的性質、事故等級等相關因素來適用。概括來說,處理交通事故的法律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部: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這是處理交通事故的主要法律依據,該法對道路交通事故的現場處理的責任認定、罰款、調解、損害賠償等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定。是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中的最高位階的法律依據。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這是公安機關交管部門在發生交通事故後,判斷道路交通事故成因,認定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的主要法律依據。該條例規定了機動車、非機動車、行為應該遵守的交通法規,該條例是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細化。
三、《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這是處理道路交通事故程序方面的依據,由公安部發布,地位低於前兩部法律法規,但該規定對交通事故處理的管轄、現場處置、責任認定、處罰、賠償調解、簡易程序等作了詳盡的規定,具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性。
四、其他。比如《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罪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構成交通肇事罪如何進行定罪量刑進行了詳盡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對於發生交通事故後責任劃分、賠償項目、計算方式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具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性。希望能幫助到你
⑷ 困擾交通肇事罪認定的幾個常見問題
一、關於交通肇事罪的規定
刑法第133條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21日《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交通肇事解釋》)第2條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一)酒後、吸食毒品後駕駛機動車輛的;
(二)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
(三)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四)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五)嚴重超載駕駛的;
(六)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
這里的致人重傷、死亡,應當是指行為人以外人重傷、死亡。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致使本人重傷的不構成交通肇事罪。符合危險駕駛罪構成要件的,以危險駕駛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刑事審判參考》第900號案例)
二、關於超標電動自行車能否認定為機動車
根據刑法第133條和《交通肇事解釋》第2條的規定,一般情況下,駕駛非機動車輛,除非符合《交通肇事解釋》第2條第1款和第2款第(五)(六)項的規定,不會構成交通肇事罪(當然也不會構成危險駕駛罪)。
司法實務中,有時會遇到行為人駕駛超標電動自行車符合《交通肇事解釋》第2條第2款第(1)—(4)項規定的情形。此時,超標電動自行車能否評價為機動車,直接關系行為人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犯罪。
對此,《刑事審判參考》第894號案例明確認為,超標電動自行車不屬於刑法意義上的機動車。因此,行為人駕駛超標電動自行車符合《交通肇事解釋》第2條第2款第(1)—(4)項規定的,不構成交通肇事罪。(同理,危險駕駛超標電動自行車的,當然也不構成危險駕駛罪)。
三、關於小區、校園內道路是否屬公共交通管理范圍
根據《交通肇事解釋》第8條的規定,在實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圍內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即交通肇事罪)和本解釋的有關規定辦理。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圍外,駕駛機動車輛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傷亡或者致使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分別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即重大責任事故罪)、第一百三十五條(即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第二百三十三條(即過失致人死亡罪)等規定定罪處罰。
公共交通管理范圍內,應當是指納入公安交通管理機關管理范圍內的道路。所謂道路,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交法》)第119條規定,「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於公眾通行的場所。」其中,「公路」、「城市道路」的具體范圍,根據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聯合發布的《關於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第2條的規定,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管理條例》規定的,經公路主管部門驗收認定的城間、城鄉間、鄉間能行駛汽車的公共道路包括國道、省道、縣道和鄉道廠。
一般而言,機關、企事業單位、廠礦、學校、封閉的住宅小區等內部道路均不屬於公共交通管理范圍。在上述區域道路上因使用交通工具致人傷亡,在排除行為人出於主觀故意以及不能構成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況下,如構成過失犯罪,需要定罪處罰的,不能按交通肇事罪處理。原則上講,一般應首先考慮以過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刑事責任,如該行為同時又符合重大責任事故罪或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的構成要件,則應按特別法條優於普通法條的適用原則,以重大責任事故罪或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等罪名追究刑事責任。
具體地說,其一,在工廠、礦山、林場、建築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內部交通范圍內,該單位職工使用交通工具違章生產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應以重大責任事故罪追究刑事責任;如該職工使用交通工具但並非是從事單位的生產作業,雖造成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仍應以過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刑事責任。其二,在工廠、礦山、林場、建築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內部交通范圍內,該單位用於生產、運輸的交通工具不符合國家勞動安全規定,經有關部門或人員提出後,仍不採取措施,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應以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如不符合上述情況,雖因使用交通工具造成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仍應以過失致人死亡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刑事審判參考》第243號案例)。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校園道路屬於《道交法》規定的道路,即屬於公共交通管理范圍(《刑事審判參考》第892號案例)。
對小區內的道路是否屬於公共交通范圍內的道路,應當區分情況。具體而言,小區對社會車輛的管理方式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開放式管理,即小區管理者在小區進出口未設置卡點,或者雖設置卡點,但從未攔截,社會車輛無須任何手續即可自由進出並在小區內停放;
第二種是半開放半封閉式管理,即在小區進出口設卡攔截,社會車輛若要進出小區,需要受訪業主的同意、登記車牌號或者交納一定的停車、通行費用;
第三種是封閉式管理,即在小區進出口設卡攔截,非業主車輛一律不允許通行,或者徵得受訪業主同意後,來訪車輛停放在小區指定區域。
其中,第一種管理方式下的小區道路屬於典型的「允許」社會車輛通行的「公共交通管理范圍內道路」;第三種管理方式下的小區道路則相反,不屬於「道路」;對於第二種管理方式下的小區道路的性質,應當進一步區分情況。如果來訪車輛經業主同意後可停放的,因其進出小區的條件建立在來訪者與受訪業主的親友關系之上,對象相對特定,范圍相對較小,不具有公共性,不屬於允許社會車輛通行的地方;若社會車輛只要登記車牌號或者交納一定費用,即可進出小區、在小區內停放的,則其通行條件並無特定的人身依附關系,對象不特定,范圍面向社會大眾,屬於允許社會車輛通行的地方。(《刑事審判參考》第893號案例)因為,對道路的認定關鍵在於對道路「公共性」的理解。而何謂「公共」,其最本質的特徵在於對象的不特定性。(《刑事審判參考》第760號、893號案例)
四、關於「肇事後逃逸」
根據刑法和《交通肇事解釋》的規定,肇事後逃逸不僅是量刑情節,在某種情形下還是定罪情節。所以,如何認定「肇事後逃逸」對正確辦理交通肇事案件至關重要。
根據《交通肇事解釋》第三條規定,肇事後逃逸,是指在發生交通事故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
據此,判斷行為人是否構成「肇事後逃逸」,應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分析(《刑事審判參考》第697號案例):
1、考察行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不僅要看行為人的供述,還應從肇事當時的時間、地點、路況、行為人具備的知識、經驗等方面客觀地評判其是否明知,從而確定其是否構成逃逸。(換言之,行為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造成交通事故而駕駛車輛離開現場的,因缺乏主觀上的認識,不應認定「交通肇事逃逸」)
2、考察行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觀目的,既包括逃避刑事法律追究,也包括逃避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具體而言,就是不履行相關法定義務,如保護現場、搶救傷者、迅速報案、聽候處理等義務,逃避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民事賠償、行政處罰、刑事定罪處刑等責任。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後,只要逃避上述任何一種法律責任追究,即為「逃避法律追究」。(《刑事審判參考》第220號案例:認定被告人是否出於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只能根據其最終是如何處置被害人的行為來確定,而不能以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當時的行為目的來認定。)
3、考察行為人客觀上是否實施了逃離現場的行為。只有發生在交通事故發生後、行為人接受事故處理機關首次處理前這一段時間內的逃跑行為方能成立本規定中的「逃逸」。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後基於個人良心發現而返回現場、接受處理,或者逃離現場不遠即被攔截、抓獲,均不影響「交通肇事後逃逸」情節的成立。交通肇事逃逸的現場不僅包括事故發生現場,而且包括與事故發生現場具有緊密聯系的場所,如搶救事故傷亡者的醫院、調查事故責任的交警部門等。因為逃離事故發生現場固然會使事故責任認定等陷於困境,但逃離醫院、交警部門等場所也會妨礙事故處理,逃避法律追究。
實踐中,認定肇事人「逃逸」不能僅僅看肇事人是否離開現場,其關鍵在於肇事人是否同時具備「積極履行救助義務」和「立即投案」的行為特徵。(即交通肇事後逃逸=離開現場+不積極履行救助義務+未立即投案)如果肇事人肇事後積極對被害人進行救助,如攔截車輛將被害人送往醫院,並立即報案在醫院守候等待公安機關的審查處理,雖然其離開了肇事現場,但系為了救助被害人所致,當然不屬於交通肇事後「逃逸」。反之,如果肇事人積極履行救助義務後沒有立即投案,如將被害人送往醫院後而逃跑的;或者雖然肇事人立即投案但有能力履行卻沒有積極履行救助義務,均屬於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的「逃逸」行為。具體而言:
1、肇事人離開現場時是否「積極履行救助義務」是認定「逃逸」性質的本質要件。「履行救助義務」的具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想辦法及時將被害人送往醫院,也可以向有關部門報告救助等。(《刑事審判參考》第415號案例)
2、肇事人離開現場時是否「立即投案」是評判「逃逸」性質的形式要件。判斷是否屬於逃逸的關鍵就在於准確認定肇事人離開現場的目的,如果離開現場的目的不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是因懼怕受害人家屬毆打而離開現場,或者因報案或搶救被害人需要而離開現場等,均不屬於「逃逸」。如果肇事人「立即投案」,說明肇事人離開現場與「主動投案」兩個行為之間具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連續性,不應認定其「逃逸」;如果肇事人「逃離現場」後沒有立即投案,而是經過一段時間後「事後投案」則說明肇事人的「逃離」與「投案」分屬兩個獨立的行為,應認定為「逃逸」。至於是「立即投案」還是「事後投案」,應當根據投案路途遠近、投案時間間隔長短等案件當時的客觀情況,結合日常生活經驗來認定。(《刑事審判參考》第415號)
特殊的,
(1)肇事後運送傷者去醫院搶救,在未來得及及時報案前就在途中或醫院被抓獲的,一般應認定為無逃避法律追究目的,但若是在將傷者送到醫院後又偷偷離開的,有報案條件和可能而不予報案事後被抓獲的,就應當認定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同樣,在基於臨時躲避被害人親屬加害的情況下,如確無條件和可能及時報案即被抓獲的,應認定為不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不屬於肇事後逃逸;反之,在臨時躲避情形消失後,在有報案條件及可能的情況下,仍不予報案而繼續逃避的,其性質又轉化為肇事後逃逸,同樣應當認定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刑事審判參考》第176號、788號案例)
(2)交通肇事後,行為人因受傷在醫院治療,公安機關向其詢問案情時,拒不交代肇事經過,並虛構身份信息,後逃離醫院的行為,應當認定為「交通肇事後逃逸」。(《刑事審判參考》第788號案例)
(3)事故發生後,在交警部門出警勘查完畢並將被害人送至醫院治療期間逃逸,後又投案自首,沒有妨害事故查處的,不屬於「交通肇事後逃逸」(《刑事審判參考》第857號案例)
3、「積極履行救助義務」與「立即投案」均是「接受法律追究」的表現形式,兩者具有內在聯系,缺一不可。(《刑事審判參考》第415號案例)
4、如果行為人確已構成交通肇事後逃逸,那麼,即便行為人在逃逸過程中或是在逃逸狀態持續過程中,能及時放棄其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主動投案,如實供述,聽候處理,且也不論其中止逃逸是基於個人良心發現還是害怕罪責加重等何種緣故,該事後「中止逃逸」的行為均不得推翻對其先前逃逸行為的認定,而僅認定其事後的行為為自首,即分開認定,而不宜相互沖抵。(《刑事審判參考》第176號案例)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交通肇事解釋》第三條的規定,「肇事後逃逸」不能等同於「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因為根據刑法第133條,「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的前提是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已經構成了「交通肇事罪」,此時「肇事後逃逸」只是量刑加重情節。在根據《交通肇事解釋》第三條第二款第(六)項規定,「肇事後逃逸」構成交通肇事罪定罪情節情形下,「肇事後逃逸」不應再作為量刑加重情節,否則就違背了「禁止雙重評價」原則。
五、關於「因逃逸致人死亡」
根據刑法第133條的規定,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對此,《交通肇事解釋》第五條明確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即「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實踐中,認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需要注意以下問題:(《刑事審判參考》第342號案例):
第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認定必須以逃逸行為的存在為前提。
第二,在客觀上,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應當具有因果關系。
第三,解釋所規定的「救助」沒有特定的指向,既可以是肇事者的救助,也可以是其他人的救助。及時的「救助」是確定逃逸與死亡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一個中介。
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後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交通肇事解釋》第六條、《刑事審判參考》第439號案例)
六、關於「非機動車駕駛人」的責任
包括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兩部分。
(一)刑事責任
一是「交通肇事罪共犯」。《交通肇事解釋》第五條第二款:「交通肇事後,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
適用此款,第一,主體必須是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第二,行為必須是「指使肇事人逃逸」;第三,後果必須是「逃逸致人死亡」。肇事前指使違章、肇事後指使逃逸但未致人死亡的,都不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二是「指使、強令違章構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解釋》第七條「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或者機動車輛承包人指使、強令他人違章駕駛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釋第二條規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適用此條需注意,與交通肇事罪的共犯不同,第一,主體不包括「乘車人」,僅為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第二,指使、強令行為發生在肇事前;第三,駕駛人的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
需要注意的是,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屬於管理,長期放任違章駕駛,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應當認定對交通事故負有直接責任。符合條件的,可以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刑事責任。
例如,《刑事審判參考》第84號案例明確指出:「作為船舶所有人的法定代表人,並沒有直接從事運輸工作,符合條件的,同樣可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刑事責任。將不具備適航條件的『榕建』號投入運營,實質上是指使違章駕駛。在『榕建』號投入營運後,對船舶長期超載運輸不予管理,聽任長期違章駕駛,最終導致因違章駕駛而傾覆,造成特大交通事故,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的規定。」
(二)民事責任
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一條,「……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負責墊付」的規定,機動車所在單位、機動車所有人雖然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因交通肇事責任人沒有經濟賠償能力,作為車輛所有人,其墊付被害人損失的民事責任不能免除。
所以,機動車所在單位、機動車所有人仍是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但不承擔連帶責任,僅承擔代為賠償或者墊付的責任。(1999年10月27日《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第三條第(五)項、《刑事審判參考》第25號案例)
七、關於酒駕下的交通肇事與危害公共安全
一般情況下,醉酒駕車肇事和採用放火、決水、爆炸等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在危害公共安全性質上有差異,不能把醉酒駕車肇事簡單地一律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醉酒駕車肇事行為在何種情況下與放火、決水、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行為在性質上相當,要在具體案件中根據行為的時間、地點、方式、環境等情況來具體分析判斷,不能單純以危害後果來判斷醉酒駕車肇事行為是否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事審判參考》第586號案例)
何種情形下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2月10日《關於醉酒駕車犯罪法律適用問題的意見》第一條給予了明確,即「行為人明知酒後駕車違法、醉酒駕車會危害公共安全,卻無視法律醉酒駕車,特別是在肇事後繼續駕車沖撞,造成重大傷亡,說明行為人主觀上對持續發生的危害結果持放任態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對此類醉酒駕車造成重大傷亡的,應依法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在具體認定上,醉酒駕車肇事,大致具有以下三種情形(《刑事審判參考》第908號案例):
第一種情形是醉酒駕駛肇事後,立即停止行駛,即所謂一次碰撞,除非有確實、充分的證據,一般情況下都是認定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持過失態度,進而以交通肇事罪論處。
第二種情形是醉酒駕車肇事後,為避免造成其他危害後果採取緊急制動措施,但因驚慌失措,而發生二次碰撞,其主觀罪過為過失。同時符合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的,因二者對應的法條具有一般條款與特別條款的關系性質,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更為妥當。(《刑事審判參考》第588號案例胡斌交通肇事案:在交通運輸過程中,如果行為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過失造成重大事故發生法定危害結果的,應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第三種情形是醉酒駕車肇事後,繼續駕車行駛,以致再次肇事,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即也發生二次碰撞。這種情形明顯反映出行為人不計醉酒駕駛後果,對他人傷亡的危害結果持放任態度,主觀上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間接故意,應當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當然,關於罪過,應當結合行為人是否具有駕駛資質、是否正常行駛、行駛速度、車況路況、能見度、案發地點車輛及行人多少、肇事後的表現以及行為人關於主觀心態的供述、相關證人的證言等情況,進行綜合認定。
對於僅發生一次沖撞行為的情形,並非絕對排除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可能。對於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確有證據證實行為人明知酒後駕車可能發生交通事故,仍執意駕車,導致一次沖撞發生重大傷亡的,仍然可能依法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行為人曾有酒後駕車交通肇事經歷的;(2)在車輛密集的繁華地段故意實施超速50%以上駕駛、違反交通信號燈駕駛、逆向行駛等嚴重威脅道路交通安全的行為;(3)駕車前遭到他人竭力勸阻,仍執意醉駕的;等等。這些情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為人對危害後果可能持放任心態。(《刑事審判參考》第909號案例)
另外,醉酒駕駛撞死人的,還可能構成故意殺人罪。這時,就需要判斷其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受到酒精的影響程度,特別是行為人實施了交通肇事和殺人兩個行為的,需要判斷行為人對其殺人行為是否有認識。(《刑事審判參考》第910號案例)
對於為逃避酒駕檢查而駕車沖撞警察和他人車輛的行為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事審判參考》第911號案例)
八、關於乘客與司機毆打發生交通事故
1、公交車司機在車輛行駛中擅離職守足以危及公共安全的行為應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2、乘客毆打正在駕駛車輛的司機從而引發交通事故的,大致有兩種情形:
一是毆打行為足以致駕駛人員失去對車輛的有效控制,從而直接引發交通事故的;
二是毆打行為不足以致駕駛人員失去對車輛的有效控制,但引發駕駛人員擅離駕駛崗位進行互毆,導致車輛失去控制,進而間接引發交通事故的。
第一種情形,車輛失去控製造成交通事故是由乘客毆打行為直接所致,因果關系明顯。對此,行為人的行為如符合故意傷害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構成的,應當以此定罪量刑。
第二種情形,車輛失去控製造成交通事故雖是由駕駛人員擅離職守直接所致,但乘客的毆打行為又是引發駕駛人員擅離職守與其對毆的惟一原因。對此,行為人的行為構成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事審判參考》第197號案例)
九、關於交通肇事罪的自首
由於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向公安機關報告等是《道交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人義務,因此交通肇事罪中是否存在自首,往往有一定爭議。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12月22日《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第一條給予了明確:「交通肇事後保護現場、搶救傷者,並向公安機關報告的,應認定為自動投案,構成自首的,因上述行為同時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義務,對其是否從寬、從寬幅度要適當從嚴掌握。交通肇事逃逸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應認定為自首,但應依法以較重法定刑為基準,視情決定對其是否從寬處罰以及從寬處罰的幅度。」
所以,交通肇事後報警並留在現場等候處理的,應認定為自動投案。(《刑事審判參考》第696號、899案例)
交通肇事後逃逸又自動投案的,同樣構成自首,應在逃逸情節的法定刑幅度內視情決定是否從輕處罰。(《刑事審判參考》第697號案例)
十、關於特別惡劣情節
刑法第133條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何謂「其他特別惡劣情節」法律和司法解釋沒規定。實踐中,吸毒後駕駛機動車交通肇事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的「其他特別惡劣情節」。(《刑事審判參考》第918號案例)
⑸ 交通事故處理與賠償疑難解答的目錄:
第一章 事故處理與責任認定
1.什麼是道路交通事故? ……………………………………3
2.交通事故現場分為哪幾類? ………………………………4
3.對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的處罰有哪幾種? …………5
4.哪些違反道路交通安全的違法行為應受到行政處罰? …6
5.對車輛在道路以外通行時發生的交通事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到報案的,應如何管轄與處理?…………11
6。拖拉機交通事故是否可以委託農機部門處理? …………12
7.哪個部門負責處理交通事故?處理流程是怎樣的?(附:交通事故處理流程圖)…13
8.公安機關處理交通事故如何確定管轄? …………………15
9.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時當事人有哪些責任和義務? ………16
10.發生哪些交通事故後當事人必須立即報警?…………18
11.未在現場報警的,事後還可以要求交通管理部門處
理嗎?事後報警但未提供證據材料應該怎麼辦?………19
12.發生交通事故是否可以「私了」?…………………………19
13.如何進行「私了」,「私了」後如何進行賠償和保險理賠?…20
14.哪些交通事故的處理可採用簡易程序?……………21
15.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中當事人有哪些權利?…………21
16.當事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亡,是否還要承擔事故責任?…22
17.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問發生交通事故,應如何分擔事故責任?…23
18.道路交通事故中搶救傷者的費用由誰預付?……………24
19.什麼是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對交通肇事逃逸者應如何處罰?…26
20.什麼是交通肇事罪?其特徵是什麼?……………………27
21.對交通肇事罪如何處罰?…………………………………28
22.怎樣認定道路交通事故的責任?
(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樣式)…………………30
23.常見的交通事故責任的判定有哪幾種?…………………32
24.當事人對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有異議怎麼辦?…32
25.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應在什麼時限內作出?包括哪些內容?…34
26.發生交通事故後,如對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行政處罰不服,可以採取哪些措施?…35
27.在公安機關作出當事人吊銷駕駛執照的處罰決定之前,當事人對此處罰有異議的,可以採取什麼措施進行申辯?…36
28.舉行聽證會依照什麼程序進行?…………………………37
29.怎樣寫復議申請書?………………………………………38
30.復議機關作出的復議決定有哪些種類?…………………39
31.交通事故當事人申請復議後,復議機關拒絕受理或不予答復怎麼辦?…41
32.在交通事故處理過程中,如果當事人依法對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作出的行政處罰提起行政復議,公安機關作出行政復議決定後,當事人對行政復議決定仍不服該怎麼辦?…42
33.當事人不履行行政復議決定有什麼後果?………………42
34.交通事故當事人對現場圖有異議能申請行政復議嗎?…43
35.什麼是交通事故鑒定結論?當事人對交通事故鑒定結論不服的應該怎麼辦?…44
36.交通事故當事人因傷致殘,如何進行傷殘評定?(附:傷殘評定流程圖、《道路交通事故傷殘評定書、重新評定書》樣式)…45
37.十級傷殘等級劃分的標準是什麼?………………………49
38.交通事故當事人對傷殘評定有異議能否申請行政復議?…51
39.當事人對傷殘評定不服能否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51
40.如何評定受傷者的勞動能力喪失程度?…………………52
41.什麼是交通事故處理中的行政訴訟?……………………53
42.交通事故當事人如何選擇適用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解決行政爭議?…55
43.對交通事故處理不服怎樣提起行政訴訟?………………56
44.公安部門處理交通事故依據什麼標准收取費用?………56
45.公安交通部門收取的交通事故處理費用於哪些方面?…57
46.為什麼只有公安機關有權扣留事故車輛、牌照、貨物及駕駛員的證件?…58
47.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扣留事故車輛時,車輛所載貨物應如何處理?…59
48.什麼是涉外交通事故?……………………………………60
49.如何處理涉外交通事故?…………………………………60
第二章 賠償標准
1.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有爭議應該怎麼辦?(附:交通事故索賠流程圖)…65
2.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期限是如何規定?超過法定期限仍不進行損害賠償調解,當事人該怎麼辦?…68
3.交通事故調解的參加人有哪些?…………………………68
4.調解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爭議按照怎樣的程序進行? ……69
5.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書應當包括哪些內容?(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書、調解終結書》樣式)…70
6.怎樣調解外國人應負賠償責任的交通事故案? …………74
7.不屬任何一方當事人違章造成的交通事故,應當如何處理?…74
8.人民法院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時,是否一定要依據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責任認定書、傷殘評定來處理?……75
9.交通事故當事人已承擔刑事責任是否還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76
10.在交通事故賠償處理過程中,當事人如不能親自處理,如何由他人代理?…77
11.職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殘疾得到賠償後,還能享受撫恤、勞動保險待遇嗎?…79
12.交通事故中因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應由誰承擔賠償責任?…80
13.未成年人造成交通事故,由誰承擔賠償責任?…………81
14.機動車輛買賣後尚未過戶時發生交通事故,應由誰承擔賠償責任?…82
15.連環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原車主是否對機動車發生的交通事故承擔責任?…83
16.投保車輛賣出後未過戶前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應否賠償?…85
17.因道路原因造成交通事故,責任應由誰承擔? …………86
18.機動車輛被盜後肇事應由誰承擔賠償責任?……………87
19.客運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旅客的損失誰來賠償? ………88
20.搭乘車輛、借用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應由誰承擔賠償責任?…88
21.因機動車質量不合格造成交通事故,應由誰承擔責任?…89
22.因車輛修理質量不合格造成交通事故,應由誰承擔責任?…90
23.購買人使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的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由誰承擔民事責任?…91
24.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哪些?………………92
25.交通事故中的財產損失是否包括被損車輛停運損失?…93
26.怎樣計算醫療費?…………………………………………94
27.怎樣計算誤工損失費?……………………………………96
28.怎樣計算殘疾賠償金?(附:傷殘等級與賠償指數對比一覽表)…98
29.怎樣計算被撫養人生活費?………………………………100
30.怎樣計算死亡賠償金?……………………………………102
31.怎樣計算殘疾輔助器具費?………………………………104
32.怎樣計算喪葬費?…………………………………………105
33.怎樣計算交通費?…………………………………………105
34.怎樣計算護理費?…………………………………………106
35.怎樣計算住院伙食補助費?………………………………107
36.怎樣計算住宿費和伙食費?………………………………107
37.什麼是精神損害和精神損害賠償?………………………108
38.確定精神損害賠償金的原則和依據是什麼?……………108
39.什麼是機動車輛保險?其基本險種有哪些?……………110
40.車輛損失險、第三者責任險的保險責任范圍包括哪些?…112
41.交通事故受害人是否可以在起訴交通肇事人的同時,在同一案件中起訴保險公司?…113
42.人身損害賠償審理標準是否適用於未到期的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保險合同?…114
43.發生交通事故後,被保險人在辦理保險索賠時享有哪些權利和義務?…115
44.適用無賠款優待應當注意哪些問題?……………………117
45.發生交通事故後,如何辦理保險索賠?(附:保險公司理賠流程圖、事故車輛修理托(承)修單)…117
46.索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時有哪些注意事項?…………122
47.車輛損失險的保險金額是怎樣確定的?…………………123
48.什麼是保險賠償中的絕對免賠率?………………………124
49.車輛損失險保多少賠多少嗎?……………………………125
50.車輛發生全損應如何理賠?………………………………125
51.車輛發生部分損失應如何理賠?…………………………127
52.怎樣計算第三者責任險的賠償數額?……………………128
53.保險車輛的哪些損失保險公司可以拒賠?………………129
54.什麼是機動車輛保險附加盜搶險?………………………131
55.機動車投保時應交納的保險費的標準是怎樣的?………132
56.什麼是國家賠償?…………………………………………133
57.國家賠償的方式有哪些?…………………………………134
58.什麼是行政賠償?…………………………………………135
59.交通事故處理中,公安機關在哪些情況下承擔行政賠償責任?…136
60.交通事故處理中,哪些人可以要求行政賠償? …………137
61.國家賠償中對侵犯人身權的賠償金計算標準是怎樣的?…138
62.對名譽權、榮譽權造成侵害,國家是否賠償?……………140
第三章 典型案例
1.吳軍發、吳明等訴劉寰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143
2.牛×等訴劉××、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157
3.易××訴北京××商貿有限公司和齊××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164
4.黃A等訴北京市××公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166
5.聞××、王××訴北京市公路局××分局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169
6.王××訴中國××保險公司北京市××支公司機動車保險合同糾紛案…172
7.周慶安訴王家元、李淑榮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174
8.羅倫富不服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案……………………180
9.李治芳不服交通事故責任重新認定決定案………………187
10.浙江省對外經濟貿易財務公司、洪大增、李純、沈明龍訴陳勇、葉關潤、遂昌縣鋼鐵總廠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192
第四章 相關訴訟文書範本
1.怎樣寫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起訴狀?(附:民事起訴狀參考格式)…213
實例: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民事訴狀……………214
2.怎樣寫好授權委託書?(附:授權委託書參考格式)…216
3.怎樣寫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答辯狀?(附:答辯狀參考格式)…218
實例: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民事答辯狀…………219
第五章 申請司法救助與法律援助
1.何謂司法救助?……………………………………………225
2.打合同官司時當事人交納訴訟費用有困難的,是否可以緩交、減交或免交?…225
3.何謂緩交訴訟費用?………………………………………226
4.何謂減交訴訟費用?………………………………………226
5.何謂免交訴訟費用?………………………………………226
6.有哪些情況可獲得司法救助? ……………………………226
7.當事人應怎樣請求人民法院予以司法救助? ……………227
8.提供司法救助後訴訟終結對方當事人敗訴的訴訟費用怎麼辦?…228
9.發現當事人騙取司法救助的怎麼辦? ……………………228
10.何謂法律援助?……………………………………………228
11.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有何主要區別?……………………229
12.哪些事項可申請法律援助?………………………………229
13.申請法律援助應向哪個法律援助機構提出?……………230
附 錄
附錄一: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與司法解釋……………………233
1.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233
2.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255
3.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276
4.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283
5.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307
6.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318
7.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關於車輛轉賣未過戶發生事故經濟賠償問題的批復…334
8.公安部關於道路外交通事故主管與處理問題的答復…335
9.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關於涉及保險車輛肇事定損問題的批復…335
10.公安部關於對處罰交通肇事責任人有關問題的批復…336
11.關於保險車輛出險後實際價值如何確定的批復………337
12.關於交通事故強制定損問題的批復……………………337
13.關於車上責任保險條款有關問題的復函………………339
14.公安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道路交通事故公開公正處理工作的通知…339
1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嚴格依法處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341
16.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關於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343
1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私營客車保險期滿後發生的車禍事故保險公司應否承擔保險責任的請示的復函…345
1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鐵路路外人身傷亡損害賠償案件管轄問題的復函…346
1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交通事故中的財產損失是否包括被損車輛停運損失問題的批復…346
2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被盜機動車輛肇事後由誰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347
2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購買人使用分期付款購買的車輛從事運輸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財產損失保留車輛所有權的出賣方不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批復…………347
2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連環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原車主是否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的復函……………………………………………………348
2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348
24.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簡易程序處理規定………………355
25.上海市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賠償責任若干規定………361
26.廣東省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規定…………………………362
27.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公安廳關於《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後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366
附錄二: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金額計算標准……………………373
1.1998-2004年各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73
2.1998-2004年各地區居民年平均消費支出……………380
⑹ 交通事故相關疑難問題
按照交通事故處理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公安機關處理的期限是超過了法定的期限,但是吧知道是什麼理由,如果有法定的事實和理由,經過了有關部門的批准,也是合法的,一起交通事故的責任應該怎麼劃分,需要交警對現場進行勘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才可以做出是否同等責任的認定,現在無法判斷是否同等的責任事故處理以後要根據事故的責任以及受到的損害程度來確定賠償的標准
⑺ 交通事故訴訟常見的問題,交通事故訴訟有哪些
一、證明當事人主體資格的證據
1、當事人為公民的,應提交身份證明資料,如身份證或戶口本;
2、當事人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應提交主體登記資料,如《工商營業執照》副本或工商登記機關出具的工商注冊登記資料、社團法人登記證等;
3、當事人在訴爭的法律事實發生後如有變更的,應提交變更登記資料;
4、當事人為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中死者親屬的,應提交死者第一順序繼承人的證明及繼承人基本情況的證明;
5、提交肇事車輛的所有人、實際支配人、駕駛人的證明及其相互關系的證明;
6、提交受損車輛的所有人、實際支配人、駕駛人的證明及其相互關系的證明。
二、證明當事人民事法律關系成立的證據
1、提交公安交管部門製作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認定書》。因交通事故認定書是公安交管部門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後,根據當事人的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對當事人責任加以認定而製作的法律文書。它能證實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且關繫到當事人承擔責任的輕重。
2、提交公安交管部門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終結書》。因調解終結書是公安交管部門在法定期限內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對損害賠償事宜經調解後無法達成協議而製作的法律文書。當事人收到調解終結書後,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提起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訴訟,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三、證明賠償事項的證據
根據《民法通則》、《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賠償范圍通常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住院伙食補助費、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殘疾用具費、後續治療費、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營養費、住宿費、法醫鑒定費、交通費、精神損害撫慰金、財產損失等16項。而上述賠償費用必須要有相應的證據來予以證實,否則難以得到人民法院的採信和支持。
1、醫療費。它包括醫葯費、治療費和住院費等。證明醫療費的證據主要有:門診病歷、住院病歷、、門診收據、住院費收據、住院費用明細清單、診斷證明書;
2、誤工費。它是當事人因治療、傷殘鑒定、處理交通事故等原因而導致收入的減少。證明誤工費的證據主要有:出院通知單、醫院出具的病休證明、法醫鑒定書、所在單位的誤工證明及出事前三個月工資表。若誤工人員的工資超過了國家規定的納稅的起征點,還應當提交稅務部門出具的完稅憑證。
3、護理費。它是由於受害人無法自理必須護理而支付給護理人員的工資。證明護理費的證據主要有:醫療機構出具的需要護理的證明(包括護理時間和護理人數);護工從事同等級護理證明的勞務報酬標准或者護理人員收入減少的證明;若是家屬護理的,應當按照家屬的誤工費提供證據。
4、住院伙食補助費。它僅是針對受害人在住院期間而言,其主要證據包括住院費收據、出院小結和住院病歷。
5、死亡賠償金和喪葬費。只要具有死亡證明、公安部門出具的戶籍注銷證明、殯葬部門出具的火化證明三者之一項即可,並提供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的相關統計數據。
6、殘疾賠償金。它是受害人因勞動能力的喪失致使需給予收入的減少。其證據包括:法醫鑒定結論、法醫鑒定費收據。
7、殘疾用具費。它是受害人因傷致殘需配置殘疾用具所花去的費用。其證據應當有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對受害人需要殘疾輔助器具的證明;國產普及型器具的價格標准;配置機構出具的更換周期和維護費用的證明。
8、被扶養人生活費。其證據包括扶養人、被扶養人身份證明及家庭情況證明,包括被扶養人有無生活來源。
9、後續治療費。通常依據法醫鑒定結論並參考病例證明。
10、營養費。主要是醫療機構開出的診斷證明,並應在診斷證明中註明加強營養。
11、住宿費。其證據表現為住宿費收據,據實結算。
12、交通費。它是受害人及其必要陪護人員因就醫或者轉院治療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事而支出的必要的車、船費。通常就是交通票據。
13、法醫鑒定費。它是受害人在法醫鑒定機構進行傷情鑒定或者傷殘鑒定而用去的費用。有醫院病力、診斷證明書、法醫鑒定書即可相互印證。
14、精神損害撫慰金。精神損害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人格權和身份權受到不法侵害、遭受到精神上的痛苦。關於具體的賠償數額,法律對此未作出明確的規定,這涉及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15、財產損失。它是因交通事故的發生造成財物所收到的損失,通常為財物受損的評估報告(如:價格部門的鑒定結論)和修車發票。
知識鏈接
交通官司中最常見的證據有以下幾種:
1、交通事故認定書。交通事故認定,是公安機關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後,根據當事人的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對當事人的交通事故責任加以認定的行為。根據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責任分為:全部責任、無責任、主要責任、次要責任、同等責任及責任無法認定六種。交通事故認定書在交通事故處理中位置至關重要,它影響到交通事故法律責任的承擔如:民事賠償、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責任,因此交通事故認定書在交通官司中是非常重要的證據。
2、傷殘鑒定書。傷殘鑒定是指符合評定人條件,承擔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的人員在客觀檢驗的基礎上,根據檢驗結果按照傷殘評定標准,運用專門知識進行分析所得出的綜合性判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2年發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標准》把傷殘劃分為十個等級,從十級傷殘到一級傷殘依次加重,一級傷殘最為嚴重。傷殘鑒定是民事賠償的重要依據之一,尤其是在要求對方支付殘疾賠償金時,更是必不可少的證據。否則,將由於沒有相應證據的支持而無法獲得應有的賠償。
3、當事人支付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各種費用的票證和單據。這些費用的單證是要求賠償義務人賠償必不可少的證據,也是法院支持自己賠償請求的依據,否則當事人如果沒有相關證據支持而漫天要價,結果只會白白多交一部分訴訟費、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
4、除了以上幾種重要的證據外,訴訟中常見的證據還有車損物損證明,誤工證明,受害人死亡的還要有死亡證明以及受害人被扶養人情況證明等一系列訴訟證據,只有把各種證據都搜集起來才能夠最大限度地證明自己的主張,從而獲得最大限度的賠償。
⑻ 交通事故附帶民事訴訟疑難問題
果品店的老闆應當與孫某對王某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洛陽人身損害賠償律師方西乾
⑼ 交通事故的一些疑難問題,急請回答。
1:如果事故雙方都把車子提出來,會不會到時候交警認同我們是自動協商解決的呢?
不會,協商解決是要雙方都同意,然後達成書面協議並簽字都生效的,僅是提車,不能認定達成協議。
2:把所有的責任推給計程車司機,保險公司會查不出來嗎?(昨天,也就是事故第二天,保險公司的人來了醫院並拍了照片)
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依責任來賠償,責任如何劃分主要是看責任認定書。事故認定書上會記載雙方車輛的信息,比如車駕號,車牌號,行駛證,駕駛員信息等,如果你弟弟無證駕駛,事故認定書上肯定會有記載的。(交警和你們一起作假的話不考慮此項),所以說,如果交警不摻假的話,你弟無證駕駛的事,肯定瞞不住保險公司。但話又說回來,無證駕駛此一違法事項如果和事故的發生沒有因果關系的話,是不影響責任認定的。也就是說,就算你弟是無證假使,如果駕駛行為沒有違章的話,交警一樣可以認定計程車負全責。
3:我們有必要盡快把摩托車從交警隊提出來嗎?(我弟弟說,他朋友辦的是警察牌,當天事故現場的所有交警他朋友都打聽清楚了,可以直接從交警隊提出來的。)但是我覺得目前好像沒有必要提出來。
提或不提意義都不大,不過,我給你的建議是早提比晚提好。
4:我感覺事情有點蹊蹺。提車是要雙方協商的,到時候都提了,是不是交警就認為我沒事自己協商好了?是不是這樣保險公司就不會賠錢了?
不對的,交警扣車是為了收集證據的需要,比如檢驗車輛性能,取證完畢後,應當無條件放車,其中《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中有明確規定,檢驗勘驗報告確定之日起5日後要放車。所以,你們提車與否跟是否達成協商不是一回事。
按你所說的情況來看,計程車屬逆行,應對事故發生負主要責任或全部責任。至於你弟弟無證駕駛當然違法,但和此事故的發生沒有因果關系,所以不應對事故負責任,但應接受行政處罰比如治安拘留或者罰款。
⑽ 交通事故常見的法律問題有哪些
1、責任認定問題;
2、損失數額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