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侵權責任法和醫療事故條例之間的沖突,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是否應該被取代廢止
醫療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涉及的法律問題
醫療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主要涉及如下幾個問題:
1、構成醫療事故的舉證責任如何分配?
2、構成醫療事故,當事人一方按照一般醫療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人民法院應當如何適用法律?
3、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行為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侵權人應否承擔責任,如果承擔,按照何種標准承擔責任?[1]
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於人們對法律規定的認識理解的不一致,或者是由於最高人民法院在2003年12月26日公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出台以後,由於賠償的標准不統一而產生的結果。
對於第一個問題,即舉證責任分配問題,2002年4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2款第8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這個規定與民事訴訟法中「誰主張誰舉證」的方式正好相反。這意味著從2002年4月1日開始,在我國醫療侵權訴訟中,開始實行舉證方式的改革,患者不再承擔對「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及醫療過程無差錯」的舉證責任,上述兩項責任由醫療機構來承擔。
那麼,在這種規定下,是不是意味著醫療損害侵權糾紛案件的舉證責任全部由醫療機構來承擔?我們姑且不談此規定是否合理,因《侵權責任法草案》對此已有了不同的規定。[2]僅就此規定本身而言,我認為,對它的理解不能片面。這種特殊的舉證責任分配方式,是由這類法律關系的特殊性和當事人雙方的舉證能力決定的,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體現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由於這類訴訟中所涉及的醫方是否有過錯、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這些專業性很強的證據大多控制在醫療機構,患方難以佔有、接近和收集,在當事人雙方舉證能力有很大懸殊的情況下,司法解釋根據法律的原則,確定醫療機構對這方面的事實負有證明責任,這是符合舉證責任的內在要求和審判規律的,也是公平的。最高法院解釋確定這個規定的依據主要有三點:一是患者的醫學知識非常有限,且其在治療過程中也處於被動服從的地位,醫療機構則通過檢查、化驗等手段掌握和了解患者的生理、病理狀況,制定治療方案,熟悉治療過程;二是按照舉證責任的實質分配標准,舉證責任應當由距離證據最近,或者控制證據源的一方當事人負擔。診療過程中的檢查、化驗、病程記錄都由醫療機構實施並掌握,醫療機構是控制證據的源,是距離證據最近的一方;三是對因果關系和醫療過失的認定,涉及醫學領域中的專門問題,一般要通過鑒定才能認定。在這樣的情形下,醫療機構需要做的,不過是申請鑒定、啟動鑒定程序。這個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倒置」,對醫療機構而言並沒有過分加重其負擔。也不會出現所謂「舉證責任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那樣一種證明責任分配的風險。[3]
但是,對此問題不能作片面的理解。這一司法解釋只是對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中的部分舉證責任進行倒置。如果醫方已經盡到自己的職責,其合法權益是能夠通過正確行使舉證權利而得到法律保護的。至於患方與醫療機構之間是否存在醫患法律關系,患方是否存在損害事實、是否存在實際損失、損失多少等等,其舉證責任均在患方。只有患方提供的證據達到《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人民法院才予以立案受理。經過審理,只有患方對其負有舉證責任的部分事實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其權益才有可能得到法律保護。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醫患糾紛中規定的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第二個問題,即當構成醫療事故,當事人一方按照一般醫療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人民法院應當如何適用法律的問題,我的理解是,一定要優先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嚴格按照《條例》規定的范圍和標准進行賠償。[4]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出台後不久,就審理醫療糾紛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答記者問中闡述了這一觀點。其基本精神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是對構成醫療事故如何處理所做的特別規定,人民法院在處理因醫療事故引起的民事賠償糾紛時,應當優先適用《條例》的規定確定損害賠償的數額。鑒於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賠償的標准做出了一些調整,賠償的數額比《條例》規定的賠償數額高,所以因醫療事故受到損害的患者,可能會以一般醫療糾紛向法院起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醫療機構提出不構成一般醫療糾紛的抗辯,並且經鑒定能夠證明受害人的損害確實是醫療事故造成的,那麼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條例》的規定確定賠償數額,而不能按照《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規定確定賠償數額。
做出這樣的規定,完全基於醫療糾紛訴訟主體的特殊性和侵權行為的特殊性,體現了國家對醫療行業的特殊立法政策。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完全因醫療機構造成醫療損害的情形很少見,患者自身的病情和特殊體質與醫療過失共同發生作用導致的事故多見,多因一果是醫療事故的常態;二是醫療行為具有較高的風險性。雖然醫務人員盡了必要的注意義務,但由於患者個體的差異,仍有可能發生危險,限制賠償原則有助於調動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職業積極性,最終將有利於患者疾病的救治;三是醫療機構必須用極少的醫療資源承擔全社會人的健康保障,沒有選擇患者的權利,同時承擔了大量的社會公益性義務,從公平性的角度上講法律規定應當體現其特殊性;四是我國醫療行業具有社會公益福利性,佔主導地位的是公立醫療機構,作為公益事業單位,其賠償能力受到一定限制。過高的賠付費用雖然可以使一部分受害者的利益得到較好的保護,但會直接影響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第三個問題,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行為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侵權人應否承擔責任,按照什麼標准承擔責任?答案是肯定的。很多醫療結構不理解這個問題,原因是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第二款規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那為什麼還要承擔賠償責任呢?理由有以下三點:1、《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的規定非常明確,即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我國民法確立的對侵權行為造成損害予以救濟的基本原則,也是法治社會對人權提供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作為行政法規的《條例》,不可能與民事基本法的這一基本原則相抵觸;2、《條例》是處理醫療事故的特別規定,其適用的范圍僅限於醫療事故而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對醫療事故以外的其他醫療行為引起的醫療糾紛,已經超出了作為處理醫療事故特別規定的《條例》的調整范圍。因此,對這類糾紛的處理,不能適用《條例》的規定處理,而應適用《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處理;3、如果患者身體因醫療機構非醫療事故的行為受到損害而醫療機構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僅違反我國《憲法》確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而且還會導致受害人受到損害沒有人承擔賠償責任的局面,違背了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因此,對《條例》49條2款的理解應為:不構成醫療事故,醫療機構就不用按照《條例》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但這並未免除其按照《民法通則》有關規定承擔相應的民事侵權賠償責任。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賠償標准。按照最高法院2003年1月6日《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第一項的規定,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主要適用依據就是第106條和119條的規定,相應地,對非醫療事故侵權行為或者醫療事故以外的其他原因而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案件的賠償標准就要適用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2月26日公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但如果按照這一原則來處理,可能會出現賠償標准失衡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施行後,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納入到物質損失范圍內。根據該司法解釋規定的計算方法,賠償金的數額相對以往有了較大提高。如果按照這個標准來考慮醫療差錯賠償糾紛案件的問題,將會出現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差錯案件得到的賠償要比構成醫療事故糾紛案件得到的賠償要高的多。大連中院在2008年12月5日出台的《當前民事審判(一庭)中一些具體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第36條第1款就規定,「確定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標准,應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項目和標准計算賠償總額後,按該條例第49條第一款的規定確定醫療機構承擔的賠償責任比例;醫療事故以外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該醫療行為造成患者人身損害並且醫療機構確有過錯的,按照《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賠償項目和標准計算賠償總額,結合醫療機構承擔的責任比例,確定賠償數額(比例以不超過總損失的50%為宜)。」
事實上,與一般的醫療差錯相比,醫療事故無論是在醫療單位的過錯程度上還是給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的後果上,都是更為嚴重的。而按照《條例》的規定,其確定的賠償范圍和標准卻比《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偏低。這種情況不僅造成醫療事故與醫療差錯賠償范圍和賠償標準的失衡,而且直接導致當事人不願意進行醫療事故鑒定,迴避《條例》解決爭議。這個標准「二元化」問題導致了激烈的爭議。最高法院的紀敏庭長在2006年召開的全國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上的總結講話中指出,「這個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關注,要求修改《條例》甚至制定《醫療爭議處理法》的呼聲不斷涌現。對此,我們應當予以高度重視。目前情況下,法院應當注意從實際情況出發,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兩者失衡現象的加劇,努力做到平衡利益,定紛止爭。」按照這一精神,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在2009年4月2日召開的全省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討論問題有這樣的觀點,即「若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確認不構成醫療事故,而醫療機構又確有過錯的,可以根據患者所受人身損害的程度,比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的相應標准,判決醫療機構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我個人是同意這個觀點的。根據在於:1、《條例》屬於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件必須適用行政法規。就《條例》和《民法通則》的關系而言,兩者是特別法與普通法的關系,只要是有關醫療活動中的醫療行為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都應當優先適用《條例》;[5] 2、不構成醫療事故、但醫療機構存在過錯需要賠償的情形,一般情況下,過錯程度較輕,損害後果較小。按照價值判斷和利益衡量的方法,醫方過錯程度重,患者損害後果大,得到的賠償反而少。無論從法理上還是從情理上都難以服眾,無論在法律效果上還是在社會效果上都不好。從法學的基本理論上講,法律適用的結果應當是一致的。它並不在於當事人如何選擇,如果出現當事人選擇的司法救濟的路徑不一樣,而得到的結果不一樣,那麼,法律的適用就有問題了。
B. 《民法通則》第106條與第121條在醫療侵權損害賠償案件中有何差別
1、《民法通則》第106、121條規定的並不是醫療侵權。而是普通的侵權。
《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採用的是過錯責任。
《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同樣採用的是過錯責任。
2、醫療損害責任,更多是規定在《侵權責任法》的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
第54條 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55條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56條 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第57條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58條 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第59條 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第60條 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二)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 (三)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
前款第一項情形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也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61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按照規定填寫並妥善保管住院志、醫囑單、檢驗報告、手術及麻醉記錄、病理資料、護理記錄、醫療費用等病歷資料。
患者要求查閱、復制前款規定的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提供。
第62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63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
第64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干擾醫療秩序,妨害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C. 醫療事故民事賠償責任爭議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醫療事故民事賠償責任爭議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1、醫患雙方可以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 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協議書,協議書應當載明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和醫療事故的原因、雙方當事人共同認定的醫療事故等級以及協商確定的賠償數額等,並由雙方當事人在協議書上簽名。
2、不願意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調解申請。 二十四、非醫療事故的其他醫療損害賠償項目包括哪些?經調解,雙方當事人就賠償數額達成協議的,製作調解書,雙方當事人應當履行;調解不成或者經調解達成協議後一方反悔的,衛生行政部門不再調解。
3、不願意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發生醫療事故,患方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醫療事故賠償的行政調解都不是解決醫療糾紛的必經程序。當事人不經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經行政調解就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 醫患雙方自行協商達成的醫療糾紛和解協議書,或者在行政機關主 持下達成的協議和調解書,如不存在合同無效情形以及合同可撤銷情形,該和解協議依法有效。事後患方以賠償數額過低為由提起訴訟的,法院一般不予支持;個別情形法院會以違反公平原則確認和解協議無效(是否違反公平原則屬於法官自由裁量范圍,事實上存在風險)。 患方對簽訂醫療糾紛和解協議務須謹慎!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規定,非醫療事故的其他醫療損害賠償實行全面賠償原則,共12個賠償項目=1.醫療費+2.誤工費+3.住院伙食補助費+4.護理【陪護】費+5.殘疾賠償金【即殘疾生活補助費】+6.殘疾輔助器具費【即殘疾用具費】+7.喪葬費+8.被扶養人生活費+9.交通費+10.營養費+11.精神損害撫慰金+12.死亡賠償金(醫療事故沒有規定)。
相比較而言,最高院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確定的賠償標准總體上高於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標准,而且在賠償項目的規定上更加合理,更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D. 不構成醫療事故是否就不需要賠償
【相關法律法規解析】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第2款規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所以有的人就認為不構成醫療事故醫療機構就不賠償,這顯然是一種誤解。
《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我國民法確立的對侵權行為造成損害予以救濟的基本原則,也是法制社會對人權提供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作為行政法規的《條例》,不可能與民事基本法的這一基本原則相抵觸。
《條例》調整的僅是因醫療事故而造成的損害賠償糾紛,僅限於醫療行政處理的層面。而對於不屬於醫療事故、沒有經過醫療事故鑒定或者經鑒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其它因醫療行為而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自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處理。
所以,對於《條例》第49條第2款的規定,應當理解為: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能按照《條例》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但是,該條規定並沒有免除其按照《民法通則》有關規定應當承擔的侵權的民事賠償責任。
在有的情況下,雖然患者身體因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受到了損害,但是經過鑒定,醫療機構的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或者沒有經過醫療事故鑒定以及無法進行醫療事故鑒定。對於這類情況的醫療糾紛,當然不能作為醫療事故進行處理。但醫療機構仍應當對因自己的過錯行為給患者身體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能因為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就不對受害人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E. 不是醫療事故,但是醫院有過錯,我可以要求醫院賠償嗎
你好抄:
不是醫療事故,但是,如果醫襲院有過錯.醫院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法〔2003〕20號)明確規定:條例施行後發生的醫療事故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訴到法院的,參照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在此通知公布之時,就審理醫療糾紛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答記者問時,針對「醫療糾紛應當區別不同類型分別適用法律的問題」進一步解釋:人民法院處理醫療事故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時應當以《條例》為依據。但是,對不構成醫療事故的其他醫療侵權糾紛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和一百一十九條規定處理。
如果 醫院作為醫療機構存在過錯,而且此過錯與你的損害後果存在因果關系,則醫院應當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當然,你在維權的時候應當注意案由的選擇是你成功的關鍵。
F. 醫療侵權行為怎樣賠償賠償的金額
以下回答由「濟南商律師」提供,如需轉述請註明出處:
1、如果按照醫療事故來處理的話,你們可以要求醫院配合進行醫療事故鑒定,根據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和我國的醫療事故賠償條例進行具體的賠償主張。
2、如果按照一般的民事侵權走的話(建議),那麼你們根據我國的人身賠償解釋,可以要求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以及精神損害撫慰金。
因傷致殘的,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3、以上的賠償范圍和數額,這里沒法給你一個准確的回答,你的描述過於簡略。你可以舉證你所有的手術單據、病歷、通知書等的文件,向人民法院主張支持。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G. 如果出現醫療事故,則侵權賠償主體是直接責任人員還是醫療單位
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患者在醫療機構出現醫療事故由醫療機構作為賠償主體。例如《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就規定: 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H. 如何理解"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回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答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醫療事故相對於醫療糾紛,其內涵是相對狹小而嚴謹的。
不符合上述條件而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當然歸為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例如:非醫療機構或非醫療人員非法從事醫療活動;因疾病本身並發症造成嚴重後果,同時醫務人員遵守醫療常規,沒有過失;因患者自身原因造成的人身損害等等。
I. 侵權責任法實施後,未被確定為醫療事故的糾紛可否進行賠償
未確定為醫療事故的醫療糾紛該怎樣處理 1996年2月28日,啤酒廠職工田x的女兒朱xx在廠籃球場玩耍時,不慎跌倒,右手掌正好壓在碎玻璃上,血流如注。在同事們的幫助下,朱xx被送到附近的第x人民醫院外科治療,值班醫生認為是一般外傷,便吩咐護士給做縫合手術。田x要求醫生如實寫上當天的診斷,醫生不高興地說:"沒有必要,我們每天都要接觸這類外傷縫合手術。如果都要寫,我們要寫多少?"堅持不寫進病歷。小女孩的傷口癒合後,右手中指不能彎曲,家長帶她到該醫院治療3次,提出"當時傷口很深,會不會是筋斷了?"的疑問。醫生說小女孩的情況是"正常的,觀察一段時間,3個月以後再來。"可是3個月以後,朱xx的右手中指仍不能彎曲,拿筷子、握筆均受到影響,由於這所醫院不管,家長只好帶小孩到醫學院附屬醫院、省人民醫院、中醫學院一附院、第四人民醫院等處就醫,診斷結果:"右手中指肌腱斷裂,住院手術治療。"醫生告誡說:"如果不及時帶小孩來治療,小孩的肌腱繼續萎縮,將影響右手發育,使右手指致殘。"小孩的家長以醫療事故致小孩右手中指殘廢為由將醫院申訴到有關部門,而醫院則說,按《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的規定,這不屬於醫療事故,應不予受理。雙方意見針鋒相對,這樣的問題到底該怎樣處理呢?
解析:按照國務院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的規定,醫療事故是這樣規定的:醫療事故是指在診療護理工作中,因醫護人員診療護理過失,直接造成病員死亡、殘廢或組織器官損傷,導致功能障礙者。醫療事故分責任事故和技術事故。責任事故是指醫護人員因違反規章制度、診療護理常規等失職行為所致的事故。《貴州省實施<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第6條規定有14種具體情況屬醫療責任事故。技術事故是指醫務人員因技術過失,即雖按技術操作規程進行診斷、治療和護理,但因專業技術水平所限和經驗不足為主要原因,導致診療護理失誤而發生的事故。病員及其家屬和醫療單位對醫療事故或事件的確認和處理有爭議時,可提請當地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由衛生行政部門處理。因此,醫療事故或事件必須經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鑒定後確定才具有法定效力。
醫院以醫療是帶有危險性的行業,不能保證到醫院治療的人都百分之百地治好病,不能因為治不好病就說成是醫療事故,要求賠償為由,將醫療事故認定為非醫療事故,而不承擔責任。
田x的女兒朱xx經該醫院診療後,右手指強直而未恢復屈伸功能,在沒經醫療鑒定的情況下,確定為醫療事故。這是問題的焦點。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對田x的女兒朱xx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首先明確責任。如果是醫療事故,責任由醫療單位(該醫院)全部承擔;如果不屬醫療事故,醫院可不承擔賠償責任。就本案而言,醫院稱自己沒有責任,不予賠償顯然有些武斷,因為朱xx在該醫院診治縫合後,傷口愈前其家長提醒是否會造成筋斷的問題,醫護人員僅憑過去的經驗,按常規進行護理,至使3個月後右手指仍強直不能彎曲,貽誤了治療時間,直至到外醫院診療時才被發現。對於消費者來說,未經法定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鑒定就說成是醫療事故,缺乏法定依據,說服力不強。
目前,對於醫護人員醫德醫風不正,給消費者造成損失,因不能正確診斷(本應能診斷出而未診斷出疾病的部分)延誤治療時間,而造成死亡或更大傷害的糾紛越來越多。盡管按《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算不上醫療事故,然而客觀是惡果卻已造成。因此,我們認為,依據我國《民法》、《消法》的有關規定,仍然可以追究有責任的醫護人員的責任問題,要求其依法賠償相關的損失(或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