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代購和代理有啥區別求解釋,謝謝
1、定義不同:
(1)代購是指為客戶在網上代購商品,收取定額服務費,免費為客戶訂購、打包、配送。
(2)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稱本人)的名義,在代理許可權內與第三人(又稱相對人)實施民事行為,其法律後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2、分類不同:
(1)代購分為全球代購類、專注服務於部分國家的代購網、專注服務於一個國家的代購網。
(2)代理:以代理權產生根據的不同分為委託代理、法定代理。以代理是否轉托他人分為本代理和再代理。以是否以被代理人名義從事代理分為顯名代理和隱名代理。
3、法律依據不同:
(1)代購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代購行為必須依法進行。
(2)代理的法律依據是《民法總則》。
② 代購屬於違法犯罪么
代購不屬於違法犯罪。
「代購」不等於「違法」,需要把握一定的限度,普通人出國回來買點東西,可以不繳稅,享受一定實惠。另外,代購生意也可以在合法范圍內做,比如一些代購網站,對國內稀缺商品進行國外采購,而後快遞給客戶,他們會在最終價格上計入稅款,或者客戶簽收時補繳稅款,這也沒有問題。
「海外代購並不違法,逃稅才是犯罪。」
按照海關的規定,5000元以下的自用物品免稅,而如果轉售用以贏利,則屬商業目的的貨品,再小的量也不能免稅
(2)代購和代理商糾紛擴展閱讀:
熟人海外代購:借熟人去香港或者出國之機,讓其代購一些商品,大都是化妝品、手錶之類的小件奢侈品,這就是熟人海外代購。熟人海外代購十分常見,而且在所有海外代購中存在的風險其實是最小的。
但即使這樣,熟人海外代購仍然有可能面臨如下問題:首先,如果實際購買人指示不清,名義購買人購買到的商品不符合其要求,這種情況下,根據代理制度,實際購買人只能自己承擔損失,且不能直接去要求海外的零售商退貨,因為其不是買賣合同的直接相對人。
其次,如果購買的商品存在質量瑕疵,甚至對商品的使用者產生了損害,實際購買人想對海外零售商訴求賠償,存在兩大障礙,即法律的適用以及合同的相對性。
就法律適用而言,因為名義購買人與海外零售商的購買合同在香港等地訂立,可以適用香港本地法律,而損害發生在內地,又可適用《合同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就可能涉及法律適用沖突的問題。
另外,如果要援用《合同法》,名義購買人為合同的當事人,實際購買人直接起訴零售商違約,鑒於合同的相對性,原告身份會受到置疑。
③ 代購國外品牌,對國內代理商是侵權嗎
如果沒有變更產品原貌或改變品質,代購行為是不構成侵權的,因為這項產品歸根結底還是品牌所有人自己生產的,貼的還是他們自己的標識,他們可以授權許可世界各地的經銷商出售,這取決於該公司的經營策略,不管你代購來的產品運往何地,你事實上只是終端消費者的眼睛和搬運工,因為代購其實就是一份委託合同,消費者借你的資源和勞動為自己的利益而定。想了解更多,可以私信我喲。不想麻煩的話,也可以自學平行進相關知識,一點兒都不難。
以上內容對你有幫助的話請採納哦,能在周末的早上聽著寒風呼呼替你分憂,怎麼也得點個贊吧。
④ 代購商和代理商有區別嗎
代購商和代理商是有區別的:
所謂經銷商的「經銷」是指,拿著錢,從企業進貨,他們買貨不是自己用,而是轉手賣出去,對於他們只是經過手再銷售而已,他們關注的利差,而不是實際的價格。經銷商的經營范圍和方式如下:
1、獨立的經營機構;
2、擁有商品的所有權(買斷製造商的產品/服務);
3、獲得經營利潤;
4、多品種經營;
5、經營活動過程不受或很少受供貨商限制;
6、與供貨商責權對等
所謂代理商,是指受企業委託負責幫企業尋找市場甚至幫企業銷售產品的企業和私人機構,其明顯特徵是不具有產品的所有權,只收取相應的傭金。經銷商則大不相同。
代理商的經營范圍和方式如下:
1、不一定是獨立機構
2、不擁有商品的所有權(代理製造商的產品/服務)
3、賺取傭金(提成)
4、經營活動受供貨商指導和限制
5、供貨權力較大
但現實中很多代理商對其所代理的產品也是擁有所有權的,必須先從廠家或上級代理進貨,而後銷售,其與經銷商的區別體現在其經營活動是否受廠家或上級代理指導和限制,在本經營區域內有否對所經營的商品的管理區和獨家經營權,代理商是廠家授權在某地區的代表,代行廠家的某些職能,並經銷某種產品的商戶,無自主權,受廠家的約束較多。
⑤ 代購出現糾紛以後,應該怎樣來處理
看什麼糾紛,需要怎麼樣的處理效果
⑥ 代購違法嗎
海外代購需符合相關規定,則不是違法行為。
因此經營代購的企業或個人應該注意,在代購時都需要向海關報備,否則一旦被查到就可能定性為走私。具體如下所述:
根據2014年8月1日起施行的《關於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有關監管事宜的公告》,海外代購需符合相關規定:
1、電子商務企業或個人、支付企業、海關監管場所經營人、物流企業等,應按照規定通過電子商務通關服務平台適時向電子商務通關管理平台傳送交易、支付、倉儲和物流等數據。
2、電子商務企業或個人、支付企業、物流企業應在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申報前,分別向海關提交訂單、支付、物流等信息。
3、電子商務企業在以《貨物清單》方式辦理申報手續時,應按照一般進出口貨物有關規定辦理征免稅手續,並提交相關許可證件;在匯總形成《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向海關申報時,無需再次辦理相關征免稅手續及提交許可證件。
個人在以《物品清單》方式辦理申報手續時,應按照進出境個人郵遞物品有關規定辦理征免稅手續,屬於進出境管制的物品,需提交相關部門的批准文件。
(6)代購和代理商糾紛擴展閱讀:
海外代購有風險,遭侵權,難維權:
1、奢侈品質量是否存在瑕疵難認定
對奢侈品質量的鑒定,代購中的習慣為支持專櫃驗貨,但專櫃往往拒絕對來自海外或機場等免關稅物品進行驗證。訴訟中,消費者提出要求司法鑒定部門予以鑒定,這不僅帶來增加訴訟成本的法律風險,且目前我國的司法鑒定機構是否接受類似的委託以及能否做出鑒定結論尚不十分明確。
2、訴訟對象難確定
代購奢侈品的多為各地航空公司的空姐、海外留學生及各網站店鋪,發生糾紛後,消費者難以確定維權對象,亦難以提供對方真實信息,導致法院難以送達,消費者個人承擔不利風險。
3、銷售憑證缺失,消費者保存證據意識淡薄
銷售憑證在訴訟過程中是消費者的主要證據材料,消費憑證缺失將無法確認訴訟標的物的具體價值。訴訟中,消費者往往只能提交購物小票的復印件或只有所購買奢侈品的殘缺發票,這些發票均屬於非原始票據,在訴訟過程中不具有證明力,將直接導致消費者承擔敗訴風險。
海外代購過程中,雙方一般藉助互聯網、QQ、旺旺或網站站內信的形式交流,消費者往往不會對該類交流記錄進行保存,更不會進行網頁公證。一旦產生訴訟,只有經過公證的網頁才具有證明效力,拿不出有效的證據,消費者只能承擔敗訴風險。
⑦ 海外代購某國際服裝品牌 國內代理商有沒有權利投訴侵權
沒有所謂侵權這回事!因為~代購就像是我從國外旅遊回來,所帶回國在國外所買的衣物。
一樣都是品牌正品,代理商是無權干涉的!
不過~如果是仿冒品!這代理商和原廠,就有充份的理由以及法律的支持來介入了!
唯一海外代購的法律問題,應該是進口關稅的部份。 因為有營利行為卻未繳納進口稅!
但~這在大陸 目前政府似乎沒在查這段!
⑧ 代理和代購在法律意義上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根據《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稱本人)的名義,在代理許可權內與第三人(又稱相對人)實施民事行為,其法律後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代購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找人幫忙購買用戶需要的商品。
2、特點不同:代理行為是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一般應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代理行為。由於消費者對想要購買商品的相關信息的匱乏,無法確定其實際價值而又不想被商家宰,只好委託中介機構幫其講價,或者乾脆讓中介機構代買。
3、要求不同:代理分為直接代理,間接代理,顯名代理,隱名代理等等。而代購卻沒有那麼明顯的區別劃分,僅僅分為各國代購,代理是受到我國合同法的法律約束的,而代購可能會受到刑法、行政法、民法等各種法律的約束,所以代理與代購在法律層面還是有很明顯的區別的。
(8)代購和代理商糾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代理商只應從買方或賣方單方面收取傭金。如果有客戶委託代理機構幫助買樓或租樓,則代理商相對開發商而言就是顧客,此時的代理商應從買方或承租方獲取傭金,不能再從開發商那兒得到另外一份傭金,尤其是代理商為其客戶向房地中#信南領土位面時.更不應從開發商處獲取傭金。
如果沒有客戶向代理機構預定,而是代理機構申請為開發商推銷時,則開發商應支付傭金,買房或租房的客戶就不需付傭金給代理商了。從表面上看來,那種開發商對所有成功的代理人都作出支付傭金的承諾,似乎更有利於加快物業租售速度,但事實卻往往不是這樣。
如果很多代理機構掌握該物業,就會形成在市場上沿街兜售的情況,其結果會在社會上造成一種不好的印象,即人們往往會認為這么多的代理機構持有該物業,肯定該物業不易出手或是有些什麼其他問題,如質量不好等。
⑨ 求教進口商品代理合同發生糾紛適用法律問題!!
你好,很樂意為你效勞。
第一百四十五條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內議所適用的法容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根據以上法條,當事人對涉外合同糾紛沒有約定適用的法律,適用締約國的法律。如果合同在國外簽訂的,即適用國外的法律,如果合同在中國簽訂的,即適用中國的合同法。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