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群體性異常反應是指多少人以上
一般來說,確定群體性事件有四個方面的標准,第一,必須達到或超過五個人,有關部門統計群體性事件首先以人數確定,信訪條例明文規定,五個人及以上視為事件。第二,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行為指向,但不一定要有共同的目的。第三,程序上缺乏法定依據。第四,影響秩序,包括財產秩序、管制秩序。因此,我們可以把群體性事件簡單定義為:一定數量的人在缺乏法定程序和依據的情況下,產生的具有共同行為指向並對社會秩序造成一定影響的事件。
⑵ 群體性質量投訴事故如何應對的
群體性質量投訴世界如何應對的。群體性了這兩頭使勁兒一般都是有各個部門兒進行審查力相一般這樣的方面都是重點找對象。
⑶ 被投訴是指哪一方
誰給別人造成了損失,就會被投訴。這個給別人造成損失的一方,就是被投訴方,這個遭受損失的「別人」就是投訴方。
⑷ 消協投訴是指什麼
消費者最常用的維權方式就是想消費者協會投訴,可是消費者並不知道版,消費者協會作為一個民間權團體組織,並非所有的糾紛都能處理的,並非所有的投訴都可以受理的。消費者協會也有不能受理的投訴,這裡面可能有程序原因,有法律原因,那麼到底哪些投訴是消費者協會不受理的呢?消費者協會對於下列投訴不予受理:
(一) 沒有明確的被投訴方;
(二) 經營者之間的爭議;
(三) 經營者事前已經向消費者真實地說明商品存在瑕疵等情況;
(四) 爭議各方已經達成和解(調解)協議並履行,且無新理由和相關依據的;
(五) 消費者提供不出任何必要證據的;
(六) 法院、有關行政部門、仲裁機構已受理、處理的;
(七) 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應由指定部門處理的;
(八) 不屬於《消法》調整范圍的其他情況。
消費者協會在接到投訴後的七個工作日內按規定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不予受理的,出具不予受理的函件。投訴案件受理後,一般應在十五個工作日內進行調解。案情復雜,情況特殊的,徵得雙方同意可延長至三個月。。。。。
⑸ 我看在聚投訴上有個人投訴和集體投訴,請問有什麼區別嗎
集體投訴應該指同一事件受侵害的客體達到多人(3人以上)聯合的投訴,或者以法人單位名義進行的投訴
⑹ 群體人員到公司總部 具體問題維權算什麼違法嗎
只要維權理由合理,且沒有影響公司正常經營秩序。個人認為,不違法。望妥善解決員工訴求!
⑺ 信訪和投訴有什麼區別
1、概念不同
信訪:政府針對群眾反應問題設立的專門機構,群眾反映問題專後信訪辦把問題轉屬到相關職能部門去解決。
投訴:直接到事件的行政主管部門反映問題,尋求幫助。一般情況是上級部門設立信訪辦,解決下面反饋上來的問題。
2、針對問題不同:
信訪:主要是解決依法行政方面的問題。
投訴:主要解決民法涉及的問題,如消費等。
3、含義不同
信訪:公民個人或群體以書信、電子郵件、走訪、電話、傳真 等多種參與形式與國家的政黨、政府、社團、人大、司法、政協、社區、企事業單位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或人員接觸,以反映情況,表達自身意見,吁請解決問題。
投訴是指:權益被侵害者本人對涉案組織侵犯其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事實,有權向有關國家機關主張自身權利。投訴人,即為權益被侵害者本人。
4、法律依據不同:
信訪法律依據:《信訪條例》
投訴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5、投訴渠道不同:
信訪渠道:信訪工作機構(信訪局、辦)、電子信箱、投訴電話等。舉報渠道:政法部門,紀檢部門,政府相應職能部門等。
投訴渠道:消費者投訴可以採取電話、信函、面談、互聯網形式進行。
⑻ 維權究竟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義
維權 維權是動詞,意思是指維護合法權益。比如:提高消費者的~意識。
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他人,團體等的破壞。
從社會的發展來看,公民維權意識的增強,維權活動的開展,應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它反映了我國法制建設的進步
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保護憲法規定公民的各種權利和義務!
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依據我國法律以及政策規定,通過法定程序,藉助司法或其他力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及時清除已有的侵害。
維權的現實意義又有多麼深遠呢?(主要是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維權)
首先,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思想被禁錮,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禮教思想仍然根深締固。中國是個人口眾多,且有80%的人口是農民,生活在農村,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還在沿襲,思想意識還在分區劃域,他們自然把個人的事叫做私,把官方的事當做公,私與公爭是明理,維權意識非常淡薄。
其次,我國建國比較晚,又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且長期以來一直是閉關自守國策,再加上幾十年來不斷的政治運動,習慣受治於人,把消費侵權來怨天憂人者少,來自責者甚,就是人命關天的事,有時也讓時間的推移自生自滅了之,法制觀念非常淡薄。第三,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市場經濟體制已逐步形成,我國的經濟發展受世人所矚目,但法律法規的置後,使經濟發展不規范問題暴露的相當嚴重,特別是社會整體信用的缺失,使消費環境不斷惡化,嚴懲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仍然層出不窮,並且手段越來越高明,形式越來越隱蔽,消費形勢還相當嚴峻。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關系著全社會每個人的利益,群眾利益無小事。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正體現著「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中國消費者協會作為依法成立的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社會團體,在《消法》實施十周年之際提出「誠信·維權」年主題,意在依託全社會的力量,整合消費維權資源,認真貫徹「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的基本方略,切實解決消費者,消費維權熱點、難點問題,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進一步開創《消法》宣傳、貫徹、落實工作的新局面。
手段
一種是向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簡稱「消協」)投訴,由協會負責向相關企業進行溝通和調解,並最終促成事件的解決
向法院提交民事訴訟,法院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相關法律條文進行處理。
最普遍的是與商家協商
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 首先去找商家理論或者協商賠償 或者更換退貨
各種手段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消協
優點:消協受理維權案件以後 積極與商家聯系 並為大學生想解決辦法
缺點:「消協」作為一個民間組織,並沒有強制執行的權力
法院:
優點:所裁定的結果是最公正的 並且執行力度最高
缺點:手續繁瑣 所消耗的精力大
協商:
優點:公民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商家解釋 並交涉協商事宜
缺點:完全取決於商家的誠信度 如果商家拒絕任何賠償 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