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通高陽台什麼意思
通高陽台是將陽台加大進深並挑高為雙層,就是兩層做一個陽台,讓他有兩層的高度。形成極具闊綽感受的室外空間。雙層高度首先讓天空不再被建築壓縮,使居住者的視野更加開闊,全南向設計,為居所提供極為難得的超大採光面,引入更豐富的自然光照。
如下圖所示:
Ⅱ 林則徐的偏見
歷史的事情總是這樣的, 當一個人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那麼關於他的一切都會被抖落出來,無論美醜 。
我們應該正視這樣的問題,我們也應該明白在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國人的教育程度很低下,或者可以說是在近代的科技方面的建樹相當的少,所有的一切近代科技方面的東西都不為國人所知道。這些當時的政府的態度決定的!
我們也不能完全用一個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些遺留在歷史的塵埃中的的芝麻綠豆大的事情,我們應該做的是尊重歷史,以歷史為鑒。
我完全有能力相信林則徐的人格!看看他的生平,看看他的業績,我們能不肅然起敬嗎 ?我們能不為他的壯舉而感到驕傲嗎 ? 還有千千萬萬的歷史人物……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
我想說的是, 別人走的路,我們應以旁觀者的心態來看待這些,並且從中學到什麼就好了! 不要把自己的一切強加在別人的身上,非要找出個對錯來?
現實也是這樣,現實也是歷史的一個部分,當我們多少年後回顧這一切,呵,那些已經是歷史了!
我們正視了自己的現實,也就等於正視了歷史!
Ⅲ 平仄通押含義
據王力教授考究:"這十九部大約只能適合宋詞的多數情況。其實某些詞人的筆下,第六部早已與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與第十四部相通。"這說明詞的韻域是相當寬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詩韻新編》以普通話字音為標准,分為十八部。按其通押情況,平上去聲正好合並為十四部,與《詞林正韻》大致相似,其中某些上聲、去聲字,今音同中古音有差異,但同為仄聲,通用沒有問題。至於入聲字,該書分別列在麻、波、歌、皆、支、齊、姑、魚等八個韻目後面,其中麻、波、歌、皆通用,支、齊通用,姑、魚通用,只有三個部。前人填詞用入聲押韻,有的十五、十六部通用,有的十七、十八部通用,也只剩下三部,《詩韻新編》與之相符。前人填詞用韻也有的象古體詩那樣,凡入聲字皆通用,《詩韻新編》也注?quot;八個入聲韻部一律通押"。初學者也可以《詩韻新編》作為填詞用韻的備查書。
詞的平韻和仄韻是涇渭分明的,詞調中規定哪一句用平韻,就不能用仄韻;規定用仄韻的,就不能用平韻,除非有另一體。用仄韻的上聲和去聲可以通押。如《蝶戀花》、《卜運算元》、《水龍吟》、《賀新郎》、《永遇樂》等詞調。有的按習慣是入聲押韻的,如《憶秦娥》、《滿江紅》、《念奴嬌》、《雨霖鈴》、《蘭陵王》等詞調,必須入聲韻獨用,不得用上、去聲混押。
詞押韻的方式,依詞調而定。一般是小令押韻句較密,如《憶王孫》共五句,句句押韻。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李重元)
《浣溪沙》共六句,除過片句不押韻外,其餘句句押韻。小令除《人月圓》個別詞牌外,一般二分之一以上的句子是押韻的。中調、長調押韻較疏,句子連著押韻的較少,一般隔句押韻或隔兩句押韻。
詞押韻的格式有五種:
(一)平韻格
一首詞從頭至尾全是平聲押韻的稱平韻格。小令、中調、長調中都有平韻格。小令如《十六字令》、《浪淘沙》、《浣溪沙》、《臨江仙》等;中調如《一剪梅》、《破陣子》、《行香子》、《松入風》等;長調如《水調歌頭》、《八聲甘州》、《沁園春》、《六州歌頭》
等。平韻格是詞調中較多的押韻格式。
(二)仄韻格
一首詞從頭至尾全是仄聲押韻的稱仄韻格。小令、中調、長調中都有仄韻格。小令如《如夢令》、《生查子》、《卜運算元》、《憶秦娥》等;中調如《蝶戀花》、《漁家傲》、《蘇幕遮》、《青玉案》等;長調如《滿江紅》、《永遇樂》、《念奴嬌》、《賀新郎》等。仄韻格是詞調中最多的押韻格式。
(三)平仄韻轉換格
一首詞前面押平韻,後面押仄韻,或者前面押仄韻,後面押平韻,平仄韻相互轉換,稱為平仄韻轉換格。前者如《南鄉子》: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葉底纖纖抬素手。
(歐陽炯)
"中"、"紅"平韻相押;"後"、"豆"、"手"仄韻相押。平仄轉換格中先平後仄的較少見,大多為先仄後平。如《菩薩蠻》:
數間茅屋閑臨水。單衫短帽垂楊里。 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橋。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王安石)
上片"水"、"里"仄韻相押;"朝"、"橋"平韻相押。下片"偃"、"晚"仄韻相押;"情"、"聲"平韻相押。還有上片押仄韻,下片押平韻的。如《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
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上片"半"、"斷"、"亂"、"滿"仄韻相押;下片"憑"、"成"、"生"平韻相押。
平仄韻轉換格大都是小令,中調、長調罕見。
(四)平仄韻通葉(音協)格
一首詞平仄韻轉換,但平聲字與仄聲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屬詞韻的同一韻部,這叫作平仄韻通葉格。最常見的平仄韻通葉格的詞調是《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辛棄疾)
這首詞的上片的"蟬"、"年",下片"前"、"邊",都屬下平聲一先韻;上片的"片"、下片的"見"都屬去聲十七霰韻;一先、十七霰都屬詞韻第七部。平仄韻通葉格就是同一詞韻部的平聲字與仄聲字通葉。"葉"----押韻的意思,表示此處用韻跟起韻同屬一部,不得換韻。平仄韻通葉格的詞調還有《醉翁操》、《渡江雲》、《曲玉管》、《偏哨》、《戚氏》等,包括小令、中調、長調。
(五)平仄韻錯葉格
平仄韻錯葉格與平仄韻轉換格相似,都是一首詞裡面既押平韻又押仄韻。但是錯落格要求平仄聲插花著葉韻。如《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 滋味在心頭。(李煜)
這首詞上片的"樓"、"鉤"、"秋"平葉,下片的"斷"、"亂"仄葉,後面的"愁"、"頭"又是平韻與"樓"、"鉤"、"秋"相葉。該調上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過片處錯葉兩仄韻。又如《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 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
這首詞上片的"聲"、"行"、"生",下片的"迎"、"晴"平葉;上片夾"馬"、"怕"仄葉,下片夾著"醒"、"冷","處"、"去"仄葉。該調上片三平韻,錯葉兩仄韻,下片兩平韻,錯葉四仄韻。錯落格有一特點,必須句句押韻,一首詞里不能有不押韻句子。這種格式多為小令、也有少數中調。
平仄韻錯葉格的詞調不多,有的還有另體。如《定風波》另有99字的仄韻長調體;《訴衷情》有33字單調六平韻、五仄韻錯葉格,另有45字雙調平韻格。
詞的對仗與律詩不一樣。詞調絕大多數都是長短句,只有相鄰兩句字數相等才能對仗;律詩格式一致,對仗有固定的位置,詞調成百上千,對仗依詞而定,沒有固定的位置;律詩的頷聯、頸聯必須對仗,詞的對仗比較自由,相鄰兩句字數相同,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必須平仄相對,詞則有的對,有的不對,依詞調而定。所以說,詞的對仗,既廣泛又靈活。說廣泛,凡是相鄰字數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對仗,凡一字領後面的四個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對仗,而且普通對、扇面對均可。說靈活,這些地方也可以不對仗,對仗方式也靈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一)相鄰兩句字數相等才有可能對仗:
三字:碧雲天---黃葉地(范仲淹《蘇幕遮》)
轉朱閣---低綺戶(蘇軾《水調歌頭》)
天地轉---光陰迫(毛澤東《滿江紅》)
四字:翠葉藏鶯---朱簾隔燕(晏殊《踏莎行》)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陸游《釵頭鳳》)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沁園春》)
五字: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毛澤東《卜運算元》)
六字: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晏殊《破陣子》)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澤東《水調歌頭》)
七字: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如《浣溪沙》)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晏幾道《鷓鴣天》)
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毛澤東《滿江紅》)
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鄰者幾乎沒有,但是有兩句對兩句的八字扇面對。如《沁園春》上闋第四、五、六、七句:"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將一字豆"望"字拋開,"長城內外"對"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對"頓失滔滔"。就成為工整的扇面對。下闋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將一字豆"惜"字拋開,"秦皇漢武"對"唐宗宋祖";"略輸文采"對"稍遜風騷"。同樣也成為工整的扇面對。
詞裡面這種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對仗,叫襯豆對,最常見的是四字對,如:
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吳文英《高陽台》)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 永《望海潮》)
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周邦彥《蘭陵王》)
(二)對仗依詞調而定,同時作者有很大的機動性。
並不是所有相鄰兩句字數相等都要求對仗,一般詞譜不標明是否對仗。後人填詞用對仗,大都依據傳世名作的樣板----前人某詞調的某兩句用對仗,我也跟著用。可是傳世名作有諸多流派和風格,講究修辭美的作品中對仗較多;而講究意境的作品,有的該對仗的地方,為了更充分地表情達意,放棄了對仗。詞的對仗比較自由。
前人用對仗大致有三種情況:
一是固定的,這樣的詞調很少,常見的只有《鷓鴣天》一調。如:
陌上柔桑初破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村頭薺菜花。
(辛棄疾)
這首詞的第三、四兩句必須對仗。因為這詞調是從律詩脫胎出來的,而且變動很小,所以這個對仗是固定的。
二是原則上對仗是固定的,但有一點機動性,這樣的詞調比較多,也多是從律詩脫胎出來,但變動較《鷓鴣天》大些,如《西江月》:
鳳額綉簾高卷,獸環朱戶頻搖。兩竿紅日上花梢。睡夢厭厭難覺。
好夢狂隨飛絮,閑愁濃勝香醪。不成雨暮與雲朝。又是韶光過了。(柳永)
這首詞的上下片頭兩句各六字,組成工整的兩個對仗。前人作品中多數都是這樣的格式,所以說原則上必須對仗,但並非要求絕對對仗。因為前人作品中也有不全對仗的。如: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眠醉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倚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
這詞上片第一、二句對仗,下片不對仗。又如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張孝祥)
這首詞上片頭兩句不對仗,下片頭兩句半對半不對。
再看《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
這詞調下闋的前兩句,一般要求對仗,但也有少數把對仗移到另外的位置上的,如:
惆悵夢里山月斜,孤燈照壁背紅紗,小樓高閣謝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凍梅花, 滿身香霧簇朝霞。(韋 庄)
這首詞把對仗移到下闋的後兩句去了。又如: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蘇軾)
這一首,上闋的前兩句對仗,下闋的前兩句不對仗。又如: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籬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賣瓜人過竹邊村。(辛棄疾)
這一首,上下闋的前兩句全對仗。
再看《破陣子》,上下兩片,都有兩個相鄰的句子字數相等,但是不同的作者,用對仗的情況不盡相同。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李 煜)
這一首上闋第一、二句對仗,第三、四句對仗,下闋句式一樣,卻不對仗。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擬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晏 殊)
這一首上闋第一、二句對仗,第三、四句對仗,下闋第一、二句不對仗,第三、四句對仗。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辛棄疾)
這一首上下兩闋第一、二句,第三、第四句全對仗。這個詞調一般上闋兩對對仗比較固定,下闋對不對仗則聽便作者。
這類從律詩脫胎出來的不少小令和中調,字數相等的相鄰的句子較多,原則上要求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對仗,但有一點機動性。
三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對仗,但也有的不用,這在長調中較多。例如《滿江紅》上下片的第七、八句一般用對仗,如: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 飛)
也有的不用對仗。辛棄疾四首《滿江紅》下片第七、八句,有兩首對仗,兩首不對仗:
對仗:人似秋雁無定住,事如飛彈須園熟。《游清風峽》
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江行》
不對仗: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令頭白。《贛州席上》
若要足時今足矣,以為未足何時足?《山居即事》
類似的還有《念奴嬌》上下闋第五、六兩句,《沁園春》上下闋幾個相鄰四字句。
四是完全自由的,如《水調歌頭》上闋第五、六句多數不用對仗,下闋第六、七句有的用對仗,如: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 軾)
樓外河橫斗掛,淮上潮平霜下,(賀 鑄)
也有的不用對仗,如:
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葉夢得)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同上)
相鄰的兩個句子字數相等,都有用對仗的可能,但多數情況下並不一定用對仗。如《憶秦娥》上下闋的末兩句,《卜運算元》上下闋的頭兩句,《生查子》上下闋的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字數都相等,但是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
(三)詞的對仗要求兩句同一位置上的字或短語詞性相同,句法結構一致,至於平仄是否相對,則依詞調而定。
有的詞調中的對仗平仄是相對的,如《鷓鴣天》、《西江月》、《浣溪沙》等;有的平仄相同,如《水調歌頭》、《沁園春》、《一剪梅》、《水龍吟》等;有的七字句對仗,第一、三、五字平仄相對,第七字平仄相同,如《滿江紅》的上下片中的七字句對仗,尾字都是仄聲。詞的對仗變化較多,平仄和葉韻應遵守詞譜規定。
凡平仄相同的對仗,不忌同字相對。如: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一剪梅》)
相思一度,穠愁一度。(史祖達《解佩令》)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蘇軾《水龍吟》)
在一般詞譜書上,每個詞調的字、句、平仄、葉韻都是標得明明白白的,而對仗卻無法標明;有的書上在詞譜說明中標"例用對仗",但是並不全面;每個詞調所附的詞例一般只有一兩首,也不能全面反映對仗的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學詞的對仗更依靠多讀前人作品,而不可埋頭於詞譜上。
一般說來,詞的格律與詩律相比,更高級、更嚴格、更復雜,但是又有較多的機動和變通。如何學會機動和變通,從苛繁的束縛中爭得自由,這是需要下點工夫的。近代和當代的詞學界曾有人指出《詞律》、《詞譜》的局限性。王力說:"《詞律》有呆板處,又有錯誤處。呆板處是因為某詞只有一二首參考資料,不免就把平仄的規律定得嚴些;不知假定作者增加,情形也就不同。試看《滿江紅》,《念奴嬌》和《水調歌頭》等詞,作者既多,《詞律》也就定得寬了。"(《漢語詩詞律學》704頁)前面介紹的三本現代人所編的詞譜,都是從《詞律》中摘編出來的,難免也有這種局限性。我們學習詞的格律,既要仔細研究它的規則,還要了解它的變化。有一本研究毛澤東詩詞的專著,在毛主席生前發表的27首詞中,指為未完全符合平仄的即達13首之多。看來作者是純按《詞律》對號入座研討毛詞律的。其實,毛澤東詞律的造詣勝於詩律,那些所謂平仄不符者,正證明他敢於和善於機動和變通。其所以能如此,由於他既精通詞律,又博覽、精研前人作品。我們要想學會填詞,既須守基本規則,又須善於會機動變通;盡可能使格律服務於詞的意境,而不讓思想內容去遷就格律。要做到這程度,讀點詞譜之類的工具書是必要的,但主要還靠兩條:一是多讀前人作品;二是勇於創作實踐。
格式一般是詞牌.題目 然後是正文.詞的格式主要取決於詞牌名
Ⅳ 陽台和通高陽台的區別
通高陽台是將陽台加大進深並挑高為雙層,就是兩層做一個陽台,讓他有兩層的高度。形成極具闊綽感受的室外空間。雙層高度首先讓天空不再被建築壓縮,使居住者的視野更加開闊,全南向設計,為居所提供極為難得的超大採光面,引入更豐富的自然光照。
Ⅳ 跪求婉約派詞風的經典作品(李煜,李清照的最好)懸賞20…在線等
http://..com/question/6414685.html
《鳳棲悟》柳永
《雨霖鈴》柳永
《蝶戀花》晏殊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鵲橋仙》秦觀
《聲聲慢》李清照
《一剪梅》李清照
《浣溪沙》晏殊
《黃鶯兒》柳永
Ⅵ 一樓商鋪招牌嚴重超高,影響二樓業主陽台通風採光
可以通過法院起訴後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Ⅶ 法律有無規定高樓層陽台不能往下滴水
僅供參考:
房屋滲水找物業。
1、房屋樓板漏水當然是找物業維修。
國務院《物業管理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物業管理,是指業主通過選聘物業服務企業,由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對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物業管理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和相關秩序的活動。
2、樓板漏水,可能是樓板本身的質量原因,或者是樓板上的某些管道介面問題,也有可能是樓上居民裝修時出了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應該由物業公司的專業維修人員來判斷,這是物業公司責無旁貸的。
3、如果是樓上居民裝修出問題,由物業公司監督樓上居民修復,或者由樓上居民出資,物業公司修復。如果是樓板或樓板上的管道問題,由物業公司修復,錢從樓房專項維修資金中支取(樓板是房屋主體,屬於物業共用部位)。
這里存在兩種法律關系,一種是你和樓上鄰居的相鄰關系,由《民法通則》或《物權法》等法律調整;還有一種是你跟開發商或物業公司之間的合同關系,通過《合同法》或商品房買賣適用意見等法律及司法解釋進行調整。
因此,本案關鍵是要確定漏水原因。
若該原因由樓上的裝修、使用行為引起,屬於物權法相鄰關系當中的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若系由樓宇質量問題引起的,開發商涉嫌違約,則屬於房屋買賣合同糾紛。
漏水原因難以確定,各執一詞時,建議委託相關機構,以鑒定方式予以定斷。
Ⅷ 有人知道這首宋詞怎樣翻譯嗎
我聲明一下,這完全是我自己花了一上午時間整理出來的,沒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愛好。如果某人能在網上找到,我就服了他了,因為這里是第一次發。樓下的2203401018這位朋友,你要真有水平水平,你把你的大作擺出來,你不調查,隨便說別人是在網上找的,就憑這一點,證明了你不行,起碼你不懂得怎麼做學問,怎麼做人!
黃人傑:約公元一一八二年前後在世〕字叔萬,盱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中前後在世。生平事跡亦無考。工詞,著有可軒曲林一卷,《文獻通考》傳於世。
嘉平:指農歷十二月。十二月通常稱:臘月、季冬、嚴冬、殘冬、冰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回節。
甘澤:學名甘遂,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的乾燥塊根。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後採挖,撞去外皮,曬干。【性狀】本品呈橢圓形、長圓柱形或連珠形,長1~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凹陷處有棕色外皮殘留。質脆,易折斷,斷麵粉性,白色,木部微顯放射狀紋理;長圓柱狀者纖維性較強。氣微,味微甘而辣。【性味與歸經】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功能與主治】瀉水逐飲。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更不利,消腫散結:外用可治癰腫瘡瘍。
堯蓂:1.相傳帝堯階前所生的瑞草。此草每月朔日生一莢,至月半,積至十五莢。十六日起,日落一莢,月末而盡。小建則餘一莢,萎而不落。見《竹書紀年》卷上。 2.指時序、光陰。
武夷、六六洞王中:理解詞句應聯系作者籍貫。1.作者為江蘇廣昌縣盱江人。廣昌縣位於江西省東部南,地處武夷山西麓。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武夷山風景區,以丹震地貌為特色,有「三三、六六」之勝。三三是指迂迴曲折的九曲溪。六六是指九曲溪兩岸的36座山峰。因此,武夷無疑是指武夷山。六六洞有可能指的是武夷山的36座山峰中的山洞。而「王」呢,筆者認為可能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武夷山風景秀美,溶洞奇美,可稱天下洞王。另一種解釋「王」字可能是「天」字的筆誤或者後人整理時的錯誤,因此「六六洞天」似乎更符合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柳永有詞《巫山一段雲》,寫武夷山幔亭峰: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穩破非煙。何處按雲軒?昨夜麻姑陪宴。又話蓬萊清淺。幾回山腳弄雲濤,彷彿見金鰲。此詞不知柳永何時所做,在武夷山幔亭峰與大王峰齊名。相傳秦始皇二年,武夷仙人皇太姥在幔亭峰大宴鄉人,席間有樂隊、有司儀,一套完整的禮儀,據說幔亭宴的菜譜流傳至今,現在的「幔亭宴」已成為武夷山旅遊的一大亮點。幔亭峰鬱郁蔥蔥,一眼望去,似比大王峰來得更有生機,更通解人意,如仙境般,南宋辛棄疾有詩「山上風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雲屏。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 宋代詩人方回有一首《題觀妙軒》,其中「拔地三三屏特起,藏天六六洞潛通」一句,是否也指武夷,目前尚不可考。
總之,黃人傑的「是武夷、六六洞王中,生賢哲」這句,大意主要是要表達自己在武夷山水之間,經過潛心學習修行,成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賢哲。因此前面的「武夷、六六洞王」並不是詩句的主幹。
茹:rú 。(1) 吃,引申為忍受:~素。~葷。~痛(忍痛)。含辛~苦(原意吃苦辣的東西,引申為忍受辛苦)。~古涵今(接受、包含古今的所有知識)。 (2) 臭,敗:「以~魚去蠅,蠅愈至,不可禁」。 (3) 柔軟:「柔~而寡斷。 (5) 菜:「菜~有畦」。 (6) 根互相牽連的樣子:「拔茅~」。 (7) 姓。本詞中應該是第(3)種意思。「柔不茹,剛不折」大意是「為人溫和但不軟弱,性格剛毅但不脆猛易折」。
淥:lù (1) 水清:~水。~波。 (2) 〔~水〕水名,在中國湖南省。詞中意思應該是第一種。
攄發:抒發的意思。
掛冠:將官帽掛在堂上。指辭官。
華發:白頭發,指進入老年。
全詞譯文(附本人「歪」批):
寒冬臘月,是什麼促使梅花在壓滿白雪的枝頭綻放。(暗指需要磨練才能成功,與「梅花香自苦寒來」異曲同工)
像那些在霜前就枯萎死去的甘澤,怎麼可能像梅花這樣趕上這么美麗的冬雪之景?(對比反問,更突出第一句的含義)
堯帝皆前的瑞草,長到第十日,正是最美麗,最豐茂的時候(之所以不是十五,是因為過了十五馬上就衰敗,走下坡路。作者在這里暗指自己正值風華正茂的時代),同樣我(作者自己)也長著一副可以和潘安(古代著名美男子)想媲美的英俊相貌,可以令那些美女們看到就心跳臉紅(這是作者自誇,事實就不可考了)。
在武夷山水之間,經過潛心學習修行,我成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有能力的人才。
此時的我精力旺盛,理想堅定,淵博的學識使我溫和中庸但不懦弱,嚴厲的磨練是我剛毅但不魯莽。
我有著巨大的理想和報復,不由自主的抒發一下。
從清山綠水中出來的我,懷著滿腔報復,要到朝廷為天子效命,報效君王,實現自己為國為民的遠大理想。
我做官一定要忠君為民,清廉無私,不管那些世俗的庸碌之輩的指責和嘲笑。等到那一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實現了自己的報復,我就辭官回家,那時候,剛剛進入垂暮之年,我正好在武夷山頤養千年。
筆者評述:黃人傑的這首《滿江紅》很明顯是一首勵志和抒發自己理想報復的詞,其中梅花、堯蓂、朝天闕、掛冠、華發等古詩詞中常見的詞句,能准確的定位該詞的主題思想。
另:筆者水平有限,完全出於愛好,回答此問題。整整花了一上午時間查閱考證,個人理解,難免有穿鑿偏頗,希望大家積極探討,踴躍批評,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Ⅸ 如何看待相鄰權物業糾紛
前不久,南京玄武區法院受理了一起特殊的排除妨礙案件。家住某小區二樓的原告崔某訴稱,一樓住戶張某利用一樓的院子破牆開店,還搭建了門樓。這一門樓的平台頂與二樓陽台接近,致使竊賊很容易爬上平台進入二樓,故要求法院判決拆除門樓。據了解,像這樣因鄰居安裝空調網罩、種樹木過高、安裝防盜窗等可能影響居住安全而發生的物業糾紛日益增多。物管部門對此大多無能為力,而且,影響安全是否構成侵權在法律上並無定論,因此,如何處理這類糾紛,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有人認為,一樓住戶出於安全考慮裝防盜網,或因經營、生活需要建門樓、裝空調外罩等行為,並未侵犯二樓業主的權利;二樓業主如果害怕失竊,就應當在自家窗戶上也安裝防盜網。 玄武區法院一位法官認為,相鄰權是鄰居之間相互給予便利或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一樓建門樓,二樓裝上防盜網也不一定安全,一樓的行為肯定對二樓安全構成隱患。但是,這種妨礙沒有被現行法律明確規定所禁止。相鄰權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相鄰土地通行、使用權。如不得隨意堵塞通道,使用他人土地應給予必要的補償等。二是相鄰用水、排水關系。如對自然水不得妨礙下游或旁人的使用,不得在建房或開挖溝渠時,將滴水或流水直接瀉給他人。三是相鄰疆界關系。如不得越界建築,不得將己方種植的樹木根枝越界影響他人通風採光,不得在建造房屋時影響他人通風採光等。四是相鄰環境保護關系。即不得隨意排放廢水、廢渣,不得堆有害物質,不得造成噪音、粉塵污染等。(楊健劉大穎)
Ⅹ 詩歌 葉韻
54、押韻的含義:
押韻,又叫協韻、葉韻,是指詩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後一個字應該屬於同一個韻部(古人將同韻的字歸入一部,稱為韻部),這是詩歌的重要特徵。
55、近體詩押韻的要求:
近體詩押韻有下面幾點要求:
a、只押平聲韻,並且要一韻到底,中途不得換韻。
b、押韻字的位置固定在對句的末尾,即律詩的二、四、六、八句,絕句的二、四句。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在通常情況下,五律首句不入韻,七律首句多數用韻。如果首句不入韻,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聲,不用韻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須用仄聲字。
c、必須押同一韻部的字,不能出韻。但如果是首句入韻,可以借用鄰韻的字做首句的韻腳字,稱為「借韻」。
詞的押韻方式比詩復雜,而且變化很多。大約可分下列十一類。
(1)一首一韻的:和近體詩的押韻方式相同,一韻到底,這在詞中居大多數。如《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
(2)一首多韻的:如《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
用兩仄韻兩平韻,這在詞中也是比較常見的。一首詞用韻最多的要算《離別難》:
「寶馬曉鞴雕鞍,羅帷乍別情難。那堪春景媚,送君千萬里。半妝珠翠落,露華察。紅蠟燭,青絲曲,偏能勾引淚闌干。
良夜促,香塵綠,魂欲迷,檀眉半斂愁低。未別,心先咽,欲語情難說。出芳草,路東西。搖袖立,春風急,櫻花楊柳雨凄凄。」(薛昭蘊)
「鞍」、「難」、「寒」、「干」為一韻;「媚」、「里」為一韻;「燭」、「曲」為一韻,「促」、「綠」為一韻;「迷」、「低」、「西」、「凄」為一韻;「別」、「咽」、「說」為一韻;「立」、「急」為一韻,共七部韻,交互錯雜,最為復雜少見。
(3)以一韻為主,間押他韻的:如《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
此詞即以平韻「樓」、「鉤」、「秋」、「愁」、「頭」五韻為主,間入仄韻「斷」、「亂」二韻為賓。又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
此詞即以平韻「聲」、「行」、「生」、「迎」、「晴」五韻為主,間入「馬」、「怕」二仄韻,「醒」、「冷」二仄韻,「處」、「去」二仄韻為賓。
(4)同一韻部平韻仄韻通押的:同部平仄韻,如「東」協「董」、「送」。「支」協「紙」、「寘」,「麻」協「馬」、「禡」等都。稱作「同部三聲葉」在詞中最常見的,有《西江月》、《哨遍》、《換巢鸞鳳》等調。如《西江月》: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來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
「霄」、「驕」、「瑤」、「橋」四平韻,與「草」、「曉」二仄韻,都同在第八部。
這類平仄通協的詞調,以平韻與上、去韻通協者為多,平韻與入韻通協者甚少。這是因為在宋詞中入聲韻往往獨用,不與他韻通用。
(5)數部韻交協的:如《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
此詞即以上片的「手」、「酒」、「柳」與下片的「舊」、「瘦」、「透」相協,又以上片的「惡」、「薄」、「索」、「錯」與下片的「落」、「閣」、「托」、「莫」相協。
(6)疊韻:如《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白居易) 疊二「流」字、二「悠」字。
(7)句中韻:
宋詞在句中押韻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蘭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雲衢見新雁過,奈佳人自別阻音書」,「歸途縱凝望處,但斜陽暮靄滿平蕪」;又如《惜分飛》的上下片結句,毛滂作「更無言語空相覷」,「斷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淚珠成縷眉峰聚」,「斷腸解賦江南句」等等都是。
句中押韻有兩三字一韻的,如蘇軾《醉翁操》:「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吳文英《三姝媚》過變:「春夢人間須斷,但怪得當年,夢緣能短」:又《高陽台》:「孤山無限春寒」。
(8)四聲通協:
上舉各例平仄通協,只是舉上、去協平的,此外還有入協上、去之例。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稼軒《賀新郎》詞:『柳暗凌波路,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又《定風波》詞:『從此酒酣明月夜,耳熱。』『綠』、『熱』二字皆作上、去用,與韓玉《賀新郎·詠水仙》以『玉』、『曲』協『注』、『女』,《卜運算元》以『夜』、『謝』協『節』、『月』,已開北曲四聲通押之祖。」詞中四聲通押,敦煌曲中已有。《雲謠集》中有《漁歌子》(「洞房深」)一首,全首都是上、去韻,只有第三句「寞」字入聲;又《喜秋天》(「芳林玉露催」)一首,全部是入聲韻,只有末句「土」字上聲。這二首可說是詞中四聲通押最早之例。但詞中四聲通押最多見的,是金、元人的詞。
(9)平仄韻互改的:
(甲)平韻與入韻
平、入兩韻,本可相通,所以又可以互改。如李清照《詞論》說:「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既押平聲,又押入聲。《玉樓春》平聲,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這些是平韻改入韻的。此外又有入韻改平韻的,如《滿江紅》本押入韻,姜夔始改押平韻。他的《滿江紅》詞序說:「《滿江紅》舊調用仄韻,多不協律。如末句雲『無心撲』三字(周邦彥《滿江紅》論):「最苦是蝴蝶滿園飛,無心撲」),歌者將『心』字融入去聲,方諧音律。予以平韻為之,末句雲『聞佩環』,則協律矣.」
(乙)平韻與上、去韻
改平韻為上、去韻的,如五代毛熙震有平韻《何滿子》,北宋毛滂則改為上,去韻。又如辛棄疾《醉太平》,趙彥端《沙塞子》,楊無咎《人月圓》,晁補之《少年游》,宋祁、杜安世《浪淘沙》,曹勛《金盞倒垂蓮》,陳允平《晝錦堂》等,都是把原調的平韻改用上,去韻。
改上、去韻為平韻的,如陳允平《永遇樂》自註:「舊上聲韻,今移入平聲。」又《絳都春》自註:「舊上聲韻,今改平音。」此外如吳文英有平韻《如夢令》,平韻《借黃花慢》;陳允平有平韻《祝英台近》;晁補之有平韻《尉遲杯》;趙彥端有平韻《五彩結同心》,這些詞調本來都是押上去韻的。
(丙)入韻改上、去韻
改入韻為上、去韻的,在宋詞中甚少。如《霜天曉角》,本協入聲,辛棄疾、葛長庚、趙師俠三人卻填作上、去。姜夔《疏影》本協入聲,彭元遜改名《解佩環》,則改協上、去。不過這些都是前人偶誤,不是通例。
(10)平仄韻不得通融的:有些詞調決不可通融。
甲、限用平韻的詞調有:《十六字令》、《南歌子》、《漁歌子》、《憶江南》、《搗練子》、《浪淘沙》、《江南春》、《憶王孫》、《江城子》、《長相思》、《醉太平》、《玉胡蝶》,《浣溪沙》、《巫山一段雲》、《採桑子》、《阮郎歸》、《朝中措》、《眼兒媚》、《人月圓》、《柳梢青》、《太常引》、《少年游》、《臨江仙》、《鷓鴣天》、《小重山》、《一剪梅》、《唐多令》、《破陣子》、《行香子》、《風八松》、《八六子》、《滿庭芳》、《喝火令》、《金人捧露盤》、《水調歌頭》、《鳳凰台上憶吹簫》、《漢宮春》、《八聲甘州》、《揚州慢》、《高陽台》、《錦堂春慢》、《壽春樓》、《憶舊游》、《夜飛鵲》、《望海潮》、《沁園春》、《多麗》、《六州歌頭》等。
乙、限用仄韻的詞調有:《如夢令》、《歸自謠》、《天仙子》、《生查子》、《醉花間》、《點絳唇》、《霜天曉角》、《傷春怨》、《卜運算元》、《謁金門》、《好事近》、《憶少年》、《憶秦娥》、《燭影搖紅》、《醉花陰》、《望江東》、《木蘭花》、《鵲橋仙》、《夜遊宮》、《踏莎行》、《釵頭鳳》、《蝶戀花》、《漁家傲》、《蘇幕遮》、《淡黃柳》、《錦纏道》、《酷相思》、《解風令》、《青玉案》、《千秋歲》、《離亭燕》、《粉蝶兒》、《御街行》、《祝英台近》、《驀山溪》、《洞汕歌》、《惜紅衣》、《法曲獻仙音》、《滿江紅》、《天香》、《聲聲慢》、《黃鶯兒》、《劍器近》、《醉蓬萊》、《暗香》、《長亭怨慢》、《雙雙燕》、《宴山亭》、《念奴嬌》、《繞佛閣》、《絳都春》、《桂枝香》、《翠樓吟》、《霓裳中序第一》、《水龍吟》、《石州慢》、《瑞鶴汕》、《宴清都》、《齊天樂》、《雨霖鈴》、《眉嫵》、《永遇樂》、《二郎神》、《拜星月慢》、《西河》、《西吳曲》、《望遠行》、《疏影》、《摸魚兒》、《賀新郎》、《蘭陵王》、《六丑》、《夜半樂》、《寶鼎現》、《鶯啼序》等。
丙、有些詞調可以押平韻,又可以押仄韻,但若押仄韻則必須是入聲、不可用上、去聲。如《霜天曉角》、《慶春宮》、《憶秦娥》、《慶佳節》、《江城於》、《柳梢青》、《望梅花》、《聲聲慢》、《看花回》、《兩同心》、《南歌子》等。
(11)協韻變例
如辛棄疾有《水龍吟》「用些語再題瓢泉」一首,每句韻腳用一「些」字,而在其上一字押韻。這是學《楚辭·招魂》體。蔣捷亦有《水龍吟》「效稼軒體招落梅之魂」一首,協法與辛詞同。又如黃庭堅有《阮郎歸》「效福唐獨木橋體作茶詞」一首,「福唐獨木橋體」不知何謂,此詞共八韻,其中四韻都用「山」字。金元好問也有《阮郎歸》獨木橋體一首,協法與黃詞同。黃庭堅又有《瑞鶴仙》一首隱括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首韻腳都用「也」字,這是獨木橋體的一種變格。此後方岳、趙長卿都有全押「也」字的一首《瑞鶴汕》;石孝友有全押「你」字的一首《念奴嬌》;蔣捷有全押「聲」字的一首《聲聲慢》;辛棄疾有全押「難」字的一首《柳梢青》;劉克庄有全押「省」字的六首《轉調二郎神》。但這類詞通首同以字為韻,實際上等於無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