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侵權責任法是什麼
侵權責任法是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而制定的法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一條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條 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
(1)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txt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第三十三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的,根據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醉酒、濫用麻醉葯品或者精神葯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Ⅱ 關於「信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有哪些學者的現有著作
信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長春鐵路運輸法院 林號兵
信息時代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周健
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後記及第二版補記
張新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教授
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第2版)
作者:張新寶著
張新寶,湖北省公安縣人。1984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獲碩士學位(1987年)。1991年至1993年赴美國進修美國侵權行為法;1994年至2001年曾先後往日本東京大學、丹麥人權研究所、德國奧斯納布呂可大學訪問研修。1997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民法博士學位(在職攻讀);1986年至2002年相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學研究》雜志編輯、副編審、編審和雜志社社長;2002年調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工作,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2年12月被中國法學會評選為「第三屆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近十多年來,發表民商法學論文數十篇,著作和譯著十餘種(部分為合著);著中《中國侵權行為法》(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第二版)、《名譽權的法律保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互聯網上的侵權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譯著,上、下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為其代表作。
Ⅲ 過錯侵權責任的地位
過錯推定
——《民法通則》126條之理解
過錯推定理論的產生以及相關評述。轉而研究我國《民法通則》中過錯推定的適用。最後分析過錯推定適用的構成要件以及證明責任上的應用。
關鍵詞:過錯推定、歸責原則、證明責任
過錯推定又謂過失推定,是指在損害事實發生後,基於某種客觀事實或條件而推定行為人具有過失,從而減輕或者免除受害人對過失的證明責任,並由被推定者負擔證明自己沒有過失的規則。正如學者所言,從本源上來說,「推定」是訴訟法上的證據法則,而非固有的實體法原理。
一般認為,過錯推定理論是由17世紀法國的讓•多馬創立的。但在19世紀上半期及以前的資本主義時代,過錯推定在司法實踐中長期處於休眠狀態,侵權法領域占據統治地位是過錯責任。因為在資本主義急驟上升的這一段時期里,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極盛,貫穿在過錯責任原則中的主導思想是限制加害人的責任以鼓勵人們的進取心,顯然「保護被害人,限制加害人」的過錯推定及其強行規責主義同這一時期法律秩序的主導思想格格不入。但從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後,經濟活動劇增,工業災難等意外事故頻繁發生,加強對受害人保護的呼聲日益高漲,過錯推定原則才逐漸轉為興奮狀態。隨著企業責任的普遍發生和許多侵權行為的發生,歐洲學者們又提出了「利益說」、「支配說」、「危險說」、「嚴格責任」等原則,進一步加重加害人的責任而保護受害人利益,從而確立起無過錯責任原則。
從過錯推定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適用過錯推定是現代工業社會各種事故與意外事故日俱增的情勢下法律所採取的對策。因為,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工業事故和意外事故頻繁發生,單純的過錯原則已經不能適用社會的發展,要求受害人對一切加害人的過錯進行「過錯上」的舉證,往往很難。例如在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制定的民法典中將過錯責任作為侵權行為法的唯一原則,但當社會化大生產出現後,許多適用嚴格的過錯責任導致了嚴重的不公平現象。於是,過錯推定原則出現了。就本人的理解來看,過錯推定是工業革命時代,當受害人特別是大量平民遭受侵害的事故頻繁出現後,對於法律救助上缺陷——而在程序法上產生的一項補救措施。它的合理性在於它是根據一般合理人的生活經驗而推導出來的一個程序規則。如「一桶麵粉從商店窗戶裡面飛出來,裡面的人不可能沒有過失……」(1)如果要說它與過錯責任的不同,或者說是它比過錯責任的進步在於那裡的話,我的回答是舉證責任方面,別無他徑,僅此而已。過錯推定就把證據法上的規則——舉證責任的倒置——引入民事責任領域,讓加害人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從而達到保護受害人的目的。它與過錯責任的「限制加害人的責任,保障其行為自由」思想是有區別的,但區別也僅在於證明責任。
鑒於在過錯推定之後,無過錯責任的崛起,我們的觀點是過錯推定是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之間的一個過渡,是侵權法歸責原則上的一個小小插曲。它不是獨立的歸責原則,它是過錯責任原則的一個衍生品。正如英美學者批評的那樣,「盡管過錯並不是一種完好的解釋,然而人人都求助於過錯的字眼。法國的法學理論和實踐仍然保留著這種過錯理論的含糊性」。(2)但是不容否認,過錯推定在侵權法歷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為社會帶來了公平,給更多的人們帶來了幸福。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它給我們帶來了文明,促進我們這個社會的進步。(3)
一、在《民法通則》中的適用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三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侵權法歸責原則體系是過錯責任原則(第二款)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第三款)的二元主義。至於有的學者認為還應根據第一百三十二條而加上公平原則。這種觀點沒有正確理解立法精神和我國的法制實際,公平原則為《民法通則》的一項基本原則,在第四條作出了明確規定。一百三十二條公只不過是貫徹其精神的體現而已。並且由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國情,國家在制定法律時,經常會將一些政策性原則加之於法律,一百三十二條是為例子。總之,公平原則貌似公平,實為平均主義,根本不能和前兩項原則並列而成為一項歸責原則。
具體到我國《民法通則》中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規定,可以分為117條至120條四種一般侵權民事責任即過錯責任原則;121條至127條七種特殊侵權責任。分別為他人、物致人損害責任和危險責任。在這里,我們想特別對一百二十五、一百二十六條進行分析。現在學者普遍認為一百二十六條建築物等致人損害為過錯推定,並且為《民法通則》中唯一的過錯推定原則的適用。法條規定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 懸掛物發生倒塌、 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損害事故發生後,法律直接規定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主觀上有過錯,並責令其承擔民事責任。相比於過錯責任,受害人要證明加害人存在過錯的規定而言,法律在此將證明責任倒置,該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只有證明自己主觀上沒有過錯才能免責。若其不能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則將承擔敗訴的風險。而受害人則無需承擔艱難的舉證責任,從而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從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我們可以看到加害人只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才能免責,這說明一百二十六條是屬於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的。即沒有過錯便不負責,否則便有責任。
對於一百二十五條,有的學者認為其也採取推定過錯的方式,受害人無須證明施工人主觀上具有過錯,只須證明施工人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並造成損害即可。當然,這里的推定過錯具有其特殊性,施工人不能以證明其主觀上沒有過錯而主張免責,而只能以其設置了明顯標志或採取了安全措施作為抗辯事由。(4)對此,筆者不予贊同。法條規定,在公共場所、 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 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關於這一條規定,筆者認為應屬於無過錯責任原則,我們的理由是:其一,民法通則第125條應為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所指的「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特殊情形之一;其二,與民法通則第126條之規定不同,第125條並未規定「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質言之,加害人不得主張自己沒有過錯而免責,因而不屬於過錯推定。基於這些認識,我們認為,受害人無需對加害人之過錯進行舉證和證明,加害人也不得以自己沒有過錯而請求免責。認為其應屬於過錯推定的觀點的錯誤在於把施工人是否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與是否有過錯完全等同。我們認為兩者是應該區別開來的。申言之,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並不等同於過錯。
二、構成要件
正如前面所說過錯推定相對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雖然具有其特殊性,但仍屬適用過錯原則的范疇,那麼其構成要件仍然是四個:其一是加害行為,即加害人是該建築物所有人或有管理義務即規定由建築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承擔建築物致損的民事責任。並且該建築物或其他設施發生倒塌、脫落、墜落的事實,二者須同時具備方構成侵權,其二加害人的過錯,建築物等倒塌或發生其他意外情況致人損害,加害人通常具有未盡管理人應盡到的注意義務等過失,而這些過錯由法律推定為加害人存在過錯,其三損害後果,其四侵權事實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根據《民法通則》第126條之規定還有一個「但書」,即「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換言之即便是具備了加害行為、損害後果以及侵權事實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只要加害人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能免除責任。故在建築物等致人損害事故中,僅僅具備上述四個要件時,還不能認定其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責任,只有在其不能證明損害事故的發生不是由其過錯所造成的時,才能根據法律規定推定建築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承擔責任。
三、證明責任的分配
建築物等致人損害案件在訴訟上的不同就在於法律對加害人和受害人證明責任分配作出了與一般侵權訴訟不同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四項明文規定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勤務員、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我們都知道,在證明責任中,誰承擔主張的舉證責任的話,誰就將承擔舉證不能時敗訴的風險。我國法律通過明文規定的方式將原本屬於受害人承擔的證明責任轉移給加害人,而要求其證明自身不存在過錯。這一規定即為我們通常所說的證明責任倒置。我們可以看到法律通過這一規定,實質上將主要的證明責任轉移給了加害人,其目的在於擴大對受害人的保護范圍,而實現社會的正義。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築物等致人損害事故中加害人承擔主要的證明責任,並不意味著受害人就無須承擔任何證明責任了。就整個建築物等致人損害案件來看,舉證責任並沒有完全倒置,倒置的僅僅是建築物的所有人、管理人證明其「自己沒有過錯」的舉證責任,除此之外的其他事實要件仍應由受害人舉證和證明,而這些舉證責任是不能倒置。
我們認為建築物等致人損害案件中受害人承擔如下證明責任:
(一) 被告是適格的責任當事人,即被告是被控造成損害的建築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
(二) 存在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勤務員、墜落之事實;
(三) 原告受有損害的事實,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之事實依據,這是訴訟請求得以支持之依據和標准。
(四) 建築物或者其擱置物、懸掛物倒塌、脫落、墜落事件與原告所受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因此,在建築物等致人損害案件中,受害人和加害人證明責任的分配可以表述為:受害人只須承擔上述四項條件的舉證責任,而加害人則承擔其「沒有過錯」的舉證責任。若受害人不能證明以上事實,同樣也不能宣告加害人責任的成立。故在建築物等致人損害案件中要根據歸責原則,要求雙方根據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分別承擔證明責任,否則就要承擔因舉證不能而導致敗訴或不利的訴訟結果。當然,在這類案件中,受害人一方的證明責任一般因為比較簡單而容易得到證明,而加害人的「沒有過失」的證明則往往難以證明。
四、過錯推定的限制
我們都清楚,過失推定原則是隨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興起,工業事故和意外傷害頻繁發生,過錯責任失效的情況下,法院出於保護受害人,加重加害人責任這樣一個目的而創制出來的。任何法律的創制和適用都離不開與其像適應的具體的環境,在這里,我們同樣堅持這樣一個道理。過錯推定對於處於弱勢、需要救助的受害人來說無疑是一根救命草。但正所謂任何事物都是兩面的,過錯推定原則的過分使用,無疑會不當地打擊人們追求財富的積極性,而不利於社會經濟財富的創造,甚至是造成社會的不公正。(5)對此,筆者的意見是效仿英國司法機關的做法,將適用過錯推定的條件作出明確規定。(6)具體到我國目前司法實際情況,我們贊成通過法律明文規定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具體情形(如126條)。而不宜將這一權利交由法官自由裁量。至於,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作出新的修改時,可以通過將制定的《民法典》或者司法解釋作出相應的規定。
Ⅳ 侵權行為法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陳志光夫婦到某餐廳吃飯,一對母女帶著一隻狗坐在陳志光夫婦的對面,點來了飯菜,讓狗在飯桌上吃,小狗則吃得津津有味。陳志光夫婦認為自己的人格尊嚴受到了損害,要求餐廳老闆解決,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遂向法院起訴,要求餐廳老闆賠償精神損害。
分析本案並回答以下問題
(1)本案被告是否構成侵權行為,為什麼?
(2)本案如何判決(請說明責任方式),為什麼?
參考答案要點:
(1)本案被告的行為構成了侵權行為。人格尊嚴是一般人格權的核心內容,法律對此作了明確規定,侵害人格尊嚴的,對侵權行為人應當追究精神損害賠償責任。餐廳准許人狗同餐,侵害的正是人格尊嚴的權利。一般人格權是一種最基本的人格權,包括的內容是人格平等、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這種權利的作用,是概括和指導所有的具體人格權,規定具體人格權的內容,解釋具體人格權的含義,創造新的人格權;補充具體人格權的立法不足。當某些人格利益應當保護,但是所有的具體人格權還不能將其包括的時候,就應當依據一般人格權即人格尊嚴,認定侵權行為,並予以制裁。人狗同餐,讓狗在人吃飯的餐廳中跟人一起進餐,並且使用的是人進餐的餐具,這正是對人的人格尊嚴的侵害。愛護自然,愛護動物,都是應該的,但是,在社會中,任何人都是權利的主體,任何狗都是權利的客體。如果為了愛護動物,就把人與狗的地位同等起來,這恐怕就是愛狗的人也是不願看到的;
(2)被告的行為是對原告人格尊嚴的褻瀆和漠視,其行為已經構成了侵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具體責任方式應當是賠禮道歉並應當承擔適當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其他民事責任方式不宜適用於本案。
Ⅳ 新的侵權責任法賠償從哪一年開始
2010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
2009年12月26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專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屬過,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最新侵權責任法全文包括一般規定、責任構成和責任方式、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關於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產品責任、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醫療損害責任、環境污染責任、高度危險責任、飼養動物損害責任、物件損害責任、附則共十二章九十二條。知識產權相關的知識可以關注小象知識產權服務平台,內容比較干貨。
Ⅵ 損害財產的侵權責任有哪些
恢復原狀和返還原物都是原物還存在或者原物受到損壞但是可以修復的時候要承擔的責任。 如果不存在這樣的條件,則只有進行損害賠償。 財產權侵權責任在整個侵權責任法體系中歷來佔有重要位置,並廣泛存在於一般侵權與特殊侵權責任之中。鑒於所受侵害財產范圍的開放性特徵,《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范圍也相對寬泛,從侵害財產權利到財產利益的損害均被其涵蓋,其第2、15、19、21條等條文,共同構建了財產權侵權責任的賠償規范體系。其中第19條又最為關鍵,直接影響財產權侵權中的財產損失計算,是整個財產權侵權責任制度的落腳點。但遺憾的是,《侵權責任法》第19條的規定過於簡單, 僅作了一般概括性規范,導致該條文在立法之中爭議頗大,即便是在《侵權責任法》頒布和實施後,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亦對該條文多有批評。同時,隨著民事單行法的頒行,我國民法學研究已逐步從立法論走向解釋論,一方面立法過程本身更應運用解釋學探究其內涵邏輯和操作的妥適,使出台的法律條文不至於存有過多明顯的遺漏;另一方面,藉助法律解釋學來梳理已有文本,補充和充實已有法條,進而影響新法。[1]針對《侵權責任法》第19條,我們應堅持解釋論,自財產權侵權賠償的原則出發,藉以釐清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和純經濟損失的理論爭議,明晰以全面賠償原則(填補損害原則)為最高宗旨的賠償原則體系;以《侵權責任法》第2條為基點,界定財產權侵權責任的范圍和類型,最終構建財產權侵權責任損失計算的理論框架和具體適用規則,為司法裁判提供指引。 一、財產權侵權賠償原則的確定:以利益平衡為中心 (一)全面賠償原則對間接損失與純粹經濟損失賠償的認知 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以填補為原則,以財產損失程度為基礎,實現對財產損失的全面賠償,是侵權賠償之基本准則。[2]全面賠償(填補損害)不僅包括侵害他人財產所造成的直接損害損失,而且還包括可能產生的間接損失,即除了積極損害之外還應賠償本應獲得但因侵權損害導致而沒有獲得的財產利益。《民法通則》第 117條已對間接損失的賠償有所規定,只要在侵權行為實施時財產的取得具有可能性,即便損失的並非現實的利益,間接損失也應成立。 由於對間接損失損失程度的判斷囿於個案情況難以准確作出,因此,學術界在認定間接損失方面存在分歧。相應的,對《民法通則》第117條中提及的受到其他重大損失的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見解。有學者認為,只有屬於重大損失的才給以賠償,一般損失不予賠償,不能因為保護受害人的利益而加重侵權人的賠償負擔。[3]這種認識的基礎在於侵權責任法不僅是權利保護的裁判法,而且也是合理劃定人們行為自由界限的法律,如果對侵權人要求過重,則會影響其行為自由, 有違利益平衡的基調,因此對間接損失應當採取可預見性標准予以限制。正是鑒於損失賠償所應遵循的填補損害原則,筆者認為,立足現實國情和《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環境,對於存在明顯的可判斷和可預見的可得利益之減損,一般間接損失也應賠償。 在《侵權責任法》立法的過程中,不少學者還從建議稿或國外立法例方面提出對純粹經濟損失予以賠償的建議,主張將其攝入全面賠償原則之下。[4]各國對純粹經濟損失的界定並不一致,一般是指不依賴物的損害而發生的損失,或者是不作為權利或受到保護的利益侵害結果存在的損失。[5]筆者認為,對純粹經濟損失予以有一定限制標準的賠償具有合理性,而對於純粹經濟損失賠償的限定條件和標准則由加害人的主觀故意以及可得利益的預見性加以綜合考量確定。為防止無限擴大賠償范圍而應對純粹經濟損失賠償加以限定,即賠償范圍不得超過加害人在實施侵權行為時應當預見的損失范圍,《歐洲侵權法基本原則》第2:102(4)條即有對純粹經濟損失賠償限定的明示。[6]可見,無論是對《侵權責任法》第19條規則的理解還是對我國司法實踐中具體裁判的認知,給予純經濟損失全面賠償, 應該成為民事領域利益平衡的底線指導原則。 (二)全面賠償原則與損益相抵、過失相抵規則的契合 《侵權責任法》第19條體現了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全面賠償原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動能,符合社會正義觀。縱觀世界各國,無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都尊奉填補損害為最高指導原則,以達到填補受害人所受損害之目的。[7]兩大法系在確定財產損害賠償的范圍或標准時,同時將客觀損失的財產和財產利益視為賠償對象。 相對於全面賠償原則,損益相抵規則在財產權侵權中的地位似乎較為邊緣,適用較為隱蔽,然每每反映在司法實踐的具體裁判中卻不可小視。損益相抵規則就是確定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范圍大小及如何承擔的規則,並在確定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同時於損害額內扣除因同一原因而產生的利益差額。[8]損益相抵規則在羅馬法和德國普通法時代就被承認,其在大陸法系民法責任體系中不可或缺,作用相當重要;從各國的司法實踐看,該規則在各國判例學說中也被一再予以確認。考慮到財產侵權責任具有單向性的特點,損益相抵並不指向全部損害額,可以說是對全面賠償原則的貫徹與體現。但遺憾的是,損益相抵規則在《侵權責任法》中並無明文規定。因此,在案件的具體審理過程中,法官應在現行法框架內遵循全面賠償原則,運用各種解釋方法,推導出妥善、具有說服力的結論,以實現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過失相抵規則也因侵權行為發生而適用,具體表現為《侵權責任法》第26條之適用。可見,《侵權責任法》第19條關於財產權侵權責任賠償的規范並非孤立,與侵權責任體系內的其他規范相互協調、彼此呼應。一言以蔽之,全面賠償原則與損益相抵、過失相抵之間有著內在的一致性,互為支撐,組成一個多元且具彈性的系統,共同構建一個科學的財產權侵權賠償原則體系。我們應對損益相抵、過失相抵等規則給予足夠的關注。 二、財產權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拓展與類型化 (一)財產侵權責任保護法益的擴展 《民法通則》第106條對侵權責任的對象進行了界定。從條文規范上看,該條似乎並未將侵權責任的對象限定於人身權和財產權。事實上,《侵權責任法》出台前的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在解釋侵權法保護客體時均不以民事權利為限,不僅包括財產權、人身權,而且還將尚不構成權利的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囊括其中。[9]換言之,在《民法通則》對於侵權責任范圍的界定上,無論是侵害民事權利還是侵害民事權利之外的合法利益,均可成立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的頒行則將侵權責任保護的客體表達為民事權益,並形成了不同於《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兩部範式法典的立法體制。這種對侵權責任保護客體 作概括+列舉的例示式立法,在盡可能詳細列舉《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財產權益的同時,還充分表達了我國財產權侵權責任立法范圍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特色。 《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1款用民事權益概念代替《民法通則》中侵權責任保護對象的財產及人身,明顯是在借鑒《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的基礎上, 結合有關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進行規定的,擴展了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客體。此外,從立法技術上看,《侵權責任法》不僅比我國其他民事法律更加註重保護范圍的寬泛性,而且對財產權益的保護范圍和力度都能與任何域外侵權責任立法相媲美。值得注意的是,《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定的侵權責任形式不止損害賠償一種, 該條也僅言侵權責任而未進一步明示責任形式,至於具體案件應當適用何種責任形式,亦應依照本法關於責任形式的具體規定適用。(二)侵權之財產損失的類型 財產權益作為民事權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物權、知識產權、股權等具有財產性質的權益,財產權侵權責任即以上述財產權利為對象的損害賠償。一般而言,財產損失分為以下幾種:其一,侵害他人物權所帶來的財產損失。對於物權的直接損失,可適用《侵權責任法》第19條的規定進行追償,即侵權行為導致財產損失的, 按照財產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計算,將賠償標準定為損害發生當時的市場價值。其二,侵害他人知識產權導致的財產損失。無形財產權與有形財產權在侵權損害賠償上的差異就在於如何對市場價值進行判斷。無形財產權更多地表現為潛在的、隱形的價值,具有財產與人身權利相結合的復合性,並且知識產權中的無形財產利益因其價值的擴展性以及其特有存在狀態和保護途徑給法院的審理帶來了新的挑戰。正因為知識產權侵權具有特殊性,所以侵權人承擔的民事侵權責任由單項法律予以規范。因此,對於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應首先適用單行法的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4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65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56條。其三,侵害股權等其他財產權所導致的財產損失。股東因出資而依法取得參與公司事務並享有財產權益的權利,侵害股權而造成財產損失的, 也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賠償責任。三、財產權侵權損失的計算:解釋與適用 在確定財產權侵權賠償性質後便要界定財產損失的范圍。無論是把損失的計算看作純粹的技術問題,[10]還是歸為事實問題,均可交由實務部門進行具體衡量與判斷,對個案作個別處理。[11]將損失的計算問題視為事實問題在法國判例中已有具體體現。[12]由於這種做法忽視了損害賠償問題的法律性,缺乏一定的法律規則,其計算大多會取決於法官個人的評價,因此不盡妥當。筆者認為,損失的計算應兼顧事實和法律雙重性質,即事實認定與價值判斷的融合。但是,目前具體的財產權侵權責任損失計算規則除了《侵權責任法》第19條之外,並無更為細致可行的操作辦法,因此,財產權侵權損失計算規則有待細化,需要對司法實踐進行精細歸納提升進而轉化為司法解釋。 (一)確定損失時間點的基準 確立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目的在於填補受害人應得利益的損失。如果對損害賠償的價格標准無法加以確定而由法官僅憑自由意志裁決,那麼判決結論必將變得隨意,同案不同判現象也將隨之增多,從而引發雙方當事人無休止的爭議,進而損害司法權威,激化社會矛盾。因此,法律應規定準確確定損失賠償時間點的統一規則,以發揮定紛止爭之功能。在合理確定損害賠償的價格標准時,侵權行為發生點與損害事實發現的時間點、訴訟開始的時間點、訴訟終結的時間點等都應成為基本的考量因素。依據《侵權責任法》第19條的規定,財產侵權賠償是按照受侵害財產當時的市場價格計算、確定賠償金額。這一規定使得司法實踐中對損失賠償的時間點有了相對統一的判斷標准,合理避免了因價格波動可能導致的爭議。 當然,我們也不應將《侵權責任法》第19條的規定絕對化,在具體司法實踐中還可以借鑒其他成功的做法。例如,我國台灣地區的法院認為,對損害賠償的確定 應以請求時之市價為准。[13]上述兩種確定財產損害賠償時間點的方式雖然不一致,但各有相對合理性,因此不能盲目否定其中的任何一種方式。 (二)單一標准與多重標准 細致觀之,《侵權責任法》第19條在損害賠償的計算標准上採用了兩種可供選擇的不同計算方式。前一種是前述的基本的單一標准:依市場價格計算;後一種是多重標准:即依其他方式計算。這兩種計算標准雖然並不矛盾,但應理解為在適用過程中有先後之分。一般而言,只有在依市場價格無法判定時,才應適用其他方式的計算規則。由於其他方式之表述與實際確定具有模糊和難以統一的特點,因此,計算其他方式的程式也應遵循相應的普適規則。詳言之,對某項財產之侵害,當法律、法規有相應的計算標准時,即應採用該計算標准;法律、法規沒有規定計算標準的,由當事人協商約定計算標准或者協商確定財產損失金額。此外, 司法實務部門在上述標准均無法達成時,亦可根據公平原則裁判確定賠償金額。 (三)計算公式之取捨 損失包括直接損失、間接損失以及純粹經濟損失。對直接損失的判定,除依據市場價格外,還須考慮物的折舊問題。對於使用多年的財產,其損害必定是市場相應的折舊價格。而沒有在市場上流通的財產,則可以採用其他方式計算,如家傳古董就可以採用專業機構科學評估的方式進行判定。 對於間接損失和純粹經濟損失,其計算難點在於無法量化的那部分損失。一般而言,可以採用以下兩種計算方法進行類比計算:一是平均收益法,即被侵權人在侵權發生之前一段時間的平均收益,以此作為損失判斷的標准;二是同類比較法,即依與被侵權人條件相當的經營者在相同時間內的平均收益作為損失判斷的標准。當然,這些計算方式也不是絕對的,還要綜合考慮經營季節、財產大小、經營能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更加合理的計算方式,使得損失額與賠償額相近似。為此,在確定具體賠償數額時,可以採用以下計算公式:原物價值=原物價格-原物價格÷有效時間×已用時間。在我國,也有司法實踐部門適用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價值的計算方法,其中,間接損失的計算公式為:間接損失=單位時間增值效益×影響效益發揮的時間。[14]這亦不失為一種較為合理的計算方式。 對於財產權侵權責任賠償問題的爭議不僅在於如何確定財產損失的范圍、損失計算規則等技術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對財產侵權的定性、舉證責任、勘驗鑒定評估的技術手段、法律規范混用等問題也是損害賠償計算中需要一並考量的。因此,財產權侵權賠償責任中的利益能否得到合理、充分的實現,取決於多方面規范的共同作用。《侵權責任法》只是為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承擔之確定與裁判提供了一個簡易平台,其完善則需依賴法官對法律解釋方法的嫻熟運用及其司法經驗的提煉, 進而不斷為司法解釋、立法解釋乃至立法本身提供細化的可操作性強的規則,以明定財產權侵權責任賠償計算的種種科學標准,達至對被侵權人損失進行合理補償之法效果。
Ⅶ 民法總則研究的具體論述
未來我國民法典的總則中,應對民事責任的一般問題作出規定,其基本內容包括:1、關於民事責任概念:違反債務或其他義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2、關於民事責任形式的規定:民事責任形式由法律規定,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12]以上民事責任形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3、關於歸責事由:民事主體因過錯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應當承擔但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4、關於民事責任免除的原則性規定。5、關於民事責任的自動承擔和強制承擔:責任人應當自動承擔民事責任;責任人不自動承擔責任的,權利人有請求責任人承擔責任的權利;經權利人請求,責任人仍不承擔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強制責任人承擔責任。6、關於承擔民事責任與承擔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關系。
在民法總則中不能孤立地規定民事責任,應當與民事權利、民事義務結合起來規定。對此,可參考現行俄羅斯民法典的總則第2章和現行台灣民法典總則第7章,[13]增設一章,章名可為「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產生根據,民事權利的行使與民事責任的承擔。該章是關於民事法律關系的概括性規定,應排在第2章(第1章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該章分為三節。第1節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產生根據,內容大體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主要享有以下民事權利:1、基於生產創造物質財富和其他合法原因而享有物權。2、基於商品交換或其他原因發生財產流轉關系而享有債權。3、基於著作、發明、商標等享有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4、自然人享有生命權、健康權、人身自由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信用權、隱私權等人格權。5、法人及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信用權等人格權。6、根據遺囑或法律規定享有繼承權。7、自然人因婚姻、家庭、親屬關系而享有相關的人身權和財產權。7、根據法律規定和民事法律行為及其他合法原因而享有的其他民事權益。8、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根據法律規定或依據合同約定負有民事義務。
第2節民事權利的行使,內容大體是:1、民事權利的行使受法律保護。2、民事權利的限制。3、正當防衛。4、緊急避險。5、自助行為。
第3節民事責任的承擔。內容如上述。
以上關於民事權利、民事義務、民事責任的規定,不僅有概括性、開放性,對整個民法典起綱舉目張的作用,而且有利於人們增強的民事權利觀念和民事責任觀念。 從債權編的體繫上說,違反債的責任應當在債權編的通則中規定,由於違反債的責任大量的是違約責任,需要在合同通則中對違約責任的一般問題作出規定,對違反各種合同的責任的特殊問題,應在各種合同中作相應的規定。關於違反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單方允諾(懸賞廣告)等各種債的責任的一般問題,可適用總則編關於民事責任的一般規定,違反這些債的特殊問題,在相關債的關系中規定。因此,債權通則中不必再對違反債的一般問題作規定。
在新的民事責任體系中違反債的責任與傳統的違反債的責任不同。區別之一,責任與債務是嚴格區分開的。「自羅馬法繼受以來以來(羅馬法上債務與責任兩概念早已融合為一),一般財產責任在觀念上乃成為債權之效力或其作用之一部,因而認為兩者無區別必要之思想,遂普遍發生。」[14]現代民法學說多承認債務與責任的區別,但又強調有債務即有責任,債務與責任原則上系相伴而生。[15]實際上上述分析與現實不符。通常情況下,債務人一般是主動履行義務的,義務履行了,就不會發生責任問題。要明確用「責任」的概念,使之與「債務」的概念嚴格區分開來。違反債的後果是責任,不存在責任又轉化為債的情況。
區別之二,違反債的責任僅限於財產責任。傳統民法將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看作是損害賠償的形式,在新的違反債的責任中,不包括非財產性責任,這樣就使債的結構的內在統一性更加嚴謹。債的內涵和范圍是否以有財產價格為限,雖然自古就有分歧,但是近現代學者通說認為債法為財產法。從構成債的內在統一性看,其統一性就統一在有經濟價值的給付上。王澤鑒教授對債的結構有精闢的論述。他說:「關於契約、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及侵權行為的指導原則、社會功能以及構成要件各有不同,不足以作為共同構成因素。其構成債之內在統一性的,乃其法律效果的相同性。易言之,即上述各種法律事實,在形式上均產生相同的法律效果:一方當事人得向他方當事人請求特定行為(給付)。此種特定人之間的請求特定行為的法律關系,是為債之關系(債務關系、Schuldverhältnis)。」[16]王澤鑒先生對於債的結構的這個概括,為我們研究債的內涵和外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這里說的「特定行為」的范圍需要有一定限制,否則,債的結構的內在統一性就會被破壞。非財產性的民事責任在民事責任中的比重有增加的趨勢,如果把非財產性的民事責任都歸入損害賠償的范疇,會破壞債的結構的內在統一性。
區別之三,違反債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民事責任除違反債的責任之外,還有違反其他民事義務的責任;除了損害賠償責任之外,還有多種民事責任形式。
區別之四,侵權行為不再屬於債的范疇,侵權行為之債從債編分離出去,並擴充其內容,成為民法典中獨立的一編。違反債的責任是違反債務的後果,是保護債權的方法。侵權責任是侵權的後果,是保護人身權、物權、知識產權等權益方法。 民法學者多數同意在民法典中設「侵權行為編」,全國人大法工委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民法草案第8編為「侵權責任法」。筆者認為在民法典中可稱侵權責任編。稱侵權責任編,一可說明民法典的侵權責任編是由民法通則的民事責任章(第6章)發展而來,二可說明侵權責任編與傳統民法典中的侵權行為之債有區別也有聯系。
侵權責任是指侵害人身權、財產權、知識產權等權益權益的責任,債務不履行的責任在債權編規定,不適用侵權責任編的規定。第三人故意侵害他人債權的,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在民法典中設侵權責任編之後,侵權責任形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侵權責任不再是債的組成部分,因為這些責任形式多數與債的結構的內在統一性不相符。債的構成的內在統一性,實質是統一在有經濟價值的給付上。[17]以我國民國時期的民法典的債編通則為例,該編的主要內容有:1、債的標的,包括種類之債、貨幣之債、利息之債、選擇之債。2、債的效力,括給付、不給付、遲延給付。3、債的保全,包括代位權、撤銷權。4、多數債權人及債務人,包括可分之債、連帶之債、不可分之債。5、債的移轉,包括債權之轉讓、債務之承擔。6、債的消滅,包括清償、提存、抵銷、免除、混同。上述規定都適用於有經濟價值的給付,換句話說,是為有經濟價值的給付而設的。傳統民法將侵權行為作為債的產生根據之一,是因為侵權的責任就是損害賠償,損害賠償是有經濟價值的給付,因此可以適用債的通則的規定。在民法典中設侵權責任編之後,侵權責任不僅僅是損害賠償,多數侵權責任形式不體現經濟價值,不能適用債編通則的規定。侵權責任編是保護人身權、財產權和知識產權等權益的制度,是具有開放性的制度,其內容豐富、篇幅龐大,顯然是債權編容納不了的。
需要指出的是,侵權責任形式中財產賠償性責任,主要是「賠償損失」,可准用債權編通則的規定,因為賠償損失通常是採用貨幣形式。但其適用不能與法律規定相抵觸,例如故意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不得主張抵銷等。
在民法典中設侵權責任編後,民法典中不再規定物權請求權,也不增設人格權請求權和知識產權請求權。將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作為侵權責任,這樣安排是延續了民法通則的規定,這與傳統侵權行為的概念和內容有很大差別。民法法系國家規定的侵權行為,是指侵害他人權益,而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雖然侵害他人權益,但不採用損害賠償責任形式救濟的,不屬於侵權行為,典型的是德國民法典規定了物權請求權。英美法上的侵權行為與民法通則規定的侵權責任的含義也不同。「在英美法中的術語,被我們譯為侵權的Infringement與同樣被我們譯為侵權的Tort,表示著完全不同的含義。前者包括一切民事侵害行為。與之相適應的民事責任,應當是我過《民法通則》第134條的全部,再加上 『其他』。後者則僅僅或主要包括需要負財產損害賠償責任的侵權行為。與之相適應的民事責任,主要是我國《民法通則》第134條中的第(七)項(即『賠償損失』),至多加上(四)、(六)兩項,因為這兩項有時不過是賠償損失的另一種表現形式。」[18]
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從受害人方面講,是請求權,從侵害人方面講,是責任。民法通則規定的侵權責任包括傳統民法上的物權請求權的內容在內,出於對民事責任的統一理解(違反民事義務和侵害他人權益的後果)。
將物權請求權統一在侵權責任部分規定,有利於充實與發展侵權行為法,使民事責任多樣化,有利於充分保護民事權利,特別是有利於對日益發展的人格權的保護。德國的克雷斯蒂安·馮·巴爾(Christian von Bar)教授在其所著《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卷)第1段開頭就指出:侵權行為法是私法的一部分。它決定某人受到侵害後得到賠償(或者說在出現此等侵害情形是否有權得到法律上的救濟)。在這段話之後的註解說:對包括預防性法律保護的簡單解釋是,預防損害比賠償好得多。因此,認為預防性法律保護是侵權行為法的必要部分的觀點是正確的。[19]他在該書下卷專題講「預防性法律保護措施「時,再次強調:我們以前就指出過(就是指該書上卷第1段和腳注3),預防性法律保護措施是私法損害賠償法的一部分,是必要的和先於損害賠償制度的那一部分。[20]馮·巴爾教授還指出,原則上為捍衛一切侵權行為法所保護的權利和利益而設立的預防性法律保護措施這一點,已為歐洲各國所認可。他還舉了不少事例,包括:荷蘭在其民法典第3:296條中設立了停止侵害行為請求權的一般條款,侵權行為法條款中的第6:168、169條(涉及引人誤解的廣告問題)補充了這一請求權的基礎。在英國也有這樣一條通行的規則,即「沒有任何理論上的論據說明,為什麼不能制止一切侵權行為的重復和繼續發生而發出禁止令呢」,一個成年兒子不斷地盜竊其母親的東西和毆打其母親,法院為了保護其母身體完整性而發出禁止令。[21]這說明侵權行為法的理念和法律實踐已經不僅限於損害賠償,而且同時注重預防,這在理論上已經突破了侵權行為法的原有界限。
以上說的預防性法律措施,是從預防損害發生的角度講的,從另一個角度講,就不是預防,而是侵害,也就是侵權。物權請求權包括妨害排除請求權和妨害防止請求權。所有權妨害排除請求權之成立,「須對於所有權之圓滿狀態,在客觀上構成不法侵害始可。」[22]德國民法典第1004條規定的「不作為與排除妨害請求權只能針對違法的妨礙。」[23]既然是「侵害」 ,是「違法的」,是妨礙了他人的權益,這與侵害他人的權益有什麼不同?怎麼不能稱之為侵權?
在民法典中不再設物權的請求權,因而在民法典中需要變動的法律問題,在立法技術上不難解決。其中主要是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消除危險作為侵權責任形式之後,其構成要件問題。這幾種形式作為物權的請求權,其構成要件不問行為人有無過錯,作為侵權責任形式,也不以過錯為要件,即將其作為無過錯責任的組成部分,這在侵權責任編寫清楚並不困難(可考慮在侵權責任編設專節規定無過錯責任)。另外,適用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消除危險的責任形式,是否必須通過法院判決。民事責任的承擔有自動承擔、請求承擔和強制承擔三種方式,[24]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的適用也會有三種方式,不是必須通過法院判決。如果當事人請求認定侵權人承擔這類責任當然要通過法院判決而實現。當事人也可以在訴前提出請求,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採取裁定或命令的方式解決。
最近,鄭成思教授的對我國侵權法的立法路子提出了鮮明的觀點。他說:「具體到『侵權法』的結構,似可以不以現有的法、德、意、荷、日乃至台灣地區的侵權賠償責任的窄框架為藍本,而延續我國已經在近20年中把(至少)9種侵權責任在一篇中加以規定的名實相符的『侵權法』(或侵權責任法)。與已有法不同的(即應加改動的)是:把無需『四要件』的那部分侵害責任(如停止行為的責任)與必須有『四要件』的那部分侵害責任,明確區分清楚。這種修改不大,但卻是實質性的、極端重要的。以這樣框架起草『侵權法』,可以省去『物權篇(或者還有人格篇、知識產權篇)中『物權保護』中除『確認權利』之外的絕大多數條文。因為它們都進入『侵權法』無需『過錯』等前提的那部分侵權責任中了。這種立法選擇的優點是文絡清晰且避免重復。」
Ⅷ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屬於法律碩士還是法學碩士非法學專業的學生能報嗎
法學碩士,本科非法學專業的不能報考
你可以考法律碩士
Ⅸ 關於法學專業學生出國留學的問題
1,你是想以這法學專業申請留學嗎? 如果以這個專業申請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申請是非常難的;必定法律專業是語言要求極其緊密;邏輯性極高;溝通能力極強的專業;所以國外的法律專業一般都針對本土的學生;
2,歐洲的法國和北美的美國,都是留學的首選;他們在某些領域都有卓越的成績;但是留學費用的歐洲國家肯定比北美的國家學費便宜得多;
3,你的情況較特殊如果暫時申請較難,倒不如 先申請一個專業先出去然後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那邊申請,會更容易點;也就是說你先選擇簽證最容易過的專業過去;
4,留學的流程都是差不多的,把時間安排好就沒問題;申請學校和簽證最好找留學機構幫助你完成;
有什麼疑問就點我圖像下加我為好友,或者在我的網路郵箱里留言,不要直接回復網路信息,我有時候看不到不能及時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