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人的經常居所地如何確定法人的主營業地如何確定《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14條第二款「法人的
法人的經常居所地,為其主營業地。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十四條規定:法人及其分支機構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組織機構、股東權利義務等事項,適用登記地法律。法人的主營業地與登記地不一致的,可以適用主營業地法律。法人的經常居所地,為其主營業地。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適用經常居所地法律。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適用經常居所地法律。自然人從事民事活動,依照經常居所地法律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依照行為地法律為有民事行為能力的,適用行為地法律,但涉及婚姻家庭、繼承的除外。
(1)侵權密切聯系地擴展閱讀:
居所地的相關要求規定:
1、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履行義務最能體現該合同特徵的一方當事人經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與該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
2、侵權責任,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但當事人有共同經常居所地的,適用共同經常居所地法律。侵權行為發生後,當事人協議選擇適用法律的,按照其協議。
3、產品責任,適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法律;被侵權人選擇適用侵權人主營業地法律、損害發生地法律的,或者侵權人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沒有從事相關經營活動的,適用侵權人主營業地法律或者損害發生地法律。
『貳』 最密切聯系地法可以用來解決哪些不同性質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沖突
A 最密切聯系原則在《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中的體現
最密切聯系原則,也叫最強聯系原則,重力中心原則,是指法院在審理某一涉外民商事案件時,權衡各種與該案當事人具有聯系的因素,從中找出與該案具有最密切聯系的因素,根據該因素的指引,適用解決該案件的與當事人有最密切聯系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原則。
這些因素通常包括當事人的出生地、慣常居所地、住所地、行使政治權利或從事業務活動的場所以及個人的意願等。
2010年通過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在諸多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上引用了最密切聯系原則,整理如下:
一、作為兜底原則。本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本法和其他法律對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沒有規定的,適用與該涉外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也就是說,在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中,最密切聯系原則可以作為兜底原則進行適用。
二、對於區際法律沖突,本法第六條規定:「涉外民事關系適用外國法律,該國不同區域實施不同法律的,適用與該涉外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區域的法律。」我國對於外國存在不同法域的情形,不適用該外國的區際法律適用法,而是以最密切聯系原則直接確定適用那一法域的實體法。
三、對於適用國籍國法律中國籍國的確定,本法第十九條規定:「依照本法適用國籍國法律,自然人具有兩個以上國籍的,適用有經常居所的國籍國法律;在所有國籍國均無經常居所的,適用與其有最密切聯系的國籍國法律。自然人無國籍或者國籍不明的,適用其經常居所地法律。」本條是一條有條件的選擇性沖突規范,只有在多個外國國籍發生積極沖突(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如果有中國國籍且在中國就認為其國籍為中國國籍)且在所有國籍國均無經常居所的,才適用最密切聯系原則確定所適用的國籍法。
四、對於有價證券的法律適用問題,本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有價證券,適用有價證券權利實現地法律或者其他與該有價證券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本條作為一條無條件的選擇性沖突規范,規定有價證券的法律適用可以自由選擇適用權利實現地法律或者最密切聯系地法律。
五、對於合同適用的法律,第四十一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履行義務最能體現該合同特徵的一方當事人經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與該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本條規定了合同適用的法律的適用規范,作為一條有條件的選擇性沖突規范,最密切聯系原則需要在當事人未協議選擇時才可適用。
最密切聯系地法,作為與涉外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可以用來解決合同、侵權行為等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沖突。不太適合應用於繼承 、物權等領域。
『叄』 侵權之債和侵權責任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一、侵權之債的內容
按照傳統大陸法系民法理論,侵權行為所產生的侵權之債是法定之債中最為重要的類型。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3款規定: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以上規定即為法律關於侵權之債的抽象規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民法通則》直接將侵權所生義務界定為責任,是不夠嚴謹的。侵權行為首先是在侵害人和受害人之間產生了侵權之債的關系,如同合同行為產生合同之債一樣,侵權行為產生侵權之債。因此,侵害人首先應當對受害人承擔侵權債務。只有在侵害人不履行該債務時,才會產生侵權責任。我國法律的上述規定,實際上省略了當事人直接請求侵害人履行侵權之債的過程,並直接賦予當事人公力救濟權。然而,事實上,『如果受害人直接向侵害人請求履行侵權債務,而侵害人亦正常履行,則無侵權責任的產生。
損害賠償請求權即侵權之債的內容,從這一點上來說,大陸法系通常將侵權行為法稱為損害賠償法。然而,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僅是侵權之債的內容,也是侵權責任的內容。
不過,作為責任形式的損害賠償不僅可基於侵權之債而產生,還可因法律行為的不履行而產生。按照傳統大陸法系的法理,損害賠償請求權可基於如下原因產生:(1)基於合同關系產生。合同關系而發生的損害賠償即因違約所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具體可參見前文第二十七章第三節的內容。 (2)因侵權行為所發生的損害賠償。此種損害賠償,首先是作為侵權之債的內容,只有在侵權之債不履行的情況下,才可轉化為損害賠償責任。 (3)根據法律的特別規定而發生的損害賠償。此類損害賠償,多見於訴訟法上的規定。如《民事訴訟法》第254條規定,申請財產保全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
正因為侵權之債與侵權責任均表現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所以國內學理上常常不加區分地使用侵權責任來表述侵權之債以及不履行該債務所產生的責任。而且由於《民法通則》將侵權之債直接置於第六章「民事責任」下,更加劇了把侵權之債認為是責任的趨勢。
本書認為,違反對絕對權及法益的保護,對他人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首先是在受害人和侵害人之間產生了侵權之債關系。由此,受害人可以對侵害人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當且僅當侵害人不履行該損害賠償義務時,此侵權之債務方轉化為侵權責任,即損害賠償責任。
二、侵權責任的含義與特徵
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不履行侵權債務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作為民事責任的一種,侵權責任具有民事責任的一般特徵,但就其自身而言,侵權責任又具有如下特徵:
(一)侵權責任是因違反侵權之債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侵權之債的存在是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沒有侵權行為所產生的侵權之債就談不上侵權責任的承擔。如果當事人正常履行了侵權之債,則無需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以侵權之債的不履行為前提。
(二)侵權責任的內容為損害賠償請求權
侵權之債的內容和作為侵權之債不履行的責任的內容均表現為損害賠償請求權。 《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了民事責任的10種方式,包括:支付違約金,修理、重作、更換,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但就侵權責任而言,僅賠償損失為其責任的承擔方式。我國不少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民事責任形態中,除支付違約金、修理、重作、更換屬於典型的違約責任形式外,其他各種形式都可適用於侵權責任,成為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但本書並不贊同上述觀點,因為侵權之債的本質是損害賠償,即只有違法行為給權利人造成損害而需採取賠償形式時方可產生侵權之債。一般而言,任何一種權利受到侵害,權利人均可請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而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等為物上請求權的表現形式,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則是針對侵害他人人格權的救濟。如採取該類救濟即可使原權利回復到圓滿狀態,則不產生侵權損害賠償之債。
(三)侵權責任的方式具有法定性
相對於違約責任的約定性,侵權責任具有較強的法定性。無論是損害賠償的范圍還是賠償數額的確定,法律都有明確的規定,如《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於侵害人格權的損害賠償額的規定。三、浸權責任與其他民事責任的競台
(一)責任競合概述
責任競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符合民法規定的數種責任要件,權利人只能請求責任人承擔一種責任的情形。在責任競合的情形之下,由於行為人的同一行為符合數個法律規范的要求,使得受害人可以產生多項請求權,因此也被稱為請求權競合。
責任競合具有下列特徵:
1.責任競合是由違反民事義務的法律事實所造成的
責任競合的情形之下,雖然只有一個法律事實存在,但該事實卻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責任
『肆』 侵權行為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嗎
侵權行為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侵權行為既以侵權行為地法為基本准據法,那麼明確侵權行為地自然至為重要,因為適用侵權行為地法來支配侵權行為的責任問題,首先要涉及侵權行為地的認定。如果侵權行為的有關因素主要指加害行為和損害事實都發生在同一國家或法域,那麼確定侵權行為地並非難事。如果加害行為發生地相損害發生地不一致,那問題就麻煩了。尤其在現代科學技術和通訊交通的條件下,一個侵權行為始發於一國,損害的發生涉及數;的情況屢見不鮮,因而判定其中哪一國為加害行為地,哪一國為損害發生地便更為復雜和困難。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各國歷來分歧很大,理論上和實踐上均不統一。一般說來有以下幾種確定侵權行為地的標准或觀點。
1、加害行為發生地標准,又稱侵權行為發生地標准。這一觀點認為,應以行為人實施加害行為的地方作為侵權行為地,而不問其損害結果發生於何地。因為加害行為對侵權案件有極為重要的聯系,而損害發生地常有多處,不易確定,或者常出於偶然,當事人對之不能預見。[2]歐洲大陸有許多學者贊成這一理論,並有許多國家持此主張,如奧地利、波蘭等。
2、損害發生地標准。此說認為,民事責任之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遭受的損害,而侵權行為成立與否又以損害事實的發生為要件。只有加害行為而沒有損害發生,不能構成侵權行為;同時,侵權行為對損害發生地的社會公益影響最大。因此應以損害發生地法作為侵權行為的准據法。這是美國過去的傳統理論和實踐。
3、最有利於受害人標准。這種觀點主張凡與侵權事實發生有關的地方,包括加害行為發生地和損害發生地都可作為侵權行為地,在二者不一致時,允許受害人自由選擇已發生的整個不法行為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的發生地作為侵權行為地,只要他認為該地法律對自己有利。
『伍』 對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的一般理論有哪些
對侵權行為的法律來適用的源一般理論有:
1.侵權行為地法說。
2.法院地法說。
3.最密切聯系說或「侵權行為自體法」說。
我們在國際私法中,對於一般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
1.適用侵權行為地法。這是「場所支配行為」原則在侵權領域的體現。有的國家以加害行為地作為侵權行為地,有的國家把損害發生地作為侵權行為地,還有的國家認為兩者均可視為侵權行為地。
2.選擇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和當事人共同屬人法。
3.重疊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和法院地法。
4.選擇適用侵權行為地法、法院地法和當事人共同屬人法。
自20世紀中期以來,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出現了如下新發展:(1)侵權行為自體法與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產生;(2)當事人意思自治開始進入侵權法領域;(3)適用對受害人有利的法律有時影響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
歡迎追問。
『陸』 多個被告不在同一區域,應該去那個法院起訴
你選一個與侵權行為最密切聯系地吧,很多可以選擇了。
『柒』 比較侵權行為地和最密切聯系在涉外侵權法律適用中的優劣
自己看課本去
『捌』 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與現代國際私法上的最密切聯系說有何聯系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貫徹後者
理論中的最密切聯系原則來說,無論是在合同領域,還是在侵權行為領域乃至其他領域,人們都普遍地認為,它來源於德國法學家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切希爾和諾思曾說過,盡管英國法的基礎是經驗的,而不是邏輯的,但它們的法院在實踐中所採用的選擇准據法的方法,一般說來卻與薩維尼所提出的方法是一致的,它們都是依據有關的全部情況,試圖按照每個案件似乎最自然地所屬的法律體系來判決案件。(36)最密切聯系原則和「法律關系本座說」,二者都從對法律關系的認識和分析入手,進而確定應該適用的法律。它們對准據法的確定,都是基於這樣一種觀念,即:每一種法律關系自其產生的時候起就有一種適合於它的法律,它們的目標就是要找到這種法律。不過,依「最密切聯系原則」是尋找「最密切聯系地法」,而依「法律關系本座說」是尋找「本座法」。切希爾和諾思還指出:合同的「要素最稠密地聚集的國家將表示它的自然本座和它因此所屬的法律……在多數情況下,對這些聯系的檢驗將不太困難地揭示出合同事實上與之有最密切的聯系和其自然本座或重力中心所處的國家。」(37)在這里,「本座」與「最密切聯系地」簡直是通用的。
但是,「最密切聯系原則」與「法律關系本座說」畢竟是有區別的,「最密切聯系地」畢竟不同於「本座」。在薩維尼那裡,每一種法律關系的「本座」只有一個,或者說,是在法律關系的諸多連結因素中確定
一個作為該法律關系的「本座」,而且,這個「本座」是固定不變的。如他認為,合同關系的「本座」,就是合同履行地,因為當事人的期望都集中於合同的履行。而「最密切聯系地」,則是根據法律關系的具體情況,綜合考察各種連結因素,通過質和量的權衡,最終確定的。從數量上說,「最密切聯系地」集中了法律關系中兩個以上的連結因素;而且,每一種法律關系的「最密切聯系地」並不總是同一個,因為現實中的法律關系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錯綜復雜,每個案件中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也各不相同,這樣,與法律關系有著最密切聯系的地點也不會一成不變。因此,「最密切聯系原則」又是對「法律關系本座說」的發展。這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法律關系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應當適用的法律的做法,是「最密切聯系原則」的優點所在,也是「適當法理論」的精髓所在。
『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是什麼意思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這句話的意思是:
著作權屬於作者,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也會有相關的部門受理版權侵權案件 ,一旦有人發現版權作者的權益受到侵犯,是可以向權利管理部門提出異議。
『拾』 在法律適用問題上,如何理解「最密切聯系」原則的運用
最密切聯系原則,也叫最強聯系原則,重力中心原則,是指法院在審理某一涉外民商事案件時,權衡各種與該案當事人具有聯系的因素,從中找出與該案具有最密切聯系的因素,根據該因素的指引,適用解決該案件的與當事人有最密切聯系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原則。這些因素通常包括當事人的出生地、慣常居所地、住所地、行使政治權利或從事業務活動的場所以及個人的意願等。
1978年《奧地利聯邦國際私法法規》——最早確立最密切聯系原則。
第1條規定:「[最密切聯系原則](一)與外國相連結的事實,在私法上,應依與事實有最強聯系的法律裁判。(二)本法規所包括的適用法律的具體規則,均應認為均體現了這一原則」。
1987年《瑞士聯邦國際私法》第15條第1款:「根據所有情況,如果案件與本法指定的法律聯系並不密切,而與另一法律的聯系明顯地更為密切時,則可以作為例外,不適用本法所指定的法律。……」
第19條:「當合法利益需要予以保護,並且顯然訴訟與某外國法律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有必要適用該法律時,根據法律的立法宗旨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可不適用本法指定的法律而適用該法律。」
「最密切聯系的法律」與「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或「最密切聯系地法」不完全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