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實施給律師帶來哪些辦案思路創新與訴訟技巧調整
這部法律的通過意味著中國向形成民法典又邁進重要一步。專家表示,繼物權法之後,侵權責任法是民法典中另一部重要的支架性法律,對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化解社會矛盾,減少民事糾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⑵ 外國侵權法的問題(Rylands v. Fletcher案的案情)
1866年,英國有這樣一個案件,被上訴人(一審原告)富勒切爾(Fletcher)擁有和開采一家礦場,地下有一些豎坑與上訴人(一審被告)瑞藍茲(Rylands)的土地相鄰。這些豎坑將原告的地下作業與被告的地下作業聯接了起來,但是,原告被告雙方都不知道這些舊的而且不再使用的采礦豎坑的存在。被告是一家水磨坊的業主,他在他的土地上建造一個水庫,他們僱傭有能力的承包商施工。在建造水庫時,這些承包商發現了廢棄的礦豎井,但是沒有適當地填充。當水庫建成並蓄水時,水沖進豎井,淹沒了原告的礦。原告提起了訴訟。
這是一個疑難案件,按照當時已存在的侵權行為法,沒有一種完全合適的侵權行為形式與之一致,首先,被告的行為不能構成「對土地的不法侵害」,因為被告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施工,並沒有直接地侵犯他人的土地,其次,被告的行為也不構成「侵擾」,因為流進鄰居土地上的物是一種有形物,而非無形物,而且被告主觀也不存在一種惡意。再次,被告的行為也不能完全合乎一種「過失」,因為在這個案件的具體情況下,被告無法合理預見損害結果。因為這些原因,這個案件一直打到了貴族院。判定被告承擔責任沒有合理的根據,不判定被告承擔責任,又顯失公平。最後的結果是,貴族院以此案件確立了一種新的獨立的侵權行為形式,即一種嚴格責任,在英國直接稱之為「瑞藍茲訴富勒切爾案」(Rylands v. Fletcher)下的規則,成為一種法律的淵源,是以後法官處理同類問題的一種標准和尺度。這個規則的原始陳述是,被告是土地的佔用者,或者是控制土地上物品的所有人;他將某物「帶進他的土地,並聚集和維持在那裡」,即「非自然地使用土地」;該物「如果泄漏,就可能發生損害」,這是一種危險;最後,實際發生泄漏,結果造成了損害。這是一個案件確立一個獨立侵權行為形式的主導性案例。
具體可以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Rylands_v._Fletcher
⑶ 朱曉磊律師的人生經歷
朱曉磊,男,中共黨員,法學碩士,畢業於煙台大學,於2009年加入北京龐標律師事務所,現任龐標律師事務所副主任、演藝維權中心主任。
執業領域
演藝維權法律服務、外籍駐華人員法律服務
工作經歷
朱曉磊律師擅長明星維權案件的代理,曾代理伊能靜(台灣籍)、林心如(台灣籍)、任賢齊(香港籍)、李晨、李湘、苗圃、董璇、馬蘇、張馨予、張嘉倪、熊乃瑾、戚薇、柳岩、馬諾等數十位藝人處理維權法律事務,綜合運用「以訴促談」、「侵權轉合作」、「侵權變代言」、「談判優劣勢交易」、「司法管轄權轉引」等案件處理方式,最大程度維護了被侵權明星的合法權益,朱曉磊律師協同演藝維權律師團隊共同致力於扭轉明星被習慣性侵權的社會亂象。
朱曉磊律師辦理的多起明星維權案件因兼具娛樂、新聞、法制等特點而備受各方關注。作為眾多明星的代理人,朱曉磊律師曾接受了來自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山東電視台、法制晚報、北京晚報、新浪網、搜狐網等多家媒體的采訪、報道。朱曉磊律師亦通過各種媒介呼籲潛在侵權方務必增強法律意識,以避免非故意性侵權所導致的法律責任承擔。
2012年11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特邀朱曉磊律師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律師學員作了有關明星維權訴訟技巧的律師實務報告。
此外,朱曉磊律師本著「擅律者不訟」的執業理念,擔任多位國內外知名人士的個人法律顧問,並將龐標律師事務所「貼身式」、「管家式」的精細法律服務理念融入法律服務的全過程。
工作之餘,朱曉磊律師師從我國著名侵權法實務領域專家——龐標律師,間接參與了《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研討。
朱曉磊律師具有深厚的侵權法理論功底,曾作為龐標律師事務所侵權法理論研究小組組長,主持編寫了《侵權疑難對策》、《侵權責任法律師實務》等法學實務著作。
曾獲榮譽
2005年,朱曉磊律師參加由中國人民大學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中美庭審抗辯大賽」,並以主辯律師的身份榮獲總決賽團體全國第三名;
201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之際,朱曉磊律師被推舉為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優秀共產黨員。
主要著作
在《民商法律師實務叢書》(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ISBN:978-7-5093-1982-6)發表兩篇論文:《高空拋(墜)物致害案件的責任承擔暨實務操作分析》、《特定紀念物品侵權案件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依據探析》
參與撰寫《房屋買賣與登記常見問題專家解答》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書號:ISBN978-7-5093-0817-2。
參與撰寫《侵權疑難對策》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書號:ISBN978-7-5093-1801-0。
參與撰寫《侵權責任法律師實務》法律出版社出版,書號:ISBN978-7-5118-0833-2。
參與編著《工傷鑒定與賠償疑難對策》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書號:ISBN978-7-5093-1800-3。
主編《剝離網路侵權的面紗——演藝維權以案說法》,擬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
求採納
⑷ 解答法律疑難問題『謝謝麻煩那位好心律師
故意殺人。
⑸ 物業糾紛常見疑難問題解答與法律依據怎麼樣 好不好
第一:物業糾來紛源案件,這個范圍簡直是太廣泛了,上到打架斗毆,下到鄰里瑣事,有業主和物業的糾紛,也有業主和業主的糾紛;物業幾乎每天都有物業糾紛案件,每天都要去處理;
第二:遇到物業糾紛案件,首先應該安撫矛盾雙方,不要讓矛盾升級;
第三:了解事情經過,合理處置;
了解事情經過後,能協調處理的協調處理,不在物業協調處理范圍內的,做好解釋;應該報國家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協調處理的,報國家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處理;
第四:處理完後,要有後續的及時跟進和回防;
第五:針對糾紛事件做好經驗總結;同時某些事件也可以避免再次發生;
第六:當然,以上說的一般事件的處理過程;
如果發生了刑事治安案件等,那麼就直接撥打110啦
⑹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疑難問題解答(二)
最高法院吳慶寶:民商事審判疑難問題解答(二)
第三類、擔保的有關問題
1、劃撥土地上的建築物被抵押,在破產時該劃撥的土地可否視為抵押物?如何處理? 劃撥土地上的建築物提供抵押時現在究竟是以獨立抵押還是地隨房走,或者房隨地走存在一些爭議,但起碼建築物抵押時不可能是獨立抵押,應當認定是與土地使用權一起辦理抵押,否則建築物脫離土地就不會存在。建築物所有權人破產時如果該建築物的抵押經過有權登記機關登記按照有關政策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應當認定抵押有效。在具體處理時應當由抵押人以抵押物在其價值范圍內交納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後剩餘部分才可以優先受償給抵押權人。為何要考慮到交納土地出讓金主要是為了妥善安置破產企業的職工,可以想像,如果破產企業的所有有效資產均被以抵押方式優先清償給抵押權人,那麼破產企業將沒有剩餘資產來優先安置企業職工發放拖欠職工的工資等,這其實社會的負面影響反而更大,不利於社會的穩定。收回劃撥土地的出讓金也並非純粹的由國家收回,而恰恰是為了破產企業能夠對企業職工的後續生活有所安置,以避免造成職工生活的動盪。
2、夫或妻一方登記財產所有權,在設定抵押時是否必須經夫妻雙方共同同意?若夫妻共同在抵押合同中簽名,是否應列夫妻為共同被告? 夫妻雙方的共有財產通常以夫或妻一方的名義進行登記,對於該共有財產處分權歸夫妻雙方共有,除非夫和妻一方授權另一方處分或者辦理抵押登記,否則該抵押登記的效力是值得考慮的。夫妻雙方共同在抵押合同中簽名證明該抵押合同是成立的,如辦理了抵押登記,則進一步證明抵押合同是有效的,是可以得到切實履行的。在訴訟中因該抵押財產可能成為清償債務的標的,加之該抵押物又屬於夫妻雙方共有,所以應當將夫妻雙方為共同被告。例外的情況是夫妻雙方授權他人同意以該財產設定抵押,那麼在訴訟中僅列被授權人為被告而不必列夫妻雙方為共同被告。
3、將集體土地上的房屋設定抵押是否有效? 集體土地上的房屋當然可以做為抵押物,只是要注意的是:抵押人應當是房屋的所有權人,同時該房屋所有權人取得了該塊土地的使用權。另外,如果該房屋在建築時只是做為臨時房屋而建設,並未取得土地使用權,該房屋也並非房屋所有權人或土地使用權人設定抵押權,那麼,抵押就是無效的。認定房屋抵押是否有效應當審查土地使用權是否有效,房屋建築是否有效,房屋產權證書是否有權,抵押人是否房屋所有權人,或者不是房屋所有權人是否得到了房屋所有權人的授權或者同意。
4、債權人主張直接以抵押物或質押物、留置物變價受償的訴訟程序如何操作,法律文書如何表達? 在若干物權做為受償標的物的時候肯定會有一個清償順序的問題在一般民事案件中可能留置的情況多一些,而且當事人之間也會約定較為簡單易行的變價或者清償辦法,例如以較高價值的標的物留置在債權人處會約定債務人不能歸還欠款則留置物歸債權人所有,不會留有超出價值的部分歸還債務人,或者不足部分如何進一步清償的問題,既簡便易行,又能夠解決雙方之間的爭議。而在民商事交往中,法律關系和爭議金額往往較為復雜,很難用簡便的方法加以表述,常常會多出或者少於債權的價值,而這也是日後發生訴訟的主要隱患。但無論如何,在訴訟中遇有三種擔保方式並存的時候,肯定要分出個先後順序,不能以同一順序清償債務。應當考慮按照清償簡便易行和實際佔有優先的方式來分出清償順序。 (1)當存在留置的方式時,因該物被債權人實際佔有或者提存於第三人處且價值已事先確定也充分考慮到了市場風險和折舊的因素比較容易直接用於清償債權人的債權,所以,該種方式應當優先於其他擔保方式受償。擔保法解釋第79條第2款規定:「同一財產抵押權與留置權並存時,留置權人優先於抵押權人受償」。可見,司法解釋認為無論何種情形,無論留置權在先辦理,還是抵押辦理在先,留置權均優先於抵押權。 (2)當存在質押的方式時,應當分清質押物以及該物派生出的民事權利歸屬於債務人並沒有將所有權轉移給債權人,進入清償順序時,也應當考慮到質押物的實際價值以及其所派生權利的實際價值,同時要注意到質押物要以動產為主,當然還可以涉及到附著於質押物的民事權利,這個權利究竟如何行使需要做出鑒定或者審計並非依債務人所主張的價值數額為准,其實現的程序也並非象留置物處置時那麼簡單易行。在先質後押的場合,及時抵押權已經辦理登記,成立在前完全有效的質權應優先於抵押權。至於防止質權人於出質人惡意串通損害已經登記的抵押權的問題,可以通過合同無效制度、證據規則以及證據鑒定製度來解決,沒有證據能夠證明質權損害抵押權的,應當認定競存時的質押權優先。 (3)抵押物並不需要實質佔有,而往往以登記管理機關登記和公示為生效要件。該抵押物仍然歸屬於債務人佔有、使用,僅僅從法律上限制了該抵押物的處分和轉讓。債務人提供的抵押物既可以是自己擁有所有權的抵押物也可以是經過他人同意的、他人擁有所有權的抵押物,特別應當注意的是抵押物是以不動產為主要指向對象,雖然也存在大量的動產抵押的情況,在訴訟中予以清償是存在著一定難度的,必然涉及到抵押物的估價、審計、拍賣,並不能以債權人所能接受的最抵價格予以轉讓或者變現,其處理的方式更應注意到公平和公正,也要注意維護抵押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在處置時應當優先於保證而落後於留置的擔保方式。通常情況下抵押權的實現要優先於質押權。對於抵押的公信力問題,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均有不同認識。總的講,我國的抵押登記屬於公示性質的,登記機關不對抵押財產的真實性、可靠性負責,僅僅是拿來登記表填寫完畢,加蓋抵押人的公章,由登記機關予以認可後,蓋章登記予以公示,決沒有可據此認定抵押財產真實可靠的道理。例如,擔保法司法解釋第50條規定:「以《擔保法》第34條第1款所列財產一並抵押的,抵押財產的范圍應當以登記的財產為准。抵押財產的價值在抵押權實現時予以確定」。第61條規定:「抵押物登記記載的內容與抵押合同約定內容不一致的,以登記記載的內容為准」。由此看來,法律和司法解釋也沒有明確抵押合同與抵押人及抵押登記所指向的抵押財產應當屬於同一財產,所以難以負起公信力的抵押之登記責任,這也給司法審判的具體案件帶來不少麻煩。起碼抵押登記應當起到:第一,避免重復登記,以同一筆財產反復辦理抵押登記;第二,避免虛假登記,登記財產不真實,損害債權人利益;第三,避免惡意損害第三人的登記,例如逃避其他債權人的追索,辦理惡意登記。 在法律文書中,自然應當闡述上述幾種物的擔保的法律關系的實質內容,以及他們之間的順序關系,特別是為保護債權人利益所應當考慮的清償順序。 附錄:關於吉林市商業銀行營業部與交通銀行吉林分行船營支行長春路分理處存單質押糾紛一案請示的答復 (2003)民二他字第21號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 2002年 11月 22 日(2002)吉高法民三請字第 1號《關於上訴人吉林市商業銀行營業部與被上訴人交通銀行吉林分行船營支行長春路分理處存單糾紛一案的請示報告》,我院於2003年6月2日收悉。根據你院二審認定的事實,經研究,答復如下: 吉林市商業銀行營業部(以下簡稱商業銀行)因為貸出款項,並通過存單質押而取得了交通銀行吉林分行船營支行長春路分理處(以下簡稱交通銀行)出具的存單。依照本院《關於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第一條第(一)款的規定,本案商業銀行以存單質押請求兌付而起訴,應屬存單糾紛案件。商業銀行在接受出質存單後向交通銀行進行了核押,依照上述司法解釋第八條第三款的規定,質押合同有效,交通銀行應承擔本案所涉存單的兌付責任。但應以該存單質押的債權為限。 此復
二○○三年一月四日(承辦人:王洪光承辦)
附相關鏈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218/11/15989001_433832027.shtml
⑺ 民事審判法律適用疑難問題解答會無效嗎
你好,遇到資深一些的法律疑惑,建議去 法律平台(法律咨詢網路貼吧)請教 專業的法律人士:律師呀,親。
⑻ 民商事審判實踐中有關疑難法律問題的解答意見是否依然有效
為了加強民商事審判實踐中疑難問題的研究,統一司法尺度,省法院民二庭組織有關審判人員對民商事審判中的有關物權法、合同法、公司法、破產法、保險法以及訴訟程序中的疑難問題進行了研討,形成了相對一致的處理意見。
一、適用合同法疑難問題
(一)合同約定的違約金明顯過高,當事人未要求調整的,法院能否主動調整
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和權利處分原則,在當事人未提出調整請求的情況下,法院不宜直接予以調整。但基於我國目前的社會狀況,部分當事人可能對於法律的了解還很欠缺,如果違約金數額明顯過高或過低,而享有違約金調整請求權的一方當事人經濟水平低下,卻又缺乏法律知識,沒有提出調整請求的,為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真正實現公平正義,法院可以考慮對其享有的違約金調整請求權予以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