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訴訟在民事糾紛解決機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你的題來目不通,民事糾紛解源決機制包括訴訟、仲裁、調解等多個方面,民事訴訟只是糾紛解決機制的一種,你的題目應該是「論民事訴訟在民事糾紛機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方面比較權威的著作是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原理與實務》,沈恆斌主編
2. 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
民事抄糾紛的處理機制,是指緩解襲和消除民事糾紛的方法和制度。根據糾紛處理的制度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從以下三種形式來論述民事糾紛的處理機制。 社會救濟,包括調解(訴訟外調解)和仲裁。他是只依靠社會力量處理民事糾紛的一種機制。
調解是由第三者(調解機構或調解人)出面對糾紛的雙方當事人進行調停說和,用一定的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勸導沖突雙方,促使他們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解決糾紛的協議。調解協議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但具有合同意義上的效力。
仲裁是由雙方當事人選定的仲裁機構對糾紛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仲裁不同於調解,仲裁裁決對雙方當事人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是,仲裁與調解一樣,也是以雙方當事人的自願為前提條件的,只有糾紛的雙方達成仲裁協議,一致同意將糾紛交付裁決,仲裁才能夠開始。 公力救濟是指訴訟。民事訴訟是指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以審理、判決、執行等方式解決民事糾紛的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民事訴訟動態地表現為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靜態地則表現為在訴訟活動中產生的訴訟關系。
3. 民事糾紛多元化調解機制存在什麼問題怎樣解決
1、人民調解的局限性。
人民調解范圍的局限性,人民調解組織一般由所在村(居)民委員會組成,因此調解的范圍也局限在同村或者同鄉鎮。另外,也有很多不便調解的,如干群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等。
2、訴訟調解(又叫法院調解)的局限性。
在實踐中,容易出現以壓促調、久調不判的現象。另外,「當事人簽收」可以反悔,容易助長當事人在訴訟調解過程中的草率行為,影響調解質量和效率,也容易造成法院人力物力的浪費。
3、行政調解的局限性。
目前我國行政調解制度方面的法律規定不夠健全和完善,沒有一部統一的法律,而是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文件中予以規定,導致難以形成合力。同時缺少相應的程序,操作性不強,在運作上呈現一定的盲目性和任意性。
在實踐中,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這三大調解往往是各自為陣,缺乏有效的溝通和鏈接機制,不能真正做到有效聯動、優勢互補、形成合力。
具體到每個基層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在組織機構、隊伍素質、制度建設、物質保障等方面,與保證有效開展工作還有不相適應之處。主要表現在:人民調解員沒有精力和時間;或文化程度、法律知識政策水平參差不齊,影響調解的質量和效率等。
(一)建立健全多元化調解機構,搭建多元化調解平台
建立在同級政府領導下的,以法院為主導,司法、群團、婦聯、鄉鎮、街道、社區、相關行政職能部門及其他調解組織互動的民事調解中心作為多元化調解組織機構。為民事糾紛的解決搭建多元化調解平台,在出現民事糾紛,可先將雙方當事人引導到多元化調解中心,根據糾紛的具體內容,快速選擇能有效解決糾紛的調解方式。調解中心工作人員可以從原人民調解委員會、各相關組織中選拔,也可以招聘尚未找到工作的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大、中專學畢業生,可以有有償服務人員,也可以有無償服務人員,可以有專職人員,也可以有兼職人員,共同從事民事糾紛調解工作。
(二)推動各類調解銜接機制的建立
實現各類調解機制銜接,構建多元化調解機制,必須依靠黨委、政府的支持,建立完善各調解機構具體工作中的溝通、協調、配合制度,建立聯系指導、情況通報、資源共享、人員經費保障等相關機制。法院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與其他行政機關的配合。建立法院與司法行政機關和基層調解組織的調解工作互動機制,對在調解中遇到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解決,要加強與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聯系,贏得工作上的支持,要以法院調解為主體,人民調解為基礎,多種調解機構共同聯動,以司法、勞動、工會、教育、婦聯、公安等部門及鄉鎮司法所、村民委員會為輔助,全力化解矛盾糾紛。
(三)健全完善各類調解機制,充分發揮各類調解機制的作用
各類調解機制在各自領域中、在調解民事糾紛中的積極意識和重大作用不可否認。因此,從立法、制度、保障等各方面健全和完善各類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各類調解機制的優勢和作用,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調解解決民事糾紛機制的題中之義和重要內容。
人民調解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調解方式,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不斷的得到完善和發展,它的便捷性、廣泛性、普遍性,在調解糾紛尤其是民事糾紛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優勢和明顯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注重人民調解組織建設
2、加強對人民調解業務工作的指導
3、依法及時確認人民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
4. 論民事訴訟中民事糾紛解決機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你的題目不通,民事抄糾紛解決襲機制包括訴訟、仲裁、調解等多個方面,民事訴訟只是糾紛解決機制的一種,你的題目應該是「論民事訴訟在民事糾紛機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方面比較權威的著作是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原理與實務》,沈恆斌主編
5. 訴訟在民事糾紛解決機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訴訟的地位:
訴訟即老百姓所講的「打民事官司」。相對於人民調解、當事人自我平息、單位(或部門、社區)處理和仲裁機制而言,民事訴訟是典型的公力救濟形式,是解決民事糾紛的第四種方式。
訴訟作用:
主要是可以充分全面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比較公正,處理的結果生效後具有終局的法律效力,具有執行力,訴訟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強制性,是國家處理民事糾紛的最有效也是最後的手段。因此,國家往往要對訴訟的主體、程序、制度等做出嚴格的規定。
(5)民事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構建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程序
1、原告應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
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勞動收入為主要來 源的,視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其有資格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屬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應由其法定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訟訴。
2、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提起訟訴的消費者必須是在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中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
3、有明確的被告。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規定,消費者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以銷售者或服務者作為被告。
如果消費者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時,可以將銷售者或生產者任何一方作為被告,法律將對生產者、銷售者起訴的選擇權賦予了消費者,由他們選擇最方便自己進行訴訟、最有履行判決的能力和最容易找到的對象作為被告。
4、有明確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即具體地提出經營者違約、侵權行為的事實和給自己造成的損害,以及經營者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等。
5、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般民事案件中,對法人或其他組織提起民事訴訟,由法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可向其中的任何一個轄區的法院起訴。
(2)對侵權行為,應向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訴。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提起的訴訟,產品製造地、產品銷售地、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3)對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中發生的訴權,應向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訴。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訴訟,應向事故發生地或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訴。
(4)《民事訴訟法》第33條規定,因不動產提起的訴訟,應向不動產所在地法院起訴。
6、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訴訟有效期為權利人在知道自己權力受到侵害起二年之內。
民法通則還規定了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的四種情況:
(1)身體受到傷害請求賠償的;
(2)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財物被丟失或損毀的。
7、起訴應向人民法院遞交訴狀,並按被告人數提交副本,書寫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6. 我國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有哪些分別有何優劣
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主要有三種:
1、調解
2、和解
3、判決
至於優劣,各有利弊吧內。調解一般適用那些容案情簡單,不需要調查取證等過程的,對於這類案件,調解比判決更能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和解一般是法院在立案後、判決前的一個解決機制,出了案情一般不適用調解外,最大的優點也是能夠化解矛盾、節約成本。
至於判決,通常都是情況比較復雜,雙方態度比較堅決的,這類案件不適用調解。判決的准確度更高,說服力和效力也更高。只不過花費的人力物力比較多而已。
7. 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的發條
司法部《民間糾紛處理辦法》第七條當事人提請處理的民間糾紛,由當事人戶籍所回在地或者居所地的基層人答民政府受理。跨地區的民間糾紛,由當事人雙方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的基層人民政府協商受理。
第八條受理民間糾紛,應當有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的申請,申請可以採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並有明確的對方當事人和申請事項、事實根據。
第九條一方當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糾紛,以及基層人民政府已經處理過、當事人沒有提出新的事實和理由的糾紛,基層人民政府不予受理。
第十條對未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的糾紛,應當勸說當事人先通過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
8. 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和民事訴訟的區別
我國現行的民事糾紛解決機制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和解,調解,仲裁和訴訟。前三種可概括為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國外則稱其為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ADR),英文是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即通過多種訴訟外的方式,替代訴訟方式解決糾紛,又稱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或稱為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法院外糾紛解決機制。
從二者的特徵你可歸納出至少兩點區別:強制性和規范性上的區別。
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主要特徵包括:(1)糾紛當事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當事人意思自治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2)具有較大的靈活性,當事人可視爭議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和程序。(3)解決糾紛快捷且費用低廉。(4)所達成的協議、裁斷(仲裁裁決除外)一般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由於協議完全是在雙方當事人友好協商、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的,故一般容易得到雙方當事人的承認和自覺執行。(5)以非對抗和非公開的方式解決糾紛。這樣更有利於維護雙方當事人之間長久存在的經貿交往和人際關系,並有助於保守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和商業技術秘密。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是一種開放的、發展的體系,對新穎的民事糾紛的處理具有較強的適應性。
民事訴訟具有兩個特點:①國家強制性,即法院憑借國家審判權強制性確定糾紛主體雙方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並以國家強制執行權迫使義務主體履行生效的裁判;②嚴格的規范性,即民事訴訟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
9. 民事訴訟法在糾紛解決機制中的地位
民事訴訟法是觸決民事糾紛最有效的途徑,本人認為理由:
1、法院作為國版家機關,具有權公信力,人們願意通過訴訟途徑解決;
2、訴訟解決問題相對最徹底,一般不存在反悔的可能;
3、訴訟最主要是它有國家強制力保障,一方拒絕履行判決,可以強制執行;
4、訴訟不僅是解決糾紛最有效的途徑,還是解決糾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