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侵权法第10

侵权法第10

发布时间:2020-12-27 00:35:58

❶ 如何理解《侵权责任法》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理解:

(1)将未成年人区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未成年学生的辨别能力的不同对学校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从而对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责任承担作了不同规定。
(2)适用范围:《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主要规范学校等教育机构及其之内的人员侵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人身权益的责任问题,行为人应当是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或者与受害人同在学校等教育机构学习、生活的其他未成年人之外的人员。因此,第四十条规定的适用范围限于行为人为学校等教育机构之外的人员,即教师、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例如来学校接送孩子的家长、经许可或者未经许可进入到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其他人员等。
(3)对侵权补充责任的正确适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第三人的侵权责任和学校的补充责任有先后顺序,首先应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由学校承担补充责任。二是学校承担的补充责任是相应的补充责任,即根据学校未尽到的管理职责的程度来确定其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的份额。

❷ 试用侵权责任法原理分析《侵权责任法》第10条规定

《侵权责来任法》第自10条规定的是共同危险行为。该条的规范目的在于减轻受害人因果关系证明上的困难。在解释共同危险的构成要件与免责事由时不能偏离该规范目的。除基本的构成要件外,共同危险行为有两项重要的构成要件,一为共同危险人参与实施了对受害****益有损害之危险的行为;二为因果关系不明,即无法确定具体的侵权人。此外,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不存在意思联络也是共同危险行为的消极构成要件,它能有效地将共同危险与其他共同侵权区分开来。

❸ 侵权责任法中第10条和第87条有什么关系

您好,侵权法复第十条所讲的共同制危险行为与第八十七条所述的高空抛物极为相似,但是它们的区别十分明显:第一,高空抛物,没有证据证明建筑物全体使用人具有共同实施了危险行为的意思联络,且都实施了危险行为。比如,两个人无意思联络,同时开枪打死一个人,结果查出死者心脏中一枪,但不知是谁打的,这就是共同危险行为,因为他们确实都实施了该行为,就是不知是谁致人危险的。而从楼上丢下一个烟灰缸砸到行人,则很明显不是每个人都实施了抛物行为,因为丢下的烟灰缸只有一个。如果每家都丢了一个,但是只有一个砸到,则属于共同危险行为。
第二,免责的事由不同。高空抛物只要证明自己不在建筑物中,或者未实施抛物行为即可免责。而共同危险行为要证明损害和自己行为美因果关系才行。
第三,责任不同。高空抛物是补偿责任,共同危险行为属于连带责任。

❹ 请根据 侵权行为法 第十一条 的规定,提供一个相关案例给我~~~

共同危险行为及其责任承担
【案情介绍】
甲、乙、丙(均系未成年人)某日一起到所住楼房的15层电梯间的走廊里玩耍。玩耍过程中,三人拿了走廊中的三个啤酒瓶,一起从电梯间破损的窗户往下扔。住在底层的丁恰好怀抱两岁的儿子戊走出楼房。其中一个酒瓶正砸在戊的头上,致使其当场昏迷。丁立即将其送至医院,但抢救无效,于第三日死亡。因无法认定是谁造成损害,故就损害赔偿发生纠纷
【问题】
本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评注】
本案涉及共同危险行为及其责任承担问题。
共同危险行为,又称准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实施了危险行为,并造成实际损害,但不能判明损害是行为人中的哪一个造成的一种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的特征表现在:
(1)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人实施了共同危险行为。两个以上的行为人的行为具有共同危险性,即两个以上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都有危及他人财产和人身的可能。
(2)共同危险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的发生。
(3)各行为人的危险行为均有可能是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在共同危险行为中,各行为人的危险行为都有可能是造成损害发生的行为,但都不能证明该损害不是自己行为造成的,从而构成共同危险行为。也就是说,实际造成损害发生的只是各行为人中的其中一人或一部分人,而不是全部的行为人,但是,由于他们不能提供出有力的证据证明损害不是他们舶危险行为引起的,因而,认定他们的行为与损害结果有关,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4)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共同的过错,是其承担共同危险行为责任的又一个条件。这里的共同过错,是指行为人对其危险行为存在所具有的共同过错。这种过错,通常称为共同过失,而不是具有意思联络的共同故意。因这种共同过失而使各行为人的危险行为密切相连,一旦损害发生,且不能证明谁是加害人时,即可推定各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具有共同的过错。基于共同危险行为人在致人损害上具有共同的过错,因此,各行为人在法律上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受害人只需证明损害是由数人的共同危险行为造成的即可,而无须证明何人是加害人。这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达到预防和减少危险行为的目的。但由于对共同危险行为人致害过错的程度难以确定,所以在责任划分上,一般采用平均负担的办法。
本案的难点在于认定共同侵权行为中的共同加害行为和共同危险行为,这也是易错点。共同加害行为和共同危险行为在主体要件方面是相同的,都是多数主体。共同加害行为中,数人的行为均构成共同加害行为,即他们的加害行为彼此联系、互相配合、互为条件,共同导致损寄结果发生,而共同危险行为中,只有一人的行为造成了损害,但数人的行为均有造成该损害的可能性,但又不知是谁造成损害。在主观方面,共同加害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可以是共同故意,也可以是共同过失,而共同危险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只能是共同过失,否则构成共同加害行为。
本案中,甲乙丙均将啤酒瓶从楼上往楼下扔,虽然不存在致死他人的故意,但均存在致伤他人的可能,其行为均处于危险状态,但仅有一个啤酒瓶击中丁的儿子戊,甲、乙、丙的行为构成共同危险行为,依《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本案中,直接受害人戊已经死亡,无法再为权利主体,对其已无赔偿可言,但因戊的死亡给其父母造成了财产和精神方面的损害,应予以赔偿。这些损害包括因戊受伤住院花费的医药费等直接费用和养育戊所花费的养育费用,以及因戊的死亡给丁夫妇造成的精神上的损害。此种精神损害,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已可获得法律保护。

❺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1条和侵权责任法35条的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第十一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在雇员受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

而《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在雇员受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上,《侵权责任法》适用的是的过错责任。

(5)侵权法第10扩展阅读:

雇员受害应区分与自然人或用人单位建立不同的雇主雇员关系而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与其他自然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的雇员受害赔偿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自然人仍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务关系的雇员受害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因第三人原因受到损害的例外。

雇员受害赔偿的救济也应区分与自然人或用人单位建立不同的雇主雇员关系和是否有过错、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而采取不同的途径。

在遭遇第三人致害时,如雇主或用人单位无过错,则只能向第三人主张权利;若雇主或用人单位有过错,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则雇员应当向雇主(用人单位)与第三人追究侵权责任;法律明确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则雇员具有选择权,即雇员可以向雇主或第三人或用人单位或第三人和雇主(用人单位)追究侵权责任。

参考资料:北京法院网-《侵权责任法》第35条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

❻ 侵权责任法第11条第12条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的关系,侵权法第12条就是人身损害解释第3条第3

严格来说,解释将两人以上侵权的几种情形用一条来说了,而侵权责任法责任是把它区分开了,具体如下:

1、共同侵权:理论上的共同侵权是指,二人以上同共故意或过失造成的侵权,它的要件是:①二个人以上②两人的行为之间有关联性③两人存在共同过错(故意或过失)④造成了单一侵害结果。

《解释》的第三条,第一款前半部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的第八条“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说的也是这种情况。

2、共同危险行为: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行为,造成结果不能确定的侵权,它的要件是:①两人以上②各自实施危险行为[行为之间无关联或结合]③独立过错[无意思联络]④不能确定谁造成⑤连带责任

《解释》第四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不能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十条说的也是这种情况。

3、无意思联络多数人侵权:数人无共同过错由数个行为结合导致同一损害结果;这里面存在两种责任承担方式:

首先,连带责任,它的要件是:①两人以上②数人数行为无意思联络③损害后果统一④每一行为足以造成全部损害;

《解释》的第三条后半部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说的也是这种情况:“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其次,按份责任:能确定大小各自分担相应责任,不能确定平均赔,他的要件是:①两人以上②数人分别实施行为无联络但后果同一;

《解释》的第三条第二款讲的就是这种情况:“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十二条讲的也是这种情况,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对多人共同侵权,进行更为细致的归定,从第八条到第十四条都在说,而《解释》只是在第三、第四条说。实际上你说的侵权责任法第十一、十二条,只在讲一种情况,那就是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

当然,这是因为,在《解释》出台多年以后才有《侵权责任法》的原因。

不知道,我以上的回答你是否理解

❼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16条第22条第37条

16条:侵害他人造来成人身损害的,自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22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37条: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❽ 侵权责任法第十条能否适用火灾事故案件有没有相关案例

我去的法官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还不敢肯定你可以找律师咨询下

阅读全文

与侵权法第10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成果照片图 浏览:332
聚投诉张华 浏览:413
我爱发明自动钓鱼 浏览:199
龚发明重庆 浏览:413
我为你许下爱的期限 浏览:734
我想发明的200字 浏览:989
动漫角色版权保护 浏览:72
密蜜直播投诉 浏览:701
马鞍山博望天气 浏览:352
成都唐邦知识产权 浏览:7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测算 浏览:898
暴走漫画有版权么 浏览:512
农业信用卡积分有效期 浏览:172
马鞍山上门服务 浏览: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浏览:332
谁发明了明天 浏览:864
购买版权开发票一般开票内容写什么 浏览:817
九台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429
网培研修成果 浏览:127
股东认缴出资额期限 浏览: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