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事纠纷和治安管理的案子有什么区别
民事纠纷是处理平等主体间的民商事关系,如继承、合同、遗嘱、侵权等。治安回管理是触犯了治答安管理处罚条例,但是治安管理的案子,很容易触犯,民事纠纷中的侵权案件。就拿打人来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能管,这是行政处罚。你受伤了,能以侵权为由,提起民事诉讼,索赔医药费。
B. 什么是治安调解
您好
治安调解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调解处理。治安调内解必须具备的容条件 一、必须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民间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各种民事权益争执; 二、必须是《条例》规定的调解范围; 三、必须是已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应当受到治安处罚的行为; 四、必须当事人各方由自愿接受调解的意愿; 五、治安调解必须是公安机关认为可以适用调解的。 治安调解的“四宜四不宜”: 一、宜解不宜结; 二、宜和不宜激; 三、宜缓不宜急; 四、宜宽不宜严。
C. 派出所对一般民事纠纷进行调解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派出所对一般民事纠纷进行调解的法律依据是《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号)第十章治安调解。
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百五十三条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非法侵入住宅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调解处理:
(一)亲友、邻里、同事、在校学生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引起的;
(二)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系由被侵害人事前的过错行为引起的;
(三)其他适用调解处理更易化解矛盾的。
对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调解组织申请处理。
对情节轻微、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不涉及医疗费用、物品损失或者双方当事人对医疗费用和物品损失的赔付无争议,符合治安调解条件,双方当事人同意当场调解并当场履行的治安案件,可以当场调解,并制作调解协议书。
第一百五十四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调解处理:
(一)雇凶伤害他人的;
(二)结伙斗殴或者其他寻衅滋事的;
(三)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四)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愿意调解处理的;
(五)当事人在治安调解过程中又针对对方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六)调解过程中,违法嫌疑人逃跑的;
(七)其他不宜调解处理的。
第一百五十五条调解处理案件,应当查明事实,收集证据,并遵循合法、公正、自愿、及时的原则,注重教育和疏导,化解矛盾。
第一百五十六条当事人中有未成年人的,调解时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但是,当事人为年满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本人同意不通知的,可以不通知。
被侵害人委托其他人参加调解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提交委托书,并写明委托权限。违法嫌疑人不得委托他人参加调解。
第一百五十七条对因邻里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进行调解时,可以邀请当事人居住地的居(村)民委员会的人员或者双方当事人熟悉的人员参加帮助调解。
第一百五十八条调解一般为一次。对一次调解不成,公安机关认为有必要或者当事人申请的,可以再次调解,并应当在第一次调解后的七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应当制作笔录。
第一百五十九条调解达成协议的,在公安机关主持下制作调解协议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名,并履行调解协议。
调解协议书应当包括调解机关名称、主持人、双方当事人和其他在场人员的基本情况,案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起因、经过、情节、结果等情况、协议内容、履行期限和方式等内容。
对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保存案件证据材料,与其他文书材料和调解协议书一并归入案卷。
第一百六十条 调解达成协议并履行的,公安机关不再处罚。对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应当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予以处罚;对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赔偿纠纷,公安机关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调解案件的办案期限从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达成协议不履行之日起开始计算。
第一百六十一条对符合本规定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的治安案件,当事人自行和解并履行和解协议,双方当事人书面申请并经公安机关认可的,公安机关不予治安管理处罚,但公安机关已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除外。
D. 属于治安隐患有哪些
属于治安隐患有以下四类:
1、政治安全类
这种治安隐患主要包括国家安全领域和反恐怖领域风险隐患。
2、矛盾纠纷类
这种治安隐患主要包括“六大领域”(征地拆迁、村矿矛盾、劳动关系、环境保护、交通事故、医患关系)矛盾纠纷,煤炭领域矛盾纠纷,农村领域矛盾纠纷,家庭情感领域矛盾纠纷,特殊利益群体矛盾纠纷,以及其他涉及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苗头隐患。
3、公共安全类
这种治安隐患主要包括金融安全、网络安全、寄递物流安全、危爆物品管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药安全、“城中村”治安管理、特殊人群管理九大领域风险隐患。
4、内部安全类
这种治安隐患需要在积极参加上述三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的同时,在各系统内部开展行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4)什么属于治安纠纷扩展阅读
治安隐患的注意事项
1、深入扎实开展排查,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群体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及治安问题开展全面排查,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2、着力抓好矛盾化解、治安治理和隐患治理,坚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限期堵塞漏洞、清除隐患。
3、切实解决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4、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努力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5、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多方位、全覆盖、大防控的治安防范网络。
6、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突发事件、事故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公共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E.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适合调解的案件都有哪些呢
公安机关的调解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五十三条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非法侵入住宅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调解处理:
(一)亲友、邻里、同事、在校学生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引起的;
(二)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系由被侵害人事前的过错行为引起的;
(三)其他适用调解处理更易化解矛盾的。
对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调解组织申请处理。
对情节轻微、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不涉及医疗费用、物品损失或者双方当事人对医疗费用和物品损失的赔付无争议,符合治安调解条件,双方当事人同意当场调解并当场履行的治安案件,可以当场调解,并制作调解协议书。
(5)什么属于治安纠纷扩展阅读
行政调解工作原则: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五十五条: 调解处理案件,应当查明事实,收集证据,并遵循合法、公正、自愿、及时的原则,注重教育和疏导,化解矛盾。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第二章第(二)条:行政调解的原则:1、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各方当事人意愿,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或调解结果。
2、合法原则。遵循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3、公平公正原则。兼顾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平等协商处理利益纠纷,体现公平正义。行政机关作为当事人一方时,与行政相对人的地位平等。
4、注重效果原则。行政调解要提高工作效率,简化调解程序,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事先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宜春市行政调解工作规则》第四条:行政调解应当坚持属地管理、自愿平等、依法合理、公平公正、注重效果的原则。
F. 民事纠纷还是治安管理
你好!这抄种案子的行政部分由派出所管辖,民事部分可以去法院解决。
因你们双方都参与了打架,故都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派出所有权利对你们双方的选为进行行政处罚。
这种案子最好是双方协商解决比较好。双方各自赔偿对方的医药费,道歉后,握手言和。
回答如满意,请点击 选为满意答案 谢谢合作!
G. 什么叫治安纠纷
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损毁他人财物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从而导致双方的纠纷。
H. 民事纠纷和治安管理的案子有什么区别
民事纠纷是处理平等主体间的民商事关系,如继承、合同、遗嘱、侵权等回。治安管理是答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但是治安管理的案子,很容易触犯,民事纠纷中的侵权案件。就拿打人来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能管,这是行政处罚。你受伤了,能以侵权为由,提起民事诉讼,索赔医药费。
I. 治安案件中的四类案件是什么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案件包括以下四类:
1、扰乱公共秩序类。
2、妨害公共安全内类。
3、侵犯人身权容利、财产权利类。
4、妨害社会管理类。
除具有下列情形的外,治安案件要公开处理:
1、涉及警务秘密的。
2、涉及个人隐私的。
3、当事人未满18周岁的。
4、办案单位认为不宜公开处理的其他情形。
(9)什么属于治安纠纷扩展阅读:
查处原则:
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应当遵循“以事实为依据”、“错罚相当”、“公开”、“公正”、“保障人权”、“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一)治安管理处罚依据公开。就是公安机关据以认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和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规范和依据,应当公之于众。
(二)治安管理处罚的程序、内容、结果公开:
第一、 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人员身份要公开,即办理治安案件的人民警察在调查和实施处罚时,应当向相对人出示证件,以表明其执法人员的身份;
第二、 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要给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第三、 处罚决定公开,即决定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应当制作处罚决定书并向被处罚人宣布、送达,同时抄告被侵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