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看古人如何严惩匿名投诉者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富于正义感的人们经常会向相关管理部门投诉,其中匿名投诉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实践来看,匿名投诉有线索不清、无法反馈、难以调查取证等缺点,也非常浪费行政资源,且无法正确维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其原因主要是投诉人对对行政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信任,害怕打击报复,或者碍于情面,当然也不乏有一定数量的恶意攻击。
对匿名投诉是否必须查办,无明确法律依据。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处理的方式各有不同,一般只能当作线索来处理。当然去粗取精后,也有可能查出轰动效应的重大事件。除非有侵犯人身权利,使之精神受到巨大伤害的恶意中伤,如不自诉,对匿名投诉,政府一般不以为然。然而,在中国古代,却严禁匿名投诉告发他人,一旦有此事件,对匿名投诉者及受理者的处罚严酷得骇人听闻。
古人对匿名告状惩罚可谓严酷得骇人,之所以这样,其目的是用塞诬告之源,以杜奸欺之路。就是说最大力度地避免诬陷造谣,冤枉好人事件的发生。当然涉及皇权的逆反之罪除外,要如实上报,即便如此,如果是假的,也要追究诬告者的责任。这种做法虽然限制了造谣中伤,但也使百姓放弃了责任感和正义感,自缄其口。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很残酷的,不可思议的法律规定,告发他人违法,内容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要烧掉,不问具体事实,立即将匿名投诉人定罪严惩,甚至处死,连受理的官吏也要从重治罪,真是一个狠字当先。
㈡ 冰释前嫌的典故
冰释前嫌: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怀疑,像冰一样完全融化、消失。 冰释前嫌由疑团冰释衍生而出。疑团冰释 </B>1. 原谓冰溶化消失。后用以喻指涣散或离散。 《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是以耕者释耒而不勤,百姓冰释而懈怠。何者?己为之而彼取之。”《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臣闻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则?所托者然也。臣虽薄也,得蒙肺附;位虽卑也,得为东藩,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羣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斯 伯奇 所以流离, 比干 所以横分也。” 颜师古 注:“冰释,言销散也。” 2. 常以喻疑点、隔阂、误会等完全消除。 唐 张说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铭》:“七岁属文,邈有高致。十四通五经大旨,百家之言,先儒未谕,一览冰释。” 明李贽 《寄答留都》:“我但不敢害人,勿管彼之说我害人。则处己处彼,两得其当,纷纷之言,自然冰释。” 清 李渔 《怜香伴·强媒》:“老舅与他原是夙好,又受新知,虽有嫌疑,自然冰释。” 郭沫若 《创造十年》九:“原稿我寄还了 寿昌 ,他的疑团也就冰释了。”
㈢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匿名投诉或者举报
打12315
使用化名或者不可联系的假名,还可以自称某先生某女士。还可以回使用公用电话。
匿名举报是指答举报人在举报时,不具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举报。如有的举报人在举报信中不写自己真实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和地址,而只是写上“部分党员”、“部分职工”、“部分群众”或“正义”、“发威”等化名;有的举报人在拨打举报电话时,也使用一些无法与其联系的化名或假名,这些都属于匿名举报。
㈣ 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有什么区别
1、性质不同
匿名举报,举报人在举报时,不具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举报。实名举报,举报人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的举报。
2、原因不同
实名举报向纪检监察机关检举、控告党员、党组织及行政监察对象违纪违法问题。匿名举报的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民主政治生活不健全,举报者对执法环境还信不过,担心署名举报遭到打击报复,所以署假名或匿名举报。
也有的是由于举报者对举报的事实情况了解得不够清楚,但又觉得需要反映,而不好署真实姓名举报。还有极少数人是为了达到攻击、恐吓、欺骗等不可告人的目的,采用写匿名信的手段,无中生有,诬陷他人。
3、特点不同
实名举报采取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匿名举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匿名举报在信访举报中比例很大,这给信访举报办事效率带来不少负面效应。由于匿名举报相对隐蔽且随意性较大,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无人负责。
检察机关处理匿名举报时调查取证难度增大,查处情况也无法反馈,尤其是个别匿名举报人别有用心,夸大其辞甚至无中生有,既干扰了正常工作秩序,又混淆了视听。实践中也不利于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更不利于从快从严打击职务犯罪,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产生较大影响。
㈤ 不真实的匿名举报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要看主观上是否恶意,如果是恶意的话就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若不是主观恶意,只是举报的人事错误或者不准确的话,不会有任何的处罚。
如果是恶意举报,若举报人侵犯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可以提起自诉,可以起诉举报人诬告陷害罪。如果情节没有严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地步,可以在民事上提起侵权之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这里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干部、群众,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在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
诬告陷害他人,必须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如果不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而捏造事实诬告的,如以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得到某种奖励或者提升等为目的而诬告他人有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不构成本罪。
按照有关规定,行为人涉嫌诬告陷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一是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
二是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
三是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
四是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
犯诬告陷害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此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告,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犯罪。至于诬陷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或控制能力的人犯罪,仍构成诬告陷害罪。虽然司法机关查明真相后不会对这些人科处刑罚,但将他们作为侦查的对象,使他们卷入刑事诉讼,就侵犯了其人身权利。
㈥ 如何匿名投诉同事
你可以在网上匿名投诉就可以了起个假名。当然,你投诉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有证据的,否则就是诽谤。
㈦ 匿名举报不实,被举报人该怎样追究
举报不实可能会构成诽谤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也可能构成侵犯名誉权。
根据《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根据《民法总则》:
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第一百二十条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7)匿名投诉典故扩展阅读:
面对不实举报的方法: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和守纪意识;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既要对信访举报人保护又要对其进行约束,保护和鼓励属实的举报,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对不属实、另有目的举报严厉打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三是做好举报、信访分析。针对信访举报的对象、反映的内容分析事件的原由,甄别真假,经初步分析对有事实依据的举报按照信访初核程序进行调查处理。
民法总则-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