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列举鸦片战争前后,正视现实的三位皖藉进步思想家。
姚莹(1785年~1853年1月24日) ,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晚清史学家、文学家。从祖姚鼐,是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姚莹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次年为进士。此后曾游幕广东,在福建、江苏任过地方官。道光十六年,权两淮盐运使。鸦片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台湾道任上,与镇将达洪阿协力同心保卫国土。清王朝向英国屈辱议和后,戴罪以知州分发四川,两使西藏。道光三十年,协助陆建瀛主持盐务。咸丰初,奉旨赴广西赞理军务,镇压太平军,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卒于官。
包世臣(1775一1855),男,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又倡导北魏。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之极。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王茂荫(1798年-1865年) ,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及兵、吏、工部侍郎等职。
多次提出防剿太平军和其他农民军的方略。咸丰元年(1851年)上《条议钞法折》,提出发行可兑现银钞,以解决财政危机,被议驳。咸丰四年(1853年)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又连上三折,反对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指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铸大钱必然使得物价上涨;次年又针对发行不兑现纸币提出兑现主张,遭咸丰帝“严行申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其货币思想给予赞赏。他也是唯一一个被《资本论》提到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