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滴滴打车合法吗国家承认吗
滴滴平台一直都是合法的。
只不过有些司机和车不合法,跑车需要有三证,缺一个证都是违法运营。
1、驾驶人准入标准
(1)年龄:22周岁至60周岁。
系统强制:加入平台的所有驾驶员,年龄超出标准后系统自动解约退出。
(2)驾龄:
快车:3年以上驾龄。
(3)准驾车型:
C2、C1及C1以上,且注册车辆(分配代驾车辆)符合驾驶人准驾车型。
(4)驾驶人背景审查:
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在驾驶人准入审核时进行以下严格审核与筛查,剔除可能威胁乘客安全的人员进入平台。
①三证验真
核验申请人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真伪。
②犯罪记录筛查
不能通过犯罪记录筛查体系筛查的,不予准入。该项工作将于3月份实施。(犯罪记录筛查体系见附件)
③吸毒、精神病筛查
申请人吸毒、精神病,且未治愈的,不予准入。
④交通违法记录、重大责任事故筛查
申请人1年内有交通违法记满12分的,或3年内有重大交通责任事故的,不予准入。
⑤体检
拟对全职专车司机实施入职及年度体检制度,并给予体检补贴,体检合格后方可准入。
2、车辆准入标准
(1)车辆年限(车龄)要求
快车:需满足车辆注册期限未满8年方可准入。
系统强制:加入平台的快车,车龄达到9年后系统自动封禁退出。
(2)车辆注册信息要求
申请加入平台的快车,均需提供车辆行驶证照片、车辆带牌照照片、车辆识别码。
(3)车辆保险要求
申请加入平台的快车,需按国家规定投保交强险,专车还需按平台要求的险种和额度投保商业险。
滴滴为平台快车的用户,额外提供单人保额最高120万元人民币的综合意外险,保险包含滴滴驾驶员和所有乘客。
3.驾驶人、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1)岗前培训制度
申请升级专车时,申请人须参加线下审核与岗前安全服务培训。
(2)月度安全培训
对专车常规安全知识普及、典型案例分析、重大事故通报等
安全整改
1、滴滴出行将于2018年9月8日23点至9月15日凌晨5点期间在中国大陆地区暂停提供深夜23:00-5:00时间段的出租车、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豪华车服务。
2、9月4日起,乘客端原“紧急求助”功能升级为“一键报警”;9月13日起,司机端上线“一键报警”功能;
3、9月4日起,乘客端上线“安全中心”快速入口,方便用户快速使用一键报警、行程分享等功能;
4、9月4日起,乘客端陆续提示添加紧急联系人,有助于亲友在需要时与警方迅速联动并及时获取行程信息;
5、9月8日起,在加密保存数据、保障司乘隐私的前提下,在网约车业务(快车、优享、专车等)试运营全程录音功能 ;
6、9月13日起,升级全平台司机安全培训计划,司机端强化安全提示,并在每日出车前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司机通过后方可接单;
7、在5月份启动的人车不符清理计划基础上,持续开展犯罪记录筛查、每日出车人脸识别等行动,持续配合警方坚决打击犯罪;
8、全平台8月份日均客服咨询及投诉进线212万通,其中智能处理151万通,1.5万名客服(5000名自建及1万名外包)仍然无法保质保量承接其余61万通进线。滴滴将持续投入最优资源到客服体系,年底前自建客服团队将增加至8000人,持续建设安全高级客服团队的力量。
9、2018年9月14日,滴滴发布公告称,9月15日起将恢复深夜出行服务,但快车和专车司机需满足注册超半年、安全服务超1000单才能在深夜接单。
10、2018年9月26日,滴滴发布安全功能升级进展,称9月27日起将在司机接单间隙随机抽查人脸识别,通过后才能继续接单;9月30日起,警方调证流程将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一步加速,用户如假冒警察身份套取用户信息,将承担法律责任。
② 滴滴快车合法了吗
滴滴快车专车的平台合法的,但私家车接入平台,需要符合三个条件。
1、7座及以下乘用车。
2、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
3、车辆技术性能符合运营安全相关标准要求。
拓展资料:
1、“滴滴快车”是一项营利性搭车服务,乘客的所有付费,软件平台收取大约25%费用。
2、消费者使用滴滴快车即可享受每公里0.99元、最低只需7元的超低价服务,目前已经在全国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武汉以及杭州等8个城市上线。
3、2018年1月,滴滴快车对乘客免费取消时间进行调整,将原本3分钟的免费取消时间改为2分钟。
滴滴快车——网络
③ 如何看待滴滴打球侵权滴滴判赔70万这件事
滴滴打球显然的是通过擦边球,想要假冒滴滴打车的名头从而去博得眼球。而这件事经过法律的判决,滴滴打球也赔偿了70万元,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其实滴滴打车坐到如今打车界龙头老大的位置,显然的也有很多人想要因此去擦一下边,从而来博取热度。早前就有许多的公司想要用滴滴等字眼去注册商标,并且去发展各类的业务,但都被起诉从而失败了。因为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滴滴这一个商标已经被公司所注册,并且也是不允许被刻意的复制模仿的,一旦触及到了底线,那么必然的也就侵犯了滴滴本身的商标专用权。
④ 如何站在法律的角度看待滴滴打球商标侵权滴滴的事件
如何站在法律的角度看待滴滴打球商标侵权滴滴的事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也是迅速崛起,而在这巨大的复杂商业环境之中,总会出现许多商业侵权的故事,商标侵权,专有权侵权,著作权侵权等等。最近就有一个案子,在网上很火,那就是滴滴打球管家以营利为目的不正当手段去蹭滴滴的商标,而滴滴将滴滴打球管家告上法庭,法院判决滴滴打球管家赔偿滴滴高达70余万元的侵权费。
⑤ 滴滴打车仍然侵权 滴滴该如何处理
原本在有质疑嘀嘀打车侵权之后,嘀嘀打车就迅速的更名为滴滴打车避开风波,不过如今更名后风波再现。日前,广州市睿驰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以擅自使用“滴滴”商标、服务项目与自己商标核定的服务相近、侵犯了自己商标权为由,将将滴滴打车运营商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目前,北京市海淀法院已受理此案并在进行进一步审理中。
滴滴打车仍然侵权
广州睿驰公司诉称,其公司拥有第38类第11122098号“嘀嘀”和第11282313号“滴滴”商标、第35类第11122065号“滴滴”商标。小桔公司通过软件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字样为“嘀嘀打车”、“滴滴打车”服务,并在提供服务的软件界面等处显著标注“嘀嘀”、“滴滴”字样,该服务包含“基于网络的信息传送、全球网络用户打车服务、语音通讯服务、出租车司机商业管理”等,与原告商标核定使用的服务相同或近似。
睿驰公司认为,小桔公司的行为侵犯了自己所享有的商标权,故起诉且要求小桔公司立即停止侵权、并在其网站及全国主流媒体上刊登声明消除影响。
事实上,在今年年初,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就曾因“嘀嘀”商标问题与杭州某公司发生纠纷,并被对方以商标侵权为由告上法庭。5月20日,嘀嘀打车宣布更名为“滴滴打车”。
⑥ 滴滴打球侵权滴滴是怎么回事
滴滴打车品牌已经家喻户晓,然而一家提供高尔夫球、搏击等培训的公司,不仅在宣传时回大量使用“滴滴打球管家答”标识,还将公司更名为北京滴滴打球管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滴滴打球公司”)。“滴滴”商标所有权人将滴滴打球公司起诉至法院。
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一审判令滴滴打球公司停止侵权、停止使用包含“滴滴”字样的企业名称,并赔偿原告损失70万元,该判决已生效。
(6)使用滴滴会侵权吗扩展阅读
一审判决原由: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认为,涉案商标“滴滴”构成已注册驰名商标,滴滴打球公司的行为构成对驰名商标的复制、摹仿、翻译,极易使相关公众误认上述服务系“滴滴”商标所有人提供或与其存在许可使用、关联企业等特定联系,属于“误导公众,致使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情形,侵犯了原告的注册商标专用权。
同时,滴滴打球公司在明知“滴滴”商标知名度的情况下,将企业更名并进行商业使用,其攀附的主观恶意明显,构成不正当竞争。
⑦ 滴滴出行的顺风车是否合法收到侵权怎么办
你是运营车辆吗?买了出租车保险吗
⑧ 滴滴和嘀嘀的商标侵权一案对电商法的影响
由于《电商法》还处于起草阶段,故滴滴和嘀嘀的商标侵权案并没有对《电商法》产生影响,同时,商标侵权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侵权人通常需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明知或应知是侵权的行为人还要承担赔偿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商标法》第三十二条 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行为。
二、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理论上也称为“反向假冒”行为。
三、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行为。结合《商标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这种形式的商标侵权行为是需要销-售者主观明知为要件的。
四、伪造或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须注意的是,这种侵权行为是商标标识的侵权行为,包括“制造”和“销-售”两种行为。
五、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
《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包括:
一、在同种或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
二、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三、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或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四、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注册为域名,并通过该域名进行有关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活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近似商标
近似商标或标识的认定,是商标侵权判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同时具备“商标或标识构成近似”和“在同一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两个条件,侵权才能成立。近似商标与相同商标有所不同,在视觉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在其他方面如发音、含义等方面与注册商标近似,并足以造成消费者的误认或混淆。考察两个商标是否属近似商标,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商标外观
即对两个商标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的视觉形象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观察,看是否能引起误认或混淆。如国内某公司的“HOVER”图形商标与国外某公司的已注册的图形商标“HOOVER”仅一个字母之差,视觉类似,加上发音基本相同,足以造成消费者误认,应认定为近似商标。再如国内某公司使用的“SAFINO”与国外某公司在先注册的“SANOFI”商标字母完全相同,仅最后4个字母排列顺序稍有不同,但两商标在文字整体结构和读音上十分近似,极易使消费者误认,因此构成了使用在类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标。
二、商标读音
从人们的听觉出发,判断两商标是否因读音近似而导致混淆。如“滴滴”虽然与“嘀嘀”含义不同,但因读音近似,尤其是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使用,构成近似商标。
三、商标含义
分析两个商标是否含义相同或近似并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如“BLUE SKY”与“蓝天”,中文含义一样,很容易使人误解生产厂商与特定商品之间的关系,误认为标注“蓝天”的商品系“BLUE SKY”的系列产品。
正常使用
他人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并不一定就构成商标侵权。这要视其使用是否具有正当理由而定。例如,“滴滴”是某企业在法律上的注册商标,另一企业在使用了“嘀嘀”文字。由于“滴滴”在这里既不是作为商标使用,又不是作为商品名称使用,而是对商品的正常说明,因此不应认定为对“滴滴”注册商标专用权构成侵犯。
其他因素
在商标侵权案-件认定过程中,除上述需要把握的因素外,还有可能涉及其他因素,如商标的知名度、显著性、具体使用方式、主观过错程度及商品的零部件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等。由于个案涉及的其他因素不一致,对商标侵权的认定也会不一致。就商标的知名度而论,一般来说,知名度越高,受保护的范围就越宽,他人擅自使用时被认定为商标侵权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案件影响
商标侵权问题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及其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它既涉及到立法、司法和执法等层面,也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领域,因此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于:网络
一、http://ke..com/view/535233.htm
二、http://ke..com/view/84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