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果某网站发表我在论坛上发表的文章算作侵权么
原则上当然应该经过作者同意
现在很多论坛转文章版主都要求有授权
不过因为谈不上有硬性规版定,所以如果权是转在个人地盘,就不太好说,告又告不倒,让他撤又不撤
主要还是看你跟对方怎么交涉了
版权费私下商量的,具体是什么样的规定我不清楚
你发表的别人再发,要是他署了自己的名字那就是侵权,要受声讨,HOHO
他要是没署自己的名字,只注明了一个转贴,那你就原谅他吧,可以亲自告诉他,‘那是我的文章,标明作者呀你’
他要是连转都没说明,你就去责骂他吧!!
② 我把网易上面的新闻用复制的方式把他用作我自己论坛的材料 算侵权吗
你盈利了吗?你注明出处了吗?其实网易上的新闻大部分都不出自网易自身,也是转载的,只是他都标明了出处的,另网易很开放,应该不会计较这些的。
③ 我在论坛上转载他人文字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只要他没明确声明不得转载,且你要在转载的时候注明出处和作者,又无营利目的,可以转载的,不会构成侵权行为,但尽量保留他人文章的完整性
④ 论坛转载新闻文章算侵权吗
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条新闻在各个网站都会出现,这其中的情况就可以说是转载了,对内于那些新闻我容们甚至分不清楚到底哪里是原创,那新闻转载是否侵权呢?《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也就是说,转载新闻是不构成侵权的,但是这个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1、新闻的范畴要搞清楚,不是所有的出现在报纸、网站上的资料都是新闻;2、以什么方式进行转摘,转摘后是否注明原作者的姓名。如果注明原作者的姓名,受转摘的网站没有声明“不许转摘”之类的语言;3、提个建议,谨慎起见,获得同意后,再进行使用。
⑤ 自己在某地发布的资料 别人抄下来 在别的地方发布 违法吗
构成侵权,可以要求相关网站断开链接,否则协商不成可以将侵权人和网站作为共同被告
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络中(包括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享有的个人信息、网上个人活动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传播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它是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伴随着英特网的普及而产生,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涉及广、传播快、保护难的特点。具体而言,网络隐私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用户在申请网上开户、个人主页、免费邮箱以及其他服务时,网络服务商要求用户登记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宅电话及手机号码等身份识别信息。二是个人的财产状况和信用资料,包括个人收入、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帐号及密码、网上交易帐号及密码、网上炒股帐号及密码、QQ号及密码、网络游戏帐号及密码等。三是个人的电子邮箱地址。四是个人上网浏览的IP地址、上网活动踪迹及活动内容等信息。
⑥ 有个淘宝卖家在一个论坛上公布了我的个人信息,他是否侵犯了我的隐私权还有那个论坛是否也有责任呢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民通意见和侵权责任法。
卖家公开你的姓名、地址和电话侵犯了你的隐私权;污蔑你侵犯了你的名誉权。
论坛网站作为载体其管理者有义务防止并排除他人通过论坛所做的侵权行为,论坛如果对你的求救不予理睬则构成不作为的侵权。
如果你要诉讼,可以以卖家侵权及论坛不作为为由将二者列为共同被告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害并赔礼道歉。
⑦ 百度文库里别人上传了文档涉及侵权,投诉那边都要提供什么资料,
你好,如果是侵权的,管理人员将会上传涉及侵权内容的文档将会被移除,或者放置私人文档,建议你速速联系网络管理员。
⑧ 论坛转载新闻文章算侵权吗
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条新闻在各个网站都会出现,这其中的情况就可以说回是转载了,答对于那些新闻我们甚至分不清楚到底哪里是原创,那新闻转载是否侵权呢?《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也就是说,转载新闻是不构成侵权的,但是这个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1、新闻的范畴要搞清楚,不是所有的出现在报纸、网站上的资料都是新闻;2、以什么方式进行转摘,转摘后是否注明原作者的姓名。如果注明原作者的姓名,受转摘的网站没有声明“不许转摘”之类的语言;3、提个建议,谨慎起见,获得同意后,再进行使用。
⑨ 我想问下。未经他人允许,在论坛上把别人的家庭住址发布出来。算是侵权么
隐私权概念仍不明确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软件联盟执行理事董永森律师认为,名誉权与隐私权,在法律上是不同的概念,而《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中的“九不准”,只是在第八项规定了“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形,涉及的是名誉权,但未对隐私权作出规定。
而在民法上,也没有“隐私权”的明确概念,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互联网负起保护个人隐私的监管责任,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专家共识
应充分保护互联网的言论自由
赵晓力认为,互联网是中国公民充分享受言论自由的一个非常便捷的渠道。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是对通过网络发表言论是持支持、赞成和参与的态度的,对互联网相关言论由事后审查,变为事前审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另外,几位专家也都同意并强调不应让互联网承担不应该也不能承担的言论监管义务,互联网的合法言论自由平台,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
■焦点问题
电话号码是隐私吗?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法律研究专家刘德良教授则认为,像电话号码、工作地址、家庭住址等具有通讯作用的个人信息,本身就要用于交流,如果将这些信息予以公布,并不能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他说有关隐私权应该做“狭义的界定”,即“一经公布即会有伤害”的个人信息,不需要有后续的行为,例如公布“夫妻生活的细节”。
而公布地址,电话等信息,往往是后来的“滥用行为”造成了当事人权利的受损,而并不是公布电话信息本身。
刘德良认为,必须划分清楚隐私的界限,才能进一步讨论跟互联网有关的隐私权问题。他同时承认他的这种划分,在学界是有争议的。
是什么导致了侵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姚辉认为,既然讨论侵权,就要讨论一个因果关系问题,例如网站发布个人电话和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的行为是不是引起侵权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公布了这些信息就导致了后面的结果。
姚教授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一位男子经常收到内容暧昧的垃圾短信,被他的女朋友多次看到,女朋友就忍无可忍和男子分手了,那能不能简单地认为:垃圾短信引起了二人的分手?姚教授说,他非常怀疑,认为这只是“貌似”因果关系。
回到网络上来,实际上需要探究的是发信息的人是否应当知道或者能够预见到其行为会导致侵权的后果,若超出预见,则不能认定为侵权。
公布电话是间接原因?
在界定损害结果上,他同意刘德良教授的观点,要看这种损害是否需要证明,例如发艳照就是无须证明的,而那些不必然导致损害的,例如发布电话号码和工作单位等,实际上离损害结果很远,是一种间接的原因,即使要承担责任,也是一种补充责任,在具体数额上应该减少。竞报记者王晓清
■专家建议
立法重点在禁止信息滥用
刘德良称,个人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手机号码、教育背景、家庭住址的个人基本信息,另一类则是与人格利益和人格尊严有直接关系的信息。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技术的应用,本身是中立的。而在运用这个技术平台时,首先要遵守相关法律关于信息公开的规定,而对于那些直接关乎他人人格权的信息,一旦公布将有损他人隐私权。将个人信息放在网上更多的不是侵犯隐私权的问题,而是信息被发布到网上后,网民们对信息的滥用行为。
网友往王菲家墙上抹漆,侵犯了其财产权,而用网上获得的手机号辱骂王菲,则侵犯了其通信自由权和人格权。因此他建议,目前的立法重点应是对于网民对人肉搜索信息发布后的滥用行为。
网络管理者需引导搜索
董永森提出,隐私和隐私权不能画等号。将某人的个人信息公开不见得就侵犯了个人隐私权。个人隐私权的侵犯是指给对方造成了一定伤害的。人肉搜索和个人隐私权有一定关系,人肉搜索有可能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由人肉搜索引起的网络暴力,则涉及名义权问题。
隐私权和名义权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2008年4月1日,最高院公布了相关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其中涉及了人格权纠纷,在人格权纠纷中第四项解释了名义权,第6项解释了隐私权,所以两者在法理上并不统一。“人肉搜索”有可能侵犯隐私但不一定侵害名义权。
董律师认为,人肉搜索有正、负两方面。最重要的是网监部门对它应该有一个法规上的限定,发帖人有自己行使话语权的权利,但前提是要在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条件下。网络管理者要判断搜索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尽量减少负面情况的发生,将“人肉搜索”向正面引导。竞报记者李佳邱晓琴